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錯了,難怪我瘦不下來一文中,我們知道要避免錯誤的減重方式,以免溜溜球效應,讓我們越減越肥,而在減肥到底該怎麼吃?我就是這樣瘦下來的!文中則是強調均衡飲食對於減重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在執行上,仍然覺得不太容易,即使知道什麼才是對的食物,但仍然常常有無法克制或是突如其來的食慾,導致在執行減重的過程中,感到挫敗。
前陣子剛好有網友Y小姐私訊詢問:「我的食量很大,又很愛零食,一不小心就會吃很多,到底該怎麼瘦?」其實營養師本人我,高中時期食量也超大,一天早、中、晚三餐外加宵夜,也不懂得選擇食物,難怪高中三年一口氣胖了10公斤,為了不讓大家走上我的後塵,減少暴飲暴食的機率,於是在此大方地分享,到底有什麼方法,才能馴服體內的大食怪呢,讓減重更有效率呢?
減肥時的理想進食順序應為:從熱量密度低的食物先吃,密度越高越要後面吃。因此最先吃的應該是「喝湯」,以湯品、蔬菜類、豆魚肉蛋類、主食的方式進食,可以增加飽足感、幫助消化,自然就不會過量進食了。
1.喝湯-餐前先喝湯可以增加胃部食物體積,讓人之後會少吃一點。湯品的選擇要以清湯為主,而非濃湯(如:玉米濃湯、南瓜濃湯、有勾芡的酸辣湯),因為濃湯通常會加入麵粉、太白粉與油脂,比清湯的熱量還要高。
2.吃蔬菜-蔬菜含有豐富的纖維,而且熱量低,因此先吃大量的蔬菜,填補胃腸部分空間,可減少吃進其他熱量較高的食物。
3.吃肉類+米飯-喝完湯、吃完蔬菜後,應該已經處於半飽的狀態,這時候就可以吃些豆魚肉蛋類等蛋白質以及米飯、麵食等澱粉類食物,因為剛剛已經攝取了足夠的膳食纖維,此時吃進的油脂比較不容易被吸收,避免脂肪囤積。
選擇食物時要選擇食物的原型,不要選擇精緻、加工食品,例如:吃米飯時選擇糙米、紫米取代精緻的白米飯;吃火鍋時選擇新鮮的魚肉、雞肉,取代魚餃、肉丸;吃蔬菜的時候,選擇大番茄而非番茄果汁。 因為原態食物保存較多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以及膳食纖維,而且原態食物的GI值往往比精緻、加工食品來的低,對於減重更有幫助!為什麼呢?因為吃了高GI的食物容易使血糖快速飆升,此時胰島素此時會扮演救護車的角色,將血液中多餘的葡萄糖轉化為脂肪囤積,或是用於合成肝臟內的三酸甘油酯,讓血糖盡快恢復正常。
但是當血糖快速下降,你卻會感到肌腸轆轆,無法控制的飢餓感驅使你吃進更多食物,讓你成為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易胖體質」,這也可能是你怎麼減肥都甩不掉的凸小腹、河馬臀、過高的三酸甘油脂的原因。 相反地,低GI食物,含糖量較低、纖維質也較多,身體需要較多的時間來消化吸收這類的食物,因此相較於高GI食物,低GI食物更耐餓。 備註:「GI值」(Glycemic index),中文稱為「升糖(葡萄糖)指數」,簡單的說是食物造成血糖上升快慢的數值。吃進肚的食物消化後,若能迅速分解成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代表此類食物屬於高升糖食物(高GI);相反的消化吸收速度較緩慢的食物,就屬於低升糖指數食物(低GI)。
營養師不斷地提倡少油、少鹽、少糖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正是減重的大殺手。高油食物(油炸食物、酥皮點心)因油脂及反式脂肪多,還會產生許多自由基,故會加速身體肥胖與老化;高鹽食物(調味料、煙燻肉品、香腸、加工食品)易形成水腫;而高糖食物(糖果、蛋糕、含糖飲料)含有高成分的精緻糖,攝取過量容易造成血糖上升、脂肪囤積及心血管疾病。更可怕的是,這些高熱量加工食品會像尼古丁和古柯鹼一樣刺激大腦的獎勵中樞,產生多巴胺讓人擁有快感,從而讓我們更渴望這些食物,陷入上癮的死循環。同時,高熱量食品幾乎沒有膳食纖維,所以吃完以後餓得快,反而讓你想吃更多的東西。
