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下背痛是身體疼痛原因首位,但現在肩頸酸痛大幅超越下背痛,甚至有些人會嚴重到會睡不著!然而肩頸痠痛這項徵兆已經不是中年、老年人的通病,現今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有這項困擾,只要一不注意就會出問題,嚴重時還會罹患肩頸症候群。肩頸症候群常見於低頭族、電腦族,以及壓力大或長期固定同一姿勢的人,然而許多腰酸背痛、失眠、暈眩都跟肩頸僵硬與酸痛有關!以下為5種常見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當你能預防時,就能遠離這些困擾!
許多家庭主婦為了要做家務,時常會讓手臂、肩頸過度使用,長期下來,可能會發肩膀緊繃、肌肉發炎,嚴重時還會有五十肩。
時常早上起床總是感覺脖子和肩膀僵硬疼痛?一覺起來肩頸痠痛的主要原因在於睡眠品質不良。擁有良好睡眠品質的人,在睡眠中副交感神經正常運作,睡眠中身體能保持放鬆,早上醒來時會神清氣爽,而有睡眠困擾的人副交感神經沒有正常運作,活躍的交感神經讓肌肉處於緊張狀態,使得隔天一早醒來就會感到肩膀僵硬。 如果你有睡眠品質的困擾,不妨在睡前泡熱水澡或是做一些緩和的伸展操幫助睡眠,同時不要在晚上飲用任何有咖啡因的食物,以免整晚都失眠!
許多新手父母都需要常常抱小孩,時間久了,肩頸附近的肌肉會處在緊繃狀態,如沒有適當拉伸,可能會引起肌肉酸痛等現象。
許多上班族都需要透過電腦工作,當久坐在電腦前,長時間伸長脖子、手抓握滑鼠不停地按或是敲著鍵盤,都會導致眼睛乾澀、疲勞,同時 肩頸還會僵硬、痠痛,有些人嚴重還會罹患媽媽手,並且伴隨腕隧道症候群!為了避免長時間工作引起的肩頸痠痛,除了工作時座椅的選擇相當重要,以及要用正確的姿勢外,同時也要規劃工作時間,在休息時間可以做一些伸展操幫助沾黏的肌肉打開。
當長時間單肩背重物時,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以及肩膀的活動度下降,同時容易引起肩頸、背部的僵硬以及酸痛,嚴重者會有脊椎、胸椎側彎,當壓迫到胸椎神經時,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心悸等症狀,為了遠離這些不適,盡量減少使用單邊肩膀背負重物,並及早改正不良姿勢,才不會對脊椎造成影響,如太嚴重時,後果不堪設想。
資料來源/Penn Medicine
責任編輯/妞妞
根據專家統計,台灣每年新生兒不足20萬人,且這個數字已經非常低,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台灣的兒童卻是越來越不健康,不只學童的平均身高已經連續10年輸給了日本,而且肥胖指數也越來越高,這是一件值得被關注的事。
根據專家表示,統整日本與台灣官方數據可觀察到,台灣11到13歲男孩身高比同年齡的日本孩子矮,而且這個現象已長達十年。可以發現,日本自從《學校給食法》規定學童必須喝鮮乳後,日本人的身高幾十年來不斷攀升。 不只比別人矮,台灣的小胖子還越來愈多。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國小學童在1993~1996年及2013~2016年兩次調查期間,過重及肥胖率已從19.8%上升至26.7%,依據教育部106年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7.6%,國中學子的盛行率更是高達29.5%,然而在國際比較方面,台灣兒童肥胖問題已居亞洲第一。
此外,調查發現台灣學童每日高鈣食物的攝取量非常少,換算下來每日竟只攝取429mg鈣質,僅達國民健康署建議量800~1000mg的一半。
根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指出,分析台灣國小學童在1993~1996年及2013~2016年兩次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們在鈣質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也較過去嚴重。根據201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兒童在夏季增加體重較多,與上學日相比,80%兒童在周末比較不進行與體重控制相關的行為,像是均衡飲食、身體活動、睡眠、使用3C等,因此容易發胖,而暑假可被視為一個漫長的周末,這也可能是學童夏季增加體重較多的重要因素。
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以及高熱量食物、缺乏適量運動等,都是造成兒童有高血壓的原因,其中,父母親的「愛」是最為重要的關係!許多父母會寵溺著孩子,時常買一堆大零食、糖果、油炸食品與甜點當作犒賞,長期下來,不僅身材走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大幅提升!如何讓孩子回到健康的體重以及預防高血壓的產生這項重要課題,必須由家長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攜手才能成功。
根據國民健康署提醒,如果有高血壓家族史且又屬肥胖體型的人,最好善用生活周邊的血壓站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習慣,更要從年輕時開始調整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才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責任編輯/妞妞
你每分鐘心跳幾下﹖一般來說健康成年人的安靜心率範圍在60-100下,但當你以為自己心率「正常」時,可能實際上有大問題!根據瑞典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即便安靜心率75下在正常範圍,但75歲前死亡的早逝風險,是每分鐘少於55下者的2倍;如果你的安靜心率不斷提升,每升高1次、死亡風險就增加3%!
這項研究刊載於線上醫學期刊《BMJ Open Heart》。研究人員隨機選擇了798名1943年出生(50歲以上)的瑞典男性,並調查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與壓力水平,讓他們接受了全面體檢,其中也包括安靜心率。測量後,以安靜心率(bpm)分為4組﹕55 bpm以下、56-65 bpm、66-75 bpm、75 bpm以上。
經過11年後(2003-2014年),原本近800名受試者中還存活的有654名,而願意繼續接受安靜心率等測驗的有536名。研究人員發現,安靜心率在75bpm以上雖然仍在正常範圍,但與55bpm以下組比較,前者因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等任何原因造成死亡的風險是後者的兩倍。
此外,保持穩定安靜心率的人11年來患心臟病風險,比其他人低44%。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安靜心率每增加一次,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風險就增加3%、心血管疾病風險增1%、冠心病風險增2%。
指人體心臟在長時間安靜休息下的每分鐘跳動次數,通常以每天清晨剛睡醒還未下床時測量,或是坐下休息20-30分鐘後測量較準確。安靜心率愈低表示心肺功能愈佳,長跑選手的安靜心跳率約每分鐘50次,一般人的安靜心跳率約每分鐘72次;一般來說,健康成年人的範圍在60-100下(也有一說50-90下),如果安靜心跳率超過正常範圍應就醫檢查。
雖然這是個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死亡原因,且受試者針對男性,但仍能看出心率與死亡風險的相關。
該研究合著者、瑞典哥德堡大學學生Salim Bary Barywani博士指出﹕「研究結果顯示,中年男子的安靜心率會影響生存,推估是因為安靜心率的增加可能是心血管功能異常的警告信號,例如高血壓、早期心臟病等。此外,安靜心率上升的其他可能原因還包括藥物不良反應、甲狀腺激素升高、貧血或潛在感染。」
那麼,如果你原本的安靜心率在正常值低點,後來突然向上飆高,但仍保持在正常範圍內,這樣是否該有所警覺﹖Barywani提醒﹕「無論如何要先看醫生!這是個令人擔憂的警訊,即使心跳每分鐘只上升10下,如果是我還是會去檢查,更不用說發現安靜心率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BMJ, 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