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美研究證實﹕持續不運動是導致COVID-19重症最大的風險因素
1
美研究證實﹕持續不運動是導致COVID-19重症最大的風險因素
美研究證實﹕持續不運動是導致COVID-19重症最大的風險因素
2
心臟健康測試
正確運用樓梯來測試看看你的心臟與血管是否健康
3
對抗奪命大腸癌 做對這4件事不怕死於非命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研究證實﹕持續不運動是導致COVID-19重症最大的風險因素

2022-05-13
話題 保健 觀念 新知 COVID-19 免疫力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緊繃,許多人又開啟足不出戶的宅模式。然而,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JM)》的研究發現,每週運動不到 10 分鐘的 COVID-19 患者,其住院率、重症率與死亡率都明顯高於有運動習慣的患者。研究證實,「持續不運動」是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之外,導致 COVID-19 重症最大的風險因素!

美研究證實﹕持續不運動是導致COVID-19重症最大的風險因素
美研究證實﹕持續不運動是導致COVID-19重症最大的風險因素(圖為發表於《BJM》之研究)

這項研究由美國加州方塔納的 Kaiser Permanente 醫療中心團隊進行(全文請點此)。研究針對 2020 年 1 月 1 日至同年 10 月 21 日期間確診的 4 萬 8440 名 COVID-19 成年患者,將每位患者的身體活動自我報告,與染疫後的住院、重症 ICU 入院、死亡等風險進行關聯分析。其中,研究以身體活動量把患者分為「持續不運動(每週只運動 0-10 分鐘)」、「一些運動(每週運動 11-149 分鐘)」以及「持續符合體能活動指南(每週運動 150 分鐘以上)」三組。

結果發現,持續不運動的患者無論是因染疫住院、重症和死亡的風險,都明顯高於其他兩組。比起符合體能活動指南的患者,持續不運動的患者住院率為 2.26 倍,重症率為 1.73 倍,死亡率更達 2.49 倍。這顯示持續符合體能活動指南與 COVID-19 染疫後發生重症的風險密切相關。

WHO 體能活動指南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 年更新的體能活動指南,建議 18-64 歲成人應每週從事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身體活動,或每週至少 75 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其中有氧活動每次應至少持續 10 分鐘,例如可分為每週 5 次、每次 30 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

研究團隊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兩因素之外,「持續不運動」是導致 COVID-19 重症最大的風險因素!其他已確定的風險因素中包括﹕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這些證據也顯示出,「缺乏運動」是 COVID-19 重症風險因子中相對容易改變的因素。 研究建議,公衛體系應優先考慮將促進運動納入常規的醫療健保;對於大眾尤其是未接種疫苗者,防疫指導方針除了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持續運動也是個人最重要的防疫行動之一,以預防 COVID-19 重症以及可能併發的憾事。

持續運動也是個人最重要的防疫行動之一
持續運動也是個人最重要的防疫行動之一

我們都知道,運動能調節人體的免疫力,幫助抵抗病毒入侵。現在,研究證實運動也能讓人在不幸染疫時降低威脅生命的風險。無論你在家裡或是戶外,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就是你最好的防疫方法!

資料來源/BMJ journals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正確運用樓梯來測試看看你的心臟與血管是否健康

2021-01-21
觀念新知體脂肪體適能間歇訓練保健話題

你是否也想了解自己心血管是否健康?一般來說,要詳細的檢查心臟及血管的健康與否,都必需要到醫院經過詳細的儀器進行檢測,但在這之前我們可以在家裡或戶外嘗試爬幾層樓梯,就可以簡單了解自己的心血管是否正常。但要如何做才正確?

心臟健康測試
正確運用樓梯來測試看看你的心臟與血管是否健康

根據2020年12月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與那些花費90秒以上才能完成任務的人相比,能在不到60秒的時間內爬上四層(60階)樓梯的人,在罹患心功能異常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這項研究的西班牙科魯尼亞大學醫院心臟病專家JesúsPeteiro博士說,運用階梯測試是檢查心臟是否健康的一個簡便方式,如果你在爬上60階的樓梯需要花費超過90秒的時間,那麼可以簡單的判定你的健康狀況不甚理想,建議可以去醫院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爬樓梯的速度與心臟健康
一項新研究發現,能在60秒內完成60階樓梯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將較低。

心臟健康的階梯測試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檢驗日常活動(即爬樓梯)與實驗室運動測試所得結果之間的關係,該項研究的研究人員招募了165名患有冠心病症狀的人,例如在體育訓練中出現胸痛或呼吸急促;並讓這些參與者透過在跑步機上跑步或步行來增強訓練,直到筋疲力盡來進行實驗。參與者在跑步機上時,研究人員拍攝了他們的心臟圖像,並根據新陳代謝當量(MET)衡量他們的運動能力值。接著休息15至20分鐘後,參與者被要求快速爬上四層(60個階梯),期間不停下來也不要跑步並記錄完成的時間。

數據分析表明,可以在不到40-45秒的時間內完成樓梯測試的人至少達到了9-10 MET,這通常與低死亡率相關。報告也指出,花了超過90秒的時間到達樓梯頂的參與者,新陳代謝當量不到8 MET這與死亡率的增加有關。

