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血型跟吃什麼才會瘦有關係嗎?這種獨特的血型飲食瘦身法是由美國自然療法醫師Peter D'Adamo所研究出來,他的理論認為血型不單單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之外,更與身體的機能息息相關,因此,他在1996年出版的《4種正確飲食法》一書中介紹了血型飲食的概念,並提出每個血型適合的食物種類以及運動類型,讓每個人都能依據自己的血型正確的成減重瘦身的目的。現在,你也會好奇自己的血型適合吃什麼與做什麼運動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D'Adamo提出四種不同的血液類型,除了是一種簡單的個性分類之外,在理論上也可用來確定適合你健康和生命力的飲食方式,這種飲食法背後的想法是,吃含有與人的血型不相容的凝集素(Lectins)的食物,將會導致血細胞凝集並導致身體產生出健康的問題,例如心臟、腎臟疾病或癌症等等,但是關於這個論點目前還缺乏有力的科學證據,來支持這個主張。
由於D'Adamo認為不同血型之間相關的消化分泌物也會有所差異,因此,血型將會影響他們消化各種食物的能力,例如O型的人胃酸含量高,所以被認為很適合吃肉!A型的人體內分解植物性碳水化合物的酵素較多,因此適合吃蔬果或穀類食物。
另外,D'Adamo還建議透過遵循針對你血型所設計的特定飲食計劃,就可以提高腸胃道消化的效率,避免某些凝集素的不良影響,進而減輕體重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血型飲食強調針對不同血型的某些食物和訓練計劃,無論是哪种血型的人在飲食上都強調食用全食物,並儘量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入。以下就是四種血型的分類,你也趕快來看看自己適合哪種食物與運動吧!
A型
A型人的祖先主要起源於亞洲與中東地區,透過農耕的方式來獲取他們所需的能量。因此,A 型的人體內分解植物性碳水化合物的酵素較多,適合蔬菜、水果以及穀類食物,另外,根據D'Adamo的說法,A型易罹患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所以比較適合集中精神與安靜的運動項目,例如瑜珈或太極拳。
B型
這個最早出現在喜馬拉雅山游牧民族身體裡的血型,有著能快速適應氣候變遷的特性。根據D'Adamo的說法,B型血液的人具有強大的免疫系統與耐受性消化系統,再加上游牧民族通常都攝取肉類與奶製品等食物,所以,體內會具有較多分解肉類蛋白質的酵素;他建議進行適度有氧訓練和平衡運動,例如騎自行車或是健走等等。
AB型
這個血型算是A型與B型的混和,根據D'Adamo的說法,AB型血液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要更為複雜,這些人最好將A型和B型運動與飲食結合起來,基本上只要是A型和B型不適合的AB型也不適合,運動方面無論是靜態或動態的運動都很適合,例如瑜珈、太極或是自行車都可以。
O型
這個最早在研究中出現的血型,也很符合狩獵民族的習性,因此,這類血型的人最擅長進行劇烈運動和攝取動物蛋白,但乳製品和穀物則較為有問題,另外,O型的人體內分解肉類蛋白質的酵素,也比其它血型的人超過三倍以上。根據根據D'Adamo的研究,麵筋、扁豆、玉米和白菜都會導致體重的增加,除此之外O型的健康狀況包括哮喘、花粉症和其它過敏反應以及關節炎都很容易發生,所以在運動方面非常適合進行一個人單調且重複的類型,例如游泳、跑步、騎自行車或是重量訓練等等。
雖然血型飲食是基於科學理論所延伸出的飲食方式,但它並非根據科學事實且其有效性尚未經過臨床實驗證實;但整體的飲食計劃建議食用天然未經加工的原型食物,這比起食用過多加工品的食品要來的健康。然而,如果你要依據血型來計劃食物的攝取方式,可能不符合美國農業部(USDA)對健康飲食計劃的定義,也可能能會造成營養攝取的失衡。不過你也可以透過下列的方式來進行改善:
AB型的飲食限制最少,並允許最廣泛的攝取能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取。
A型避免了肉類和奶類,但這些食物將具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過也可以透過多樣化的素食種類來攝取植物性蛋白質。
B型除了堅果與穀類之外能攝取多樣化的飲食,符合美國農業部(USDA)健康飲食計劃的大部分要求。
O型避免了乳製品和穀類的攝取,但這個是健康飲食計劃重要的一環,只要透過攝取各種蔬菜來彌補穀物和奶製品中的營養成分,基本上還是可以符合營養的需求。
資料參考/Eat Right 4 Your Type
責任編輯/David
「日行 1 萬步」健康又消脂?不過,日本專家青柳幸利在《日經》網頁報導中卻持相反意見,提出「每日 1 萬步有可能縮減壽命」的觀點,他還著書分享他經研究發現,「日行 8000 步加 20 分鐘中強度運動」才是健康的黃金法則!究竟這個黃金法則有什麼好處?如何執行?
