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時間裡,你可以控制自己向外人展現的個人特質,比如說話方式、服裝打扮和應對進退;也可以控管身體狀況,例如靠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不過,有件事可能超出你的控制範圍,卻能傳達出非常多跟你切膚相關的健康訊息,這就是你的睡眠姿勢。
許多研究發現,人們喜歡的睡眠方式可以直接關係到整體健康狀況,例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慢性病患者,可以從側睡中獲得益處,而背部有問題的人往往在仰睡時感覺較好。沒錯﹗你睡覺時身體最舒適的姿勢,可能顯現出你的健康情況,而且對於睡姿與整體健康關聯的論述,已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以下是各種睡姿代表或適合的健康狀況。
優點:研究發現側睡通常對人體較好,能促進更好的消化、緩解打鼾,因為能改善母體和胎兒健康,對孕婦懷孕期間也相當有益。其他潛在的健康益處還包括:支撐脊椎、促進大腦健康、緩解下背痛、緩解胃灼熱。
缺點:側睡可能帶給肩膀壓力,並導致頭部和面部緊繃或疼痛。研究也顯示,如果患有腕隧道症候群,壓著手睡覺或彎曲手腕會使症狀惡化。
注意:專家們通常建議向左側睡比較好,因為向右側雖然會減輕你器官的壓力,但可能使胃酸倒流等消化道問題惡化,如果向左側能使胃保持在食道的下方,這樣胃酸就不會逆流到食道。
優點:仰臥睡覺可以帶來的好處包括包持脊椎排列、減少緊張性頭痛、緩解壓力點和背痛、減少皮膚敏感者的痘痘或皺紋、降低嬰兒猝死症的風險。背痛的人對於仰臥睡覺應該很有感,有些人發現這姿勢可以減輕疼痛,而另一些人卻發現會加劇疼痛,這完全取決於個人。
缺點: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應避免仰睡,因為這個姿勢更容易阻塞呼吸道。
優點:研究發現趴睡可能對打鼾和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狀況的人有益。
缺點:趴睡的弊大於利﹗這個姿勢會增加背部和頸部壓力,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慢性背痛。
睡眠品質當然不只取決於睡姿,不過能睡個好覺的人通常可以保持自己的睡眠方式,當你醒來後感到疼痛或疲倦,那就值得嘗試一個新的姿勢或是改變現有姿勢。
對側睡者的建議
側睡是最多人習慣的姿勢,不過承上,側睡會帶給肩膀、頭部、面部緊繃或疼痛,因此習慣側睡的人建議:
1. 選一個偏硬堅固的枕頭來支撐脊椎曲線,以及較能緩解壓力的床墊。
2. 在雙腿之間放一個枕頭,以支撐臀部和下背部。
3. 透過抱枕頭來支撐你的手臂。
4. 不要壓著手或彎曲手腕睡覺,以避免腕隧道症候群。
5. 喜歡側睡中「胎兒睡姿」的人,保持下巴和四肢放鬆,以防止麻木和不適。
6. 胎兒睡姿的人如果不想在緊繃和疼痛中醒來,嘗試稍微修改成「渴望睡姿」。
對仰睡者的建議
仰睡可以幫助平均分布你的體重,減輕壓力和疼痛,也幫助脊椎排列對齊。如果想更充分利用這些好處,可以做以下調整:
1. 在膝蓋下放一個小枕頭,幫助脊椎保持自然曲線。
2. 頸部下方放一個小的圓形枕頭用來支撐,可緩解頸部疼痛。
3. 使用楔形枕頭來抬高你的頭部,可緩解打鼾、過敏和胃灼熱等症狀。
對趴睡者的建議
通常不建議用趴睡睡姿,因為會導致頸部或背部疼痛。但是,如果你發現這個睡姿能讓你在最放鬆和舒服的狀態,可以做一些調整來保持脊椎排列、避免肌肉僵硬。
1. 規律地轉動頭部方向,以減少頸部疼痛僵硬的機會。
2. 選擇偏硬的床墊,以幫助調整脊椎病預防疼痛。
3. 使用薄而平的枕頭或是根本不用枕頭,以避免頸部疼痛。
4. 在骨盆下放一個枕頭,以避免背部疼痛或僵硬。
5. 調整為自由落體姿勢,減輕臀部和肩部的壓力。
6. 自由落體睡姿透過手臂伸向兩側來避免手部僵硬,不要將手壓在枕頭下。
1. 如果你醒來後感到疼痛或不適,那就代表該嘗試改變睡眠方式,或是直接諮詢睡眠專科醫師。如果你每晚都睡得好,醒來後神清氣爽,那就別擔心你的睡姿問題了。
2. 網路上可見一些研究顯示,不同睡姿與你的行為方式、年齡、甚至教育水平都有直接關聯,但對於這些發現應該持保留態度,因為這些研究都屬於小規模並且是自陳報告,研究結果可能有偏差。
資料來源/GREATIST