心臟是否異常
數據分析表明,可以在不到40-45秒的時間內完成樓梯測試的人至少達到了9-10 MET。

MET小常識

1 MET被認為是在睡眠時完成的心臟工作,而日常活動通常是2到3 MET,爬樓梯可以使用6 MET或更多,心臟病學家Joshua S. Yamamoto博士說,您可以透過這些簡單的測試來作為預防中風的基準。

最後,研究人員還將樓梯測試的結果與跑步機訓練期間,所記錄的心臟圖像進行比較;他們發現,在60秒內完成樓梯測試的參與者中,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表現出功能異常的跡象;相反,花費90秒以上完成樓梯測試的58%參與者的心功能出現異常。

這項研究表明,進行階梯測試是一種了解人是否身體健康的廉價和簡便的方法,加利福尼亞州心臟病學家Sanjiv Patel博士說,如果你的測試結果出現異常,就必需要在進行更詳細的檢測與改進,否則這將會影響你的身體健康和壽命。

這研究的主導者JesúsPeteiro博士在2018年的研究也發現,運動測試表現不佳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死亡率,幾乎是正常人的3倍以上。然而,近幾年來有許多的測試者,可以透過訓練以較短的時間完層60階的樓梯。

維持心臟健康

JesúsPeteiro博士說,無論你在這項樓梯測試中做得如何,都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心臟健康。例如改變正確的飲食、睡個好覺、減輕壓力和養成運動的習慣,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健康必須做的事情,否則你將會在健康上遇到一些麻煩事。

另外,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的說法,透過保持健康的體重,並戒菸與避免過量飲酒以及控制膽固醇及血壓,也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同時,如果你日常生活中發現任何心臟病的跡象,例如胸痛、呼吸急促、腿和手臂疼痛或痠麻、脖子或上腹部疼痛等症狀,請立即與醫生或緊急醫療單位聯繫,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日常飲食的管理
要改善心臟健康你可以改變正確的飲食、睡個好覺、減輕壓力和養成運動的習慣。

資料參考/HHS、ESC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對抗奪命大腸癌 做對這4件事不怕死於非命

2019-06-04
知識庫飲食觀念保健話題

奪走賀一航、豬哥亮、李國修等名人生命的大腸癌,已蟬聯11年國內癌症榜首,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更是世界第一,每年有超過1.5萬人確診、五千多人死於它的魔爪,且發生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大腸癌雖然可怕,但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二分之一的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搭配定期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超過9成!所以,看完以下4個方法,從現在開始,遠離大腸癌威脅吧!

對抗奪命大腸癌 做對這4件事不怕死於非命 ©Caswell Family Medical Center

1. 少吃紅肉、加工肉品、燒烤

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肥胖,是大腸癌發生率快速攀升的主因。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紅肉(豬、羊、牛)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也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

此外,使用超過100゚C高溫烹調肉類,會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然而台灣人聚會、中秋節最愛烤肉,當肉類放在烤架上以直火進行燒烤,肉類油脂滴落在火上則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附著在食物表面,吃下肚後將提高大腸癌發生風險。

建議﹕改以魚肉、瘦鷄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多吃蔬菜,以汆燙取代高溫油炸、燒烤。

紅肉及加工肉品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

2. 肥胖不是病,胖起來奪人命

許多研究指出,肥胖引起的「高胰島素血症」是刺激腫瘤發生的原因之一。據美國癌症協會1960-1972年調查,肥胖者會增加大腸直腸癌、胃癌、子宮頸癌、膽囊癌、腎癌及乳癌風險,若超過理想體重的40%,男性增加33%罹癌機會,女性則增55%罹癌機會。另一項美國癌症研究所的全球癌症調查,發現體重過重和大腸直腸癌、停經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都明顯相關。原來過重和肥胖不只帶來三高、心血管疾病,更會讓自己與大腸癌靠近一大步!

建議﹕均衡飲食、減少脂肪的攝取;平時就應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以飲食和運動雙重管道控制體重。

3. 規律運動是良藥

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根據2019年1月發表於JNCI Cancer Spectrum的一項研究,每天坐著看電視1-2小時,早發性大腸直腸癌風險增加近12%,且時間越久風險越高,如果每天超過2小時,風險大增近70%。另一方面,華盛頓醫學大學的Wolin醫師研究報告指出,人們持續運動超過10年可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如果超過15年可減少死亡率超過一半。簡單來說,雖然運動與大腸癌發生率的關聯沒有被證實,但可以減少其他癌症的發生,也能減少大腸癌病患的死亡率,運動確實是個簡單、便宜的防癌良藥。

建議﹕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運動量的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不過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

持續運動超過10年可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如果超過15年可減少死亡率超過一半

4. 定期篩檢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此外,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如果能及早發現腺瘤瘜肉並切除,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2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

建議﹕我國政府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免費1次「定量免疫法」的糞便潛血檢查,敏感度高達80%,如果檢查呈陽性,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癌症防治網、亞東院訊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