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訓完要盡快於30分鐘內補充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否則將會錯過肌肉的修復與成長的關鍵時刻,並且,會造成肌肉產生分解代謝並影響到增肌效率。以上這句話,相信許多有在進行運動或重量訓練的人都有聽過,然而,30分鐘內不立即補充真的會有這麼嚴重的情況發生嗎?
要探討這項議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合成代謝窗口」。所謂的合成代謝窗口是與蛋白質合成及蛋白質分解有關,肌肉蛋白合成和代謝是肌肉生長的兩個過程;顧名思義,只要是蛋白質合成涉及肌肉生長;蛋白質分解涉及肌肉分解,這兩個過程最終導致肌肉生長這就是新陳代謝,而肌肉蛋白質合成越多,肌肉內蛋白質分解就越少它增長就越多,但如果蛋白質分解超過肌肉蛋白合成,那可能就會造成我們肌肉的流失。
在運動科學領域裡,對於合成代謝窗口(Anabolic Window)有一個非常清楚的敘述:於2009年維諾德·庫馬爾在美國運動生理學雜誌刊登《運動期間和運動後人體肌肉內蛋白質分解與合成》的文章之中指出,在禁食狀態下,運動後肌肉蛋白合成和分解都會提高,但是肌肉蛋白平衡為負值,只有當胺基酸攝入增加時,肌肉蛋白平衡為正值,這時肌肉蛋白的合成就會顯著提高。以上這句話簡單來說,只有當補充胺基酸(蛋白質)後,身體的肌肉蛋白合成才會出現顯著的提升。
因此,運動訓練之後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並進行放鬆,就可以降低蛋白質分解速度,進而提高蛋白質合成的速度,所以,在運動後不進行蛋白質補充,我們肌肉分解速度仍會加快,最終會超過蛋白質合成速度,當肌肉燃料(蛋白質)耗盡之後,身體損失的不僅僅是肌肉還會增加疲勞的程度。
所以,有許多人使用「合成代謝窗口將持續30分鐘」這樣的概念,在這段時間內必需要盡快的吃進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來補充肌肉的能量,但是這樣的理論與想法有另一派學者,認為合成代謝窗口理論根本不存在。
合成代謝窗口理論是基於你身體的合成代謝反應。而合成代謝是指小分子長成更大的複雜分子,這些分子形成新的細胞和組織包含我們最重視的肌肉;這與分解代謝相反或者是大分子分解。
在經過一連串的肌力訓練之後,我們的身體處於合成代謝狀態,這狀態將涉及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的一系列細胞過程,這些過程將會由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推動。根據合成代謝狀態理論說到,這種合成代謝反應僅僅在30分鐘有限時間範圍發生,還聲稱立即食用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對於以下方面至關重要:
1.增加蛋白質合成。
2.減少肌肉蛋白質分解。
3.補充肌肉醣原。
根據2018年一個研究指出,肌肉蛋白質分解(Muscle protein breakdown ,MPB)會隨著肌力訓練而增加,肌肉蛋白質合成(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MPS)也會增加,然而,肌肉蛋白質分解和肌肉蛋白質合成之間的平衡,將會決定肌肉的生長效率,以上這種平衡稱為淨肌蛋白平衡(NBAL)。
