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粒粒彩色小球上奔跑是什麼感覺﹖NIKE在8月正式推出結合JOYRIDE緩震科技的跑鞋Nike Joyride Run Flyknit,透過由許多個緩震顆粒構成的緩震系統,為跑者帶來輕盈回彈,有如跑在柔土地上的舒適腳感。對於新手跑者,輕鬆的腳感及活潑鮮明的外觀,能幫助你享受跑步樂趣,馬拉松老手則可用於日常輕鬆跑訓練。因應跑鞋上市,NEO19 NIKE品牌體驗店特別打造NIKE JOYRIDE 跑步互動體驗裝置、店內試穿體驗,讓你以遊戲的輕鬆心情體驗試跑。
Nike Joyride全新緩震科技與Nike Air及Nike React等科技一樣,是Nike緩震革命的重要里程碑。Nike Joyride緩震系統由許多外觀有如彩色小球的「TPE緩震顆粒」構成,研發階端Nike測試了大約150種材料後,最終才確定使用TPE材料,這些緩震顆粒具備出色的延展性。
跑鞋中底設有4個緩震顆粒艙,緩震顆粒均勻分佈在緩震顆粒艙內,各區域緩震顆粒艙的大小依據足底各部位在運動時與地面的接觸方式,例如腳後跟位置的緩震顆粒艙相對較大以增強緩震,足尖位置的緩震顆粒艙則為了促進跑步時的平穩性,能更好地適應跑者步伐。 Nike Joyride緩震科技透過減輕衝擊來幫助跑者放鬆雙腳。跑鞋輕質、回彈,具備出色的緩震性能,能為跑者提供個人化的足底體驗。
Nike Joyride Run Flyknit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跑步體驗,讓跑步中的每個步伐更加愉悅,也讓新生代饒舌歌手高爾宣OSN對跑步有了不一樣的看法:「第一次穿上NIKE JOYRIDE這雙鞋子的時候,他的柔軟及舒適度真的讓人驚喜,裡面的顆粒踩起來是從沒有過的體驗。以前跑步對我來說,只是在壓力特別大時作為抒發負能量的運動,現在跑步除了能讓我腦袋清醒,有時候還能提供我音樂上創作的靈感,同時我也更能享受跑步帶來的樂趣。」
運動星球編輯也實際穿上跑鞋試跑﹕穿著Nike Joyride Run Flyknit剛落地就能感受到與眾不同的腳感,在沒有鞋墊的特殊設計下,腳底能感受4個緩震顆粒艙柔軟的起伏,但等到開始跑步後,原本的起伏剛好可在每一次著地的動作中更服貼腳底,起伏反而成為向前的助力。緩震顆粒更帶給腳底有如在氣球上彈跳的ㄉㄨㄞㄉㄨㄞ感,讓人一穿上它就會想往前跳、往前跑;搭配包覆性高的鞋面鎖住腳掌、免於腳掌晃動過大,穿上它,能在最舒適的狀態下體驗跑步的樂趣。
為迎接8月1日全新Nike Joyride Run Flyknit跑鞋上市,NIKE提供多個充滿樂趣且能夠充分嶄露JOYRIDE緩震顆粒特性的期間限定服務及試跑體驗。包含在8月初起於NEO19 NIKE品牌體驗店登場的NIKE JOYRIDE 跑步互動體驗裝置、店內試穿體驗等,同時NIKE JOYRIDE 全粒啟動跑步體驗車更將在8月的各個周末,分別於台北、台中、台南等地趣味登場。除此之外,台北、新竹、台中和台南四個城市的指定店點也將推出獨特的主題打卡點。讓北中南各地消費者皆可感受到JOYRIDE所帶來的全新跑步體驗。
為迎接8月1日全新Nike Joyride Run Flyknit跑鞋上市,NIKE提供多個充滿樂趣且充分嶄露JOYRIDE緩震顆粒特性的期間限定服務及試跑體驗。包含在8月初起於NEO19 NIKE品牌體驗店登場的NIKE JOYRIDE 跑步互動體驗裝置、店內試穿體驗等;同時NIKE JOYRIDE 全粒啟動跑步體驗車更將於8月的各個周末,分別於台北、台中、台南等地趣味登場。
除此之外,台北、新竹、台中和台南四個城市的指定店點也將推出獨特的主題打卡點。讓北中南各地消費者都能感受JOYRIDE帶來的全新跑步體驗。
資料來源/Nike
採訪撰稿/Dama
許多跑者以及有在固定跑步的人、或是大量運動的人,很多都遇過小腿疼痛的問題,尤其尤其是小腿骨頭內側。小心,這可能是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edital titial stress syndrome),也就是俗稱的如果嚴重的夾脛症,嚴重時,甚至可能演變成疲勞性骨折。
夾脛症又稱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Medital titial stress syndrome),主要是因為過度運動,或是下肢運動方式不對,讓肌肉反覆拉扯小腿骨頭(脛骨)的骨膜造成骨頭受傷。一般來說,骨頭的恢復能力都蠻好的,但是運動狂熱愛好者,時常不讓骨頭有休息恢復的時間,傷害不斷累積下去有可能會發展成疲勞性骨折。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指的是骨頭長時間沒有適度的休息,承受不了反覆的壓力,造成骨頭上出現小裂痕。疲勞性骨折雖然不會造成骨頭移位,但只要運動稍微激烈或是強度增加,便會出現劇烈的疼痛,痛到根本無法運動。
夾脛症是很多跑者的惡夢,此症狀占跑者運動傷害的12~18%左右,一旦發生就得好好休息,不然真的很難治好。關於導致夾脛症的原因有數十種的可能性,包括訓練量突然增加太多、足內旋、小腿肌肉太緊繃.跑步的路面太硬或者跑鞋不適合等等,然而,過去普遍認為夾脛症的發生機制,是因為連接在脛骨內緣的小腿肌肉太緊繃,跑步的時候肌肉會收縮,就會反覆去拉扯脛骨的骨膜導致骨膜發炎,因此,一直以來夾脛症都被歸類為軟組織的疾病,最新的研究卻推翻了這樣的想法。根據國外研究人員對夾脛症患者進行了電腦電層掃描的研究,他們發現夾脛症患者的脛骨上有一個低密度的區塊,顯示這些患者的脛骨是受傷的,由此可知,夾脛症其實不是軟組織的問題,也不是骨膜發炎而已,夾脛症是骨頭已經有微小的受傷。
如果真得不幸罹患了夾脛症,建議還是先看醫生以及做治療,但主要還是要讓小腿休息。但是,還是可以去做其它運動和訓練,只是不要讓小腿太過操勞。然後檢查是否有運動姿勢上是否有問題,再請物理治療師或教練來改善。基本上訓練以及休息的平衡拿捏,是運動選手與運動愛好者一輩子的功課,只要你還在運動的話。夾脛症的治療,醫師可以透過電療、熱療等儀器來達到止痛、讓循環變好的功效,讓組織好好休息、復原。比較積極的可能會選擇自費的治療雙管齊下,就可以選擇震波治療或增生治療,可以透過徒手治療放鬆緊繃的肌肉組織或是動作治療調整運動的動作姿勢。
資料來源/NCBI、超越復健整所
責任編輯/妞妞
好時光女生運動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