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6種食物會讓你身體「慢性發炎」
1
6種食物會讓你身體「慢性發炎」
2
訓練該怎麼搭配生酮飲食,這是你要知道的事!
3
減重瘦身可靠蛋白質
拋棄碳水化合物改由蛋白質來進行減重,真的有效嗎?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6種食物會讓你身體「慢性發炎」

2020-05-15
話題 飲食 飲食方式 觀念

飲食的重要性相信人人皆知,飲占人體70%,因此當你吃進什麼,身體就會回饋給你什麼。然而當你吃了對身體過敏的食物,長時間下來會讓身體出現長期慢性的發炎,此時就會變成疾病。像是長痘痘、代謝變差、肥胖、增肌效果較差等,以及影響許多長者生活品質的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是慢性發炎的狀況。

6種食物會讓你身體「慢性發炎」 ©allergykb.org

什麼是慢性食物過敏?

根據台灣檢測過敏原醫院的表示,有一種東西叫做慢性食物過敏,然而慢性過敏的症狀非常多,幾乎所有你覺得長期不舒適的問題都有可能是慢性食物過敏造成的。然而罪常見的慢性過敏症狀像是,慢性頭疼、皮膚問題、自體免疫疾病問題、腸胃吸收問題、憂鬱、代謝症候群、肥胖等,以下6種食物容易造成身體「慢性發炎」,來看看你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接觸到。

牛奶

牛奶確實與皮膚痘痘有當大的關係。根據國外研究發現,主要原因在於牛奶會讓身體的胰島素(Insulin)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上升,導致mTORC1活化,使皮脂腺及皮脂腺脂肪增生,刺激痘痘的生成,因此 建議有嚴重痘痘問題的患者,然而低脂又比全脂更易影響皮膚,可以試著改喝全脂牛奶,再來先減少牛奶攝取較為合適。

©theveggicians.com

花生

常見的過敏食物還有花生。對花生的人過敏,身體的過敏症狀包括癢、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皮膚炎、流鼻涕、哮喘、腹痛、低血壓、腹瀉等,嚴重還可能會心臟停止跳動以及可能會出現過敏性休克的症狀。然而對花生過敏的人是因為免疫系統產生的即發性過敏反應所造成。

©imperial.ac.uk

堅果

如果你有皮膚過敏發癢的症狀,其實可能是堅果惹禍。此外,有研究表示,對堅果過敏的人不見得只會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也可能使某處關節僵硬,甚至疼痛,也就是所謂的過敏性關節炎,然而這在已經臨床上屢見不鮮了。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雞蛋

對雞蛋過敏的人,輕則皮膚起些不規則的疹塊,嚴重者甚至引起呼吸道腫脹而使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的症狀。不過這種嚴重的過敏反應極少發生,所以萬一發生雞蛋過敏症狀大部分都不嚴重。至於最常見引起的過敏疾病是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

©eggs.ca

大豆

大豆是傳統的食物過敏原,也是引發兒童過敏反應的食物之一。大豆過敏引發的症狀主要是胃部和皮膚問題,但有時也會引起呼吸道症狀及嚴重的過敏反應。由於大豆應用在各種不同食物中的情況日益普遍,因此它是一項容易被低估的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來源。

©caixinglobal.com

海鮮

海鮮過敏是一種過敏性疾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海鮮過敏患者應嚴格注意飲食,忌食辛辣、海鮮等食物,然而慢性海鮮過敏患者在吃了某些食物後病情會加重。經常有人吃海鮮後出現一種特殊的中毒,表現為類似過敏的症狀如皮膚瘙癢、發紅、水腫等。

©alyseleganteats.com/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訓練該怎麼搭配生酮飲食,這是你要知道的事!

2020-11-09
知識庫NIKE觀念飲食方式飲食

請舉出兩種可為下一次訓練提供能量的食物。這時候,你一般不會想到牛肉或切達起司吧?不過 ,這兩樣可說是生酮飲食的人氣食物 ,而據說這種飲食方式可快速讓人變得精瘦。專業營養師以及體能研究專家,根據任職佛羅里達的傑克森維爾大學肌肉動力學的助理教授 Catherine Saenz 博士表示:「這種飲食方式能幫助大家降低體脂肪 ,同時保留肌肉量。」這聽起來簡直是美夢成真,對吧 ?