就如同維諾德·庫馬爾所發表的文章一樣,運動後立即食用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來抑制肌肉蛋白質分解,這是由於蛋白質攝入限制肌肉蛋白質分解並增加肌肉蛋白質合成,同時,攝入碳水化合物還可以抑制肌肉蛋白質分解的狀態,並有助於肌肉醣原的再合成,還假設這將通過增加淨肌蛋白平衡來增加肌肉質量。以上這些似乎合乎邏輯,但也是理論過分簡化科學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肌肉大小的變化取決於肌原纖維蛋白,因此,為了增加肌肉量對肌肉蛋白質分解的抑制,只需要針對這些蛋白質即可,但是,肌肉蛋白質分解影響許多類型的蛋白質,這包括迅速翻轉或受損的肌肉蛋白,降低這些蛋白分解效應就可能對建構肌肉纖維至關重要,這也表明試圖通過訓練後的營養補充來限制肌肉蛋白質分解,可能實際上阻礙適當的肌肉恢復效率。
此外,除了要注意營養補給之外,還有許多影響恢復和生長的因素,包括年齡,激素和訓練頻率等等。但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合成代謝窗口只有30分鐘的時間限制。
這樣狹隘的合成代謝窗口的概念,只是一個不知為何出現的普遍信念,透過許多的研究也表明,它並不像我們平常所看起來的那麼短暫或簡單,以下這幾個研究與分析報告或許可以調整一些對於訓練後進食時間的觀念。
在2017年一項小型的研究發現,在訓練前和訓練後攝入蛋白質對於肌肉的適應性都呈現相同的狀況,因此,表示在訓練前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與訓練後補充,並不會有什麼不同或落差。在更早之前,2007年也有類似的研究報告,參與研究的人分成運動前或後一小時兩組,並於運動後食用乳清蛋白,最後發現兩組人在蛋白質的分解與合成,都歷經類似的變化反應。
此外,2013年在43項研究中薈萃分析中,皆沒有發現運動後立即攝入蛋白質與肌肉的成長或肌力之間,存在著緊密不可分割的關聯性。因此,在運動後必須立即攝取蛋白質,能阻止肌肉蛋白質分解增進合成效率的作用也可能被誇大使用。
雖然,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說訓練後肌肉分解確實增加,但這個反應與作用只是短暫的狀態。還有在2010年一個在訓練後攝取蛋白質發生合成代謝反應的研究報告中發現,這種反應主要是由於蛋白質合成而不是蛋白質分解引起的,因此,在訓練後立刻攝取蛋白質就可減少肌肉分解,可能不是一個必須做的事情。
當然,對於這個議題還有一個例外的事項,就是如果你在禁食時進行訓練,根據2003年的一項研究,禁食可顯著增加訓練後肌肉的衰減,因此,如果你在訓練前不補充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時,就必需要在訓練後立即進食。
最後,一個在1997年的研究也說到,將訓練之後的碳水化合物攝入時間延遲2小時,並不會影響肌肉醣原的再合成,這是因為醣原的水平在8-24小時內都會保持不變,這表明就算在30分鐘之後攝入碳水化合物可能仍然會有幫助。
對於肌肉限時合成代謝窗口的概念並沒有太多科學依據,因此,在訓練後利用30分鐘內的合成代謝窗口可能是不必要的觀念。這樣的限時攝取時間對於身體的健康,既不會有特別多的好處也沒有過多的壞處,再加上訓練後立即食用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或是隔1-2小時再攝取,對於肌肉的修復與建構也沒有不好的影響,所以,你可以採用適合自己的運動前後飲食習慣,來調配自己的運動方式及均衡飲食,這樣才是對身體最好的設定。
資料參考/draxe、healthline
責任編輯/David
知名藝人李沛旭,2018年開始進軍健美賽,2019年起更決心轉職成為一位業餘健美選手,成為臺灣健美界令人矚目的新星。而以40歲高齡才進入專業健美領域,這其中有怎樣的心路歷程與人生轉折?日前我們在健身工廠桃園經國廠訪問到了李沛旭,且聽他娓娓道來:
