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年長者事故傷害的第2大死因是跌倒!原因是,人約莫過了40歲以後,每10年肌肉會退化8%,這樣的退化速度對年長者身體的影響甚鉅,尤其是對肌肉細胞的損害非常嚴重。因為肌肉細胞的特性不容易再生,而且人體的細胞能量工廠粒腺體,會因老化數量變弱且減少,連帶影響肌肉細胞的功能,然而當肌肉流失後,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大,嚴重甚至死亡。
擁有足夠的肌肉量,不只能讓你達到瘦身燃脂效果,同時還能增加身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以及讓身材線條好看,更能成功抗老化!因此想要活得健康以及長壽,一定要避免會讓肌肉快速流失。我們天生下來的肌肉必須先透過訓練讓肌纖維受損,接著利用睡眠修復、補充營養才能幫助肌肉增長。但是,不運動或是強度不夠,然後又吃上一堆食物,反而會造成肥肉長一堆的問題。同樣的,如果你過度訓練,沒有注意到營養攝取和休息,身體沒有時間修復損傷,肌肉也不會增長。此外,蛋白質是組成肌肉且同時是身體重要組合成的元素之一,所以如果平常飲食沒有吃進足夠的蛋白質,人體就會自動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質來。當其年紀越大時,身體吸收營養的效率越差,當補充的質量跟不上分解的速度,肌肉流失的速度就更快,因此,補充蛋白質成為年長者更需要注重的議題,這樣才能延緩身體老化。
根據一項發表在《The Lancet》的研究顯示,肌肉品質低的癌症患者有更多的併發症、更長的住院時間和更低的生存率。此外,還有一項由美國馬約醫院(Mayo Clinic)針對 2,863 名 18~81 歲癌症倖存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有接受肌力訓練的癌症病患,死亡風險降低了33%。新的研究團隊針對 250 名患有實體癌症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肌肉減少症患者出現了較差的功能狀態,併發症較多。此外,肌肉減少的患者,生存期較短、生活品質較差,他們歸納出男性、直腸癌症患者以及 65 歲患者,肌肉減少的程度最為顯著。
人只要不固定持續運動從30歲之後,肌肉就會以每10年3-5%的速度減少!大多數的人從出生到30歲時會讓肌肉的成長達到巔峰,但30歲之後你開始失去肌肉質量和功能,這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的喪失,它的速度可能比你所想像中的更快。我們人體的肌肉量約佔體重的30-50%,但實際的肌肉量就必須看每個人的身體健康以及遺傳基因來做決定,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肌肉組織、強度與耐力都會漸漸減少變弱,有個研究也指出人類從40歲開始到70歲左右,肌肉量每10年會以8%左右的速度減少,我們用一位男性來做換算,30歲時他擁有20公斤左右的肌肉,到70歲時會減少大約5公斤的肌肉量。然而,肌肉變少就會開始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移動功能,間接會讓身體的體脂肪量變高。
資料來源/Technology、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德國 2022 年新研究證實,有良好身體健康及注意力的小學生,在中學時進入較高水準學校就讀的機會較高。而我國董氏基金會 2020 年以六都青少年為對象進行調查發現,17.6% 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有固定運動習慣者「情緒穩定度」較高,且每週運動天數越多、時間越長者,運動後心情變好的比例越高。暑假期間遇上疫情,不知道是否該讓孩子出門多活動嗎?教育部體育署和董氏基金會提醒,即便居家時間長,還是要引導孩子養成每週 150 分鐘的規律運動習慣,促進提升注意力與生活品質。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根據董氏基金會的歷年調查結果,常把運動作為紓壓方式的青少年,近八成三覺得運動後心情有「變好」。此外,根據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系學者發表於 2022 年《臨床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身體健康的孩子自我感覺較好,注意力及生活品質也更好。該研究樣本包括了 6-10 歲共 6,533 位學童,實際測量體能狀況、注意力,及搭配問卷調查其健康生活品質,結果發現,男孩在體能測試表現較好,但女孩在注意力及生活價值觀的品質表現更好;且具有良好身體健康及注意力的小學生在中學時進入較高水準學校就讀的機會較高。