生酮飲食能幫助降低體脂肪 ,同時保留肌肉量

佛羅里達傑克森維爾大學肌肉動力學助理教授、認證肌力與體能專家兼註冊營養師 Catherine Saenz 博士表示:「生酮飲食的目標是讓身體將自然儲存的脂肪轉化為主要的能量來源」,而這個狀態就叫做酮症。要達成此目標,實施生酮飲食的人必須遵守嚴格的飲食準則。美國國家衛生院建議,日常卡路里的 55% 至 60% 應來自脂肪,30% 到 35% 來自蛋白質,5% 至 10% 來自碳水化合物。許多生酮飲食者攝取的脂肪比例甚至更高。Saenz 博士表示 ,一旦脂肪成為你首要攝取的食物,並藉由燃燒自身脂肪來獲得能量,你就會感到較有飽足感,適應飢餓感的能力也會提升。這種飲食方式原先是用於治療癲癇的醫學療法,但卻可在短期內帶來許多誘人的效果。研究顯示,進行生酮飲食的人在體重、胰島素抗性、血糖、血壓都有明顯進步。但經過大概一年後,效果就會與其他的減重飲食方法差不多了。

©epilepsy.com

脂肪可以為訓練提供能量嗎?

至於訓練是否適合搭配生酮飲食,各方意見可說是非常兩極。2020年一項針對女性的小規模研究發現,進行 8 週生酮飲食的人,在做背蹲舉時的肌力提升了,但臥推時的肌力卻沒有變化;而進行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女性在做這兩項動作卻都有進步。另外一個發表於《新陳代謝:臨床和實驗期刊》的小規模研究則顯示,採用生酮飲食且在 12 週內降低體脂肪的耐力運動員在短跑時,比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的運動員更有爆發力,而且耐力更佳。

這個結果似乎符合邏輯,因為體脂肪降低後,肌肉在體重中所佔的比例就提高了,你就會更有爆發力,力量和速度也因此跟著提升。《生理學期刊》發表的另一篇研究指出,頂尖的耐力運動員因生酮飲食而改善了激烈運動時消耗的最大攝氧量 (VO2 Max) 。不過,身兼澳洲運動學院營養策略首席專家的研究論文作者 Louise Burke 博士表示,這些運動員同時也需要更多氧氣才能達到更好表現,所以那些優點也都被抵銷掉了。她認為這是因為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相比,轉換為能量的耗氧量比較大 。

《美國運動醫學院期刊》的另一篇研究發現,進行生酮飲食的跑者想要提升運動強度時,跑步速度反而降低5%,這大概是因為脂肪幫助肌肉收縮的效果比不上碳水化合物。如果你喜歡心肺運動又想嘗試生酮飲食的話,也不要太灰心。Burke 提及,多數研究指出,生酮飲食不會影響低強度或中強度運動的表現,但也似乎沒有什麼正面的幫助。不過,若時間一拉長或強度提高,訓練可能就會開始受影響。Burke 建議,想要兼顧兩邊的運動員可以一週實驗幾次,在高強度運動前提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例如吃蛋配酪梨再補充一些莓果類。她也建議,必須先進入酮症狀態再嘗試這種飲食方式,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建議可以用酮症試紙測試 。

©trifectanutrition.com

進行生酮飲食前的重要須知

如果你想要嘗試生酮飲食,最好先徹底瞭解,因為不可能事事盡善盡美。如果你只是單純想生活帶來一點改變,生酮飲食可能不適合你,畢竟像這種嚴格的飲食方式真的很難長時間堅持下去,而且過程中,身體還會有不少很有趣的反應。由於身體原本習慣用碳水化合物當作主要能量來源,在這適應碳水化合物短缺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特別疲勞、感覺遲鈍。Saenz 表示,這個疲勞感會讓人覺得訓練變得更艱辛,隔天也會更加酸痛。

此外心率會加速,還可能會頭暈或失眠,甚至胃痛、脹氣。Burke 表示,不同人身體對於飲食習慣改變的反應可能是天差地遠,有些人相對很快便覺得神清氣爽,有些人卻可能好幾個禮拜都動作遲緩、頭昏腦脹。若有這些副作用,可能就代表你必須調整飲食計畫了,尤其是如果副作用持續出現的話。當前幾個禮拜的第一階段適應期結束,大多數的人都表示鍛鍊過程中的能量供給更穩定了,不僅恢復速度更快、睡眠狀況改善,整體的專注度也有了提升。

所以,那些不保證一定能獲得的好處,真的值得我們去接受可能發生的問題和絕對嚴格的限制嗎?這就得由你決定了。如果這個飲食方式聽起來很適合你,而且也經過醫生許可(許多研究指出生酮飲食會影響膽固醇,所以專家強烈建議諮詢過專業人士),不妨短期嘗試減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脂肪攝取量。最後提醒,無論是否執行生酮飲食,多吃營養豐富的原形食物,就一定能幫助你提升運動表現,這是絕對沒有爭議的科學事實。

資料來源/NIK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拋棄碳水化合物改由蛋白質來進行減重,真的有效嗎?

