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你知道每個人身體能負荷的運動強度,其實都不一樣嗎?這也是為什麼有時會在新聞上看到,有民眾在健身房或馬拉松比賽時突然猝死的原因。醫師提醒3大高風險族群,應格外注意身體究竟能負荷多大強度的運動,也提供日常生活中檢測及保養心血管健康的方法。
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醫師施奕仲表示,臨床上曾遇到自覺身體健康、熱愛運動的民眾,檢查後才發現心臟有肥厚性心肌病變。這是一個容易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心臟問題,若未及時警覺,且持續以高強度運動對心臟施壓,恐釀猝死危機。因此提醒民眾,先了解身體狀況,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施奕仲表示,運動導致猝死的緣由,多數是心臟抑或是血管問題,而罹患慢性病患者,就是高危險群。提醒民眾若符合以下3大原因者,即是「運動猝死」主要的高風險群:
1.心臟問題
心臟結構異常:如肥厚性心肌病變、左心室出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等。 患有致命性心律不整:如長QT症候群、Brugada症候群、心肌炎後遺症、陳舊性心肌梗塞或電解質嚴重失調等等所誘發的心室頻脈,甚至心室顫動等致命性心律不整,導致猝死。
2.血管性問題
血管的主要問題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性發作,也就是急性心肌梗塞。 腦血管梗塞(梗塞性中風)、主動脈剝離、腦出血(出血性中風)等,也是應注意的狀況。以主動脈剝離為例,由於運動時血壓會有生理性的上升,所以如果本身體內的血管硬梆梆、缺乏彈性,就有可能在運動時,因血壓起伏過大,而導致主動脈剝離。
3.慢性病
患有慢性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者,其實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群人,如果又控制不良,會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好發族群,不可不慎。 本身缺乏運動習慣的慢性病者:更需注意避免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最好經醫師評估、定期健康檢查,在良好控制慢性病的情況下,漸進式地增加運動時間、強度與頻率,才能安全地達成身體健康的目的。
此外施奕仲補充,有時心臟問題也可能是藥物交互作用造成,尤其是有些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發作,可能是因為同時服用部分抗組織胺類藥物,與部分抗生素時所引發。因此提醒民眾,若有同時在看診不同科別時,一定要告知醫師正在使用中的藥物。
施奕仲舉個案說明:30歲黃先生是馬拉松的愛好者,在一次健檢過程中,因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測,發現左心室心尖部肥厚問題,加上心電圖出現頻發性的心室早期收縮,甚至是心室性二連脈、三連脈,是典型的運動猝死高風險者。所幸及早發現治療,接受心臟科醫師建議的運動規劃,安心防範未來可能的運動猝死風險。
他提醒,運動猝死的機率其實並不高,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此類狀況發生前,多數都毫無徵兆,才是最令人擔心的一點。建議民眾最好先透過健康檢查,了解自身是否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心臟結構、血管、心電傳導等異常,才能避開運動時導致的急性心血管風險。
施奕仲呼籲,民眾最晚應於在45歲以前,透過心血管狀況5大檢測,進行完整評估,但若有家族史者,越早檢測越好:
1.血液檢驗:
可了解心臟冠狀動脈相關疾病各個風險因子的數值,並評估脂蛋白型態、血管是否有異常發炎等的狀況。
2.心臟超音波:
了解心臟結構是否有異常,如是否有肥大、瓣膜、先天性心臟病、陳舊性心肌梗塞或升主動脈大小等問題。
3.運動心電圖:
透過運動來評估冠狀動脈血流是否受阻造成心肌缺氧,且運動激發交感神經張力,還可評估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狀況。
4.頸動脈超音波:
了解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群有無動脈粥狀硬化斑塊或血管狹窄等異常。
5.動脈硬化儀:
藉由脈動波流速檢測血管硬化程度,了解血管因缺乏彈性而爆裂的風險。
除了以上基本檢查,醫師也會根據個人實際狀況、需求,更進一步建議應做的檢查,像是攜帶式24小時、72小時或7天的心電圖監測,以及動脈粥狀硬化進展分析、脂蛋白亞型分析等更全面的檢測,並針對問題提供解方,協助民眾確認心血管健康。
施奕仲指出,儘管心血管有異狀者,在運動時的確會有風險,但是想要保養心血管健康,定期做有氧運動很重要。尤其是血管硬化者,多數無運動習慣,才會導致血管彈性消失,進一步造成一運動就會爆血管的狀況。