葉雅馨表示,求學階段的學生均面臨各式的壓力,當無法適時紓解時就易引發憂鬱情緒,上述研究再度證實早期階段運動習慣養成對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說明,雖在實證上憂鬱、焦慮與運動間的連繫並不完全清楚,但的確顯示運動會增加腦內啡等產生愉悅感的腦部化學物質的分泌,也可以將注意力從憂慮中抽離,擺脫導致憂鬱和焦慮消極想法的循環,此外,運動能改善體適能,促進社會互動,是紓緩負面情緒較健康的方法,可以說運動是憂鬱症和焦慮症很好的保護因子。
根據美國梅奧診所的說法,每週若進行 3-5 天、每天至少 30 分鐘的運動,可顯著減輕憂鬱症狀。然而對憂鬱症患者來說,開始例行運動可能不容易,因憂鬱症狀會降低能量、增加疼痛知覺,影響睡眠,導致運動的動力減少。陳質采建議可從每天步行 5 分鐘,或從事瑜伽等任何喜愛的運動開始,隨著這樣的活動越來越成形,將會期待,進而享受這過程,這時再進一步將運動時間逐步拉長。
董氏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於校園推廣運動紓壓方案,鼓勵兒童青少年將運動作為正向積極的紓壓方式,有效改善負面情緒,結合熱心企業如台塑企業、長庚科技大學、維他露基金會、欣中天然氣…等共同推展校園跑步方案,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進行校園運動紓壓方案,幫助學童養成達到每週課後運動 150 分鐘的習慣。這段時間學生雖因遠距教學無法在校園運動,但參與運動紓壓方案的同學有人在家跳繩、也有人搭配居家運動 app,邊做運動邊遊戲,增添不少樂趣。葉雅馨建議,學童運動習慣養成需要父母從旁的引導及陪伴,父母可以先探索孩子喜好選擇運動,循序激發他們對運動的興趣,用「玩運動」開始,從不排斥、逐漸喜歡到變成習慣,父母也應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運動增進親子關係。
體育署與董氏基金會設計推展「樂動紓壓 5 招」,短短 3 分鐘就能達成提升心率及全身伸展的運動,正好做為維持運動量的運動項目,動作有趣容易記、室內室外都能做。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以前就聽說過生氣會傷身也傷心,這是真的!然而你是否也常因一點小事情就發怒、是個愛生氣的人嗎?如果憤怒的表達能讓幫助你迅速解決問題,讓人們知道你正在生氣是有益的,因為壓抑情緒可能讓血壓上升。但事實上,愛生氣的人爆炸的情緒會讓身體遭到嚴重的破壞,根據美國《Everyday Health》報導表示,愛生氣的人壽命較短,且身心會會受到傷害。
俊國外一研究顯示,在憤怒噴發的2小時內,大腦會因血液凝塊或出血而導致中風的風險高出3倍。對於本身患有大腦動脈瘤的人而言,發怒後導致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更是提升6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精神病學及心理學教授馬利(Mary Fristad)建議,想要生氣時,可以試著做些深呼吸或是離開現場,以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就能減少發脾氣。
當與們生氣時,會加快腦細胞衰老,減弱大腦功能,因此意識跟專注力會不集中,而且大量血液湧向大腦,會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這時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氣最少,對腦細胞不亞於毒藥,憤怒時的思維混亂就是大腦缺氧的明証。建議此時正在生氣的你,應該閉上眼睛深呼吸,因為這樣會大大減少發生衝動的概率。
中醫時常說生氣時會導致肝火旺盛,這是真的!然而肝火旺盛不僅會滿臉痘痘,還會有口臭。當人生氣時,身體會分泌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從而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此時血液和肝細胞內的毒素增加。建議你在生氣時馬上喝一杯水,因為水能促進體內的游離脂肪酸排出,還可以減小它的毒性。
每一次的生氣都會引發心跳加快,心臟收縮力增強,血壓升高,血液變黏稠。大量的血液衝向大腦和面部,會使供應心臟本身的血液減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臟為了足夠的氧供應隻好加倍工作,一通亂蹦, 於是心跳更加不規律也就更致命。建議此時請閉上眼睛再慢慢深呼吸,並回憶當時跟對方一些愉快的事,這樣可以令血液趨於均勻,心臟跳動恢復節律。
生氣時腦細胞會工作紊亂,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並直接作用於心臟和血管上,使胃腸中的血流量減少,蠕動減慢且食慾變差,嚴重時會引起胃潰瘍。同時還會導致人吃不下飯。建議遇到此種時候你不妨按摩胃部或是穴道,緩解不適,同時也需要閉上眼睛緩解一下情緒。
資料來源/Everyday Health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