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減肥來避免脂肪肝是一個眾人皆知的辦法,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百分之百正確。肝臟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場所,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以及運輸的過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脂肪肝,就是肝臟內臟脂肪蓄積過多的疾病。
許多人會質疑,既然肝臟的脂肪多了,那我減肥,不吃肉只吃青菜,不就沒有脂肪肝了嗎?但其實快速減肥,尤其是選擇低蛋白以及無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也就是天天只吃青菜,會加重肝臟代謝的障礙,讓脂肪在肝臟裡出不來,加重脂肪肝。
脂肪肝的四大元兇,第一就是肥胖,第二是運動少,第三是酒精,第四則是遺傳因素,當父母親都有脂肪肝的人,不但容易發病,而且發病年齡小,發病後疾病進展速度更快。而且,減肥不一定有用,因為脂肪肝不只是找胖子,還會找瘦子,有些人外表不胖,但體內脂肪量很高,全部藏在腹部,這就是所謂的「內臟型肥胖」。這種人外表看著瘦,但體檢的時候就會發現脂肪肝、三酸甘油脂以及膽固醇顯著升高,可能還會合併其他血糖、血壓的問題,這種情況一般也跟遺傳代謝有一定關係。
以下堅守3項原則一起來,就能消除脂肪肝。
「血清轉胺酶」是一種細胞內酵素,肝細胞受損時即釋放到血液中,造成這個酵素上升的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等。而體重每下降1%,因脂肪肝導致升高的血清轉胺酶就可以降低8.3%;體重下降10%,升高的血清轉胺酶大多能恢復正常。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台灣還有將近170萬的B肝帶原者,不過現在已經有疫苗可以施打;而C肝也有口服藥可以使用,治癒率極高。對於脂肪肝患者這種肝病的高風險群體,抗炎保肝可以改善和延緩肝纖維化的進展,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這些藥物通常比較安全,對肝腎造成損傷很少。
如果是長期酗酒導致的脂肪肝,戒酒後很快就可以消退;如果是藥物性脂肪肝,停藥2~3個月也會消退;如果是病毒性肝炎患者,控制病毒也可以減輕脂肪肝。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許多人都愛重口味的食物,雖然吃多不好,但是有專家表示,如果喜歡吃辣的人,對身體非常有幫助。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愛吃辣的食物對於心血管有不少好處,甚至還可以降低死於心臟疾病風險的機會,此外,對於燃燒脂肪、瘦身以及強健身體也是非常有效。
根據吃辣能降低心血管風險的這項來自義大利,此研究表示,每周至少吃4次辣椒,死亡風險可降低23%,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亦可分別降低40%和60%,發佈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
根據由義大利地中海神經學研究所(Neuromed)所研究表示,該研究人員針對22,811名義大利人進行長達8年的追蹤,將他們分為「從未或極少吃辣椒」、「一週吃辣椒2次」、「一週吃辣超過2次,不超過4次」、「一週吃辣超過4次」共4個組別。研究人員發現,每週至少吃4次辣椒的人,比起不食辣椒的人死亡風險低23%,另外,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更明顯下降,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亦低40%,死於中風的風險更低超過一半來到了60%。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辣椒中的辣椒素對人體健康有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癌症和糖尿病等。研究團隊表示,辣椒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存在很強的關聯性,辣椒甚至可降低整體死亡風險,但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去解釋兩者的關聯。研究團隊又認為,食物不應被當成藥物,不需要定時定量攝取,而是從調整飲食習慣開始著手。不過,英國阿斯頓大學(Aston University)醫學院資深講師梅勒(Duane Mellor)認為,研究報告並未證明吃辣椒對健康有益,食用辣椒者可能也在飲食中添加較多香料,也可能攝取較多新鮮水果與蔬菜,實驗結果未必是受到辣椒直接影響。
針對一般人,建議可以適時的吃一些辣,不過這邊的「辣」並不是所有辣都可以,北京大學與牛津大學合作的研究中顯示,只有「新鮮的辣椒」才有健康效果,所以像是辣椒醬、辣椒油等再製過的效果都沒那麼好,甚至還可能因為有過多的添加物、油脂而不健康。
新鮮的辣椒同時還含有大量維生素C、胡蘿蔔素、維生素B群,這些也都是可以協助身體增強免疫力、增加抗氧化力的元素,但在烹煮過後都會消失,所以如果真的想吃辣,還是吃新鮮的最好。另外,身體對於辣的接受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吃太多辣,防癌能力並不會上升,反而會開始傷害黏膜導致發炎;所以如果吃完辣之後覺得胃熱熱的,或是有拉肚子、肚子不舒服,就表示辣吃太多,最好喝個牛奶解辣,也記得下次要調低一下辣度!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人生而不平等,脂肪也是!歐洲心臟雜誌最新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軀幹較有肉的蘋果型身材女性,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明顯相關;而常被笑稱「大象腿」、腿部脂肪較多的西洋梨型身材女性,反而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低。下次當妳雙腿塞不進牛仔褲時看這篇研究,可能會讓妳破涕為笑。
這項新研究於6月30日發表於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研究者追蹤全美國2,683名身體質量指數(BMI值18.5-25kg/m2)正常的停經後婦女,她們的年齡在50-79之間,參與研究前都不曾有心血管疾病發病過。
研究人員測量了所有女性的全身和各局部脂肪,包括腰部、大腿,並將測量結果從高至低分為4組比較。經過近18年的追蹤,有291名女性有過包含冠心病和中風在內的心血管疾病發病,包括202名先天性心臟病、105名中風(其中16名兩者皆有)。
分析數據,埃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員發現,全身脂肪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無關;但是,軀幹脂肪高、腿部脂肪低的「蘋果型」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比軀幹脂肪低、腿部脂肪高的「西洋梨型」女性高超過3倍。即便已將吸菸等已知風險納入分析,脂肪和心臟疾病仍有關聯。
研究者解釋﹕研究結果顯示較高的軀幹脂肪與各種代謝紊亂有關,包括胰島素指數高、全身炎症和膽固醇水平異常。另一方面,腿部脂肪與這些不健康標誌的關聯性卻「通常相反」。
對於這項新研究,德國萊比錫大學Matthias Blüher和Ulrich Laufs博士共同發表一篇評論﹕「之前的研究已表明,較低或較高的體重與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增加有關。而這篇研究證實,預測心血管疾病與過早死亡最強而有力的因素是腹部或軀幹脂肪增加,而不是BMI過高;此外,並非所有過胖的人都會發生早發性動脈粥樣硬;即便是BMI正常者,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發現腿部脂肪可能對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產生正面影響。而這個關聯需要深入研究。相較於內臟,腿部脂肪可能釋放出較低濃度的潛在有害代謝物,且腿部脂肪的「抗炎因子」可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該評論如是說。
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一種疾病,它導致許多西方國家年青人或壯年人的死亡。西方國家近年來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率有減少的趨勢,但在東方的日本及台灣卻慢慢增加,因此國人應及早重視這個問題。以下是冠心病已確認的危險因子﹕
終身無法改變﹕遺傳基因、種族、年歲增高
可改變﹕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抽菸、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及更年期後的女性、情緒受壓、缺乏運動、濫用古柯鹼或安非他命。
資料來源/CN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