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飲食
  • 訓練動作
  • 瘦身
  • 跑步訓練
  • 運動生理
  • 跑5K
  • 核心訓練
  • 瑜伽動作
  • 增肌
  • 跑10K
  • 觀念
  • 徒手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重訓與有氧哪個能強化心臟健康?哈佛教授指出多訓練這個
1
心臟健康與運動有關
重訓與有氧哪個能強化心臟健康?哈佛教授指出多訓練這個
2
獨臂仍堅持健身,Luke Ericson:「沒有什麼能阻止我!」
3
24小時做4321個引體向上 美國54歲男子創金氏世界紀錄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重訓與有氧哪個能強化心臟健康?哈佛教授指出多訓練這個

2020-04-22
話題 健身 初階訓練 重量訓練 有氧運動 無氧運動 彈力帶

一般來說只要講到跟強化心臟有關的運動,相信大家都會直接連結到多做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跳舞或騎自行車等等的運動,這些運動確實都可以促進心臟的健康沒錯,但還有一種運動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就是可以針對全身肌肉進行鍛鍊的重量訓練。

心臟健康與運動有關
要強化心臟健康的運動,你認為是要多做有氧運動還是重量訓練?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醫學教授I-Min Lee博士說,以往擁有強壯的肌肉在日常生活中被認為是有好處,例如提起貨物或是洗衣服等等的勞動,都會因為擁有肌肉而變得簡單許多,再加上在加強免疫力與疾病的預防上,擁有肌肉也就變得更加的重要。

肌肉與脂肪之間

I-Min Lee博士說,現在,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肌肉量是否與將低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因此,有許多的人開始關心自己是否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讓整體肌肉量呈現下降的趨勢,進而讓大量的脂肪取代失去的肌肉,所以,加強重量訓練就可以幫助肌肉的成長,並抵消或減緩因年齡而造成的肌肉流失。

肌肉量與脂肪會影響心臟健康
隨著年紀的增加肌肉會逐漸減少脂肪逐漸上升,這點將會影響我們的心臟健康。

根據一項的研究表明,重量訓練可以使身體的新陳代謝率(人體將能量存儲轉換為工作能量的速度)提高15%,就算你只是坐著或睡覺,也會燃燒掉更多的卡路里,另一項研究也發現,每天進行20分鐘負重訓練的健康男性,與花費相同時間進行有氧運動的男性相比,腹部脂肪的增加與年齡相關(這在心臟上尤為困難)的增加較少;此外,由於肌肉組織的代謝活性更高,因此,將有助於控制血糖並降低胰島素抵抗,這些都有助於預防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是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素。

居家也能訓練

不要一聽到重量訓練就認為一定要去健身房,其實,在家也可以使用彈力帶(阻力帶)進行簡單的力量訓練。I-Min Lee博士說,會建議使用彈力帶的原因不外乎它輕巧與便宜,你甚至出國旅行都可以帶著出門,隨時隨地進行任何形式的肌力訓練。

這個猶如大型像皮筋的彈力帶,一般來說兩端帶有手環或是如同寬型像皮筋的最常見也最容易使用。有許多品牌都遵循相同的漸進色階,從黃色(最容易,阻力最小)到紅色、綠色、藍色和黑色(最困難,阻力最大)。

彈力帶又稱做阻力帶
彈力帶是一個十分推薦的居家健身器材,讓你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訓練。

然而,一個完整的訓練流程將會包含腿部、臀部、背部、腹部,胸部、肩膀和手臂等肌肉群,這裡我們將先介紹兩個簡單的訓練動作,可以先從阻力較小的彈力帶開始練習,慢慢進階到中等強度的彈力帶。

開始訓練時每個動作以一組8-12下為佳,之後,隨著肌力的進步可以將組數增加到2-3組,每組之間休息60-90秒。

1.彈力帶深蹲

預備動作為雙腳分開與臀部同寬,將彈力帶踩踏於腳掌中間位置,接著將彈力帶拉到肩膀後方,以方便將手柄握於肩膀上緣,同時,注意抓握時手掌朝前。然後,開始進行深蹲的基本動作,整個訓練過程中必需要將重量壓回到腳後跟,並將手柄固並置於肩膀上緣。

阻力帶深蹲訓練
彈力帶深蹲訓練可以為徒手深蹲帶來更多的阻力。 ©muscleandfitness

2.彈力帶V字上提

首先,將彈力帶踩在腳掌中間,同時,雙腳張開與臀部同寬,並雙手握住手柄拇指朝前,雙臂自然垂於大腿兩側。開始時,運用肩部側三角肌的力量,慢慢將手臂往側邊上抬,從正面看彈力帶將會成為一個V字型,手臂上抬高度以與肩平行為準,不用過度抬高,接著,慢慢回復到起始位置。

