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核心訓練
  • 健身
  • 瑜伽
  • 運動器材
  • 上半身肌群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步訓練
  • 跑10K
  • 跑5K
  • 跑步
  • 核心肌群
  • 營養補給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ASICS推2款全腳掌碳纖維板競速跑鞋 全面滿足不同跑姿
1
針對步幅型跑者的ASICS METASPEED SKY
ASICS推2款全腳掌碳纖維板競速跑鞋 全面滿足不同跑姿
2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3
直立奔跑的肌群演化──大腿肌群的重要性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ASICS推2款全腳掌碳纖維板競速跑鞋 全面滿足不同跑姿

2021-03-30
配備館 跑步 鞋子 ASICS 跑步姿勢

專業運動品牌ASICS今(30日)全球同步發表最新競速跑鞋,根據跑者不同的跑步風格,推出兩款全腳掌碳纖維板競速跑鞋METASPEED SKY 和METASPEED EDGE。為了全面性滿足跑者需求,除了兩款METASPEED跑鞋,同時推出前腳掌搭載碳纖維板的MAGIC SPEED,和日常訓練用的HYPER SPEED鞋款, ASICS將以多款高效能競速跑鞋,帶領跑者開啟極速風潮。

針對步幅型跑者的ASICS METASPEED SKY
ASICS推2款全腳掌碳纖維板競速跑鞋 全面滿足不同跑姿(圖為針對步幅型跑者的METASPEED SKY鞋款)

全新碳板競速跑鞋METASPEED 依步伐決定跑鞋

ASICS運動工學研究所(ISS)與全球菁英跑者共同研究,發現跑者有不同跑步風格,若沒有穿著符合個人風格的鞋款參賽,則難以發揮最佳狀態。

步幅型(STRIDE)跑者步伐較大,跑姿垂直震盪較大,會透過加大步伐達到加速效果,他們需要一雙可以創造較強回彈性的跑鞋來延伸步伐。METASPEED SKY擁有較厚的中底和5mm足跟差,可以幫助這類跑者每一步都感受到彈力回饋。

ASICS METASPEED SKY
ASICS METASPEED SKY,NTD$7,280(3/31上市)

步頻型(CADENCE)跑者步伐較小,跑姿前傾,透過加快腳步頻率達到加速效果,他們需要一雙幫助創造前進動力的跑鞋,來延伸他們的步伐。METASPEED EDGE可以幫助跑者順暢轉換步伐,調整腳步頻率。

ASICS METASPEED EDGE,NTD$7,280(6/4上市)

METASPEED搭載全腳掌碳纖維板推進片,幫助跑者推蹬,全面提供穩定性,中底採用ASICS首次發表的FLYTEFOAM TURBO,為ASICS最輕和最彈的頂級中底,有助於跑者在每一次推蹬給予絕佳反饋性能,經實驗室證實擁有極佳持續力。無縫線工程網布鞋面材質輕量柔軟且不易塌陷,45度斜紋設計有助透氣散熱效果。不僅如此,METASPEED也使用省力效能結構,彎曲的前掌結構,減少腳踝角度變化與降低腳踝的能量消耗,幫助跑步者可以用更少的力氣跑得更長久。

快飛起來的感覺! 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教練親自解析

ASICS全新碳板競速跑鞋METASPEED亮相前,邀請全國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教練以及旗下蘇鳳婷、鄧新詮、温連忠、江彥綸、江英瑋、洪琳鴻、曾廷瑋等選手,搶先穿著實測。

許績勝教練表示:「許多跑者依據穿著的鞋款調整跑姿,而失去了個人跑步風格,穿過METASPEED明顯感受,如同為跑者量身打造的鞋款,提供絕佳舒適性。」

全國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教練
全國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教練

在全國青年盃有優秀表現的蘇鳳婷表示,穿上METASPEED SKY感受高度穩定性,鞋款輕盈舒適,穿著練上坡間歇不用費力推蹬,在一般公路長跑時回彈感非常強烈,可明顯增加布幅,期許在下半年全運會、台北馬拉松創下最佳成績表現。

鄧新詮分享自己屬於步幅型選手,尤其是最後衝刺階段,METASPEED SKY很明顯可以延展步幅,期待下場賽事見真章。身為長跑未來之星的江彥綸更表示穿上它有「快飛起來的感覺!」接下來將穿著METASPEED挑戰台北馬半馬,誓言跑進69分再創巔峰表現。

ASICS旗下選手實測
ASICS旗下選手曾廷瑋、洪琳鴻、蘇鳳婷、鄧新詮、温連忠、江彥綸、江英瑋等選手搶先實測

ASICS同步推出高CP值碳板跑鞋MAGIC SPEED

除專為菁英跑者推出METASPEED,ASICS同步推出MAGIC SPEED鞋款,讓所有喜愛跑步的跑者,能以平易近人的價格,感受ASICS鞋款所帶來的全新體驗。MAGIC SPEED採用前腳掌碳纖維板加上GUIDESOLE嚮導式中底結構,特殊鞋頭翹度減少能量耗損。後腳掌使用FLYTEFOAM BLAST彈力中底科技,結合輕量與緩衝的中底材質,打造優異的回彈腳感。