責任編輯/Dama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元兇,主要導致走路遲緩、容易跌倒,可能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的狀況。老年醫學領域國際頂尖期刊《老化研究評論》(Ageing Research Reviews)刊登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由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顏宏融帶領中西醫團隊合作完成,主題是探討太極拳對肌少症患者或老年人是否有效果,並建議制定標準化的太極拳訓練處方,以供未來臨床應用。
研究顯示,太極拳可以改善肌少症或老年患者下肢的肌肉力量,幫助平衡穩定度,還可以減少跌倒次數與恐懼,相較於不運動的患者,更能夠改善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血壓、精神狀態、生活品質,並減少憂鬱症狀。
該研究團隊成員、中國醫藥大學家庭醫學暨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黃家榆表示,在門診經常觀察到肌少症老年病患因身體虛弱造成失能,因此決定要進行肌少症的中西醫結合研究,來改善肌少症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品質。
「太極拳運動也是一種紓解壓力的養生功法,養身也養心,適合各種年齡層。」參與該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國際針灸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馬培德,本身是德國西醫師也是台灣中醫師,平常經常鍛煉太極拳。他以自身經驗說明太極拳功效:
.強化腿力
.改善平衡感
.預防跌倒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重要關鍵,年紀過了 40 歲以後,肌肉質量會以每 10 年減少 8% 的速度流失;70 歲以後更加速到每 10 年減少 15% 的肌肉質量 ,若得了肌少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生活也會無法自理,並增加死亡風險。 若是肌少症的病患,主要會有以下病症:
.骨骼肌質量與功能降低
.走路遲緩
.容易跌倒
.握力減少
.起床困難,甚至失能久臥在床
若家屬沒有在早期發現肌少症,在老年人失能初期給予適當治療,容易增加跌倒機率,嚴重導致失能久臥在床,醫師建議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以下肌少症前兆:
.走路遲緩:室內平地行走困難(6 公尺內行走,每秒速度少於 0.8 公尺)
.握力下降:取物困難(拿不動 5 公斤沙拉油罐、毛巾擰不乾)
.行動吃力:從座椅起身變得困難(需要撐扶手才能起身;爬 10 階樓梯出現困難,爬幾下就需要休息)
.反覆跌倒:跌倒機率增加(過去1年來連續跌倒 2 次以上)
.體重減輕:6 個月內體重減輕 5%
資料來源:屏東縣政府衛生局-認識肌少症
延伸閱讀:
長輩住院超過●●天,肌肉就少4成!教你預防「3招」避急性肌少症
年紀輕輕就肌少症?專家:漸進性訓練能快速增強肌肉的質與量
30歲的你還不運動 小心肌少症上身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
如何改善肌少症?最新國際研究證實:長輩「打太極拳」能有效防跌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在日常中保持良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對促進健康、預防傷害與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幫助。有良好的脊柱體態,才可發揮最大骨架平衡功能,並透過肌肉系統提升血液循環和代謝。那麼你知道除了健身,哪些運動可以訓練脊椎周邊細小而深層的肌肉群嗎?下文分析 4 種脊椎運動,幫你找出哪個最適合你訓練脊骨間的肌力和肌耐力。
肌力:肌肉對抗某種阻力所發出的力量,一般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縮時能產生的最大力量。
肌耐力:肌肉維持使用某種肌力時,能持續用力的時間或反覆次數。
當脊骨間的肌群肌力和肌耐力衰退,背部肌群無法全天支撐上身重量和前傾角度,導致脊柱側彎、肌肉張力失衡,容易造成肌肉疲勞、脊骨空間緊縮而壓迫到神經,日常痠痛與神經緊張的負能量將接踵而至。
多裂肌肌群在脊骨間扮演重要的繩索角色,如果沒有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如何支撐脊椎骨縫隙的空間、執行脊柱的靈巧日常動作呢?因此,提升脊柱肌肉群的肌肉適能非常重要!
