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時常在運動完感到頭昏腦脹,嚴重甚至有頭痛的情形呢?雖然現在的天氣不至於非常冷,同時也很適合運動,但日夜溫差還是偏大,有些人在運動之後會覺得頭痛,但這其實可以試著避免。根據專家建議,如果你有運動後頭疼的情形,事前可以先做好5個準備。
運動的時候會增加我們的新陳代謝,讓血液循環變快,身體發熱、血管擴張,而血管擴張的時候會壓迫到神經,就容易引起頭痛。不過普遍來說,身體會自行調節,讓頭痛現象或快或慢的減緩,如果沒有調節成功,則可能代表身體的確有些疾病,像是高血壓、心臟病,或是有偏頭痛等。也有一種狀況是運動前的暖身、準備沒有做好,讓身體跟不上這樣的變化。當運動前的5個準備都注意到並做好,還是會常常覺得頭痛,那就要注意身體的疾病,建議向心臟科、血管科、神經科等做相關的檢查,找出真正的疾病對症下藥。
在運動時,會因為流汗而流失「鈉」,而低血鈉就會造成頭痛。因為鈉離子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電解質,包含細胞液、血液,還有膽汁、胰液等消化液中,都含有鈉離子,可以幫忙調節身體中水分的量,同時也是輔助神經傳導的物質,能控制肌肉收縮。所以如果缺乏鈉離子,就很有可能會導致頭痛。所以在運動前,可以先準備溫鹽水,或是運動飲料,在運動的每個段落補充,避免流失過多電解質造成頭痛。
許多跑步者發現,用鹹味的零食或飲料代替鈉鹽和電解質可以預防跑步後的頭痛。
脫水還會使頭痛加劇。當身體的水減少,血液會變得濃稠,攜帶的氧氣量就變少了。但為了不讓大腦缺氧,腦部的血管會擴張、試圖增加血流量,就會引發頭痛。 經驗法則是:如果您跑步不到一個小時且室外涼爽,在路跑過程中則無需補充水分,但您仍要確保在運動前,最好可以喝一杯300cc的。若你的跑步時間超過一個小時,請務必準備足夠的水分,在運動時補充,而運動後最好可以補充500~800cc左右的水分,來避免頭痛。
突然、快速的低血糖也會造成頭痛,因為大腦需要足夠的糖分,如果突然缺乏糖分,又沒有其他的營養素來補充大腦所需,就可能會產生頭痛。運動的時候,最快被消耗的能量就是糖分,所以在運動前最好可以吃一點澱粉類的食物,而且是好消化、可以很快補充血糖的食物,運動時才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消耗。建議在進行熱身運動和/或長時間訓練之前的兩個小時內吃一些零食,例如全麥吐司、一小碗麥片、香蕉或地瓜等。然後,在完成鍛煉之後,再進餐,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比例為4:1。
因為有偏頭痛體質的人,雖然運動可以幫助緩解頭痛,但在溫差大的時候,因為身體的敏感性,反而會很容易誘發頭痛。建議即使只是出外走一小段路就到運動場所,也要注意頭部的保暖,不然很可能才剛開始運動,頭就痛起來了。
因為流汗時,皮下血管是正在擴張、散熱的,而吹風相對來說是溫度比較低的空氣,所以神經反射會使得血管急速收縮,身體其他部位來不及反應,就會導致導致頭痛。不過這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讓身體警覺溫度正在改變,必須收縮血管才能避免熱量流失。
參考來源/HEHO健康網 、 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你是否有計算你每一餐吃多快?當你吃完飯後時常發現自己總是會脹氣、胃食道逆流,或是感覺自己總是吃不飽?其實,是你吃太快了。當吃飯速度太快,不只會脹氣,還會讓人變胖、甚至引發糖尿病的風險。根據專家建議,每口多咬10下、至少咀嚼20下,堅持下去,一定會感覺身體變得健康,同時也能遠離這四大疾病。如果每口咀嚼20下,吃飯的時間至少可以拉長成30分鐘左右,所以只要低於30分鐘的時間,就表示吃太快,而吃太快,小心以下這4種疾病找上你。
細嚼慢嚥、拉長用餐時間,會讓我們產生飽足感,因為大腦會感覺吃飯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應該差不多要吃飽了;就像我們吃西餐,常常還沒有吃到主餐,就已經有飽足感,此時就不會吃太多。西元2017年,日本廣島大學研究也發現,追蹤1083名受試者5年之後,吃飯吃太快會增加11.6%變成「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也發現進食速度愈快,體重會大幅上升。研究同時指出,慢食或能有助預防患上代謝綜合症的風險。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康本初說,吃飯速度太快,還沒半小時就吃完了,會讓胃一下子塞進太多食物,此時必須撐大才能讓這些食物不斷的進來,也會導致胃部鬆弛、食道大開,胃酸就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胃食道逆流。只要自己總是吃飯吃得比別人快,就要注意,但最好可以維持在半小時。
吃飯時吃太快,或是嘴巴裡有食物還一邊講話、喝湯的時候,也會在不知不覺間吞下很多空氣,造成脹氣;而且吃太快、一直講話,也代表食物沒有好好咀嚼就吞下去,造成腸胃消化的困難,自然也會容易覺得脹氣、不舒服。 細嚼慢嚥也能把食物在口腔裡嚼碎,讓食物到胃裡面的時候,不會還是一塊一塊、需要花很大力氣消化的食物,才能讓消化系統不會針對食物努力消化,而是會把力氣花在代謝上,等於減輕腸胃的負擔,同時也是增加代謝速率的好方式。
日本廣島大學的研究,在吃飯吃太快的時候,身體沒辦法釋放出「飽足感」,也就沒辦法釋放足夠的胰島素,造成血糖的波動變大,最後演變成「胰島素抵抗」,形成糖尿病;而肥胖本身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而且慢慢吃東西,身體感覺自己還有在持續進食,就不會急著想要消化、提高血糖,而是會緩慢將食物的能量轉變成血糖,能維持血糖的穩定,讓飽足感一直持續到下一次用餐的時候,中間就不會想要再吃零食、飲料來填補這個空虛。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身為一位跑者我們都知道賽後放鬆按摩的重要性,該怎麼做?或做什麼心中也都一清二楚。於是為了讓自己能跑得更長更遠,利用滾筒或是按摩球放鬆成為了每日的功課,但長期之下,相信仍有許多跑者認為自己的肌肉依然緊繃痠痛,這是為什麼呢?
