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喝咖啡換加燕麥奶營養素跟牛奶一樣?小心這款植物奶是碳水大地雷!
1
咖啡加植物奶
喝咖啡換加燕麥奶營養素跟牛奶一樣?小心這款植物奶是碳水大地雷!
2
素食、葷食 哪種飲食型態對跑步表現較好﹖
3
運動!你更該這樣吃!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喝咖啡換加燕麥奶營養素跟牛奶一樣?小心這款植物奶是碳水大地雷!

2023-06-28
知識庫 飲食 減脂 觀念

近年來植物奶的興起,許多咖啡廳、飲料店,都有植物奶可供替換鮮奶的服務,但你知道植物奶跟鮮奶到底差異在哪嗎?植物奶真的可以取代鮮奶所提供的營養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解答,兩者可提供的營養素不同,所以事實上是不能互相替換的,應依照自身所需營養素,來挑選適合的飲品。

咖啡加植物奶
喝咖啡加鮮奶跟加植物奶有什麼差別?植物奶能取代鮮奶的營養素嗎?

國健署在臉書粉絲頁發文指出,大家最常喝的「鮮奶」被歸類在食物6大類中的「乳品類」,鮮奶中富含鈣質,且有優質蛋白質,是食物中補充鈣質的重要角色之一。而植物奶則是由豆類、穀物、堅果等所提煉出來的飲品,本身無乳糖,所以對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來說,是良好的飲品選擇。

植物奶
植物奶本身無乳糖對有乳糖不耐症的人來說,是良好的飲品選擇。

常見植物奶種類、營養比較

國健署表示,常見的植物奶種類,除了豆漿、米漿之外,還有以下幾款: ˙

˙燕麥奶:燕麥奶屬全榖雜糧類,主要成分為燕麥加水,所以營養成分為碳水化合物居多。另外,也含有β-聚葡萄糖之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助排便順暢。 ˙

˙無糖杏仁奶:杏仁奶是由杏仁果做為原料所製成的,主要成分為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杏仁果本身含有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及鈣質。此外,市售杏仁奶通常會再額外添加鈣質,所以也是補充鈣的不錯選項。

常見的植物奶
常見的植物奶種類,除了豆漿、米漿之外,還有燕麥奶及無糖杏仁奶這兩種。

國健署將鮮奶、燕麥奶及無糖杏仁奶,以每100克所含的熱量、蛋白質、脂質及碳水化合物來做比較,可看出鮮奶在熱量、蛋白質及脂質含量都位居第1;屬於植物奶的燕麥奶,營養成分為碳水化合物居多,其含量也是3者最高,約是鮮奶的2倍。

鮮奶、燕麥奶、無糖杏仁奶 營養含量1表比較

燕麥奶
鮮奶、燕麥奶、無糖杏仁奶每100公克營養成分1表比較。 國健署食在好健康臉書粉絲頁

鮮奶、植物奶該如何選擇?

國健署提醒,鮮奶和植物奶,分別屬於食物6大類中不同的類別,可提供的營養素也不相同,所以兩者其實是不能互相替換的。建議民眾依照自己所需的營養素,來挑選適合的飲品,只要掌握「一整天種類份量不變原則」,就不用擔心攝取過量而有變胖的問題。

延伸閱讀:

燕麥奶、無糖豆漿⋯減肥該喝哪款?醫解析「奶製品」最佳飲用時間

減肥吃「原型食物」卻瘦不下來?醫揭4地雷:豆漿燕麥奶千萬別當水喝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喝咖啡「牛奶換燕麥奶」營養能代替?小心1款植物奶「碳水是鮮奶2倍」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素食、葷食 哪種飲食型態對跑步表現較好﹖

2019-06-19
初鐵515話題營養補給跑步新知飲食方式飲食

無論做任何運動,營養補給都是影響運動表現相當重要的關鍵,對於注重日常飲食和補給的跑者當然也是。然而常見人們疑問「我吃素,營養足夠嗎﹖」「運動量大是不是要多吃肉﹖」「吃純素的選手哪有力氣比賽!﹖」事實上,今年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比較純素者、蛋奶素和葷食者的運動表現,結果出爐恐怕會跌破你的眼鏡!

素食、葷食 哪種飲食型態對跑步表現較好﹖

吃素好還是吃葷好﹖哪種飲食有助或會損害你的運動表現﹖根據發表在2019年5月份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無論跑者遵循純素食、蛋奶素,或是葷食,他們的運動能力大致相同。對跑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在飲食上是否攝取到足夠的必需營養素,而非這些營養素從哪裡取得。

研究人員招募了76名休閒跑者,其中24名是純素食者、26名吃蛋奶素,另外26名則是葷食者,他們在研究之前擁有相似的訓練量,平均每週跑3次、時間共約3小時、週跑量約29.5公里。

