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想要控制體重與管理體重的人來說,除了運動消耗卡路里之外飲食就成為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很多的人都會想要透過一些方式了解採用這樣的飲食方式,能為自己減去多少體重及多少脂肪量,然而,雖然我們都知道減少7700大卡的熱量就能減去1公斤的脂肪,但這樣的理論並不是100%正確,其實,這個燃燒7700大卡熱量就能減少一公斤脂肪的數值,是從營養生化熱能轉換的研究指出的理論。
然而,我們的身體對於食物有著一種調控平衡的機制,當你每天多攝取的熱量最終都會轉換成脂肪堆積於體內,當我們多攝取到7700大卡時,身體便會轉化這些能量形成大約一公斤左右的脂肪囤積於體內;同理可證,當我們要消耗一公斤的脂肪食,就必需要約多消耗7700大卡的能量才能消除。
但這項研究出來的公式,並未將我們每個人身體的基礎代謝率與肌肉含量多寡以及各種身體需要的營養素足夠與否考慮進來,因為,只要基本代謝的營養素不足身體就無法去燃燒脂肪,久而久之被大家誤解成只要少攝取7700大卡的熱量就可以減去一公斤的脂肪!因此,沒有任何一套理論或公式可以預測你採用這項飲食方式能減去多少公斤的體重。
這幾年來低醣飲食又稱為低碳飲食,瘋狂的被許多健身、健美或體重管理人士所推崇,然而,低醣飲食到底是什麼?低醣(碳)飲食是由美國一位叫做阿特金斯(Robert Atkins)醫生,他在1972年撰寫的《阿特金斯醫生的新飲食革命》首次提出的,這個飲食法它可以有效達到減肥效果並減少疾病產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減掉體內的脂肪。
一般來說,低碳飲食法的守則就是,盡量不吃飯、麵包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中餐和晚餐要攝取含有蛋白質、蔬菜的食物,則晚餐在9點前吃完,在9點之後除了喝水任何東西都不吃;魚、海鮮、貝類可與肉類交替吃,一餐選一種蛋白質即可,不能同時吃魚又吃肉;經過加工後的湯,像是煲湯、濃湯,盡量不要喝,只要喝清湯;避免攝取油煎、油炸、勾芡、等烹調方式做出來的食物,用蒸、煮、燙的最好。
美國醫學會在一次對比研究中發現,阿特金斯所發明的低碳飲食法對於減肥效果非常好,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結論也表示,阿特金斯的低碳飲食法可以替代低脂飲食法,並且對油脂和血糖平衡的控制效果更為明顯。但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博士飛利浦認為,沒有一種飲食方法適合所有人,對於個人來說最好的飲食方法可能取決於遺傳因素,如果要減肥最好在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再進行。
雖然許多研究都表明,我們可以透過減少攝取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法來減輕體重,但所有參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研究的人,在體重減輕與經歷上並不一定完全一模一樣。話雖這麼說,但大多數人都可以期望在飲食變化時,能獲得有效減輕體重的效果;這篇我們將針對低醣(碳)飲食法來說明1個月內你將會遭遇到的問題及狀況,並讓你更加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和原因。
當你決定開始進行低醣飲食的第一週,身體新陳代謝就會開始產生變化,從我們原本習慣的能量使用路徑由葡萄糖轉向使用脂肪,這個階段你會看到體重快速減輕是正常的,但千萬不要高興的太早!因為,你當下失去的是水份而不是脂肪。這是因為存儲在我們肝臟中的葡萄糖,非常易於被我們的身體用於能量,其形式稱為糖原的分子。這些分子與大量的水非常容易結合在一起,所以,當你第一次開始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低醣)時,身體原本儲存的糖原就會隨著它所附帶的水,一起被釋放和分解掉。
這個時後我們將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限制在每天少於50克內(這被認為是非常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方式)的人,通常會看到在這個階段比每天堅持攝入60-130克碳水化合物的人,呈現出更嚴重的水分及糖原損失。然而,一般正常人一天的飲食平均含有200-300g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只要降低這樣的攝取量,都會發現身體出現明顯的變化。
當我們第一週因為失去水分而減輕體重的時後,你一定十分的沮喪!因為,水份的失去是因為身體的糖原減少所造成,當你回到原本吃高碳水化合物的時後,身體寄會有足夠的糖原並恢復原本的含水量,這時後就會發現體重在一夜之間上升!
