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減肥來避免脂肪肝是一個眾人皆知的辦法,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百分之百正確。肝臟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場所,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以及運輸的過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脂肪肝,就是肝臟內臟脂肪蓄積過多的疾病。
許多人會質疑,既然肝臟的脂肪多了,那我減肥,不吃肉只吃青菜,不就沒有脂肪肝了嗎?但其實快速減肥,尤其是選擇低蛋白以及無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也就是天天只吃青菜,會加重肝臟代謝的障礙,讓脂肪在肝臟裡出不來,加重脂肪肝。
脂肪肝的四大元兇,第一就是肥胖,第二是運動少,第三是酒精,第四則是遺傳因素,當父母親都有脂肪肝的人,不但容易發病,而且發病年齡小,發病後疾病進展速度更快。而且,減肥不一定有用,因為脂肪肝不只是找胖子,還會找瘦子,有些人外表不胖,但體內脂肪量很高,全部藏在腹部,這就是所謂的「內臟型肥胖」。這種人外表看著瘦,但體檢的時候就會發現脂肪肝、三酸甘油脂以及膽固醇顯著升高,可能還會合併其他血糖、血壓的問題,這種情況一般也跟遺傳代謝有一定關係。
以下堅守3項原則一起來,就能消除脂肪肝。
「血清轉胺酶」是一種細胞內酵素,肝細胞受損時即釋放到血液中,造成這個酵素上升的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等。而體重每下降1%,因脂肪肝導致升高的血清轉胺酶就可以降低8.3%;體重下降10%,升高的血清轉胺酶大多能恢復正常。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台灣還有將近170萬的B肝帶原者,不過現在已經有疫苗可以施打;而C肝也有口服藥可以使用,治癒率極高。對於脂肪肝患者這種肝病的高風險群體,抗炎保肝可以改善和延緩肝纖維化的進展,減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這些藥物通常比較安全,對肝腎造成損傷很少。
如果是長期酗酒導致的脂肪肝,戒酒後很快就可以消退;如果是藥物性脂肪肝,停藥2~3個月也會消退;如果是病毒性肝炎患者,控制病毒也可以減輕脂肪肝。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醫生,我常常拉肚子,肚子不太舒服。」「拉肚子好幾個禮拜,吃藥都沒有改善,怎麼辦?」這樣的症狀大多為大腸激躁症,也就是俗稱的「腸躁症」,常會有腹脹、腹鳴、腹瀉、便祕、腹痛、 大便有黏液、解便時未完全排乾淨等腸道症狀。醫師建議,可透過藥物與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
41歲陳小姐長期腹瀉且有時便秘,經常腹脹氣。經過1個月的藥物治療,腸胃症狀稍有改善,再建議搭配低腹敏食物,不適症狀已明顯改善。醫師建議,有長期腹瀉、腹脹、便秘等問題應盡快尋求協助,給予藥物治療,並配合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都有助改善與治療大腸激躁症。
台南市立醫院腸胃內科醫師廖建彰指出,大腸激躁症常有腹瀉或便秘,伴隨腹脹、腹痛、噁心,經過血液生化檢查、糞便檢查、內視鏡檢查,排除感染性腹瀉、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以及其他器官上的疾病。
腸躁症屬於功能性胃腸疾病,即一種會反覆發作,卻無法以病理解剖、結構病變或生化檢查異常來解釋的胃腸疾病。在西方國家其人口發生率15∼22%,以女性為多,約佔70%;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跟西方國家一樣是女多於男。
廖建彰指出,大腸激躁症的致病原因醫學研究尚未完全清楚,但涉及生理、心理、環境和遺傳等,如腸道運動可能比正常人更敏感,導致腸道運動過度或不足,腸道排空不規律;或是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因素,也被認為可能影響腸躁症的發生和發展。
腸躁症治療針對腹瀉型或便秘型會採取不同用藥,如:抗痙攣劑、止瀉劑、安神劑、肌肉鬆弛劑、軟便劑,但沒有一種藥物可改善所有大腸激躁症的不同症狀,需依病人個別症狀給藥,也建議調整飲食習慣:
腹瀉型:要避免高油脂食物、生菜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便祕型:可攝取較多的纖維,如:蒟蒻、燕麥;且應避免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豆類、番薯、麵包,以及補充腸道益生菌。
此外,根據研究指出,低腹敏食物可以減少腸胃道腹脹或腹瀉的機率,包含高麗菜、菠菜、白木耳、奇異果、木瓜、葡萄、白米、糙米、燕麥、起司、南瓜子等屬於低腹敏食物,可以降低腸胃道不適問題。廖建彰提醒,需要經過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等問題產生。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有些人老是覺得肩膀、腰背痠痛,但不管怎麼按摩、伸展還是覺得痠痛,其實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核心肌群力量不足加上日常姿勢一直不正確導致,此時會造成肩頸、背部必須負擔很大的額外的壓力才形成的緊繃。這時,可以坐上一些肌力訓練來增進核心力量。
腰部及腹部等核心肌群的肌力不足時,會讓身體軀幹姿勢位置不正導致肩頸痠痛,像是駝背造成頭部前傾的「上交叉症候群」,或是常見因為工作壓力、形成肩頸過度緊繃的「肌筋膜症候群」,都跟核心肌力不足有關。不過另一種原因,可能是肩膀、脖子或是腰部本身的活動出了問題、或是肌肉無力,導致必須倚靠其他部位出力,而原本的位置不敢使用,這樣的情況下,久而久之,週邊的肌肉也會形成痠痛,因此導致會有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鈣化,或是椎間盤突出等。
像是五十肩造成活動角度受限,舉手可以完成的動作必須要用腰力、背或胸的力量,例如以前可以舉手洗頭,但是罹患五十肩後,手不僅舉不起來,在洗頭時還變成需要彎腰才能洗,然而每天至少多彎10分鐘,腰部就會酸痛,久而久之也會產生肩頸酸痛。
如果要預防肩頸與腰背痛,可以透過簡單的肌力訓練來達成!一般來說,棒式與側棒式Side Plank 棒式被公認是最有效訓練腹部核心肌群的動作,它也衍伸出側棒式等多種變化。
棒式動作:雙手肘於肩膀正下方撐地,雙腳與肩同寬,用肚子跟腿部的肌肉將身體從地面撐起,讓身體保持平行不拱背、肚子收緊並保持呼吸,視體力維持30秒以上。
側棒式動作:身體轉向一面,手肘屈曲放在肩膀正下方,將臀部收緊並鎖定骨盆在穩定位置,雙腳伸直交疊,用前臂和腳部支撐重量,讓肩膀、臀部及腿成一條直線;上方的手輕鬆擺在大腿或臀部上,1分鐘後切換左右側。
然而核心肌群是身體軀幹相當重要的肌肉,核心肌群主要負責維持上半身的許多動作,以及身體的平衡與直立,所以藉由訓練核心肌群可以減緩許多的肌肉痠痛,以及矯正身體不良的姿勢等,如果你有長期的肩頸痠痛或是腰背痛,不妨來試做強化核心的運動!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山姆伯伯工作坊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