另一方面,這些人無論遵守任何飲食類型,每天會攝取約2,150大卡熱量,而研究人員從三組跑者中發現到營養素分解有明顯的差異﹕雖然每個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大致相同,純素跑者的飲食比其他兩組更多碳水化合物、纖維、鎂、鐵、葉酸和維生素E,但純素跑者也比其他兩組少攝取脂肪和維生素B。儘管營養素分解有差,但研究發現不管哪一組,每個人的運動能力相似。

該研究合著作者、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研究所所長Andreas Hahn分析,無論跑者是純素、蛋奶素或葷食者,只要他們能獲取足夠的能量和營養,就能讓運動表現良好,而補充營養可以靠不同的飲食方式完成;換句話說,只要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素,你的跑步表現就不會受影響,即便是吃純素也能信心滿滿地當一名追求比賽成績的嚴肅跑者。

即便是純素者,也能信心滿滿地當一名追求比賽成績的嚴肅跑者

跑者如何補充足夠的營養素﹖

蛋白質

首先,跑者應該比一般人補充更多的蛋白質,才能幫助更有效地建立和維持肌肉。根據國際田徑總會(IAAF)近期聲明﹕跑者如果想保持或增加體重,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3-1.7克蛋白質(以60公斤成人計算,每天應攝取78-102克);如果跑者想保持肌肉質量,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6-2.4克蛋白質(以60公斤成人計算,每天應攝取96-144克)。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可做為跑步時的燃料,提供所需能量以避免遇到撞牆期。55%至65%的日常飲食熱量應來自碳水化合物。但要注意的是,這個數字因每個人跑量不同而異。

其他營養素

維生素、礦物質都對跑步表現有重大影響,例如鎂、維生素E、纖維、鐵等,無論遵循任何飲食方式都該加入它們。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你更該這樣吃!

2016-06-29
知識庫運動營養運動補給飲食

運動前、中、後你吃對了嗎?現代人花費大把心力利用運動來減重,更害怕因為飲食不當,讓一天辛苦運動燃燒的卡洛里毀於一旦,對於食物種類與份量的攝取,已經不是用「斤斤」計較就可以形容了。

過去的觀念空腹運動有助於脂肪的燃燒,或是運動後攝取食物養分,容易導致發胖,讓許多人在運動前後拒絕進食,同時也因為現代人工作繁忙,很多人下班後直奔健身房,常空腹運動,但是這樣的觀念與生活習慣,只會讓你越運動越沒有效果。

運動能夠有效的健身與減重,是利用肌肉縮收運動時大量消耗能量,並且適度的破壞肌肉與再生,增加肌肉量減少體脂肪,但是肌肉所需的能量與再生,必須經由養分補充攝取,為了減肥一昧地減少營養攝取,不但減緩運動的效果,更容易在意志力低下時造成過度進食,造成更嚴重的體重增加問題。

要運動就要更懂得吃,對於運動飲食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階段:運動前、運動中、與運動後,每個階段的食物攝取都階段性目標,唯有在適當的時段補充適當的營養,才能讓運動效果更加倍。

運動!你更該這樣吃! ©ShutterStock

運動前挑選可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的食品

賀寶芙資深營養師林若君建議,運動前一小時應補充適當營養,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例如好吸收的營養飲品,或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燕麥、雜糧麵包等),可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並且避免攝取糖分或是GI值過高的食品,當血液中的醣類大量升高時,胰島素會開始分泌,平衡血糖,這時候又開始運動,就會容易造成反應性低血糖,讓人感到暈眩的症狀,這樣不但對於運動沒有幫助,反而對身體帶來危害。

運動中適時補充水分

這時候的身體處於亢奮的階段,並不適合補充固態與大量的食品與水分,運動中攝取食物,容易造成胃部的不適,或是嘔吐,所以運動中只建議適時補充水分,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攝取一些水分,千萬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這時候身體已經過度缺少水份,若是一次喝太多水,更無法解決身體缺水,更會造成胃部的負擔,所以在運動中最好少量多次的水分攝取才不會影響到運動狀態。

運動後完整營養攝取

運動後1~3小時,肌肉組織吸收儲存能源的機制大幅提高,脂肪組織合成脂肪的酵素活性反而明顯下降。營養師林若君強調,運動後30分鐘至一小時內補充適當營養,比延後用餐相比,體脂肪減少效果多25%,肌肉增加效果多6%。

所以建議在運動後一小時內攝取完整的食物補充,均衡的攝取的醣類、纖維素、蛋白質與脂肪,但是避免過度油膩的食物,盡量已清蒸、川燙的料理方式,並且搭配上比較好油脂,像是橄欖油或是亞麻仁油等等。

一旦時間超過超過一小時身體肌肉冷卻,這時候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飢餓感,而且營養的轉換效果也會降低,這時候攝取更容易造成脂肪的堆積。

唯有在這正確的時間,攝取正確的營養,才能讓運動的效果加倍,不但不必忍受難熬的飢餓感,還可以吃得滿足,這樣的才讓人繼續運動下去的動力,並且在從運動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