李沛旭透露,最初開始接觸健身是19歲,剛開始進模特圈,公司要求健身,當時公司前輩余凡鏮身兼他們的老師,帶他們進入公司合作的健身房,帶領他們認識這項運動,也要求他們以後要好好做這件事,因為「模特兒是用來撐衣服的」。不過李沛旭記得他第一次摸到鐵片就覺得自己會喜歡這東西,而且沒想到日後比前輩更瘋狂在從事這項運動,雖然之後課業關係變得更為忙碌,他反而轉往學校的健身房,也慢慢養成健身習慣。
李沛旭說,「你喜歡了這東西之後自然而然會去研究它到底是什麼」,因而從健身、健美到健美比賽慢慢有點概念。不過20多年前的台灣,資訊傳播不如現在發達,很多國外資訊都要靠報章雜誌獲得,他當時對健美的概念都是從前輩放在健身房的一兩本國外健身雜誌獲得,所以「那時候能吸收到的資訊很有限」。不過他已經知道國外有健美比賽這件事,而且裡面的選手都要「練得很大隻」,他想,「原來經過努力、經過鍛鍊是可以變成那樣的」,對於健美的嚮往於此開始生根發芽。
然而,從早期當模特到後來當藝人,業界的標準往往和他的理想有所扞格,「他們給你另一套標準就是有線條、有腹肌,但是不要練太壯。」於是前面10多年,李沛旭總是遵循著這樣的標準,「你會容易自我滿足。」因為身為一個公眾人物,做什麼事都很容易會被放大,健身也一樣,他雖然覺得自己沒練怎樣,「就是一點點腹肌,也沒什麼維度」,但相較於其他藝人來說,他往往被捧為「猛男」。
人生觀的改變,是在他2016年8月生了一場大病開刀治療,腸沾黏這個宿疾又再一次找上他,因為這個病讓他不能好好吃東西,既不能繼續健身也開始暴瘦,他沒想到一個他幾乎已經忘記了的病會再一次找上他,他19歲曾開過刀,當時醫生便告知以後還會再復發,但「沒辦法告訴你什麼時候會再復發,也不是你做了什麼就一定不會發生」,於是他當時就在想,既然不知道它下次還會不會再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多久,那麼要不要把以前很想做但還沒做的事情做一做?
病癒之後,李沛旭開始努力回復健康、回復可以運動的狀態,並找回自己的體型,日積月累下來,「變大隻變很壯」這個年輕時很想要追求的理想就慢慢地變成他努力的目標,到了2018年,在他覺得自己「回到以前體態,甚至更加前進了」時,因為認識一些有在比賽的教練,曾聊過這方面話題,也因為這幾年有了「健體」這項目的比賽,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試試看?」
他記得那時是10月底,他剛完成電影拍攝工作,到年底好像都沒什麼事,於是「就來準備看看」,在基於多年來從前輩與網路上吸收的資訊,在沒有告訴任何人的情況下嘗試著自己默默備賽,報名了年底健身工廠所主辦的IFBB職業卡資格賽,也就是他人生第一次比健美賽。
他透露自己第一次真的只是「想到此一遊,想要圓夢」,因為雖然一直很想站在台上當一個健美選手,但是他知道自己靠土法煉鋼是不可能和那些每天很執著、很專心在研究這些東西的業餘健美選手們比,不過也因為他上台了,知道自己「你可以的」,他又是健身圈知道有在健身的藝人,因此事後獲得關注度非常高,他也很感動因為健身,喜歡他的人變多了。雖然因為台灣酸民文化,他預想自己以雙重身分上台,有可能會接收到惡意攻擊,不過當天他卻沒有,迎接他的是台下滿場的歡呼,他真的蠻開心會收到這麼多正向的回應,也讓他更堅定往自己要走的這條路闊步向前,「如果我只是這樣初試啼聲、趕鴨子上架,我可以做到這樣,那如果我很認真,我可以做到怎樣?那如果我再更認真一點,我又可以變成怎樣?」
因為看到自己一段時間的改變,加上一點一滴成就感的累積,這些念頭慢慢成形,於是他在2019年年初時就決定轉型,成為一個專職的業餘選手,「我就是一個很簡單的想法,我在做一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雖然40歲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說是很大的年紀,場上的其他選手幾乎都小他十來歲,但是「趁我還能舉得起鐵片、還能夠上台,我為什麼不做?」
