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情不好,來杯珍奶加雞排吧!」當你心情差時是不是也曾這樣狂吃高熱量食物?你有想過這種習慣竟默默揭露出你的收入高低嗎﹖根據一篇近期發表於《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收入較低的人更容易因為心理困擾而透過情緒化飲食紓壓、導致肥胖。
這項研究於2019年2月28日發表於《Obesity》(肥胖)期刊,研究目的是社經地位較低者與肥胖密切相關的心理機制。研究團隊由利物浦大學與伊迪斯科文大學共同進行,研究者針對150名不同社經背景的英格蘭西北部民眾,透過問卷調查,瞭解他們的心理困擾、情緒化飲食和復原力程度,並以參與者的社會經濟指標(收入和教育水平)以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加以分析。
結果顯示,較低的社經地位與較高的心理困擾有關;而心理困擾的增加與情緒化飲食和肥胖風險也有高度關連。換句話說,社經地位較低者較可能因為情緒化飲食而增加肥胖風險。另一方面,研究中復原力沒有跟社經地位有顯著關聯。
研究作者利物浦大學博士夏洛特·哈德曼指出,社會經濟差異影響到肥胖的原因,以往通常可歸因於﹕相較於富裕的地區,較貧困地區更容易取得低成本、熱量密度高的食物。在食物環境與肥胖之間的關聯上證據有限,但心理和情緒因素也可能發揮作用。
同時,該研究也揭示了一個意外的發現﹕社經地位較高者與情緒化飲食也有關,但途徑跟社經地位低者不同,並非心理困擾所致。研究者指出,社經地位較高者大吃可能是因為其他與情緒不直接關聯的事,例如「無聊」、「無所事事」,但無論如何都會增加肥胖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對該研究表示,社經地位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社經地位低者在尋求健康資源的能力較弱,其中肥胖又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他呼籲,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讓不同社經地位的人都能獲得健康飲食,可避免肥胖風險。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該研究顯示心理困擾與飲食行為和體重調節有關,當隨意拿食物來搪塞,甚至自暴自棄式的放任自己想吃什麼、吃多少都毫無節制,即陷入情緒化飲食。如果經常把它當成紓壓方法,容易攝取過多熱量而造成肥胖。
情緒化飲食所帶來的愉悅及滿足感,過不了多久很容易被懊惱情緒取代!葉雅馨說明,要避免這種情況,不需逼自己訂定目標、壓抑飲食,可在幾次反覆用食物紓壓後提醒自己,找一次理性看待吃下的食物是什麼?並計算其熱量,讓自己在面對食物時,立刻想到熱量與需要執行消耗的運動方式。例如吃一片300大卡的起司蛋糕,相對要快走、游泳60分鐘或站立120分鐘;透過換算,即使因情緒失控攝取很多熱量,也知道自己吃完該運動多久。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Obesity , NEUROSCIENCE NEWS
責任編輯/Dama
我們常常都聽營養學家說要多吃白肉少吃紅肉,因為,白肉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含量明顯低於紅肉,吃太多的紅肉將會增加膽固醇的濃度!所以,要多吃白肉例如雞肉或魚肉對身體比較好,但真的是如此嗎?現在,有一份新的研究報告可能可以證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這篇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新發現表明,就以膽固醇濃度而言,白肉比紅肉對身體有害。這項白肉和膽固醇濃度之間的潛在聯繫研究,是由舊金山加大醫學教授Ronald Krauss博士,領導一群來自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兒童醫院的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研究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不同種類的肉類如何影響脂質和脂蛋白的含量,這些脂質和脂蛋白會導致脂肪沉積物堵塞動脈。
這項研究招募年齡介於21-65歲且身體指數(BMI)在20-35之間的113名男女,依據他們目前的飲食分為經常消耗高濃度的飽和脂肪酸(61人)與通常消耗低濃度的飽和脂肪酸(52人)這兩組,所以有的人都必須接受食用紅肉、白肉以及非肉類蛋白質飲食各四週,並在轉換飲食類型之前恢復正常飲食一段時間,並於轉換飲食的前後都需抽血檢驗分析,參與研究的人吃進不包括草飼牛肉,加工肉類或魚類的飲食計劃。Ronald Krauss博士表示,這是首次有科學研究將運用有系統性的方式,來進行紅肉、白肉、植物性蛋白質對人體膽固醇濃度變化的影響,這除了可以考量營養素的攝取之外,也應評估營養素的食物來源。
研究人員發現紅肉和白肉都比植物蛋白提高了膽固醇水平;有趣的是膽固醇濃度升高與飽和脂肪攝入量無關聯性。Ronald Krauss博士說,這主要是由於大型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顆粒增加。該研究也發現,相較於「低飽和脂肪」飲食,高脂肪食物、奶油等「高飽和脂肪」飲食更容易導致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DL)濃度增加;攝取高飽和脂肪飲食更容易造成血液中出現大顆粒LDL,吃紅肉或白肉對血液中LDL顆粒大小變化的影響則沒有顯著相關。而非肉類蛋白質來源如蔬菜、豆類和乳製品,證明對膽固醇濃度最有益。
膽固醇是一種像脂肪的複合體,大部份由肝臟製造。我們的身體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但過多則有害。體內每一個細胞都含有膽固醇。它是製造重要激素和維生素不可缺少的物質。膽固醇需要與脂蛋白結合才能運送到身體各部份。輸送膽固醇脂蛋白有兩種,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釀成「血管栓塞」的罪魁禍首,被認為是不良的膽固醇,至於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因能清除血管內的膽固醇,所以被認為是良性膽固醇。
這些發現都符合推薦含有高比例植物性食物的飲食建議,但基於脂質和脂蛋白的影響,沒有提供選擇白色超過紅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證據。因此,研究團隊首次表明,兩種肉類蛋白質的LDL濃度都高於其它類似飲食中植物蛋白質來源的LDL濃度,所以,吃紅肉與白肉都會提高身體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這顯示心臟的健康與選擇吃紅肉或白肉關係不大,最大的關鍵點是吃最瘦的肉。
資料參考/menshealth、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對象 | 一天蛋白質攝取量 |
一般民眾 | 1~1.2g/kg體重 |
肌力訓練者 | 1.2~1.5g/kg體重 |
重度健美健力者 | 1.5~2g/kg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