ASICS MAGIC SPEED
ASICS同步推出MAGIC SPEED鞋款(4/1上市)

ASICS全新競速跑鞋METASPEED SKY 3月31日起於ASICS直營門市台北旗艦店、台中大遠百、高雄夢時代和官網限量販售,3月31日開賣當日限金卡會員購買,非金卡會員需於4月1日後購買,5月份則在指定經銷店點開始販售。

MAGIC SPEED將於4月1日ASICS指定店鋪正式登場;METASPEED EDGE將於6月4日於限定店鋪上市,詳細資訊請參考ASICS官網。

資料來源/ASICS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2019-04-10
波士頓馬拉松賽事六大馬話題跑步路跑馬拉松

跑者最高聖殿「波士頓馬拉松」將於美東時間4月15日上午(台灣時間15日晚間)開跑!將邁入123屆的波馬有去年男女冠軍強勢回歸,戰況空前激烈,加上去年狂風暴雨嚴峻天氣的「洗禮」,讓主辦單位有如禦敵般嚴正以待。趁波馬開跑之前,看看今年這場盛事刺激的、趣味的、以及實用的關注焦點!

2019波士頓馬拉松必知5大關注焦點

1. 川內優輝、林登回歸賽場捍衛冠軍寶座

2018波士頓馬拉松在狂風暴雨下出乎眾人意料,男子組冠軍由日本「最強市民跑者」川內優輝奪下(2:15:58),成為波馬近31年第一個奪冠的日本人;女子組冠軍則由美國馬拉松女將林登(Desiree Linden)封后(2:39:54),成為33年來第一位在波馬摘冠的美國人。

兩人在去年波馬賽後備受矚目,波馬主辦單位波士頓體育協會(B.A.A.)已於去年12月宣布,包括川內優輝、林登在內得多名菁英將重返2019波馬,兩人將強勢回歸捍衛冠軍衛冕者寶座。這也成為川內今年4月轉為職業選手後的代表之戰。

2. 40年前波馬女子冠軍瓊·班諾特回歸賽場

美國退役馬拉松奧運選手瓊·班諾特(Joan Benoit )是第一位獲得奧運金牌的美國馬拉松女子選手。1979年,21歲的她創下波士頓馬拉松的美國女子最速紀錄2小時35分15秒,並成為該項紀錄保持人28年之久。今年是瓊·班諾特在波馬獲勝的40周年,現年 62歲的她將出賽2019波馬,並將目標設定在不超過40年前成績的40分鐘內。這是瓊·班諾特締造歷史性勝利的40周年慶祝,也讓眾人拭目以待。

瓊·班諾特(Joan Benoit ) ©GETTY IMAGES

3. 錄取條件創新高  競爭度大增

波士頓馬拉松以嚴苛的錄取資格(Boston Qualify,簡稱BQ)聞名,BQ指全馬成績的最低標準,依據不同年齡層與性別訂定,然而不是符合BQ就能保證拿到波馬門票,因為這只是成績「門檻」,超過BQ成績越多的跑者越能優先錄取,而根據官方公告,2019波馬共 30,458 位跑者有達BQ申請報名,卻只有23,074位順利拿到波馬門票,也就是其中7,384名跑者雖然已BQ仍不能參賽。仔細看錄取低標,參加2019波馬的選手成績至少要比所屬的年齡組別的BQ快4分52秒,創下近年波馬錄取低標資格的新高,也代表賽事競爭度越來越高。

男子組BQ與錄取最低標準 ©B.A.A.
女子組BQ與錄取最低標準 ©B.A.A.

4. 預測比賽日低溫多雨  主辦單位擴增8座庇護所

歷經去年被稱為30年來最冷的波士頓馬拉松,在低溫暴雨下使大量跑者受傷、棄賽,比賽日天氣成為主辦單位和波馬選手們的關注焦點。2019波馬倒數不到1周,依目前氣象預報,比賽日波士頓市最高溫度攝氏12度、最低6度;起跑溫度攝氏7度、濕度74%,風速10mph東北風,甚至可能有暴雨發展(去年比賽日最高溫度攝氏10度、最低2度;起跑溫度5.5度, 風速2-5 mph),今年恐怕又是個低溫多雨的糟糕天氣。

為了防止選手受傷,主辦單位在賽道沿線擴增至少8座庇護所,每個庇護所可容納數百人,而每個帳棚都配備了各種醫療專業人員,為有需要的跑者或觀眾提供基本急救。

2018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日當天的低溫暴雨天氣 ©GETTY IMAGES

5. 衝過終點線的新禮物-海鹽香菜口味啤酒

26.2 Brew這款啤酒是為了跑馬拉松完賽的跑者而生,過去7年都有在波馬比賽中推出。而3月份新發表的新版26.2 Brew,由喜馬拉雅海鹽和香菜製成,口感清爽,含有9克碳水化合物、120卡路里,可作為低熱量的運動後燃料。跑者在完賽後可嘗試小酌,把它當作衝過終點線的獎勵吧!(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The Washington Post, B.A.A., FindMyMarathon.com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鄭匡寓
鄭匡寓

