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歲的患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中度脂肪肝消失,原本病人的身高150多公分、體重74公斤,因認為自己太胖、有高血壓和脂肪肝,膝關節也開始出現疼痛,調整飲食後,經過一年體重已下降至64公斤。在醫師詢問之下發現,他現在晚餐只要喝水就會飽,也因此成功瘦身。
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絲頁發文指出,先前替一名70歲的患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中度脂肪肝消失,患者透露調整飲食約1年後,下降10公斤,其調整方式是:
早餐、午餐吃得較豐盛,盡量在晚餐不吃東西。
早晚運動把熱量消耗後,晚上較早入睡。
患者表示,他現在都把早餐當晚餐吃,一樣煮白飯燒幾樣菜吃,午餐同樣吃得很豐富,目前晚餐進以喝水為主,就會產生飽腹感。雖然這樣的飲食調整,在前2、3個月時還不太習慣,後來才慢慢適應,持續一年下來,體重已瘦掉約10公斤。
對此,錢政弘說明,許多人的飲食習慣受到工作影響,常會在早餐匆匆忙忙的吃個麵包、三明治或甚至沒吃就去上學或上班,忙了一整天晚餐吃很多,或加上吃消夜才會飽,吃飽就直接上床睡覺,也容易因此而變胖。
像上述案例因退休後,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慢慢吃豐盛的早餐和午餐,然後早晚運動把熱量消耗掉,晚上早早入睡,能夠讓每天的總進食量比以前少一點,體重就自然而然逐漸瘦下來。
錢政弘分享,2024年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刊登肥胖研究報告,分析2,050位巴西成年人的飲食習慣和肥胖關係,研究發現,巴西人平均吃早餐的時間是8時27分;午餐12時47分;晚餐是20時57分。晚餐吃最多者肥胖比例多1.67倍,午餐吃最多肥胖比例減少29%、早餐吃最多者則肥胖比例差異不大。
此外研究還指出,每天進食超過3次以上的人,肥胖比例可降低32%,代表少量多餐反而會變瘦。錢政弘進一步說明,因為多餐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過飲食前提是,不增加整天的總熱量攝取。
而比較晚吃的人或晚餐吃最多的人,因較不重視飲食的品質,睡眠時間比較短,也比較不愛運動。研究結論認為,一天之中將大部分熱量攝取集中在午餐期間,每天攝取3餐以上,可預防和減少肥胖或超重。
錢政弘建議,雖然研究是針對西方人,但的確許多台灣人都有晚餐晚吃和工作時間長的問題,不妨參考飲食調整方法,對自身的身體健康負責。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其實免疫力跟身體的肌肉質量很有關係,肌肉量足夠,對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會越好。此外,肌肉量也是影響心臟的關鍵。近年來減脂非常盛行,但是千萬別忽略還要增肌,因為肌肉會影響其他器官包含大腦、心血管等,當肌肉量跟著流失,身體整體狀況都會變得越來越糟。
根據美國研究團隊追蹤一共有1,019名45歲以上的參與者,且所有參與者身體都很健康並沒有心血管疾病,所有人必須接受長達10年的追蹤並進行相關檢查,包含血糖、血壓、血脂、骨骼。結果10年後,約有1/4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且男性的發病率大約是女性的六倍。這代表,肌肉流失速度會隨著年紀增長增加,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越大。人的骨骼幾會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減少,當超過30歲以後,每10年會以減少8%的速度慢慢流失,超過70歲速度還會增加到每10年流失15%。如今從多項研究已知肌肉量減少,壽命也會跟著減少,顯示多做阻抗運動對於增加肌肉量的重要性。根據《流行病學與社會衛生》(Journal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中的研究指出,中年人如果身體肌肉量較高,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包含心臟病、中風等。