阻力帶練三角肌
用彈力帶也可以進行三角肌的中束訓練。 ©ptpfit.com

資料參考/menshealth、puregym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獨臂仍堅持健身,Luke Ericson:「沒有什麼能阻止我!」

2017-02-21
CrossFit故事街頭健身健身人物誌

在美國,有一位獨臂男子名叫艾瑞克森(Luke Ericson),他是一位Crossfit運動員,在出生時,除了只有單個手臂,還缺少部分的左肺,甚至在10年前還被告知患有第一型糖尿病,但是,不放棄自己的他,成為一部紀綠片的主角,希望透過影片的力量讓所有人知道,“抱怨才是天生的殘障。”

獨臂男子Luke Ericson ©tinhhoa.net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艾瑞克森從小出生就沒有了左臂,連左肺的功能也不完整,儘管擁有先天上缺陷,但是艾瑞克森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他從小就告訴自己,假使對於一般人能完成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完成。

艾瑞克森:「在身體方面,從出生就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等長大後,還會有糖尿病,但是我沒有因為先天不足而放棄自己,我從小就熱愛運動,攀岩、游泳、衝浪、甚至舉重通通難不倒我,我身為身障人士的身份,但這些困難並沒有阻擋任何想要做的事情,我從來沒遇過有什麼理由能阻止我做任何事情。」

Luke Ericson ©youtube/OfficialBarstarzz

艾瑞克森從小就開始積極地健身,但是對只有半個身體又患有糖尿病的他來說,要和正常人一樣做訓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不僅只能依靠著半個身體來運作,還要無時無刻控制病情,對他來說,身心都是一項非常巨大的挑戰。

艾瑞克森:「剛開始運動時真的非常吃力且辛苦,我無法同時用身體單邊的力量還進行一些徒手訓練、重量訓練等,還要不時維持身體的平衡。但是,我不想被眾人認定說身障就是不能健身,於是我要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可以做到的,也謝謝我的母親以及朋友時在我身邊支持我,並且鼓勵我。雖然我是身障人士,但是我想證明我也可以跟一般人一樣,甚至比他們更努力,並想將我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Luke Ericson 熱愛運動 ©tinhhoa.net

艾瑞克森在2015年與攝影師好友一同拍攝了一部紀錄影片,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及影像的力量讓所有身障人士知道,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並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生活,同時也激勵所有的人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而這部影片內容主要在敘述艾瑞克森不屈不饒的意志,不管面臨什麼困苦的狀態,都可以在逆境中克服。

Luke Ericson透過自己的故事傳面許多正面力量 ©tinhhoa.net

艾瑞克森的勵志的故事已經在網路上盛傳開來,不僅受到許多人的鼓勵以及支持,他還成了一位著名的Crossfit健身教練。

艾瑞克森:「我從未給自己找不能游泳、衝浪、攀岩等活動的理由,如果我想去做,我會找到方法!如果你比我還健全,我想你應該更沒有理由不去做!」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4小時做4321個引體向上 美國54歲男子創金氏世界紀錄

2016-09-12
趣味體適能新聞健身話題

據USA TODAY報導,美國的一名54歲的男子2014年在24小時的時間裡,成功完成了4321次引體向上,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他表示,希望能藉此鼓勵更多中年男性來參與健身運動。

現年54歲的馬克·喬丹(Mark Jordan)來自美國德州。2014年11月4日,喬丹在24個小時的時間裡成功完成了4321次引體向上,從而創造了新的金氏世界紀錄。這個紀錄比原先多出了87個。

喬丹花了一年的時間準備,他說他的策略就是保持鍛鍊的節奏。

金氏世界紀錄組織在2015年3月終於認可了喬丹的這項成績。

對此,喬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希望可以用自身的行動,來鼓勵更多的中年男性加入健身以及維持身型的運動之中。他說:「現在就開始運動與改善你的健康吧,改變永遠不會嫌晚。」喬丹同時表示,他還將為當地的教育慈善機構來籌集善款。

Mark Jordan打破連續24小時做引體向上的金氏世界紀錄。 ©mensfitness.com
©kristv.com
分享文章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飲食
  • 訓練動作
  • 瘦身
  • 跑步訓練
  • 運動生理
  • 跑5K
  • 核心訓練
  • 瑜伽動作
  • 增肌
  • 跑10K
  • 觀念
  • 徒手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3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