美國維克弗斯特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我們人大腦當中,管理口渴與飢餓的機制落在差不多的位置,換言之,有時候我們「感覺餓」,其實只是因為我們身體需要水份,這時候,可以先喝一杯水,然後靜待20到30分鐘,如果喝完水後真的就沒有飢餓感,證明妳其實只是口渴罷了。足夠的水分才能幫助身體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幫助毒素排出體外及幫助消化。成年人每日飲水量至少體重*30倍,如果是勞力程度較高的工作或是長時間曝曬太陽的人,則須提高到體重*40倍。
人類是很叛逆的動物,越是嚴格地壓抑食慾,就越想爆發性地大吃特吃,因此,每周選擇一天,來吃想吃的美食,對於減肥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充分的飽足及滿足感,可以讓血清素正常合成,幫助情緒安定及睡眠,減少爆食的慾望,讓減肥這條路,可以走得更遠更久!所以呀,偶爾吃個超級不健康的食物,也是ok的啦!
文章授權/控制食慾五大絕招,大食怪也能輕鬆減肥
責任編輯/妞妞
植物奶是這2、3年很夯的替代性飲品,隨著消費型態改變,植物奶市場愈發成長,究竟植物奶好處有哪些?植物奶哪裡買得到?就讓營養師告訴你植物奶推薦前要了解的事!
(一) 植物奶是什麼?
植物奶英文:Plant-based Milk,並不是「奶類」的一種,而是由各種植物(包含豆類、堅果、穀物等)提煉出來的飲料,由於口感和外貌類似於牛奶,現多作為牛奶的替代性飲品。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早就接觸植物奶許久了,以台灣植物奶來說生活常見的豆漿、米漿都是其中一種,而歐美地區則是流行燕麥奶、杏仁奶、榛果奶等植物奶。
(二) 植物奶成分大公開
近年常會有人問我:「營養師!喝植物奶是不是比較好?」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先和你們分享牛奶和常見的植物奶營養有哪些,也請你們想想,為什麼想要喝植物奶?不同的植物奶種類到底可以提供我們什麼?以下牛奶和植物奶熱量、營養素都為240mL=1份的含量,資料來源為《小兒胃腸病學和營養雜誌》中的「牛奶和非乳製飲品的營養價值比較」( A Comparison of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Cow's Milk and Nondairy Beverages)。
另外台灣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也可以查到每100克的豆漿、米漿和燕麥奶的營養素植物奶比較喔。從上述表格我們可以看到,以蛋白質來說牛奶>豆漿>燕麥奶>米漿=杏仁奶,而熱量的話則是牛奶>燕麥奶>米漿>豆漿>杏仁奶,其中植物奶蛋白質每1份含量最高的是豆漿,而植物奶鈣質每1份含量最高為豆漿和杏仁奶並列。
(三) 植物奶 牛奶比一比
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7年公布的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有提到,建議國人每日攝取1.5-2杯乳品類,增進鈣質攝取、保持骨骼健康,從上一段的營養成分表中鈣質含量來看,若是想選擇高鈣一點的植物奶,豆漿或杏仁奶會是不錯的選擇。但我們必須了解,以牛奶的營養素平均來看,植物奶是無法完全代替牛奶的功用!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很好奇,奇怪?怎麼牛奶的鈣含量反而低於上表大部分的植物奶,那為什麼許多報導還是說小孩子要長高多喝牛奶就對了?喝牛奶=補充大量鈣質已經深入我們的觀念,怎麼這份表看起來並非如此?
別著急,這還跟「生物利用率」和「加工過程」有關!