根據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表示,在研究慢性病毒感染和癌症的時候,常常發現體重下降、肌肉萎縮的「惡病質」,而這也會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機率。 惡病質是指受到感染的細胞、或是癌細胞釋放大量發炎物質,導致患者的代謝出現問題,開始分解肌肉、脂肪來提供身體的能量;久而久之,身體因為失去儲存的能量而變得虛弱,疾病就會變更無法控制,最後導致患者死亡 而在過去的研究也發現,負責打擊受到感染的細胞、癌細胞的「免疫T細胞」減少,會導致肌肉流失,所以研究團隊很好奇,如果反過來讓患者增加肌肉量,是否也可以讓T細胞增加,進而達到對抗病菌、癌症的效果?結果發現答案是正確的。
研究團隊在將飲食習慣、家庭收入、學歷等因素考量進去後,發現肌肉量與心血管疾病之風險之間,只在男性上有顯著的差異,卻沒有呈現在女性身上,可能與女性在更年期之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本來就低於男性。主要的研究人員泰洛羅斯(Stefanos Tyrovolas)博士表示:「肌肉纖維的代謝效應,包括更好的血糖控制、更少的發炎反應。加上肌肉多的人通常也比較多活動和運動,這也幫助了心臟維持健康。」
許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睡眠不足影響健康這件事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不過,長期缺乏睡眠的後果比我們想像更嚴重。根據近期美國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只要連續兩個禮拜每天只睡六小時的人,精神狀況跟連續48小時沒睡的人一樣糟糕!
睡眠不足會損害您的健康和工作生產力。在一項睡眠研究中,有48位參與實驗的人被分成四組,他們在兩周內各別每天只能睡四小時、六小時、八小時,還有一組是連續三天不睡覺。在實驗期間,除了睡眠時間之外,他們每兩小時接受一次認知問答。實驗人員除了紀錄他們的反應時間之外,還會問他們當時的情緒如何,以及想睡的程度。令人驚訝的是,被允許連續兩週每晚僅睡6個小時的受試者最終測得的數據表示,其認知功能與那些被迫連續兩天保持清醒的受試者的功能一樣差。
根據該實驗結果發現,每天睡八小時的那組平均表現最好,只睡四小時的那組一天比一天還糟,而每天睡六小時的那組,剛開始看起來還不錯,一直到實驗的第十天,他們的認知表現跟沒睡覺的那組一樣糟,只是沒有四小時那組惡化得那麼快而已。三天不睡得更不用說,精神狀態非常糟糕,還會有幻聽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睡六小時那組雖然認知能力逐日下降,但是他們卻以為自己睡得還算飽。
睡眠不足帶來的後果很嚴重,像是新陳代謝下降、精神撞變差、肥胖、血液循環降低,以及嚴重時會器官衰竭,然而在運動表現、健身成果方面上也會有很大影響。人體內的激素對肌肉的生長有促進作用,一般人體激素分泌從晚上11~12點進入最高時期,這時候也是人體自我生長和修復的最佳時間,如果經常熬夜或是睡眠不足等,勢必會影響到肌肉的自我恢復過程,而達不到健身的效果,在運動時也會較為無力、狀態差,當睡眠充足後,我們可以跑得更好,游得更遠,還能獲得更多力氣來鍛鍊,對於許多頂尖的運動員、奧運金牌選手來說,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實驗尾聲,被剝奪睡眠的那組自我評估的想睡程度跳了兩級,但是睡六小時那組自己的評估只跳了一級。這個試驗顯示,睡眠不足的人都怎麼撐下來的呢?答案可能是「自我否認」, 不願或無法面對自己狀況不佳的事實,然而大多數的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每天到底睡多久。根據美國疾病控制防治中心的調查,35% 的美國人,也就是每三人中有一人每天睡不到七小時。從這個研究也可以看出,雖然六小時睡眠只是稍稍不足,但是長期的負面效果卻是非常明確。因此,改善睡眠絕對不只是生活品質問題,而是值得重視的健康問題。
資料來源/明醫網、Mens fitness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