即使,你開始不吃更多的碳水化合物讓身體的糖原儲備逐漸失去;這種替代葡萄糖的能量現在正在從蛋白質(也稱為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而不是碳水化合物中加工,這個開關是必要的,因為你的身體需要保持一定的血糖水平以及儲備。
這個名詞又稱為糖質新生作用、肝糖異生作用,指的是非碳水化合物(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胺基酸等)轉變為葡萄糖的過程。糖質新生保證了機體的血糖水平處於正常水平。糖質新生的主要器官是肝。腎在正常情況下糖質新生能力只有肝的十分之一,但長期飢餓時腎糖質新生能力可大為增強。非常簡單地說,它通常是將蛋白質或脂肪轉化為糖,以供身體用作燃料,糖質新生發生在肝臟和腎臟知中,可以看作是糖酵解的反向合成代謝過程就是分解和從葡萄糖中提取能量。
這個階段如果你十分焦急的追踪體重上升或下降的數值,這將會為你的心情帶來及大幅度的壓力及變化,即使你身體正在減掉脂肪的時後,也會因為大量的失去糖原和水份,讓體重的波動像是失速列車一般的往下衝,因此,在第一週時請不要過於在意體重數字,因為身體正在調整你的能量使用方式。
經過第一週由如雲霄飛車般的上下起伏之後,第二週開始將會讓身體狀態更加的穩定,如果你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反應良好,這就是大多數人開始體驗真正減肥的關鍵;但也會有部分的人沒有看到任何的變化,這個時後千萬不要絕望,因為,有些身體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調整它,這時候耐心就是一個關鍵因素。
然而,第二週是檢查低醣飲食的好時機,並確保你含有大量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替代品,以彌補你已經減少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項目,有許多的水果、蔬菜、穀物與乳製品都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但同時你也會得到更多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
在採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半個月之後,大多數人的身體都會開始進入減肥與減重的模式,這時後的減重速度將取決於許多的身體因素,其中有一塊就是你要減掉的重量範圍。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前幾週後,人們可能每週減掉半磅(0.23kg)到兩磅(0.92kg),這樣減少的範圍都被認為是健康的。
在體重的測量方面,通常會建議每週量一次即可,因為,每天我們身體吃進多少纖維素或是有其它的外在因素,都會影響我們每天的體重,所以,選擇一段時間來做為量測試最明智的選擇,這也可以讓你的心理壓力不在那麼大之外,也能讓減重減脂這條路走個更加長遠。
在2012年的一項「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心血管危險因素影響的臨床試驗」大型研究發現,接受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研究的1000多名肥胖人群,在3-6個月之後平均體重約減輕15磅(6.9kg)。接著在為期兩年的持續觀察,發現這群人的平均體重減輕約10磅(4.6kg)。雖然,在體重方面仍然有減少的趨勢,但這些數據表明人們確實傾向於恢復最初因為低醣飲食所失去的一些重量。
就具體的體重減輕而言,一些研究表明,當人們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的體重與低熱量飲食的體重大致相同,即使他們沒有被告知要限制他們吃的食物量;只有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而已。
如果你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幫助你正確並有效的控制體重,並且身體不會感到被剝奪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狀態,那麼,這項飲食法可能是你的正確選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能難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當你在考慮改變飲食習慣的同時,請記住!你自己最有可能堅持飲食的方式,這其中包括你喜歡的健康食品以及想要產生的結果;同時,在開始任何飲食方式之前,請先了解它的原理與運作方式,如果有家庭醫生也可以先詢問後再進行。
資料參考/muscleandstrength、muscleandfitness、onlinelibrary
責任編輯/David
