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天生就比較樂觀的人嗎?遇到事情都有大而化之的心態?如果是,恭喜你!根據美國研究顯示,個性較為開朗的人,除了能免疫許多疾病外,壽命也會較長。因此,常常聽到說要笑口常開、不要太常生氣,真的對身體以及心靈都非常有幫助。
根據一篇發表在《PNAS》上的最新研究發現,樂觀程度最高的人,平均壽命比那些很少積極思考的人的壽命長11%~15%,樂觀主義者活到85歲甚至85歲以上的機率也最大。研究者還發現,即使我們考慮到社會經濟地位、健康狀況、憂鬱、抽煙、社交、不良飲食和飲酒等等因素,但是研究結果依然成立。意思是,即使有不良嗜好,但個性較樂觀還是較為長壽。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助理教授、研究的主要作者萊溫娜(Lewina Lee)表示,這是第一個研究樂觀情緒對長壽的影響的研究,此研究讓人了解到心態以及心靈健康更為重要。
根據國外針對一對雙胞胎的研究中發現,大約有25%的樂觀情緒是由基因決定的,剩下的取決於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日常事物。因此,如果你總是對生活中的壓力無法釋懷,請別擔心,研究證明,你完全可以訓練你的大腦讓它變得更加積極。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精神病學教授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表示,樂觀情緒可以用訓練得到增強或說培養樂觀情緒,培養樂觀精神和其他積極的品質,確實有可能顯著改善健康相關的結果,包括壽命。然而腦力練習會改變大腦的功能和結構讓這些功能和結構發揮出一些積極的人類品質。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如果正常人每一個星期花上約60分鐘的時間運動,好心情的指數會提升50%。換句話說,一個正常人每個星期只要增加1個小時的時間做有氧運動,像是騎單車、打拳擊等,這樣就能提升好心情、降低負面情緒的機率50%。此外,杜克大學的精神科主任醫師特別強調:「很多對心臟好的東西也是能同時增加好心情,此外有非常好的效果,而運動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運動外,寫下讓你感恩的事情,這同樣也可以改善你的人生觀。許多研究表明,透過打破傳統的消極思維方式,用樂觀主義練習感恩,這樣絕對可以提高好心情。
資料來源/THE LANCET PSYCHIATRY、HEALTH LINE
責任編輯/妞妞
你是否發現已經樓梯爬不動、毛巾擰不乾,以及動不動就覺得疲憊?小心,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代表肌肉正在流失。我們的體力與肌肉質量息息相關,肌肉影響身體能量與新陳代謝效率,當肌肉漸漸流失,也會使體力逐漸衰弱、提前老化,甚至可能提高跌倒與失能風險,若想要預防肌肉且留住體力享受生活,其實從25歲就要開始維持肌肉量。
大約從30歲後開始,我們的肌肉質量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到了40歲之後,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約8%左右的速度流失,然而大腿的肌肉力量減少更快,每10年減少10~15%,此時就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然而肌少症不只會造成肌力下降,它跟骨質疏鬆一樣都有跌倒後死亡的風險,尤其是長者更必須注意。
肌少症可以分成3個等級,最前面屬於「前肌少症」,也就是開始有肌少症的問題產生,但還不算疾病,再來則是「肌少症」跟「嚴重肌少症」,差別是看有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果肌肉開始流失,屬於前肌少症,肌力下降「或是」活動力下降則是肌少症,嚴重肌少症則是肌力下降而且活動力也會下降。一般來說,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要去醫院做X光檢測才能確認肌肉質量。但同時也跟骨質疏鬆一樣,有些早期的徵兆可以判別,如果出現這些問題一定要趕快到醫院就醫,避免情況繼續惡化。
蛋白質是組成肌肉的元素之一,不管男女老少都非常需要它。蛋白質是構成體內每個細胞和組織(包括肌 肉組織、內部器官、肌腱、皮膚、頭髮和指甲) 結構的一部分。平均而言,它約佔你身體總體的20%。蛋白質是新組織的生長和形成、組織修復和調節許多代謝途徑所必需,可以用作產生能量的燃料,也被用來製造幾乎所有的人體酶以及各種激素(例如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和神經傳遞物質,然而蛋白質維持組織中最佳的液體平衡,將營養物質送進與進出細胞,運送氧氣和調節血液凝結作用。因此,如果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會出現肌肉無力、新陳代謝降低等情況。
除了飲食要多攝取蛋白質外,運動也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事。在蛋白質攝取方面,建議攝取量可以達每天1.0~1.3g/kg,可以從許多優質的海鮮、肉類以及雞蛋攝取,然而現在的肌力訓練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對年長者而言也是非常重要,但要長者去健身房跟年輕人一樣地做訓練,除了心理層面可能會不適應外,在沒有專業教練的指導下,也有安全的疑慮。此時,可以透過水中運動或是瑜伽以及輕量的舉重來提升銀髮族的肌力。
資料來源/NCBI、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辦公室坐不到半天,甚至什麼事都不做躺在床上…你的肩頸痠痛、下背痛就一一浮現嗎﹖痠痛因素很多,肌肉筋膜症候群正是其中一種常見原因,然而筋膜需要靠自身重量或輔助工具壓力來深層刺激,才能達到真正放鬆,進一步緩解惱人痠痛。運動星球與藍海學苑特別攜手開設「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課程,讓我們回顧8月22日第一堂課重點,如果你是痠痛苦主、相關從業人員卻沒學過這些技巧,千萬別錯過9月25日的第二堂課!