首先,要提到牛奶和植物奶的「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 BA),所謂的生物利用率以營養學角度來看,就是人體腸胃對食物中營養素的吸收程度。舉例來說,豬肝和海帶都是含鐵量豐富的食物,但動物性鐵質比起植物性鐵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所以豬肝鐵質的生物利用率較高。
同理,植物因含有草酸(Oxalate)、植酸(Phytate)和纖維質,會讓鈣的生物利用率相對降低,而牛奶含有維生素D和乳糖,有助於人體吸收牛奶的鈣質,生物利用率則相對較高。再來飲品加工的過程也會影響營養素的存在,例如,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黃豆擁有194毫克的鈣,但黃豆加工變成豆漿後,每100公克的豆漿只剩下12毫克的鈣,相較之下每100公克的牛奶則有94毫克的鈣質。 網路或有謠傳說,豆漿可以代替牛奶作為鈣質補充的來源,但說到這想必你也了解了這是不正確的,建議家中有長者或小朋友需要強健骨骼的,牛奶還是最佳選項!
到底「喝植物奶好不好?」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個人的選擇,無所謂好與不好!重要的是,今天你要知道你想補充什麼營養素,因為每一款植物奶的原料不同,營養和微量元素的組成就不同,更遑論每個品牌的添加和配方都不同。
那爲什麼還那麼多人一窩蜂植物奶?下一段就帶你看看植物奶好處有哪些!
(一) 植物奶的3大好處
上面為你介紹了植物奶和牛奶的觀念,這裡想和你分享植物奶近幾年受到推崇的原因和迷思,先一起來看看究竟植物奶夯在哪裡?
1.利於特定族群的替代飲品:
像是乳糖不耐症患者、牛奶過敏者、全素食者或特定宗教信仰者,植物奶的出現讓他們也可享用到類似口感的飲品。
2.富含膳食纖維:
相較於牛奶,植物奶確實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和有助調節血脂肪,因此你或許聽說植物奶減肥的功用。
3.降低碳排放:
由於環保意識的興起,大眾愈發在乎日常的食物旅程,畜牧業近年更被視為全球暖化的兇手之一,根據2018年牛津大學的Poore, J與Nemecek, T的研究論文«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中,生產植物奶的碳排遠遠低於牛奶的碳排放,植物奶被視為對環境更友善的飲品。
通常,植物奶更適合有特定需求的消費者。
我會建議,以豆漿和燕麥奶來說,就適合想補充蛋白質的人和控制血脂的人喝,豆漿富含大豆異黃酮和膳食纖維,能幫助維持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和血脂調控;而燕麥奶有較高的膳食纖維,能調節且不易形成血脂肪。
(二) 植物奶的迷思大解惑!
以下也想和你分享2個植物奶的迷思,希望我們認識新的產品時,能更深入的了解它的資訊,幫助你根據自身的狀況,判斷到底需不需要植物奶。
植物奶沒有比較健康!由上文分享的營養成分和觀念你可以知道,植物奶的平均營養成分是無法取代牛奶的,記得不要因為它的名稱就覺得植物奶比較高大尚。
植物奶真的可以降低碳排?其實以植物奶生產製程來說確實能降低碳排放,但身在台灣的我們可選擇的品牌大多都是進口品牌,也就是說,從產地到我們手中時,植物奶的碳排放不一定比國產牛奶低,而且若要透過植物奶攝取和牛奶足量的營養的話,你需要更大量的植物奶,對環境不一定比較友善。
目前台灣的植物奶市場可說是蓬勃發展中,不少便利超商、量販店、咖啡店等等都可以買到國外的植物奶品牌,像是常見的Oatly、Alpro、Milklab或Califia Farms等等,其中還有分很多種口味和原料,像是無糖植物奶、巧克力燕麥奶、夏威夷豆奶都有。
另外台灣多家手搖飲或超商飲料都有推出植物奶品項,想要嘗試的你可以先從這些地方下手,等你確信自己也喜歡植物奶的口感再買也不遲喔!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署 - 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 豆漿有豐富的鈣質?是真的嗎?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 燕麥奶全球夯,環保植物「奶」 新選擇
Singhal, Sarita∗,†; Baker, Robert D.∗; Baker, Susan S.∗ A Comparison of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Cow's Milk and Nondairy Beverages,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May 2017 - Volume 64 - Issue 5 - p 799-805 doi: 10.1097/MPG.0000000000001380
WWF - Milk'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J. Poore, T. Nemecek,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Jun 2018, Vol. 360, Issue 6392, pp. 987-992 DOI: 10.1126/science.aaq0216
文章圖片授權/Health 101
原文出處標題/植物奶是什麼?好處多?讓營養師告訴你怎麼喝才正確!
