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壽以及回春是不少人的夢想,然而研究證實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別吃太飽」。近日,一項來自美國《Cell》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限制生物體的卡路里攝取,就有一半的衰老細胞以及四分之一衰老基因能被「逆轉」。這代表,細胞會逐漸被逆齡,免疫力也能越來越好。
其實,過去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曾經指出,在延長哺乳動物的壽命方面,「限制熱量攝取」是唯一有效的干預方式。同時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導致動物及人類衰老的46組關鍵基因,而科學家們發現,將長期攝取的普通食物熱量削減一半,就可以扭轉這些基因改變過程。
這次探討少攝取卡路里的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團隊的合作。他們用大鼠做試驗,將一批實驗大鼠分為3組:年輕任意進食組、年老任意進食組、年老節食組。後者從中年期開始對大鼠進行「七分飽」干預,持續節食9個月。他們分別對3組大鼠的皮膚、主動脈、棕色脂肪、白色脂肪、肝臟、腎臟、骨髓這7種組織中取到的細胞進行單細胞定序,對腦、骨骼肌這兩種組織的不同細胞進行單細胞核定序。科學家發現表示透過老少比發現,促炎細胞比例增加會導致老化,但是這些細胞半數以上可被節食抑制。而炎症相關基因上升也會導致老化,節食則是可逆轉四分之一的基因表達變化。
除了吃七分飽,還有一些減少食物攝取的方式,就是透過間歇性斷食。根據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和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的研究人員指出,雖然沒辦法阻止生物體得癌症,但是間歇性禁食有助於抑制惡性腫瘤擴散。 試驗期間,無論是間歇性禁食食還是不禁食的兩組實驗鼠中,都有老鼠染上癌症。但明顯差異是,節食的老鼠的腫瘤生長明顯比不節食的老鼠慢。而且節食老鼠的壽命,比不節食老鼠的壽命幾乎長100天,用人類的壽命來看,這相當於人類壽命延長12年。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吃下午茶是許多都會上班族共同的習慣,然而,許多下午茶點都充滿著奶油與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與糖份,這些成份雖然好吃卻都不見得健康,尤其對於我們的腸道與心臟健康充滿著不良的風險性,所以,我們在吃下午茶的選擇上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性。
根據發表在營養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上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換掉平時過甜或過鹹的下午茶點,改吃一些核桃類的堅果,對於心臟健康會有更多的好處。這項研究找來了42位年紀位於30-65歲之間的超重或肥胖者,這些人的飲食習慣每天卡路里有12%來自飽和脂肪,這與美國人平均的飲食習慣相類似。
在兩個星期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將它們的飲食改用飽和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其中每日卡路里的7%來自飽和脂肪,並加入每日兩份核桃的量(一份核桃是1OZ),取代他們常吃的薯條或是餅乾之類的零食,經過兩週的研究分析,所有的受測者在膽固醇的濃度方面都降低,另外,腸道的細菌也降低了離換心臟病的風險。
關於這項研究的結果,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營養學教授Penny Kris-Etherton博士與助理研究員Kristina Petersen博士都指出,這個研究的結果顯示出這兩著之間有相關性但卻不是因果關係。另外,先前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期刊上的研究也發現,在飲食中添加適量的核桃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尤其是代替高飽和脂肪的食物時。
腸道健康與心臟病之間的風險有何關連?這部分是由於核桃中含有纖維,可以對腸道細菌產生影響,此外,根據營養學教授Penny Kris-Etherton博士與助理研究員Kristina Petersen博士的說法,核桃中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與omega-3可促進腸道的益菌並降低血壓,因此,就能減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1.魚和其它海鮮(例如鮭魚、鯖魚、金槍魚、鯡魚和沙丁魚)
2.堅果和種子(例如亞麻籽、奇亞籽和核桃)
3.植物油(例如亞麻籽油、大豆油和低芥酸菜子油)
4.強化食品(例如某些品牌的雞蛋,酸奶、果汁、牛奶、大豆飲料和嬰兒配方食品)
Penny Kris-Etherton博士與Kristina Petersen博士說,將不健康的零食或下午茶換成核桃或其它的堅果,雖然,只是小小的改變卻可以為健康帶來極大的好處,這樣微小的調整比整個飲食改變要來的容易,另外,除了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之外,在許多的健康飲食法中都會推薦食用堅果例如地中海飲食,這也是鼓勵人們在健康的飲食計劃中,加入更加健康食材的好方式。
此外,先前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發現,在飲食中添加堅果可促進健康的衰老,並有助於預防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因此,研究人員也解釋說,即使你在20多歲或30多歲時身體健康,但有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和膽固醇數值都會升高,這就是為什麼無論你的年齡或活動量如何,都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選擇有益於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
然而,最重要的是大家現在可以運用一些零食來維持健康,而不是等到晚年或是健康出現問題時才來調整。雖然,這篇研究是專門針對核桃對健康的風險影響,但只要在日常飲食中添加適量的堅果,就能幫助一個人維持健康的身體。
資料參考/美國國立衛生健康研究所、runnersworld
責任編輯/David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更蟬聯11年國內癌症榜首,一年有超過1.5萬人確診,且患者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而美國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坐著看電視時間越久,50歲前罹患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越高,如果每天看超過2小時,早發性大腸直腸癌風險大增70%!
大腸直腸癌通常較易發生在年長者身上,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癌症發生資料,發生年齡中位數約65歲以上,一般從40-45歲開始隨年紀增長而增加。雖然55-79歲患者有逐年下降趨勢,但50歲前患者卻遲遲不減,加上近年全球的早發性大腸直腸癌(50歲前確診)病例越來越多,卻很少研究證實有哪些危險因子,因此更該關注早發性大腸直腸癌問題。
2019年1月發表於JNCI Cancer Spectrum上的一篇研究,針對久坐不動的行為、看電視時間和早發性大腸直腸癌風險做調查,發現這類久坐行為與早發性大腸直腸癌風險有關連。
研究人員針對一份始於1976年的護士健康研究,分析8萬9278名25-42歲女性的數據,數據包括癌症診斷、坐著看電視的時間等調查,在調查的22年間,其中118名女性確診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
進一步比較患者與未罹患者,並聚焦於他們坐著看電視的時間,同時控制了BMI、運動、飲食、吸菸和家族史等已知危險因子。結果找出「久坐不動看電視時間」與「較高的早發性大腸直腸癌發生風險」的關聯﹕每天坐著看電視1-2小時,早發性大腸直腸癌風險增加近12%,且時間越久風險越高;如果每天坐著看電視超過2小時,早發性大腸直腸癌風險大增近70%。此外,研究也發現這樣的關聯性,在直腸癌上更加顯著。
該研究作者、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外科系助理教授Yin Cao博士指出,早發性大腸直腸癌比晚期發生的更具侵略性、確診後的生存率更低;而這項發現有助於識別高風險族群,並藉由早期篩檢、早期治療,降低惡化情形。
針對這個發現,研究者指出,久坐可能使糞便的次級膽汁酸等任何致癌因子,有更多時間去影響腸道,久坐行為也與葡萄糖失耐症和維生素D缺乏有關。
無論如何,維持健康生活型態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無法避免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老化、性別、基因),但後天的危險因子可以改變,例如避免菸、酒、檳榔,少吃油膩、燒烤紅肉、加工肉品、甜食,飲食均衡、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另外,國內研究已證實﹕大腸癌篩檢可降低死亡率44%,國民健康署建議,政府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免費1次「定量免疫法」的糞便潛血檢查,敏感度高達80%,可多加利用。
資料來源/JNCI CANCER SPECTRUM, MEDICAL NEWS TODAY,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