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訓練時疼痛該停止還是繼續?五個步驟教你評估何時該繼續
1
疼痛時是否該停止訓練?
訓練時疼痛該停止還是繼續?五個步驟教你評估何時該繼續
2
神經科學證實:訓練這個腦區,能提升共感力與幸福感
3
專家:提升免疫力是好事,太強怕4大自體免疫疾病找上門!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訓練時疼痛該停止還是繼續?五個步驟教你評估何時該繼續

2020-03-09
知識庫 保健 運動傷害 運動恢復 觀念

許多的運動訓練都會造成或大或小的身體傷害,然而,肩部的疼痛又是最常見最難治療的部位。以往有許多的力量型運動員以「沒有痛苦,就沒有成果」當作口頭禪,他們都一致的認為因該要忍受訓練時的痛苦,並繼續加強訓練強度,實際上這樣的訓練觀念對於身體是有害的。

疼痛時是否該停止訓練?
有許多的力量型運動員以「沒有痛苦,就沒有成果」當作口頭禪,但這樣真的正確嗎?

身體關節或肌肉的疼痛是十分複雜,從根本上來講這是一個需要改變訓練的訊號,絕對不是加強訓練的處方。如果當我們身體感受到疼痛訊號時,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讓身體停止或改變,這時,身體將會增加疼痛的訊號頻率與強度,直到我們願意停止這項訓練動作為止;然而,當我們越忍受疼痛就會使得身體發出疼痛的訊號時間越長,這時特定的神經通路就會傳達出更多的疼痛訊息。

當這樣的問題持續的越久對我們有什麼不良影響?舉例來說,當我們的身體肌肉或關節組織,因為,運動或訓練造成發炎的現象,就算日後已經完全治癒,但這個組織部位的神經與大腦之間的連結就會變得更加敏感,只要有一點點的問題,大腦就會立刻告知你這個部位好像又有問題,因此,就會造成日後訓練的困難與壓力,因為,你就會隨時都想到我的肩或是這個部位是否又受傷了!

身體的疼痛十分的複雜
當身體疼痛時就是傳達出一個需要改變訓練方式的訊號,千萬不要繼續忍耐!

這樣敏感的神經系統,將會影響我們的訓練動作之外,也意味著當你要嘗試恢復原本的訓練強度與模式時,就會遇到更多的阻礙與痛苦,相對來說也會托累你的訓練目標與進度。同時,因為這樣的忍耐還會讓曾經受傷的部位停留在痛苦的學習模式之中,這將可能表示你的肌肉不會在回復的向之前這樣強壯,雖然,這樣的問題可以透過大量的時間來解決,但如果一開始就能立即察覺而不拖延治療的時間,那就可以省下更多的恢復時間讓訓練更有效率,不是嗎?

五步驟自我診斷

如果你在訓練或遇動的當下,感受到身體疼動(不僅僅是不適)但不確定是否要停止訓練,可以根據人類行為學教授與健身教練MC Schraefel, PhD所設計的五個步驟,來進行簡單的自我診斷。它可以幫助你在日後的恢復與訓練更加的快速,並不會影響你的神經與大腦之間的敏感性。

一但在訓練運動時發生疼痛:

步驟1.先停止你目前在做的訓練或動作,無論它只是抽筋或肌膜疼痛。

步驟2.接著請降低訓練的速度後,再次嘗試移動或運動軌跡。如果還是會疼痛,請繼續執行步驟3。

步驟3.請減少訓練強度或是負重,並重新檢查自己的身體是否還會有疼痛的現象。如果還有疼痛現象,請執行步驟4。

步驟4.減少你的運動範圍,並持續觀察是否還有疼痛感。如果還有疼痛現象,請執行步驟5。

步驟5.當你前面四項都頻估且執行過後,身體還是會有疼痛感時,就請停止與疼痛部位相關的訓練動作,並嘗試做一些比較不會影響的訓練,讓身體的血液能持續的加強循環。

這五個步驟只是教你如何簡單的自我檢測,當身體疼痛出現時請不要過於擔心,有些只是暫時性的疼痛,你只需要花點時間讓部位組織充分的休息與恢復即可。當你覺得不在疼痛時,也可以再次採用上述的步驟來進行檢查,千萬要記住!不要相信忍受並追逐痛苦,才能讓訓練成果獲得成長。