2020-01-14
飲食運動營養觀念運動恢復減脂增肌飲食方式知識庫

碳水化合物常常都被視為減肥或減脂的敵人,再加上近年來大量的瘦身資訊及趨勢,都在宣導採用減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與脂肪的低醣或生酮飲食,然而,這樣的高蛋白及高脂肪飲食趨勢是正確的嗎?我們不可否認,蛋白質對於維持和修復肌肉、骨骼功能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但一般的人真的需要利用蛋白質來補足每日的熱量缺口並進行減重嗎?

減重瘦身可靠蛋白質
大量的減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的攝取,真的可以快速減重嗎?

我們以健身大國-美國為例,當你去逛美式賣場時,都能發現貨架上滿滿的蛋白質餅乾或是多樣化的蛋白質飲品,甚至於加入蛋白質的穀類早餐,透過一項分析美國人吃進體內的蛋白質,已經遠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2倍之多。美國衛生部建議成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女性為46g/每日;男性為56g/每日,這樣的蛋白質攝取量到底有多少?以雞蛋為例,每顆雞蛋大約含有7g左右的蛋白質;每100g的雞胸肉就含有31g的蛋白質,再加上常喝的乳製品、堅果等其它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就會輕而易舉的超過每日的建議攝取量,因此,只要正常的均衡飲食就沒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

但是在近幾年來低醣與生酮等飲食的趨勢之下,美國成年人每日平均吃下100g的蛋白質,反觀臺灣人的蛋白質攝取量也與美國相同都呈現超量的狀態,根據一項國民健康署2018年所公布的資料發現,臺灣19-64的成年人有高達5成以上,每日攝取的蛋白質都遠遠超過建議量。

高蛋白零食
美國超市常見的高蛋白餅乾與零食,都讓蛋白質的攝取方式變得更加簡單。

蛋白質攝取過多危險嗎?

根據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發表於《營養進步(Advances in Nutrition)》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研究小組分析了18項研究,研究了超過建議的每日蛋白質攝入量(RDA)與攝入建議量的蛋白質相比,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體重;有三名研究人員使用PubMed,Scopus,CINAHL和Cochrane數據庫獨立篩選了截至2018年8月發表的1520篇文章,並在已發表的系統評價文章中鑑定了其他文章。

隨機與對照≥6wk的平行研究時間長於顯然健康的成年人(≥19歲),符合納入條件。最終的總體分析中包括來自18個研究的數據,這些數據導致22個瘦肉質量變化的比較。在所有比較中,相對於攝入RDA,攝入大於RDA的蛋白質有益於瘦體重的變化[加權平均差異(95%CI):0.32(0.01,0.64)kg,n = 22個比較]。在亞組分析中,大於RDA的蛋白質攝入量減少了ER後的瘦體重損失[0.36(0.06,0.67)kg,n = 14],阻力訓練(RT)後增加了瘦體重[0.77(0.23,1.31)kg,n = 3],但在無 壓力條件下(無ER +無RT),對瘦肉質量的變化[0.08(-0.59,0.75)kg,n = 7] 無差異。

然而,我們常見的成年人建議量為每公斤體重攝入約0.8克蛋白質,這表示當一個80公斤的人每天就會需要攝取65g的蛋白質。最後,研究小組發現,在沒有節食或沒有專門進行體重訓練以增加肌肉量的人群中,攝入超過RDA的蛋白質不會影響其成分。

另外,根據Kacie Vavrek醫生說,飲食學家了解低能量攝入的時期,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以防止肌肉損失,而高壓力或增加運動訓練的時期,也需要更高的蛋白質攝入以支持肌肉成長及修復。

蛋白質攝取與減肥有關?

根據2004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碳水化合物減少和高蛋白質含量增加的飲食對減肥有效,因為,高蛋白質的飲食會對身體產生合成代謝作用大約5-6小時左右,也正因為較大的食物消化較慢,所以,它們的營養成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被完全吸收,這也就是說明為何許多的零食與精緻的高碳水食物會讓人很快充滿飽足感,確又很快就感受到飢餓!

蛋白質真的可以減肥?
根據2004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碳水化合物減少和高蛋白質含量增加的飲食對減肥有效。

每個人都適合0.8克?

瓦夫雷克(Vavrek)醫生解釋說,大多數長時間久坐的人都堅持每公斤體重需攝取0.8g的蛋白質,才能維持住身體肌肉所需的蛋白質攝取量;另外,大量運動或從事健身的人通常將蛋白質攝取量訂為每公斤體重1.3-2.0g,然而,這樣的攝取量並不是適合每個人,因為,正確的攝取量及目標數字必需要依據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來進行調整,所以,如果你是要透過飲食瘦身或是讓運動目標更有效率達到的人,你就應該尋求專業的營養師來進行評估及設定飲食菜單。

資料參考/Advances in Nutrition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