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三餐老是在外,飲食不忌口,此外還有喝手搖飲的習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一項研究發現,每天飲用兩杯或以上的250c.c.含糖或有人工甜味劑的汽水,會增加早死風險。
研究結果由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於月初發布。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歐洲十國超過45.1萬名的成年人數據,參與者平均年齡約為50歲,然而在1992年至2000年間參與研究時,篩選沒罹患癌症、心臟病、糖尿病的情况下來進行實驗。研究期間,參與者提供生活和飲食資料,例如平均飲多少汽水、能量飲料和非鮮榨的果汁。其中,關於含糖或人工甜味汽水,月飲少於1杯250毫升汽水者,9.3%在研究過程中死亡;而一日飲用2杯250毫升的汽水者,則有11.5%死亡,在16年時間的持續跟進中,有41萬人死亡。
不只是飲品,平時過量的糖分也會造成人體負擔。隨著飲食西化及飲食精緻化,我們不再吃口感粗糙的糙米飯,取而代之的鬆軟的白米飯、白麵條、白土司,外食的燉飯、炒飯、炒麵內含的主食份量更是超過了一般人身體所需,加上餐後的手搖飲料及餐間的甜點小零食,使的現代人精緻糖攝取過量。精緻化的主食沒有纖維能夠幫助降低消化速度,葡萄糖很快的被吸收進入血液,劇烈血糖波動容易引起的血糖飆升,也會使胰島素劇烈上升,不但使我們快速感到飢餓,餐後才過不久很快又會想要再吃點東西,還容易造成身體脂肪的形成。
根據參與研究的IARC科學家摩非(Neil Murphy)表示,大眾可以用其他健康飲品取而代汽水飲料,最好的選擇,自然還是喝水。如果還是想要喝飲料來消暑,根據中醫師推薦了一款青草茶配方,配方為:黃耆、茵陳、玉竹、麥芽、枸杞等等,可以有效降低火氣。如果覺得不好喝,可以選擇加了甘草的青草茶,比較順口,盡量避開會上火氣的果糖,消暑效果較佳。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65歲的林女士本身慣用右手,因工作常需搬抬重物,且患有糖尿病多年,目前正接受藥物控制中。近幾個月右肩越來越疼痛,經過數星期休養及復健後仍未改善,活動度受限,手臂向後轉時也碰不到背部,造成穿脫貼身衣物極不方便。此外,肩膀的不舒服在夜晚特別明顯,睡覺時無法面朝右邊側睡,半夜更被痛醒,就醫後確診為右肩「旋轉肌袖破裂」。
新竹台大分院骨科部醫師謝文統進一步為林女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並經過詳細討論後,建議她接受微創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術後經過數個月的復健治療,原本受限的右肩活動度幾乎回到正常角度,日常生活及工作均可自理,更重要的是,林女士睡眠品質大幅改善。
謝文統表示,旋轉肌是肩膀肌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4條肌肉,包括: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在平衡、姿勢和運動控制中扮演關鍵角色。旋轉肌袖破裂的症狀,則為肩膀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度均下降。
旋轉肌袖破裂的主要影響為主動(自行抬高)的動作,並通常會有三角肌、頸部疼痛及夜間影響睡眠品質之情形,被動(輔助之下的抬高)的動作則較不會受到影響。謝文統提到,由於現代生活方式和習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面臨旋轉肌問題,如僵硬、疼痛和功能障礙,不能輕忽此問題。
謝文統解釋,對於輕微的旋轉肌撕裂傷或微小破裂,專業的復健及物理治療師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可透過詳細的評估和個人化的治療計劃,指導病人進行有效的運動和伸展,減輕旋轉肌的緊張感,同時提升其力量和穩定性。
但他提醒,復健過程的關鍵在於漸進性和耐心,病人要通過一系列的運動和伸展來強化旋轉肌,同時學習正確的姿勢和身體機械運作方式,並需要病人的主動參與,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對於復健效果不佳,或者是達到中度亦或是重度的斷裂,則需要通過手術來修復或重建。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關節鏡旋轉肌修補手術已經成為一個重要方向,這種技術透過小切口和微小攝像頭,醫生可以在手術中,精確地修復受損的組織,能夠最小程度地侵入病人的身體,減少手術後的疼痛和康復時間,且關節鏡手術伴隨著大量沖水,大幅的降低了感染的機會,尤其對於糖尿病患者更是福音。