人們常見的各家體姿訓練派別都非常重視脊椎運動,包括iSEM(脊椎多裂肌群)、瑜伽(靈修通體)、太極(丹田與下盤)、皮拉提斯(腹部核心)都相當積極推廣,可見龍骨對人體的重要性。以下彙整多裂肌運動與各家運動,以利大家在學習過程中,能依據自身體況找到合適的運動模式。
原理:透過一系列肢體屈伸、扭轉開闔,並配合冥想調息,使身體、意識、心靈統合。 謙卑的運動練習引領修習者過著具整合性、活力、有意義的生活,進而求得身心靈的平衡發展、淨化身心,達到一種中庸的生活方式。
加強:
1. 矯正不正常的腺體以控制各種情緒,使身體正常發展。
2. 使身體富彈性。
3. 平衡身心靈。
4. 去除心靈中粗鈍的思想。
5. 使心靈準備好,接受更精細更高層次的靈修
效果:
1. 減少炎症,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改善慢性疾病相關的症狀,如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2. 增進精神健康和情緒管理,減少抑鬱、壓力和焦慮。
工具:1. 瑜伽墊 2. 瑜伽球 3. 瑜伽柱 4. 瑜伽磚 5. 彈力帶 6. 健身球
原理:來自德國的 Joseph Pilates(1880-1967)融合東西方養生法,發展出一套肌力、伸展與協調性運動,至今已八十餘年歷史。
「皮拉提斯運動」核心精髓包含呼吸、專注、控制、核心、精確、動作流暢等 6 個元素,是以鍛鍊身體核心為主的低衝擊性有氧運動,透過意志,配合呼吸引導肢體動作訓練核心肌群,具運動傷害的復健與預防、調整不良姿勢、訓練肌力與柔軟度、增強平衡與協調能力、加強身體核心的控制、減輕肩頸腰背痛問題、幫助集中注意力、舒緩壓力、雕塑修長緊實的體型等功能。
加強:
1. 均勻地強化各部位肌群及中心軸的動力。
2. 在身體排列結構組織下,用心體會每塊肌肉的延展、收縮與控制。
3. 加強人體核心肌群的力量。
4. 改善或增加人體的協調、柔韌、平衡能力。
效果:
1. 強化核心力量、整合身體骨骼。
2. 使小腹平坦、雕塑身材、減少贅肉。
3. 恢復身體能量和穩定性。
工具:1. 彈力帶 2. 彈力繩 3. 彈力球 4. 彈力環 5. 穩定椅 6. 弧形板 7. 梯桶
原理:太極拳學是動靜、虛實、開合、吞吐、剛柔、攻守、奇正、上下、內外、左右、進退、陰陽矛盾的辯證學說,是一種「全身運動」和「交替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強調身心放鬆。
「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髮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傳統運動中,太極拳即符合現代「均衡性運動」的觀念。
加強:
1. 提升肢體柔軟度 2. 加強身線的延展並強化關節的靈活度 3. 下盤操練,端正身架,可加強肌肉協調、強化神經系統整合 4. 促進身體機能的新陳代謝 5. 加強肌耐力,同時提高伸展性、身體的覺察力與平衡感
效果:
1. 促進健康體能。
2. 改善心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
3. 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進而維持血管功能正常、血流順暢。
4. 促進心肺功能、肌耐力、柔軟度及平衡性等健康體能要素。
工具:1. 太極球 2. 太極扇 3. 太極劍 4. 太極棍
原理:脊椎深層多裂肌群的訓練。多裂肌長度兒童約 0.5 公分,成人約 2 公分,從神經學路徑與脊椎骨空間切入,訓練應有的深層肌肉力量和柔軟度,支撐全身中央體線位置。
透過脊椎中央線與身體力學指導,讓脊椎各關節與下肢關節能巧妙搭配;利用雙手的槓桿平衡原理,讓脊椎省力,保持平衡;透過多裂肌肌群的肌耐力與肌力訓練,強化力量,活絡脊椎各關節間的微血管,活化神經傳遞。
加強:
1. 加強多裂肌肌力與肌耐力。
2. 增加脊椎多裂肌延展性。
3. 強化脊椎樞紐穩定度。
4. 強化脊椎與下肢骨的平衡。
5. 訓練每個椎骨連接點的靈活度。
6. 呼吸系統擴張訓練。
7. 深層按摩消化系統。
8. 增強循環代謝。
效果:
1. 維持身體對稱性。
2. 增加脊椎的空間與多裂肌韌性,減少神經被脊椎骨壓迫而產生的疼痛。
3. 頸椎訓練活化腦神經與免疫系統。
4. 胸椎訓練增加血路循環以及肺擴氧量。
5. 腰椎訓練減少下背痛與刺激消化系統蠕動。
6. 尾椎訓練保持下肢平衡感,減少膝蓋與踝關節問題
工具:1. 脊椎運動墊 2. 脊椎挺立帶 3. 骨盆穩定墊 4. 芳香
• 本文摘自墨刻出版,楊琦琳著作《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一書。
本書特色
.全球第一本多裂肌訓練專書、台灣自創運動
.針對4大族群12種常見問題提出專屬訓練招式
.36招圖文並茂step by step教學
.從自我檢測→知識背景建立→多裂肌運動動作教學→分族群下運動指導籤,一步步完整建構多裂肌運動知識版圖
想遠離「痠痛人生」,針對脊椎深層多裂肌的訓練,正是連在居家都能隨時隨地進行的解決之道。多裂肌是沿著脊椎最深層的肌肉,兒童0.5公分,成人2公分,這些小肌肉有如穩定脊椎的鋼索,從頸椎到尾椎連結著每一個椎骨。透過多裂肌群肌耐力和肌力訓練,可活絡脊椎各關節的微血管、活化神經傳遞;藉著隨時隨地都能做的方便和普及性,多裂肌運動能改善全家大小因為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遠離日常痠痛困擾。
更多《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資訊 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