在運動前後應該吃什麼才好呢?當你開始跑步,你也會開始注意飲食,因為跑步和健康的生活形態息息相關。想要促進健康,就要吃營養的食物;有了營養的食物,身體才有優質「燃料」提升運動表現。那麼,優質營養的祕訣為何?別做得太過火,剝奪身體的巨量營養素,或是跳過一餐不吃。正確之道是均衡攝取,少量多餐。記得,和沒有在運動的人相比,跑者對於飲食質與量的需求更高。
飲食沒有一體適用的公式,不過倒是可以從常見的錯誤飲食中歸納出一些結論。比方說,大幅增加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就是錯誤之舉。雖然麵包與麵食是運動員肌肉的必需「燃料」來源,不能完全不吃,但如果你不是職業選手,則應把攝取量限制在合理範圍。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跳過一餐。這個作法並不適當,原因包括:第一,這樣無法讓你減重,只會讓你減少不含脂肪的淨體重(也就是肌肉)。而增加葡萄糖攝取量,會使血液中的胰島素隨之增加,並且在下次進食時讓糖加速轉換成脂肪,造成反效果。因此,要吃點心最好在白天吃,減少麵包、米麵、馬鈴薯、肉類與乳製品的整體攝取量,改吃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富含纖維的蔬菜,這麼做可以強化肌肉。雞肉,火雞肉和魚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也要減少酒精與糖的攝取量(可用蜂蜜或果糖代替),用初榨橄欖油代替奶油。
正常的飲食已足以補充一般運動時流失的水分和能量,但劇烈運動之後(例如馬拉松),攝取肉類的動物性蛋白質有助於修補肌肉組織中的細微斷裂。
通常來說,應該至少在運動前三至四個小時就要吃東西。如果打算長跑,又不想精疲力竭,記得吃頓健康的早餐,要有吐司、果醬或蜂蜜,但別吃不易消化的牛奶或優格。如果運動時間不到一小時,許多人寧可不吃。有些人是為了避免胃痛,而且不必為了吃早餐而太早起。這麼做是個人選擇,而且並無不妥,但前提是你並非從事激烈運動。另一項重要的建議是:在比賽前幾天別改變飲食習慣。跑馬拉松之前,頂多調整各種營養素的比例,吃更多高醣類的食物(但是別過量),減少脂肪與蛋白質,也別吃太多高纖維食物。
在炎熱的天氣或是大太陽下跑步,能量容易隨著汗水逸失。身體的排汗機制相當複雜,稍不留心就有可能讓身體處於脫水狀態,不僅會影響表現,還可能會讓身體組織承受過多壓力,導致抽筋或更嚴重的中暑。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請務必在開始運動或覺得口渴之前就先補充水分,並在跑步期間持續喝水,喝的時候不要喝太快,運動後也要喝水或等滲透壓飲料,恢復體力。在清晨運動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可以避開暑熱,或是改用跑步機在室內做訓練。
諸如能量棒、蛋白質棒、能量膠與麥芽糊精,都是幫助跑者迅速恢復體力的好夥伴。天氣炎熱時,在跑步前與跑步過程中可以喝一些等滲透壓飲料,或是能夠迅速恢復精力的運動發泡錠飲料,皆可有效補充流失的鹽分、礦物質與水分。不過別喝太多,也別誤以為光靠著這些補充品,就能彌補訓練的不足。總之別欺騙自己,以為光喝這些東西就夠,卻忽略了平日適當的訓練。最後,要確認比賽時喝的各種飲料,都是你在訓練期間試過的、喝過的。你總不希望跑到一半的時後鬧肚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