謝文統進一步指出,對於嚴重破裂,或者是因年紀大、旋轉肌品質不佳的病人,現還有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可選擇,能有效治療肩部的嚴重損傷或功能障礙。反式人工關節手術通過將損壞的關節組織替換為人工植入物,重建了旋轉肌的正常功能,這種手術可以極大地減少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謝文統提醒,平時需保持肩膀的活動性,適度做肩部伸展運動,避免同一個姿勢維持過久,不宜反覆拿抬過重之物,造成肩關節慢性傷害。旋轉肌的復健、關節鏡修補手術和反式人工關節手術,可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肩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擁有良好健康的肩關節,才能有好的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手肘疼痛時,多數人會因為症狀而認為是常見的「網球肘」,不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任張尚智指出,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
張尚智表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且不少患者抱怨,痛很久而且已做過治療,仍然反覆痠痛無力,無法斷根。他分析,這個症狀常常是因為過度使用手腕及手指的活動造成,肘關節主要由手臂的肱骨及前臂的尺骨和橈骨連接而成,讓手肘可做出伸直、彎曲、旋前、外翻等不同動作,其中也包含許多韌帶,讓肘關節更加穩定,可防止手肘過度活動造成傷害。一般常見手肘痛原因可能有以下 6 種:
手指和手腕動作時往往會使用到前臂的橈側伸腕肌群(entexsor carpi radialis muscle),如果長時間不當或過度使用,使的手腕、手指反覆伸展施力,容易造成伸腕肌群與肘關節外側的肱骨外上髁連結處的肌腱發炎疼痛。
日常生活中如家庭主婦、抱小孩、敲打電腦鍵盤、抓握滑鼠、急提重物、過度的健身與重量訓練都容易誘發此種疼痛。初期多為抓握時會有手肘外側的輕微疼痛,局部壓痛點,接下來疼痛會向下延伸,在做一些動作如肘關節的伸直、彎曲、擰毛巾、提包包或拿杯子等都會感覺不適。
與網球肘所造成的疼痛相似,只是網球肘疼痛位置出現於手肘外側,高爾夫球肘則疼痛在手肘內側位置。當過度重複性的手腕屈曲或因扭傷拉扯,容易造成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 muscle)和橈側屈腕肌(Flexor Carpi Radialis muscle)肌腱與肱骨內上髁連結處發炎。常見的症狀有手肘內側痠痛無力、握力減少以致無法完成活動手腕、做出抓握力等動作。
其所造成的疼痛位置常出現在手肘關節外側下方約 4 指幅,而並非在網球肘的肱骨外上髁上,但因此兩者的症狀類似,甚至時常同時發生,容易造成在診斷及治療上常常受到忽略。如過長期手臂重複過度施力、推拉物品、彎曲手腕、翻轉手掌、用力抓握或前臂外側受到撞擊時,都容易使得旋後肌和橈骨之間通道變得狹小而壓迫背側骨間神經,使得手腕翻轉及屈伸時疼痛,甚至蔓延至手指並伴隨著無力的現象。
又名尺神經壓迫症(ulnar nerve compression),由於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肱骨內上踝後面的溝道後,穿過前臂內側的尺側屈腕肌,所以直接的撞擊,經常性的彎曲手肘或是骨折後所形成的骨刺壓迫尺神經,都會造成此種症狀。早期多為小指與無名指麻木刺痛,及肘關節內側酸痛,嚴重時麻痺感會向上放射至肩頸部,如果拖延很久,容易造成握力降低,小指及無名指的肌力喪失,肌肉萎縮形成爪狀手。
多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是退化性頸椎骨刺壓迫。頸椎間盤突出多是因為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退化性頸椎骨刺則是因為椎間及關節骨質增生產生。當頸椎神經受到壓迫時容易造成患側肩頸疼痛僵硬,遷延至上背膏肓處或手臂,也常伴隨患側手臂麻木刺痛,甚至出現肌肉無力萎縮。
多出現在中老年人或長期手肘勞動的族群。因手肘關節經過長期活動,容易使關節間軟骨磨損,骨骼相互碰撞,導致手肘關節發炎。另外其他的亦有可能是因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外傷脫臼、骨折引起的關節結構改變而誘發肘部疼痛。
張尚智說,雖然手肘疼痛是一個很普遍常見的疾患,但可能是由肌腱、韌帶、軟骨、與神經等不同原因造成,引起的疼痛範圍十分相似,但診斷治療方向卻不大同。在中醫則多屬「痺症」、「傷筋」及「肘勞」等範疇,是由肘部外傷或勞損傷及筋脈致使瘀血內停;或勞累汗出,營衛不固,並外感風寒濕邪,致使局部氣血凝滯,絡脈瘀阻而引發。
一般中醫可使用針灸治療,疏通局部經絡氣血,舒筋通絡止痛。按經筋之為病,可以「以痛為腧」的原則,著重在局部取穴,可選用阿是穴,鬆解局部筋膜肌肉組織。肘關節外側局部常用穴位如肘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內側穴位如少海、曲澤等。
另外,可依照經絡循行取穴,緩解相關張力,如肩井、天宗、肩貞、臑俞等。中醫傷科手法則以調整身體整體筋膜,還原骨骼關節結構,讓局部病灶改善,以舒緩疼痛不適。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