他強調:「不是因為運動導致血管出狀況,而是不運動導致高風險。」且規律有氧運動者,心臟效能還會變好,也能降低心臟負擔,好處甚多。他建議,只有充分理解自身健康狀況,搭配適量的運動的時間、頻率及強度,才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不二法門,也能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與好處。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現代人無論是上班族或是學生,都或多或少有著不同的生活壓力存在;然而,想要緩解或舒緩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但真的是這樣嗎?運動或訓練可能不會對每個人產生出類似的效果,因為這取決於你運動和訓練的動機。根據運動與運動心理學(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表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才是提高生活滿意度最關鍵的因素。
這種類型的動機與為了享受運動本身而進行的訓練活動有關,而絕非對是運動過後所產生的結果,這樣的結果也被稱作為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這兩種類型的動機都有可能改變心裡層面,但對於降低壓力的效果內在動機似乎比外在動機來的重要。例如,你可能透過運動或訓練肌肉獲得健康的身體,但這兩者都屬於外部的激勵作用,想要達成身體健康的目的你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例如跳舞、重訓、跑步或HIIT課程來達成,這同時也能提供內在心靈的滿足感。
根據心理學家Kasser和Ryan的理論,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產生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活動所帶來的結果;這通常是與追求名利、物質的擁有、地位、財富、形象等有關,是受安全感和自衛的心理需要所驅使,追求這些目標的人都是很在意別人的評價的。相反,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是指對活動本身產生興趣,參予活動樂在其中,過程本身帶來喜悅和滿足。通常這種動機是與我們的基本心理需要有關,如好奇、情感、成就、自尊、意義等。
(參考資料/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desires. Journey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1), 30-50)
研究人員調查了瑞士864名16至25歲的年輕人,並評估了他們的壓力水平和身體活動。十個月後,與同齡人相比,那些喜歡運動的人的壓力水平更低。僅靠運動訓練並不能提供壓力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聯繫。關於這點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心理學系首席研究員Silvia Meyer博士表示,最可能的原因是內在動機不僅能促進一致性還能提供心理健康益處,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
對此Silvia Meyer博士表示,如果運動與訓練是內在動機,那有效的運動訓練將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壓力,這對於年輕人來說十分的重要,因為青春期是人生中充滿挑戰的時期,也因此對壓力的敏感性將更為明顯;因此,內在動機是推動改變情緒管理與壓力最關鍵的因素。
儘管最近的研究僅針對年輕人來進行,但根據之前的研究結果,可適用於任何正在尋找減壓訓練方式的人。例如,一項在神經科學研究中對成年人的研究,將涉及在具有內在和外在動機的任務中跟踪神經活動,研究人員發現,每種類型的訓練或運動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大腦,與內在動機相關的目標性將能加深大腦中的滿足和享受相關的部分。
另外,在國際行為營養與體育活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這種類型的動機還使你更有可能養成固定運動及訓練習慣,關於這點研究人員也指出,固定運動及訓練可以降低以下這7個風險:
1.心血管疾病
2.2型糖尿病
3.癌症
4.高血壓
5.肥胖問題
6.骨質疏鬆症
7.沮喪低潮
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運動和訓練的內在動機,Silvia Meyer博士建議,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作為起點,這樣的方式可能會牽扯許多類型的運動模式,並透過不斷的嘗試尋找出你真正可以享受的運動與訓練,並接著在這個運動內加入更多的訓練組合。他也建議嘗試一項運動或訓練至少1-2個月,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堅持並享受這些運動。他也表示,獲得和保持健康的方法有很多種,沒有理由繼續做一些不會讓你感到興奮的事情。
資料參考/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責任編輯/林彥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