在過去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吃堅果對於人體的好處非常多,除了改善大腸癌存活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助記憶力和智力提升外,根據最新兩項研究指出,每天吃一小份堅果有益於改善新陳代謝、改善成年後肥胖風險。
2018年,美國心臟協會議上公佈了這兩項初期研究成果:每天食用堅果,不僅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同時還可以預防體重增加、改善新陳代謝。根據第一份研究報告是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的團隊完成,他們分析了堅果、花生對體重的長期影響;第二份研究則是比較了堅果對飽腹感、血糖和胰島素反應的影響。
第一項研究透過4年的時間發現,每天食用1盎司的堅果和花生代替營養價值較低的食物,可以降低4年內體重增加、肥胖的風險。根據研究作者劉(Xiaoran Liu)博士指出:「人們經常把堅果視為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所以他們不願意把它當作健康的零食,但事實上它們與防止體重增加有關。然而成年以後,人們會每年逐漸增加約1磅(約0.5公斤)的體重,這個數值看上去很少,但是長期累積下來會很驚人。此外,如果在每天飲食中,加入1盎司(約28公克)的堅果,藉此取代其他不健康的飲食,像是紅肉、壞脂肪類的食物,都能有助於減緩、防止成年後緩慢的體重增加,並降低肥胖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在第二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調查了健康成年人食用巴西堅果的效果。他們在兩組人的正常飲食中添加了36公克餅乾蝴蝶餅乾(Pretzels)或是20公克的巴西堅果,兩種零食所含的熱量和鈉含量差不多。在參與者吃完零食40分鐘後,結果顯示,餅乾顯著提高了血糖和胰島素,而巴西堅果則沒有。雖然兩種食物都能夠增加飽腹感,但是堅果卻可以穩定飯後的血糖,這對於預防糖尿病、體重增加有幫助。此外,該研究人員指出,過往研究發現硒元素這種礦物質,與胰島素和血糖反應有關,而堅果類正巧富含了硒元素,推測這可能是堅果能穩定飯後血糖的原因。
不過按照中醫的角度,如果你有虛火旺體質、甲狀腺亢進,以及腸胃功能不佳,或是有過敏體質的人,堅果這類食物是不能多吃!;然而糖尿病患者想要吃堅果來穩定血糖時,也務必先諮詢專業醫師意見。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MAYOCLINIC
責任編輯/妞妞
人生而不平等,脂肪也是!歐洲心臟雜誌最新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軀幹較有肉的蘋果型身材女性,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明顯相關;而常被笑稱「大象腿」、腿部脂肪較多的西洋梨型身材女性,反而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下次當妳雙腿塞不進牛仔褲時看這篇研究,可能會讓妳破涕為笑。
這項新研究於6月30日發表於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研究者追蹤全美國2,683名身體質量指數(BMI值18.5-25kg/m2)正常的停經後婦女,她們的年齡在50-79之間,參與研究前都不曾有心血管疾病發病過。
研究人員測量了所有女性的全身和各局部脂肪,包括腰部、大腿,並將測量結果從高至低分為4組比較。經過近18年的追蹤,有291名女性有過包含冠心病和中風在內的心血管疾病發病,包括202名先天性心臟病、105名中風(其中16名兩者皆有)。
分析數據,埃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員發現,全身脂肪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但是,軀幹脂肪高、腿部脂肪低的「蘋果型」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比軀幹脂肪低、腿部脂肪高的「西洋梨型」女性高超過3倍。即便已將吸菸等已知風險納入分析,脂肪和心臟疾病仍有關聯。
研究者解釋﹕研究結果顯示較高的軀幹脂肪與各種代謝紊亂有關,包括胰島素指數高、全身炎症和膽固醇水平異常。另一方面,腿部脂肪與這些不健康標誌的關聯性卻「通常相反」。
對於這項新研究,德國萊比錫大學Matthias Blüher和Ulrich Laufs博士共同發表一篇評論﹕「之前的研究已表明,較低或較高的體重與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增加有關。而這篇研究證實,預測心血管疾病與過早死亡最強而有力的因素是腹部或軀幹脂肪增加,而不是BMI過高;此外,並非所有過胖的人都會發生早發性動脈粥樣硬;即便是BMI正常者,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發現腿部脂肪可能對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產生正面影響。而這個關聯需要深入研究。相較於內臟,腿部脂肪可能釋放出較低濃度的潛在有害代謝物,且腿部脂肪的「抗炎因子」可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該評論如是說。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一種疾病,它導致許多西方國家年青人或壯年人的死亡。西方國家近年來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率有減少的趨勢,但在東方的日本及台灣卻慢慢增加,因此國人應及早重視這個問題。以下是冠心病已確認的危險因子﹕
終身無法改變﹕遺傳基因、種族、年歲增高
可改變﹕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抽菸、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及更年期後的女性、情緒受壓、缺乏運動、濫用古柯鹼或安非他命。
資料來源/CN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