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蔬食攝取,已被證實對腸胃有益,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發生,同時改善心血管健康,聯欣診所營養師李亮儀提醒,可透過「彩虹飲食法」(Rainbow Diet)落實每天盡量吃到彩虹顏色的各樣食材,最好以攝取紅、橙、黃、綠、藍紫、黑、白的各色食材為主,多吃天然的新鮮蔬果來滋養身體、保持健康。
李亮儀表示,「蔬食環保愛地球」在近幾年大力推廣下早已不只是口號,多樣化蔬食攝取已被證實對多元性腸道菌相有所助益,並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發生,另外也可以穩定血糖,促進膽固醇的代謝,更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儘管吃蔬食好處多多,也別忘了要均衡飲食,李亮儀特別提出邊吃邊玩的「彩虹蔬果飲食法」,與大眾分享如何在日常中,落實每天盡量吃到紅、橙、黃、綠、藍紫、黑、白等7種彩虹顏色的各樣食材,輕鬆實踐讓健康達標的蔬果飲食方式。
李亮儀表示,彩虹蔬果飲食法中的植化素有其健康價值,各種顏色的食物五花八門,每種都有不同的屬性與營養價值,因此多吃不同顏色的食物非常重要。但也別將吃各種顏色的蔬果當成壓力,而是可以將之轉化為收集顏色的遊戲,為自己開菜單,增添生活的樂趣,更能提升對食物的觀察力。
1. 紅色食物:番茄、紅甜椒、紅辣椒、甜菜根、蔓越莓⋯等
植化素:茄紅素、辣椒素、鞣花酸、花青素等
營養價值:保護心血管、強健泌尿道系統、降低罹癌風險
2. 橙色食物:南瓜、紅蘿蔔、木瓜、柑橘、柿子、薑黃⋯等
植化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柚皮素等
營養價值:維護視覺健康、調節上呼吸道免疫力
3. 黃色食物:黃玉米、黃甜椒、瓜、黃豆、柳丁、芒果、鳳梨⋯等
植化素:玉米黃素、薑黃素、異黃酮素等
營養價值:抗氧化、維護視覺健康
4. 綠色食物:菠菜、青花菜、蘆筍、青椒、奇異果、酪梨⋯等
植化素:葉綠素、兒茶素、穀胱甘肽、芹菜素等
營養價值:維護視覺健康、強健骨骼及牙齒、降低罹癌風險
5. 紫(藍)色食物:藍莓、葡萄、紫洋蔥、茄子、紫薯⋯等
植化素:花青素、白藜蘆醇、酚酸類等
營養價值:抗氧化、保護心血管
6. 白色食物:大蒜、洋蔥、蘿蔔、山藥、洋菇、白花椰⋯等
植化素:大蒜素、蘿蔔硫素、薯蕷皂素、榭皮素等
營養價值:保護心血管、降低罹癌風險
7. 黑色食物:黑木耳、香菇、芝麻、黑豆、黑米、奇亞籽、黑糙米⋯等
植化素:類黃酮素、多醣體等
營養價值:調節免疫系統、降低罹癌風險
若以外食族、自煮族群的每日三餐來舉例,李亮儀透過彩虹蔬果飲食法原則,提供以下建議菜單,例如,外食族可選擇相對清淡的滷蔬菜,或是無糖豆漿、茶葉蛋、沙拉⋯等在便利商店就買得到;自煮族也能發揮想像力,每天變換豐富菜色:
1. 外食族
早餐:無糖豆漿(白)+光合沙拉(紅、橙、黃、綠)+茶葉蛋1顆
午餐:健康蔬食便當+紫米飯(紅、橙、黃、綠、紫),下午茶1顆蘋果(紅)
晚餐:滷味蘿蔔(白)、黑木耳(黑)、豆乾、香菇(咖啡)、綠花椰(綠)、香菜(綠)
2. 自煮族群
早餐:酪梨奇亞籽火龍果牛奶(綠、黑、紅)+水煮蛋1顆
午餐:鮮蔬豆腐鍋(豆腐+蛋+美腿菇+青江菜+大蕃茄+洋蔥+藜麥麵)(白、紅、綠)
午茶:小香蕉或橘子1顆(黃、橙)
晚餐:檸檬紙包腐皮(黃、白)+三色彩椒炒天貝(紅、黃、綠)+涼拌紫洋蔥海帶芽(紫、黑)+十榖米飯
萬一收集蔬果顏色的飲食遊戲沒達成怎麼辦?李亮儀指出,「沒關係!來1杯什麼都有的精力湯吧!」外食族可到有機店或蔬果汁店購買,營養又好喝。有時間與空間下廚者,則可以運用自己的想像力,找到喜歡的蔬菜,加上些許蘋果與鳳梨增添口感,怕太寒涼也能加點溫熱性質的薑黃粉。建議持續做21天養成習慣,找出對食物的敏感度,讓富含生命力的蔬果為自己補充能量。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科學家們早就發現,晚上睡覺之前喝一些溫牛奶是有助於睡眠的。而最新的一項研究指出,喝牛奶之前先進行一定的低強度鍛煉能夠加快勞累了一天的身體的恢復速度。
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的研究者以24位年輕男性作為研究對象,讓他們在吃過晚飯之後的2個小時內喝一杯蛋白質奶昔,完後立刻上床休息。其中,有一半的研究對象是在喝奶昔之前進行一個小時的下肢抗阻訓練,另外一半則靜坐不動。
在先前的研究中,這支研究團隊發現,睡前攝入蛋白質會提高睡眠期間肌肉的恢復。而在這項研究中,先進行訓練再喝蛋白質的受測者,和不運動的人相比,夜間的肌肉恢復提高了30%之多。
這樣的結果不只是對於健身者很重要,對於馬拉松跑者來說,它們因長期跑步容易引起肌肉的損傷,肌肉的恢復和生長除了依靠自身之外,還需要外界的幫助。肌肉組織的快速恢復,代表跑者的身體恢復也會加速,從而可以嘗試更好的訓練。
該項研究的領導者喬恩·特羅梅倫 (Jorn Trommelen)說:「比如,肌肉會合成更多的線粒體。」線粒體是細胞中制造能量的結構,它的數量增多,也就代表著人體內的能量越多。所以,產生更多更好功能的線粒體對於有氧運動者來說是最大的益處。而這項研究也正式提供了一種增加線粒體數量的方法。
該研究中,受試者進行的運動時間為1個小時,包括15分鍾的飛輪騎乘,六組10次的腿部推蹬和伸展運動。特羅梅倫表示「任何數量的身體活動都能夠刺激肌肉蛋白質的合成,即使運動強度不高。即便是走路也可以讓肌肉蛋白質合成增加,自主重訓或者啞鈴練習也能夠達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即使沒有器材,跑者們依然可以進行睡前運動,比如棒式,或者深蹲、抬腿與捲腹運動的結合,這些都能達到相似的效果,而且方便簡單。
關於蛋白質的攝入量,本次研究中為受試者提供的是每次20克。除了蛋白質奶昔之外,還有牛奶、雞蛋等多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跑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
知名教練德魯·瓦騰伯格Drew Wartenburg對於這樣的研究給予評價,『這些關於肌肉蛋白質恢復的研究是很值得考慮的。』他的隊員偶爾也會在睡眠之前攝入一些蛋白質,包含在訓練最困難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