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運動品牌ASICS今(30日)全球同步發表最新競速跑鞋,根據跑者不同的跑步風格,推出兩款全腳掌碳纖維板競速跑鞋METASPEED SKY 和METASPEED EDGE。為了全面性滿足跑者需求,除了兩款METASPEED跑鞋,同時推出前腳掌搭載碳纖維板的MAGIC SPEED,和日常訓練用的HYPER SPEED鞋款, ASICS將以多款高效能競速跑鞋,帶領跑者開啟極速風潮。
ASICS運動工學研究所(ISS)與全球菁英跑者共同研究,發現跑者有不同跑步風格,若沒有穿著符合個人風格的鞋款參賽,則難以發揮最佳狀態。
步幅型(STRIDE)跑者步伐較大,跑姿垂直震盪較大,會透過加大步伐達到加速效果,他們需要一雙可以創造較強回彈性的跑鞋來延伸步伐。METASPEED SKY擁有較厚的中底和5mm足跟差,可以幫助這類跑者每一步都感受到彈力回饋。
步頻型(CADENCE)跑者步伐較小,跑姿前傾,透過加快腳步頻率達到加速效果,他們需要一雙幫助創造前進動力的跑鞋,來延伸他們的步伐。METASPEED EDGE可以幫助跑者順暢轉換步伐,調整腳步頻率。
METASPEED搭載全腳掌碳纖維板推進片,幫助跑者推蹬,全面提供穩定性,中底採用ASICS首次發表的FLYTEFOAM TURBO,為ASICS最輕和最彈的頂級中底,有助於跑者在每一次推蹬給予絕佳反饋性能,經實驗室證實擁有極佳持續力。無縫線工程網布鞋面材質輕量柔軟且不易塌陷,45度斜紋設計有助透氣散熱效果。不僅如此,METASPEED也使用省力效能結構,彎曲的前掌結構,減少腳踝角度變化與降低腳踝的能量消耗,幫助跑步者可以用更少的力氣跑得更長久。
ASICS全新碳板競速跑鞋METASPEED亮相前,邀請全國馬拉松紀錄保持人許績勝教練以及旗下蘇鳳婷、鄧新詮、温連忠、江彥綸、江英瑋、洪琳鴻、曾廷瑋等選手,搶先穿著實測。
許績勝教練表示:「許多跑者依據穿著的鞋款調整跑姿,而失去了個人跑步風格,穿過METASPEED明顯感受,如同為跑者量身打造的鞋款,提供絕佳舒適性。」
在全國青年盃有優秀表現的蘇鳳婷表示,穿上METASPEED SKY感受高度穩定性,鞋款輕盈舒適,穿著練上坡間歇不用費力推蹬,在一般公路長跑時回彈感非常強烈,可明顯增加布幅,期許在下半年全運會、台北馬拉松創下最佳成績表現。
鄧新詮分享自己屬於步幅型選手,尤其是最後衝刺階段,METASPEED SKY很明顯可以延展步幅,期待下場賽事見真章。身為長跑未來之星的江彥綸更表示穿上它有「快飛起來的感覺!」接下來將穿著METASPEED挑戰台北馬半馬,誓言跑進69分再創巔峰表現。
除專為菁英跑者推出METASPEED,ASICS同步推出MAGIC SPEED鞋款,讓所有喜愛跑步的跑者,能以平易近人的價格,感受ASICS鞋款所帶來的全新體驗。MAGIC SPEED採用前腳掌碳纖維板加上GUIDESOLE嚮導式中底結構,特殊鞋頭翹度減少能量耗損。後腳掌使用FLYTEFOAM BLAST彈力中底科技,結合輕量與緩衝的中底材質,打造優異的回彈腳感。
ASICS全新競速跑鞋METASPEED SKY 3月31日起於ASICS直營門市台北旗艦店、台中大遠百、高雄夢時代和官網限量販售,3月31日開賣當日限金卡會員購買,非金卡會員需於4月1日後購買,5月份則在指定經銷店點開始販售。
MAGIC SPEED將於4月1日ASICS指定店鋪正式登場;METASPEED EDGE將於6月4日於限定店鋪上市,詳細資訊請參考ASICS官網。
資料來源/ASICS
責任編輯/Dama
打球拐到腳翻船、跑個步扭到腳踝,運動中不少人都遇到足踝扭傷的問題,有些只要經過冰敷就能改善,但也有不少是嚴重到傷及韌帶,骨科醫師提醒:「足踝扭傷雖然常見,但不要太過輕忽,即使不嚴重也可能造成韌帶等軟組織損傷,伴隨骨折風險。」
由於足踝扭傷十分常見,讓許多民眾不以為意,除非痛到無法行走否則大多數人都不會就醫,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骨科醫師楊維宏說:「就臨床經驗而言,扭傷多為腳底朝內、腳背朝外的足踝內翻,加上由上而下的壓力,會造成足踝前外側的韌帶傷害。」
依據受力大小,甚至會讓韌帶部分或完全斷裂,出現踝關節不穩定的現象。最常見的足踝受傷是「軟組織扭傷」,包含關節囊、肌腱、肌肉、血管、神經、韌帶、皮下組織及皮膚等骨骼以外的組織損傷。
楊維宏指出,根據扭傷的嚴重程度,可以分成三個等級:
第一級扭傷
症狀:輕微扭傷、局部會有疼痛腫脹或輕微瘀血。
處置方式:前3天需給予冰敷,併用彈性繃帶包紮壓迫,將患肢抬高休息;3 天後再熱敷,之後休息約 1 至 2 星期就會痊癒。
第二級扭傷
症狀:因為韌帶部分斷裂,局部有嚴重壓痛,淤血範圍大,走路相當疼痛,腫脹厲害。
處置方式:建議就醫諮詢,視情況利用石膏或護木保持固定,需休息及固定 6 至 8 週,以利韌帶癒合。
第三級扭傷
症狀:韌帶完全斷裂,踝關節變形會歪向一邊,關節移動時劇痛,無法行走。
處置方式:建議就醫並接受手術治療。
足踝扭傷除了可能造成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外,也伴隨骨折風險。楊維宏解釋:「常見足踝骨折發生的位置以內踝及外踝居多,少數也有踞骨或嚴重的關節面粉碎性骨折。」不少民眾無法判斷自己扭傷到底該不該看醫師?醫師建議有以下狀況一定要就醫:
.嚴重疼痛
.外型改變
.關節不穩定
.嚴重瘀血
.行走活動困難
楊維宏分享在臨床上的個案,一名 23 歲王姓同學,打籃球中不甚扭傷腳踝,看了兩次醫師都無法獲得改善,腳踝持續性的劇烈疼痛,讓他一度無法行走,直到後來才發現王男外踝韌帶早已斷裂。當有持續疼痛時不應該輕忽,可能是受傷程度比想像還嚴重。
足踝扭傷經過治療多數都能恢復良好,楊維宏強調:「但再小的損傷都不能不管,因為都可能產生後遺症,即使不嚴重也可能會導致扭傷一再復發,嚴重者會導致關節炎而不良於行。」建議民眾扭傷後要尋求專業醫師處理,切勿胡亂推拿、拔罐讓病情惡化,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文/王芊淩
圖/何宜庭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