為了讓專業理論和實務技巧兼具,「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課程請來物理治療師許憶婷,以及職能治療師李瑋兩位專業人士,以先講述理論、後實際操做的方式,為緩解痠痛的每階段方法打下基礎。課程重點從最基本的身體感知訓練開始,接著階段性教導自我肌筋膜放鬆的正確技巧、機能系貼紮,更印有完整講義讓大家回家也能複習,把課堂上獲得的知識扎扎實實帶回家。
什麼是身體感知﹖該怎麼覺察﹖這麼基本的身體能力,為什麼我們平常都忽略了﹖物理治療師運用雙手指互點/閉眼雙手指互點等簡易的小動作,讓學員將身體感知的能力具體化,並指出增加你的身體感知,不只能有效率的提升動作技巧、訓練到希望加強的部位,更能達到正確的放鬆、維持適當的身體姿勢、避免疼痛與病症發生。
揮別身體痠痛困擾 講到放鬆肌筋膜,許多人家中已有滾筒、花生形按摩球等小工具。而物理治療師進一步教我們如何挑選適合自己、適合放鬆部位的工具。例如花生形按摩球因為雙球形的特點,適合用於脊椎兩側肌肉,可避開脊骨突起,如果選擇可調式按摩球,更能符合不同體型的使用者。
肌筋膜放鬆技巧的大原則是透過緩慢、適當且持續的垂直力量,刺激自己的肌肉和筋膜。要特別注意的是,操作時可不是越痛、越久,效果就越好,最重要的是適合自身狀況,而每個動作建議45-120秒之間。現場,物理治療師還特別針對下背痛族群的腰部肌肉、頸部痠痛族的肩頸肌肉,實際教學運用花生形按摩球、小球幫自己放鬆,對愛好運動者甚至一般人都相當實用。
貼紮到底有沒有效﹖貼紮該怎麼貼﹖雖然馬拉松賽場常見選手身上有紅、藍各色貼布,但多數人仍對貼紮相當陌生。其實不只馬拉松選手,其他運動員、一般人緩解痠痛、運動防護都可以使用,職能治療師更指出連馬都能使用!
肌能系貼紮有兩種主要目的﹕緩解不適症狀、預防症狀產生;而預防是透過引導正確動作模式和支撐穩定組織來達成。職能治療師不僅深入介紹貼布的組成、張力變化和操作原則,更帶著學員剪裁布、撕除襯紙、徒手拉長改變張力,並運用肢體擺位做到符合自己目標的貼紮效果,更進一步針對腰部和頸部痠痛教貼紮方法。但要注意的是,頸部不適合貼紮,脖子痠痛要貼的是肩膀,且分支多寡、張力大小都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規則。
課堂全程,不只是「學」痠痛緩解知識,更直接「用」在自己的身體上。這堂「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課程,絕對會成為痠痛苦主人生中最實用的一課!
課程主題 基礎痠痛預防-肌能系貼紮與筋膜放鬆實戰技巧
課程時間 2019年9月25日(三) 14:00~17:00 (請提早半小時報到)
課程地點 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城邦書房)
報名時間 即日起開放報名、額滿為止。
課程費用 原價NT$2,000、早鳥價NT$1,600 (早鳥優惠至8/31。報名費含按摩花生球1顆、肌能系貼布1卷,也可報名時多購買)
注意事項 請學員自備輕便運動衣物,便於課程現場實際操作動作。
主辦單位 運動星球
課程詳細內容與報名資訊請點選「活動通ACCUPASS」報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