青柳先生在其著作提到一名旅館老闆娘,每天走 1 萬步以上,卻患上了骨質疏鬆症,原因正是老闆娘每天穿著和服走路,步幅非常小,根本沒抬起腳,加上經常在室內逗留,無法透過活動保持骨頭密度。青柳先生澄清不是每天行 1 萬步就一定不好,關鍵是要注意走的方法,以及有沒有「勉強」身體。
所謂的「勉強」就是指身體機能無法應付這樣的步行,卻依然日復一日走大量的路。要判斷自己有沒有勉強,就要留意自己在走完當日的路程後有沒有覺得疲勞。青柳先生指「疲勞」是身體免疫力下降的徵兆,如果步行過後或是翌日仍感疲勞,就是過勞了。
青柳先生引述他昔日到加拿大留學時對國家泳隊做過的研究,結果發現他們的肌肉能力、持久力、血紅素的量都非常出色,但抵抗力卻因強度的訓練而變差,更易感冒患病。
走路或運動後感到關節疼痛,代表身體已響了警號。因此,青柳先生建議原來以「緩跑」作鍛鍊的人,可以在 40 歲後改成「走路」並加入一些「中強度運動」,就足以讓身體健康。
青柳先生指出,鍛煉強健的身體需要「質」和「量」的配合,單是走得多是不足夠的,還需要透過運動強度來刺激骨頭和筋肉。
為了方便說明,青柳先生把患病風險和活動比例做了一個圖表,從圖中可見,「1 日 8000 步/中強度運動 20 分鐘」的人在憂鬱症、認知障礙症、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動脈硬化、骨質疏鬆症等疾病的患病率偏低,其中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發病率更是顯著較活動更少的人低。
數據可見,「1 日 1 萬步/中強度運動 30 分鐘」的活動,除了對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來說更有效之外,其他人即使是走 1 萬步或 1 萬 2000 步,在預防疾病的角度上和走 8000 步的效果相當,反而是盲目地為了「追步數」而過勞,導致抵抗力下降、關節勞損。總括而言,「1 日8000 步/中強度運動 20 分鐘」的組合是最好的。
指「能勉強邊說話邊做的運動」,根據康文署的資料:家中大掃除、登山、練太極、非競賽性的練習,包括游泳、籃球、足球等都是「中強度運動」。
走斜坡路比平路更健康?櫻井先生提到有研究發現,走斜坡或梯級之類有上下坡的道路 20 分鐘所用到的肌肉,足以和走路 1 小時所用的相比。尤其是下坡時大腿更需要用力收縮去抵抗向下的衝力,所以向下的路更能使用到大腿,從而鍛鍊到大腿的肌肉。
1 日 24 小時體溫都有變化,健康的人在睡眠期間體溫會降到最低,起床後體溫則漸漸提高,去到傍晚時體溫會升到最高,入夜又開始降溫,產生「睡意」,入睡後再一次降到最低溫,是身體休息的最佳狀態。
日本健康節目《林修の今でしょ!講座》中,專家櫻井智野風就講到體溫高代表身體血流好,肌肉更靈活,就能更有效地消耗卡路里,因此,傍晚體溫最高時才是行路運動的最佳時間。
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
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
美國人的肥胖問題一直成為國內健康的一大隱憂。根據2019年12月一項報告顯示,若美國人再不整體改善飲食習慣,在未來約10年後會有近一半人口面臨體重過重,且將有約1/4的人會因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5,體重超過標準值45公斤以上,成為「重度肥胖」族群。這項估計是透過超過600萬名美國成人回報的BMI數值分析而成,研究結果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為美國人口未來敲響警鐘。
這份研究也少見的用州為單位分析肥胖(obesity)問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報告內容指出,有29個州預計會面臨最嚴重體重問題,其中大多位於中西部與南部,身材肥胖的居民會超過一半。然而就全美50州來說,任一州至少會有35%的人口將面臨體重過重。 領導該研究的作者、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分析師沃德(Zachary Ward)表示,最令人擔心的趨勢是「重度肥胖」比例提升,恐將成為全美最常見的BMI分級,未來在25州「重度肥胖」的人口比例將超過25%。目前,重度肥胖的美國人占約18%。
If America does not collectively adopt healthier eating habits, over half of the nation will be obese within 10 year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Even worse, one in four Americans will be "severely obese" with a body mass index over 35. https://t.co/pYOMJGM3pN
— CNN (@CNN) December 19, 2019
《CNN》引述研究發現,重度肥胖的問題對特定社群來說更為嚴重,包括女性、非拉丁裔的黑人成人、以及年收入低於5萬美元(約新台幣150萬元)的低所得成人。研究作者沃德並指出,在大多數州郡,家庭年收低於2萬美元(約新台幣60萬元)的成人會特別容易受到重度肥胖威脅。公衛學者穆斯特表示,在約半世紀前,肥胖情形並不常見,所得偏低的民眾通常是體重過輕,但如今卻並非如此。這背後的原因包括含糖飲料、過度加工食品的興起,讓消費者攝取過多熱量卻未得到充分營養。另外,不健康的速食售價相對便宜,也是肥胖問題的一項成因。
This study predicts a continued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in adults nationwide, with large disparities across states and demographic subgroups. https://t.co/04z9TFNFMU
— NEJM (@NEJM) December 19, 2019
根據專家表示,食物價格以及運動選項有限的確影響著民眾的體重,此外也有資料顯示,「結構性種族歧視」(structural racism)所帶來的壓力,也可能影響民眾的行為模式,因此肥胖問題牽涉層面相當複雜,因此,民眾習慣的高熱量飲食模式必須改變。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下,很難期待單靠個人行為改變來解決肥胖問題,需要中央、地方政策介入與管制才較有機會看到明顯成效,可行的方法包括改善地方大眾運輸,促使民眾增加步行時間並減少開車,同時專家也建議,可以鼓勵學校在假日對外開放,及增加民眾走入健身房或泳池的機會,讓運動更方便。
資料來源/TWITTER、LINE TODAY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