於是,2019年,李沛旭出賽了6月在北京舉辦的奧林匹亞健美賽(奧賽)」,以及年底第二屆亞洲IFBB健美資格賽。對他來說,那場比賽不僅僅是拓展眼界而已,「那是另外一個世界」。不用談西方選手,光是中國選手的水平就非常高,而且「那邊經費夠,擁護的人多,風氣又好,然後比賽的規模又很龐大」。他表示,當然每個人都是盡全力在準備,但過磅時看到那一排選手就知道自己差多少,因為健體比賽沒有體重限制,他說他這組幾乎都在80–90公斤,而他當時都已經減完收乾了也只有76公斤左右,光視覺上就差了一截,「走出了這個小圈圈,走出了你的井,你才會知道你差多少,不然就只是回到井裡那隻覺得自己很壯的青蛙。」因此那趟回來他便努力增重,到年底再上一次IFBB台時,已經明顯與前一年有很大差別。
增重其實是李沛旭最大的課題。有腸沾黏病史的他,吸收能力較一般人為差,因此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看到他的改變,可見這一年多來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當一個選手,不是「下個月要比賽,我現在開始準備,今天吃一些雞胸肉,明天吃一些魚肉,我這樣就可以去比」,不是這樣,它不是只有這一兩個月,「你這一年都活得是一個選手,不管訓練、休息、飲食都是。」
備賽的準備,李沛旭透露,在增的時期,他會刻意提高熱量的攝取,他會把碳水(化合物)加倍吃,超過TDEE(每人每天所需要的總熱量),當然對健身的人來說,注意的不僅僅只是熱量法則,還有三大營養素(澱粉、蛋白和脂肪),這三個要素比例上的配置。他透露自己飲食都比較傾向低脂,倒不是害怕吃油,而是在備賽上面,油脂很容易讓熱量超標。當熱量超標,第一不容易減下來,第二則是容易讓胰島素極端地分泌,會讓你無形中累積脂肪的機率提高。因此他無論增或減,脂肪都設定在60g左右,蛋白質也吃差不多一樣,只有澱粉的設定會有很大的不同。這是腸胃不佳的他讓自己能在增期大幅增重的應對措施。
而從事健身,對他來說有什麼影響?李沛旭認為,就運動習慣而言,「它讓我感覺活著」;就動機而言,「它可以給我一個證明我活著的機會」,所以就是「Be Alive」。他說,他可以來訓練一天,就表示他可以克服身體上的缺陷或疾病,以及年紀帶來的困境,也就表示他在證明自己並沒有被打倒。他常聽到一般人或粉絲說沒時間運動,他覺得那都是藉口,如果「你好手好腳又吃得飽吃得下,也沒有像我開過刀、有半月板磨損、三尖瓣回流等等問題,每天有時間上網玩手遊,怎麼會沒有時間來運動?」因此,健身對李沛旭來說就是讓他感覺自己活著,並且「一直持續戰勝自己」。
對於現在的李沛旭來說,前方還有無數的挑戰在等著他。每天都想要追逐「更大、更重、更漲、更好」的他,不服輸的精神讓他持續鞭策往自己更理想的境界前進。「增的時候不夠大、減的時候不夠乾」,每個選手追求的不外乎「又大又乾」,但是大跟乾之間的拉鋸戰在備賽期間是每一個選手最需要克服的難題,「我要如何在身體可以擁有最大輸出、巨大維度的狀態下,還可以讓皮下脂肪很乾,這是比較不符合生物邏輯的事情」,所以每次比賽完就會重新檢討修正下一季備賽的操作模式,他設定的目標就是要讓自己往以90公斤上台的目標前進。
而在健美這條路上,他覺得自己最大的貴人就是前輩黃建智(獅王),他和獅王是2018年在IFBB賽中獅王的自營營養品牌攤位上認識,沒想到後來獅王便很熱情地寄一大箱給他試喝,「大概是一個健美選手半年的量」,後來因為李沛旭那一陣子很常待在南部,獅王看到他的FB動態便找他出來吃飯,並詢問他有沒有意願當品牌旗下的選手,讓他深覺受寵若驚,開始合作之後,身為臺灣健美大神的獅王也慷慨分享許多備賽經驗與訓練法則,讓他「求之不得」,所以,他說獅王是他這輩子唯一真正請的教練,也是他的師父,有獅王的帶領,讓他在2019年的兩場比賽明顯進步許多,他深表感激。
