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即將步入中年才開始意識到運動能帶來健康的意識時,其實不算晚。一般來說,中年是指45歲至59歲,當你落在這個歲數開始想健康生活,可以把握以下5點。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只要在中年歲之後,維持不抽煙、控制體重、適量運動、適量飲酒以及採取健康飲食,平均可以讓你無病無痛長達34年,體力也能越來越好。也就是說到了你高齡歲時,也不用被人推著出去曬太陽,還可以自己出去遊山玩水,甚至健康程度比年輕時還更好。
根據近期在《英國醫學期刊》(BMJ)上的一篇文章發表了一項新的分析,此分析是由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與他的團隊所制定的結論:當人從步入中年開始,只要堅持5種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讓無病痛的時間拉長至31到34年,比不堅持好習慣的人整整多了10年。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運動的話,可以從每天走路10000步開始。根據2013年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快速行走對於靜息心率、血壓、運動能力、最大耗氧量和生活質量有益。每週五天每天大約30分鐘步行與冠心病風險降低19%相關,同時提高你的速度和強度可以給你身體狀況更多的好處。從本質上講,你走路時越努力而且做的越多,你的身體狀況就會越好,所以,為了能獲得最健康的好處,請嘗試逐漸增加你每週的總步行時間、距離、頻率、能量消耗和速度。
根據許多醫學報告研究顯示,抽煙不僅會增加罹患肺部疾病,還會降低體力。香菸的煙霧會刺激支氣管內壁,使其腫脹狹窄並分泌更多黏液,還會減緩纖毛運動,使煙塵和有害物質留在肺部。而且菸的危害不僅限於呼吸道,50%的癌症都跟菸品相關。所以,要步入中年開始養生,菸品一定要拒碰。
雖然適量飲酒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有一定好處,但喝酒越多,癌症風險就越高,所以專家並不建議之前不喝酒的人開始喝酒。如果本來就有喝酒情況的人,也可以考慮改喝其他健康的酒類降低喝酒的害處,像是紅酒。過去被認為適度飲用紅酒可以預防血栓。動物實驗與流行病學發現,紅酒的化學成分單寧可一定程度改善心血管內皮,提升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小板凝血功能,達到保護心血管效果。
BMI是一項判斷人體是否肥胖的好方法,BMI的計算方法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健康BMI的數值範圍是18.5~25,高於範圍是過胖,低於範圍則是過瘦。太瘦或是太重,都應該透過運動跟飲食調整。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總結了2020年最健康的飲食模式,美國飲食、營養、肥胖、飲食心理、糖尿病和心臟病方面的專家,評選出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以及彈性素食飲食是最佳的飲食方式。 這些健康的飲食方式,都可以有效保護人體的心血管,避免有害物質的累積。
什麼時候開始健康生活,都不會太晚。儘早開始做當然好,但即使是步入中年才開始,也同樣有顯著的獲益。現代人追求的不只是活得長,還要健康有品質,無病無災無殘疾地活著。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一位40多歲的男性科技業主管,近半年來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語句中斷等情況,例如常常忘記剛交代的事項,甚至腦中突然空白,讓他一度懷疑自己罹患早期失智症。就醫接受神經內科腦部影像檢查後,卻未發現任何腦部異常,最終在身心科確診焦慮引起的「假性失智」。
近日Netfilx台劇《忘了我記得》以照顧失智症家人為題材,講述父女感情,賺人熱淚。同時也引起大眾對於失智症的討論,雖然是疾病,卻常常被誤會為正常老化現象,往往因此錯失黃金治療時機。不過,較少人知道的是,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工作,也有可能會引發類似失智症狀。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尤冠棠舉前述個案為例,該名科技業主管因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伴隨過度焦慮引發情緒系統過度負荷,導致大腦認知功能暫時性受損,出現類失智症狀,就是臨床上所說因焦慮而引發的「假性失智」。