根據美國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中的一項新的研究建議:請大家把那些流行的減重飲食拋在腦後,想要減肥或是不讓體重增加的關鍵,在於這些食物的份量和你的飲食習慣。然而經過7年的隨訪追蹤,他們分析了5萬名成年人飲食習慣的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有一些飲食行為和體重的增減有相對關係。
與一天吃三餐的人比較起來,一天吃兩餐的人其身體質量指數(BMI)在一年中有更明顯的下降。根據期刊在研究中顯示,一天吃三餐的族群其BMI值會隨著增加,而且人們每天用餐的次數越多和吃的點心越多,BMI增加的幅度會越大。此外,在研究過程中顯示,在晚餐後到隔天早餐的這段時間中,至少18小時的禁食比起12~17小時的禁食族群有更低的BMI值。
當那些不吃早餐的族群體重增加時,研究中顯示那些每天堅持吃早餐的人們,其BMI值是明顯下降的。睡眠期間腸胃都處於休工狀態,如果起床後不吃早餐,就無法啟動腸胃,也可能讓身體誤以為還在休眠期間,影響基礎代謝率。根據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edical School)曾對飲食習慣和肥胖之間的關係,找來499名參與者,進行為期1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早上跳過早餐,跟肥胖有著顯著的相關。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75%都沒有吃早餐),比起固定會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95%都有吃早餐),肥胖風險高出4.5倍。
減重最重要的是食物的份量,那些把早餐當最豐盛的一餐的族群,其BMI值與把晚餐當最豐盛一餐的人們比起來,有明顯的下降。至於午餐吃的比晚餐豐盛的族群體重也減輕很多,但是效果還是不如早餐豐盛的人明顯。 有一些潛在的因素可以解釋你的飲食時間和份量如何影響你的體重。在此研究裡,有一位研究人員表示,吃早餐不僅能在短時間內減少了飢餓感,而且還能降低飢餓素的飆升。這很重要,因為它也能抑制渴望,並防止你之後的暴飲暴食。
飢餓素(Ghrelin):是一種由胃、小腸、結腸所分泌的荷爾蒙,具有促進食慾或分泌胃酸的功能。飢餓素也稱作食慾增強激素,也可以由大腦分泌,例如看見美食而引起食慾。當腸胃是飢餓的狀態時,飢餓素分泌;當肚子吃飽時,分泌就會停止,因此對我們的飲食生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實想要瘦的健康,只要掌握幾個原則,就不用擔心越減越肥。首先可先設定長期目標,以每週減少0.5~1公斤為主,3個月體重減少原來的百分之五左右,維持正常的減重速度,才不會影響基礎代謝率,影響健康,且應掌握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飲食比例與原則,確保攝取足夠營養。
資料來源/don1don、2 meal day
責任編輯/妞妞
冬天天氣寒冷,容易食慾大增,特別是連續尾牙、春節除夕、春酒一連串聚餐,國人短期內每人平均增加近2公斤!體重管理必須藉由熱量控制的均衡營養、規律運動雙管齊下,強化體格的肌肉組織,其中運動前、中、後必須攝取適當的營養,滿足運動者對體力、耐力、復原力三階段的不同生理需求。長久推動健康活躍新生活的美商賀寶芙(Herbalife)特別提醒:國人目前普遍常見的空腹運動,不但容易造成運動中不適感(如:低血糖暈眩感)、飢餓感、體力不濟等問題,更可能造成減肌的反效果!臨床研究已證實:運動「前」補足醣類、蛋白質,同時可以有效燃燒熱量並且減脂增肌,開啟運動能量達到最佳運動效果!
美商賀寶芙(Herbalife)營養研究中心暨營養諮詢委員會主席、同時名列全美最佳醫師的Dr. David Heber指出,臨床上超過130種疾病與「肥胖」相關,包括: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及癌症…等疾病。台灣2015年十大死因中過半和肥胖習習相關,美國政府每年投注於肥胖相關的醫療費用逾2億美金。體重管理必須藉由均衡營養、規律運動雙管齊下;其中,運動不僅可以消耗身體過多熱量,同時提升基礎代謝率,並且維持、增強肌肉,藉由肌肉燃燒更多熱量,Dr. David Heber進一步指出,根據醫學研究:人體的肌肉細胞燃燒熱量為脂肪細胞5倍,脂肪細胞反而傾向儲存卡路里!除了熱量控制,建立肌肉組織強過脂肪組織的體格,體重管理才能長久有效不復胖!
為達到最佳運動結果,必須攝取適當的營養滿足運動前、中、後所需的體力、耐力、以及復原力三階段的不同生理需求。Dr. David Heber進一步指出,運動「前」補充適當的營養,能發揮運動最佳減脂效果。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的研究,運動前補充蛋白質、醣類,增加肌肉合成的效果最佳。因為運動會消耗能量,但運動前若沒有補充營養,導致肝醣存量不夠、脂肪又來不及提供能量時(因為燃燒脂肪需要醣類的輔助),就可能利用到轉換能量速率較快的蛋白質來提供能量,產生流失肌肉的風險,當肌肉流失就代表身體的新陳代謝率下降,反而降低了運動的效果。因此,空腹運動不但會血糖過低、體力不濟,更會造成肌肉減少的反效果!
