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隊划船隊5月1日從桃機啟程,將飛往東京參加亞洲區奧運資格賽爭奪奧運門票。而此次的比賽場地-海之森水上競技場,也是東京奧運划船項目的比賽場地。雖對於疫情的控制仍有些擔心,但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黃義婷認為,至少多了一層安全防護加上能先到場地模擬事件好事,畢竟因疫情之影響,不僅一年多沒有比賽,連原先安排的移地訓練都取消了。
黃義婷過去在2016年的亞洲區奧運資格賽已第三名的成績取得里約奧運門票,這次她誓言要以第一名的成績拿下東奧參賽資格。黃義婷表示曾在2018年拿到亞運銀牌後,有猶豫過是否要再戰東京奧運?直到2019年8月參加世錦賽拿到第17名,發現即便很久沒有參加國際賽,卻還可拿到不錯的成績而增添了再戰奧運的信心。
另一方面,義婷也認為挑戰奧運也是挑戰自己的極限,她想為自己留下一個在台灣前所未有的紀錄,留給學弟妹一個挑戰的目標,這樣台灣的划船項目才會更進步。
其實黃義婷在登上里約奧運舞台時,那次也是她在歐美國際賽的處女秀,所以當時到了現場,除了覺得新鮮,更多的還是緊張,畢竟人生第一次的國際賽面對的就是神聖的奧運殿堂,真的緊張到不行。隨著這5年的經驗,她漸漸能在國際賽上更能控制比賽的節奏以及調適內心的壓力,義婷更認為若要比較的話,現在的自己比里約奧運得自己來得更自信。
黃義婷的教練謝茂松也表示她的身上一直有傷,所以在雅加達亞運之後就讓黃義婷徹底治療恢復,這樣選手的路才會走得更長。為了在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這幾年義婷也爭對自己的優劣勢做加強。啟航的船速、心肺是她在划船比賽中的優勢,但最後500公尺的船速衝刺卻變成劣勢。因此在這段期間,她更利用重訓及測攻儀加強心肺有氧及肌耐力的部分。
不僅如此,2019年時物理治療師陳妍伶也加入划船隊來協助他們在訓練前做肌肉、關節活動度以及模擬水上姿勢等動作以及賽後的恢復放鬆,幫助他們在划船表現上的突破。
亞洲區奧運資格賽中華隊派出單人雙槳的黃義婷以及輕量級雙人雙槳的謝怡晴、李冠儀選手參賽。黃義婷所屬的單人雙槳項目最終若划進前5名,則能順利取得奧運門票,而雙人雙槳則划進前3名,方能拿下資格。謝怡晴、李冠儀在出發前也說:「這次去日本很緊張也很期待,但先前該做的準備都準備好了,會用享受的心態去完成這次的比賽。」
對於這段時間的準備,划船隊教練謝茂松也述說「因疫情的因素,雖然無法出國比賽訓練,但相對準備時間也變多了。特別是近一年,每日一點一滴地把選手們的訓練量拉上來,到出發前的最後測驗,結果我都非常滿意。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但整體來說還算理想,對選手有信心。」
資料提供/承筠行銷
責任編輯/David
無論你從事任何形式的運動或訓練,對於身體健康絕對是無庸置疑的有幫助,但對於運動成績和表現而言,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運動項目的專項技能練習。例如打網球的人需要敏捷性、力量、速度和手眼協調等4個方面下功夫練習,尤其是敏捷性這塊訓練正是專項運動必備的能力。如果你已經符合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體育活動指南,並且想要為特定的健身相關目標進行更多訓練,就還需要考慮這6個與技能相關的訓練組成部分。
1.力量
力量是結合了速度和肌力!從本質上講,它是你產生最大力量的速度,在體育運動中力量運動員是指那些在短時間內全力以赴發揮力量的人,例如奧運的舉重型運動員、足球運動員和體操運動員等等;但是其它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例如籃球、排球和網球這類的運動項目,也可以從發展更大的力量中獲得好處,尤其是跳躍反彈需要腿部力量,而有力的扣球需要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的結合,因此,力量的強化是各項運動不可缺少的基礎。
2.速度
當你想到速度時,可能會想到例如100公尺衝刺這樣的運動項目,但速度在本質上是相對的。一名優秀的100公尺短跑運動員,需要非常非常快的爆發力,但可能只能持續約10秒左右;另一方面,如果馬拉松運動員想要提高速度以創造出個人最好的成績,那他們可能會將每公里的比賽配速從每公里10分鐘縮短到每公里9.5分鐘,並將這樣的速度維持大約4個多小時。
以上所舉例的兩個運動項目的訓練方式截然不同,但他們的目標相似!就是在運動比賽的過程中讓自己變得更快,因此,速度的訓練會根據你運動的方向與形態而有所不同;但無論哪種運動項目,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都是提高速度的最佳方法之一,這種訓練方式包括在設定的時間內全力以赴或幾乎全力以赴的完成,然後設定身體休息的時間,這樣的訓練模式它反復挑戰身體的有氧和無氧系統,並讓肌肉、心臟和肺部都能習慣於在更高強度的工作模式下,進而發揮出更好的能力。
3.敏捷
敏捷性是身體能快速移動和輕鬆改變方向的能力,例如籃球員都必須要非常敏捷,因為他們必須向各個方向進行移動、跳躍、滑動、扭轉和後退,以快速的反應來面對球場上各種的方向變化,因此,它們就必須要讓身體接受大量的敏捷性訓練項目,以便能在當下立即做出反應並改變身體方向。
4.協調
有許多的運動項目都需要良好的手眼或腳眼協調能力,這包括有羽毛球、高爾夫、足球、籃球、橄欖球、壁球、射箭、壘球或極限飛盤等等項目,所有這些都要求你能夠看到外部物體,並快速的運用手或腳做出準確的反應,以滿足該運動項目所設訂的目標。
5.平衡
我們常在一些體操、瑜伽、滑雪或是衝浪的運動員身上,看到完美的平衡技巧以達成他們在運動項目的成績,但除了這些運動需要平衡感之外,還有更多的運動項目也不能或缺。平衡本身是指調整身體姿勢以保持直立的能力,它涉及本體感受或者知道你的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並且能使你的身體重心在運動過程中隨時調整位置,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完成。 有許多的運動項目都可以在提升平衡能力之中獲得好處,例如越野跑者可以從平衡訓練中獲得好處,因為平衡可以幫助或防止他們在賽事或訓練中,被樹根絆倒或在泥濘的路上滑倒後扭傷腳踝及摔倒的風險。
6.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是指人體對外部刺激的反應速度,例如一場網球比賽當球從對手的球拍上落下時,最好的選手幾乎會零時差的做出立即的反應,並衝向他們希望球反彈的位置揮拍。因此,反應時間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身心之間的聯繫;當你的眼睛看到一個刺激時,頭腦就會立即分析這個刺激,身體便會立即根據那個分析做出反應,這種身心反應在很大程度上與平常的訓練和經驗知識有關聯;職業級的網球運動員,幾乎都可以立即做出分析與預測球落地的方向,並立刻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資料參考/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林彥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