壓力與焦慮雖密切相關,但具有不同性質。尤冠棠說明,壓力是源於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如工作負荷或生活變故;而焦慮則包含主觀情緒與生理反應,是大腦在預期威脅時產生的警戒狀態。
尤冠棠指出,在大腦中,杏仁核負責啟動情緒反應,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與認知功能,兩者屬於彼此制衡的神經調節系統。焦慮會造成情緒中樞杏仁核過度活化,進一步影響負責理性中樞的前額葉皮質,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做出決策,甚至遺忘剛剛才發生的事。
尤冠棠示警,長期壓力會使負責情境記憶與學習的海馬迴神經,其再生能力下降,可能導致腦霧、遲鈍,同時抑制與情緒穩定相關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與血清素活性,讓人陷入焦慮、記憶退化、更加焦慮的惡性循環。
焦慮造成的大腦功能異常與認知障礙,雖與失智症表徵相似,但關鍵在於它是「可逆的假性失智」,尤冠棠解釋,其治療核心在於透過藥物與非藥物的介入。研究顯示,特定藥物可以促進海馬迴神經再生,或者增強前額葉與頂葉的認知連結都可有效介入,使情緒與理智得以重新取得平衡,恢復大腦正常的調節能力。
尤冠棠進一步指出,非藥物介入同樣重要。認知行為治療(CBT)可降低杏仁核活性、提升前額葉皮質調控功能;正念訓練也被證實能有效提升專注與覺察,減少焦慮失控。此外,規律運動有助於BDNF表現,促進神經可塑性與情緒穩定。
尤冠棠強調,焦慮所導致的認知障礙並非不可逆轉。若突然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語句中斷、腦中空白等,不要過度緊張,懷疑自己老化或失智,應先諮詢醫師,評估是否為焦慮引起的假性失智。透過精準的醫療評估與介入,這些看似失智的狀況其實能在短期內大幅改善,甚至有機會強化大腦功能。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你是否也常在熱身或運動收操時進行拉伸動作?這時後一定有很多人會發現自己身體的柔軟度怎麼變差了,然而,柔軟度這個名詞源自於拉丁文的Flectere或Flexibilitis主要是表示「彎曲」的意思,然而,柔軟度(flexibility)在運動醫學與健康領域中的定義則是指單一關節或多關節可活動的範圍,簡單來說,柔軟度就是指「關節」可活動的範圍(ROM),並分為靜態柔軟度和動態柔軟度這兩大類,我們該如何來進行柔然度提升訓練?以下將針對柔軟度的訓練原則和改善方式來做說明,有柔軟度問題的你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
前言所敘述的柔軟度分為靜態柔軟度和動態柔軟度,所謂的靜態柔軟是指被動動作,關節及周圍肌肉群可移動的最大範圍,因此,靜態柔軟度需要非自發性的肌肉活動,透過一種外加的力量所造成的伸展力。另外,動態柔軟度則是指在進行運動時所表現的關節範圍,所以,它需要透過自發性肌肉來進行動作。然而,靜態柔軟度較動態柔軟度具有更大的關節可活動範圍。
對於柔軟度的訓練原則有以下這三項:
1.強度
無論是靜態或動態柔軟度訓練,它們的刺激強度都必須要使得肌肉或結締組織被拉伸到有拉伸的感覺,且要有些許的不舒服但不要到疼痛的感覺。
2.時間
當肌肉與結締組織有被拉伸且些許不舒服的感覺時,維持這個姿勢大約30秒左右即可,並重複進行同個動作5-6次。
3.頻率
無論哪種柔軟度的訓練方式,都以每天訓練1次或者2次最為有效。
柔軟度的訓練方式以伸展運動的訓練效果為最佳,日常在進行運動訓練時,應將柔軟度訓練動作插入熱身運動以及運動訓練結束後進行,主要是要在體溫微微上升並出汗之後進行更為有效。
要改善柔軟度的方法包含主動法、被動法以及混合法這三種,有許多的教練以及運動員比較能接受的就是靜態方法,基本上來說就是擔心彈震法會導致肌肉組織的拉傷。
1.主動法
這個方式是透過肌肉的活動,促使關節達到最大柔軟度的技巧,這個訓練方式是依據作用肌收縮力量的大小要與抗拮肌放鬆和配合力量相同,當採用靜態的方式,彎曲身體兩側直到最大屈點並維持這個姿勢6-12秒。如果要使用彈震法時,擺動一側的肢體而另一側則需固定不動。
2.被動法
依據字面的意思來看就是透過外力施以力量以達最大柔軟度,這個方式是和運用在踝、髖、肩以及腕等關節部位,同時,由於必須透過外力所進行的訓練,因此要小心避免被施力的關節彎曲或伸展過大而導致肌肉拉傷,所以,在進行被動法訓練過程必須要特別的注意。
3.混合法
混合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運動員的主動屈曲關節至最大極限,針對同伴的阻力進行最大等長收縮,然後運動員盡力將身體彎曲至比超過最大關節限制更大的角度。運動員再一次完成對抗外力的等長收縮相同動作約4-6秒。這個訓練動作與技巧,要特別注意其重複次數必須符合運動員本身的生理容忍度,以避免不當的操作導致肌肉與關節的傷害。
資料參考/bodybuilding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