Dr. David Heber進一步說明,蛋白質是肌肉必要營養,乳清蛋白(例如:牛奶)對肌肉增長效果較大豆蛋白佳,建議運動者補充結合快速分解的乳清蛋白、分解較緩但穩定的酪蛋白,藉由迅速、穩定的綜合蛋白質釋放,達到最佳的胺基酸吸收效果以增長肌肉。
Dr. Heber說明,人體吸收蛋白質有極限,活動量低的成人,依生活型態的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約0.8~1.2公克,(例如:無運動的久坐上班族0.8公克/公斤,中度運動量者可增加至1.2公克/公斤),活動量大的成人(如:職業運動員) 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2公克/公斤。Dr. Heber特別提醒,人體攝取蛋白質有極限,過量不但無法吸收,同時可能造成腎負擔。
台灣運動營養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郭家驊教授指出,蛋白質之外,醣類(碳水化合物)是運動必備的關鍵營養成分,因為醣類促進胰島素分泌,可以幫助人體肌肉順利吸收胺基酸加速肌肉蛋白合成。補充大量蛋白質卻缺乏碳水化合物將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使蛋白質難以被人體吸收。另外,胰島素同時誘發肌肉細胞吸收葡萄糖,促進肌肉儲存肝醣使體能增強。
此外,運動前攝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增強運動的時間與強度,促進運動後的燃脂效果。美商賀寶芙(Herbalife)資深營養師林若君進一步指出,運動時燃燒脂肪須在醣類的輔助下進行!就像是蠟燭一樣,醣類就像蠟燭的燭芯、而脂肪就像蠟燭的本體,必需在醣類的輔助之下,脂肪才能順利地燃燒。同時,足量醣類可以提供恰當的熱量維持更久體能,進行高強度運動,持續更久的運動時間,增加運動脂肪燃燒總量。
針對運動前、中、後補充的營養素及時機,美商賀寶芙(Herbalife)資深營養師林若君建議如下:
運動「前」儲備體力
運動前約30-60分鐘補充,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如:流質好吸收的營養飲品,同時補充水分)
最好選擇葡萄糖和蔗糖的複合型碳水化合物,二者可分別提供迅速、持續補充能量,提供足夠能量維持運動所須的體力,建議留意熱量控制約兩百大卡,不宜過高(參考值:一根中型香蕉約120大卡)。
蛋白質:建議選擇牛奶蛋白,因為牛奶蛋白強健肌肉效果較大豆蛋白佳。建議攝取低脂肪的蛋白質食品,因為高脂肪的食物被身體消化吸收需要的時間較長,不建議運動前食用。
運動「中」維持耐力
運動時,人的體溫會不停的上升,建議每10至15分鐘補充150~200c.c.的水分來控制體溫,或是選擇好吸收的電解質、等滲透壓讓身體吸收,幫助水平衡。
運動「後」重視復原
建議於運動後30分鐘內用餐,與延後用餐相比,體脂肪減少效果多25%,肌肉增加效果多6%,因為運動後是肌肉吸收養分最強的時機,養分被脂肪吸收的配額減少,就能產生明顯的塑身效果。因此,建議應立即補充20-25公克低脂、好消化的蛋白質,如乳清蛋白、麩醯胺酸、支鏈胺基酸…等成分,好消化、迅速吸收,有助於修補並增加肌肉量。
過年期間與家人團聚難免大吃大喝,Dr. David Heber特別分享「加、減、乘、除」四法則,有紀律輕鬆控制體重。
「加」強優質蛋白質:選擇低脂、優質的蛋白質是很重要的,許多人誤以為大魚大肉含有許多蛋白質,但反而會攝取過多的油脂與膽固醇,對健康更不利。因此建議宜「加」對蛋白質,不僅可使體力充沛,更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及幫助進行體重管理計畫。
「減」少每日攝取熱量:年節大魚大肉、宵夜零食不節制,容易吃下過多的熱量與油脂。應「減」少熱量攝取,不宜暴飲暴食。而代餐是最能減少熱量並持之以恆的方法,因為代餐具有高纖維、低熱量、易有飽足感的特性,更能控制食量與熱量。
「乘」群好友齊拚減重:春節期間三五好友聚餐不妨揪團去運動!通常運動若有好友們互相支持、鼓勵,形成團體健康減重的氛圍,對於想減重的人來說相當重要。運動,減脂的有氧運動搭配增強肌肉的重訓,效果更好。過年期間也可以自行在家運動、增加肌耐力,如:重訓、伏地挺身或棒式、肘撐等,高強度間歇運動,每週至少五次、每次約10-15分鐘,減少脂肪及熱量囤積。
「除」去油膩飲食習慣:飲食習慣若常大量吃下高脂、油炸及燒烤食物,容易使體質酸化,長期下來更會使得癌細胞生長產生癌化。想保持腸道年輕及健康,應保持口味清淡、避免攝取過多油膩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