無論是滾筒按摩或者是利用其他工具的放鬆,這些都比較偏向於肌筋膜放鬆,好比我們之前所分享過的文章《7個彈力帶訓練 加強結締組織的強壯》,因為結締組織對於你的骨骼,肌腱和筋膜的建立佔有相當重要的連結性,所以用彈力帶建立臀部和下肢的強度,以幫助跑步者在跑步過程中保持穩定性,並且防止從臀部到腳趾的結締組織損傷。
以上都是正確且必須實行的觀念,雖然工具有效,但就如同跑步一樣,什麼都練習好了,最後的成敗終究是因為忽略了某些小細節,而肌肉痠痛也是一樣,工具有了,動作做了,身體放鬆了,但是精神呢?
由於身體和心靈是不可分割的連接,每次我們有一個想法,我們在我們的神經系統中引發一系列細胞反應,影響我們身體中的所有分子。我們的細胞不斷地觀察我們的想法,並被他們改變,但卻也是最容易被我們所忽略的。因此要達到真正的放鬆,除了身體外,精神這個看不見卻是最重要的小細節,該怎麼把他找回來呢?
以下的五個動作能使你徹底放鬆壓力,回歸平靜,並助你的身體恢復平衡。
✔ 滾筒或毛巾→對於大多數練習,你會需要一個柔軟的滾筒或毛巾,讓你在躺下的時候,背部不至於疼痛。
✔ 網球或是較軟的球→可以用來滾背或是按摩腳底。
✔ 水→不管做什麼動作或訓練,都需要水的配合,養成喝水的習慣,加速恢復。
步驟1:躺在地板上,雙臂輕鬆的平放於兩側,手掌朝上。閉上眼睛,花一點時間感受你的感受,期間不要移動或觸摸你的身體 ,只要專注於自己身上即可。
步驟2:將思緒集中在上半身,若狀況理想,也請將你的肋骨放鬆,感覺它也與你一樣躺在地板上休息。
步驟3:用肚臍作為參考點。從上背部慢慢延伸下來至腰至肚臍,慢慢將身體完全貼於地面。
步驟4: 注意你的骨盆,理想情況下,慢慢感覺從左到右,並依序將它慢慢放鬆貼於地面,記住不是屁股,是骨盆。並記下這個感受。
步驟5: 最後,請用力呼吸,當將氣吸入腹部時,肚子應當鼓起,而不是內縮,找到節奏以及那個感覺。
步驟1:將滾筒直立放於地面,屁股坐在滾筒的一端,雙腳平放於地板上,與肩同寬,膝蓋彎曲。(如果有需要額外的協助,可以將毛巾或枕頭放在滾筒的兩側)。
步驟2:將手放在地板上,然後沿著滾筒的長度慢慢向下滾動。注意頭部也須觸摸頭部頂部,以確保完全支撐在滾筒上。
步驟3:開始輕輕地搖擺你的身體從一邊到另一邊。想像在每一邊都有一種即將要墜落的感覺以及抓住自己的感覺約30秒。
想像你的身體有六個面向,從前到後,從一邊到另一邊,從上到下。
a:將一隻手放在胸前,另一隻手放在腹部上,呼吸4-5次,當你吸氣時,讓橫膈肌在往正面和背面兩個方向擴展。專注於擴大你的隔膜。
b:將雙手放在腋下下方肋骨最寬的部位,呼吸4-5次,讓橫膈肌在雙手之間伸展。
c:將一隻手放在你的領口,另一隻手放在腹部上。進行幾次呼吸,讓你的橫膈肌向下移動到骨盆,因為當空氣從肺部充滿到鎖骨的頂部時,便能找到呼吸的韻律。
a:將雙手放在你的腹部上,並對身體的六面進行深入聚焦的呼吸3-4次。在吐氣過程中,一定要將呼呼的聲音發出,以提高腹部的感知能力。
b:將右腳彎曲踩於地面,右邊臀步離開滾筒。
c:這樣滾筒就能滾到左邊的臀部了,重複3-5次。
像第一次一樣躺回地板上,呼吸並讓身體與身心放鬆。閉上眼睛,花點時間重新評估目前的狀態。
做了以上的步驟後,您可能會感受到這些具體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