以前,演藝工作對李沛旭來說是職業,健身是興趣;而現在,當一個業餘健美選手是職業,演藝工作對他只是興趣,是嗜好,「進入健美競技界本來就是一個異於常人的狀態,每天在健身房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跟這些不會對你笑、沒有溫度的鐵片臭臭地流汗,每天都酸痛」,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做這種事情,「這是一種瘋狂。」
以前藝人身分投入健美比賽有優勢嗎?李沛旭認為沒有,唯一有的是上台展現自我這件事,這是他過去20多年都在做、駕輕就熟的事情,所以他可能比一般選手更沒有「上台會緊張」這種顧慮,唯一的顧慮則是,以往他上台純粹是一個表演者,他就是主角、是全場焦點,某種定義來說他已經贏了;而現在站上健美舞台則是一個選手,來比輸贏的,要站上去讓別人評比看看「是輸還是贏」,所以也是一個對自己過去備賽期以來有沒有做好的一個檢視。另外一個是優點也是缺點的是,身為一個藝人會被放大檢視,「他就該練好啊」「他練這樣也敢上台喔」,因為他今天是李沛旭,他就會被拿來跟場上最強的來做比較,這是他覺得身為一個公眾人物的必修課題。
在演藝圈內,因演戲認識,來自日本的夢多(大谷主水),也受到李沛旭的啟發而開始投入健美比賽,「我受到你的鼓舞了,哥」,本來就是日本奧運跆拳道國手的夢多,去年也參加了包括IFBB資格賽在內的兩場比賽,李沛旭認為他是國內很認真在投入健美而且也做的很好的一位朋友,「我們算是演藝圈的代表」。
對於國內健身產業的觀察,李沛旭透露,在他剛開始健身時,國內已經有一波健身熱潮,當時健身是一件很流行、很時尚的事情,但那風潮竟像蛋塔一樣,四五年就消失了,大家都不運動了,因此很多健身房都倒光光。但這幾年這波「燒很久」,健身房一家家開,雖然背後有商業行為和利益的考量,但是就運動風氣來說,他認為這是很好的,在現代的生活型態,他覺得大家真的都需要運動,不僅僅是外在的鍛鍊,心理上也有很高的紓壓成分在,他非常樂觀其成。另外他認為近來健美比賽熱潮,對於帶動健身產業來說,也是一件好事,例如他非常肯定健身工廠引進IFBB PRO這個協會、辦資格賽,對於台灣健美圈都是一個很大的事,「自己在一個小圈圈裡面玩沒意義,要跟國際上一起玩,不管在眼界上、能力或方向上才會有長足進步」,「跟國際組織接軌辦國際賽就會有外國人來,你就會知道他們強在哪裡」。
展望未來,李沛旭表示自己還是會將眼光放在國際賽,今年規劃去參加至少一場奧賽,5月在北京的這場賽事,因為疫情影響,現在還有一兩個月,目前不知道會不會舉辦的狀況下,他希望先花長一點的時間把自己的準備得「更厲害一點」,因此目前目標是鎖定10月在蘇州舉辦的奧賽,長遠計畫,他希望自己有機會進軍古典健美,但「首先要把腿練好」。
對於給新手的建議,李沛旭倒是很簡單:「不要想那麼多,練就對了。」現在資訊發達,年輕人太習慣從手機上面看到的一切,他常遇到粉絲朋友擔心「這個會代償」「那樣會訓練過度」等等,他的建議是不要擔心這麼多,不實際試一次怎麼知道那適不適合你?「你沒有運動過度過,怎麼知道你運動過度了?」「你怎麼知道你的極限在哪裡?」因此,他覺得受不受傷是難免,重點是在於你要實際嘗試過才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你才會知道怎麼做才對。
至於健身對李沛旭來說是什麼?他說,日前上一個網路節目訪談時,主持人當下歸結出一句話:「健身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他覺得這就是對他最貼切的定義。
本篇文章由「健身工廠」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