直立奔跑的肌群演化──大腿肌群的重要性

2016-05-26
健身跑步運動生理運動部落路跑腿部肌群

數十萬年的演化,人類從猿猴進化而成為直立人,演化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結果,包含飲食作風的改變、耐熱及善於長跑。比較起其他動物,人類不是善於加速的動物。但文化使我們衍伸出長跑的運動文化,於是盡量維持高速的長跑就成為人類專注的焦點。

©ShutterStock

股四頭肌與股二頭肌的比較

運動科學家的研究中,發現許多美式足球員的股四頭肌(quadriceps)與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比較起長跑或短跑運動員在肌肉體積上更顯得粗壯且厚實。如果單純以肌肉量來看,美式足球員應該比長短跑運動員跑得更快更持久才是,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

美式足球員的厚實肌肉重點是為了驟停轉彎(跑步是線性運動)、耐抗撞擊以及扛重奔跑(被攔截時還能跑得下去)。而跑步運動員的肌肉則是為了『純粹奔跑』而用。透過多次肌電圖的檢測,發現股四頭在抗撞及扛重奔跑時腳步落地的作用劇烈,反而在加速時的作用顯得較穩定。而當美式足球員進行加速測試時,股二頭肌則成為主要的作用肌肉群。

因此當股四頭肌被稱為抗震肌群、股二頭肌被認為是加速肌群時,在許多跑步運動界就燃起了許多譁然爭議。

大腿拉傷的問題

美式足球員、跑者、足球員甚至是籃球員都常出現一個肌肉拉傷的毛病──股二頭肌拉傷──當醫學報告指出這些問題點的交集點,都是為了加速奔跑時直接導致受傷。但這些運動員中,只有美式足球員與籃球員、足球員有股四頭肌受傷經驗,但起因不是奔跑或加速的過程,而是非線性的急轉彎或是與其他運動員碰撞時造成。

透過肌肉傷害的報告確認,短跑運動員在股二頭肌拉傷的比率,比較起長跑運動員更顯得高一些。相反的,長跑運動員的在股四頭肌受傷的比率高過於短跑者。短跑運動員因為加速之故,大量施壓於股二頭肌進行收縮作用;而長跑者則因為在落地支撐時的頻率過高且落地時重力劇烈,導致股四頭肌因為過度疲勞致使運動傷害。

生物科學家解釋,你很難看到腿後肌群比腿前肌群豐富厚實的人,因為那是速度型動物的演化方式,譬如獵豹;人類衍伸出強壯的股四頭肌,是為了保持直立平衡以及跳躍抗撞、長時間跑步抗撞。但不需要直立、也不需要長時間運動的獵豹等貓科動物,牠的腿後肌遠比腿前肌發達許多。

你不太有機會看到獵豹拉傷腿後肌群,因為那代表著無法獵捕、意味著死亡的到來。

姿勢跑法的技巧論

在美國邁阿密開啟 Pose Method 課程的羅曼諾夫博士,手底下訓練出許多長跑好手,亮眼項目為標準鐵人項、一千五百公尺到一萬公尺選手都有。在博士的跑步技術中提到『腳步落地讓它趨向自然,小腿上拉才是應注重的主動行為』。儘管姿勢跑法的跑步技術論飽受爭議,但運動科學家提出的佐證似乎越來越趨向並符合姿勢跑法的人體力學理論。

『跑步過程中當身體越往前傾時(試圖加速),從臀後回拉的小腿就必須越快越好。』這與二頭肌在加速過程中的肌電圖顯示相同,與其等待腿被動的回拉,反不如主動地進行上拉的動作。

建立主動上拉小腿的肌肉神經知覺,減少二頭肌拉傷的風險並增加跑步功率輸出的效率。

為什麼非洲人的腿很細

運動科學透過研究非洲跑者的股四頭、股二頭肌。許多研究發現非洲跑者的股二頭肌體積勝於一般人,但四頭肌體積則甚至比一般跑者更少一些。意即代表跑者在二頭肌對照的跑步效率比一般人更好一些。而在落地抗撞的四頭肌則代表著:非洲人以更輕盈的步伐落地,他們不需要粗壯的肌肉去維持長時間的落地撞擊。

對於馬拉松或是超長距離馬拉松跑者而言,如果你沒有粗壯的股四頭肌對抗落地衝擊,你就必須自身培養出更輕盈、減少衝擊的跑步動作。

2014波士頓馬拉松的菁英跑者群。 ©The Associated Press

給予跑者的小結論

☉建立輕鬆且落地輕快的跑步動作
☉大腿股二頭肌比你想像得還重要
☉股四頭肌在腳步落地時用,股二頭肌在往前躍動時作用
☉股二頭肌受傷多半是加速時受傷;股四頭肌受傷則為過度使用或代償予膝蓋關節等傷勢

©losetheshoes.net
/ 關於鄭匡寓 /
鄭匡寓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核心訓練
  • 健身
  • 瑜伽
  • 運動器材
  • 上半身肌群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步訓練
  • 跑10K
  • 跑5K
  • 跑步
  • 核心肌群
  • 營養補給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