資料參考/t-nation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神經科學證實:訓練這個腦區,能提升共感力與幸福感

2025-08-07
書摘新知保健知識庫

大腦真是太神奇了!……但我們似乎並未充分利用它

大腦,的確是非常神奇的東西。這樣的說法,相信你應該在某個地方聽過。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一些可以讓你理解其一部分的資訊。

神經科學證實:訓練這個腦區,能提升共感力與幸福感

所謂的大腦,是由86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這些神經細胞藉由神經纖維相互連接。若將這些神經纖維全部串聯起來,總長度將達到50萬公里。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這個數字應該還沒什麼感覺。讓我們用具體的數字來做比較。地球一圈的周長大約是4萬公里,而將所有神經纖維連接起來,長度是50萬公里。這還不止,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大約是38萬公里,若將神經纖維全部串聯起來,它的長度甚至超過了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還能多繞地球三圈。

換句話說,擁有這樣一條長達50萬公里的神經網絡,並且擁有860億個大腦細胞,每一個人頭腦中都擠滿了如此驚人的結構。單單聽到這個數字,你或許也會想「大腦真的太厲害了」。 然而,儘管這樣強大的大腦存在,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沒有充分發揮它的潛力,包含我也不例外。

雖然我們的大腦內擁有可以到達月球的神經網絡,但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部分地運用了它,或許可以說,人類大多數的時間都未能發揮大腦的全部潛力。

如何使用大腦,才能更幸福?

其實,關於大腦的研究,直到最近才有了更多的發現。由於腦科學是在醫學的延伸下發展出來的,因此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消除負面狀態」上,也就是「如果疾病消失,人們應該就會變得幸福吧」這樣的假設之下進行的。 但我相信你我都知道,就算生活中沒有什麼煩惱或病痛,也不代表我們就真的感到幸福。

「人要如何做,才能過上幸福而富足的人生?」這樣的研究,開始於一九◯◯年代末期。在進入二◯◯◯年代之後,我們才漸漸透過腦的運用方式,一點一滴揭開了「如何讓人生變得更幸福」的線索。

為了讓大家知道這幾十年來的腦科學研究成果,我才寫了《改變人生的大腦鍛鍊: 日本腦科學博士親授活化腦島皮質6大法則,教你用意念扭轉命運,變得更快樂》這本書。

其實我自己,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很會使用大腦的人。說得直白一點,我反而是那在人際關係上經常碰壁、長期以來都不是很會「用腦」的類型。在此,先在這裡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從事腦神經科學研究已超過25年。曾在美國的西北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學研究所等世界頂尖研究機構,從事醫學與腦科學相關的研究工作。雖然長年以來我一直致力於推動醫學的進步,但某一天開始,我心中浮現了一個更深的願望,希望能做出對社會、對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更直接有幫助的事。現在,我的主要活動重心放在針對企業的講座與培訓上。透過「豐富人生的大腦訓練」這套課程,我將「讓人變幸福的大腦使用法」傳遞給更多人。

想讓大腦運作更均衡?「島葉皮質」的鍛鍊是關鍵

近年來,關於「大腦的某些區域」,科學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這些區域對於我們是否能夠幸福且豐富地生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一個重要的區域就是「島葉皮質(又稱島葉)」。

由於島葉皮質深藏於大腦皮質的摺痕內側,並被其它腦區所覆蓋,因此長期以來不太受到關注。然而,這個區域實際上擁有極為廣泛的功能,與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深具影響力的感覺和行為有關。例如:社會情感、道德方面的直覺、同理心、好奇心、對音樂產生的情緒與反應、依賴、痛覺、幽默感、對他人表情的反應、是否購買商品的判斷以及飲食的喜好,都屬於島葉皮質的功能。 若島葉皮質受損,可能會出現極端的冷漠無感,甚至無法辨別食物是否已經腐敗。

此外,島葉皮質所處理的資訊也會傳送到大腦的其它部位,尤其會傳到前帶狀回與前額葉,所以也與決策過程有關。

為什麼它會參與這麼多面向的功能?因為它在大腦扮演了「樞紐」的角色:

•負責連結外在世界的感官訊號與我們內在的感受。

•串起他人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

•鏈接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讓時間感與自我概念得以整合。

正是因為這些樞紐般的功能,我們才有能力理解他人、感同身受。更進一步地, 由於島葉皮質與其它大腦區域有高度連結,它能啟動整個大腦的協同運作,讓潛藏的 能力被充分發揮。 現代神經科學已經證實,透過鍛鍊島葉皮質,促進大腦整體平衡且有協調性的運作,不但能提升腦力,還能讓一個人過上更加幸福、充實的人生。

 

資訊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重塑幸福腦!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一書。

★日本腦科學權威的25年研究

★牛津大學、Google等皆證實有效

★每天只需花3分鐘就能重塑出幸福型大腦

「想要獲得對方的喜歡」、「想要在工作上創造出成績」、「想成為一個超幸運的人」、「想讓自己不再深陷負面情緒」,以上相信不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一定都曾有過的念頭!

但你知道嗎?大腦這個由 860 億個神經細胞所構成的奇妙結構,其潛力超乎想像。

然而,大多數人並真正瞭解並充分發揮它的全部潛力!

因為,大多數傳統的腦科學研究,皆集中於「如何消除負面狀態」,但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發現,想要通往幸福的人生,關鍵在於「先讓大腦進入幸福狀態」,也就是培養「幸福型大腦」(Well-being brain)。

書中以「很簡單就能改變的日常小習慣」只需透過每天3分鐘只需持續30天的練習方式,讓你有意識地進行這套腦部鍛鍊。增強溝通能力、改善工作效率及發揮意出想不到的大腦潛力。

特別附錄!只要透過18題測驗,就可知道自己大腦風格與優勢潛力!

• 更多《重塑幸福腦!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提升免疫力是好事,太強怕4大自體免疫疾病找上門!

2020-03-04
保健知識庫免疫力生活觀念

許多專家或是醫生以及網路文章或是書籍都告訴大家要提升免疫力,才能抵抗病毒讓身體更加健康,但是你知道嗎?當免疫力太強,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細胞組織時,除了會引起過敏、嘴破,還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提升免疫力過了頭絕不是好事。

專家:提升免疫力是好事,太強怕4大自體免疫疾病找上門! ©popsci.com

過往我們總以為,如果想要預防疾病,免疫力一定要越高越好,但是根據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正常的免疫功能不只能抵禦外來物質的入侵,還會偵測並清除體內不好的細胞,但若免疫功能太強,過度防衛就會產生過敏症狀,更嚴重者,若免疫系統分不清是敵是友,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的細胞組織,還會造成「自體免疫疾病」,沒有控制得宜的話,雖然不會直接引起死亡,卻會導致非常差的生活品質且終日臥病。

©mix1043fm.com

過敏是體內的發炎反應,是因為人體接受到病菌、粉塵等外來物質時,觸發免疫系統過度防衛的狀況。一般過敏症狀包括起紅疹、發癢、紅腫、發熱、呼吸急促等,在接觸後短至數分鐘或長達數小時,甚至1天後誘發症狀的發生,過敏嚴重者會有死亡的危險性。然而常見過敏部位包括:皮膚(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眼睛(結膜炎等)、呼吸道(氣喘、過敏性鼻炎等)。

當免疫力強大到分辨不清細胞的好壞時,就會直接攻擊自體細胞引起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

©wsj.com

1 類風濕性關節炎

當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強大時,會分泌許多抗體,其中包括類風濕性因子,它會攻擊身體的免疫球蛋白IgG形成免疫複合體而引起發炎。疾病初始會出現局部的關節僵硬疼痛,慢慢侵犯全身關節,導致關節腫脹、變形、甚至損壞,漸漸失去功能而導致殘廢;除了關節外,皮膚、眼睛、血管、神經、肌肉等組織同受侵襲,是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有病患稱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會死的癌症」。

2 紅斑性狼瘡

紅斑性狼瘡以生育年齡的女性患者為多,這其實與遺傳基因有關,較特別的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容易因為接觸到紫外線而活化免疫系統,引起症狀,包括皮膚黏膜紅腫、起紅疹、口腔黏膜破損、關節炎、腎臟症狀如蛋白尿、容易感冒、感染、淋巴瘤等,嚴重者更會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心臟等。

3 僵直性脊椎炎

因HLA-B27基因的遺傳性,加上感染或受傷等激發因子,導致免疫系統攻擊脊椎及其週圍的韌帶、神經、肌肉等組織,使脊椎鈣化失去彈性,以早晨起床後的背痛、脊椎僵硬為表現,經過一天活動後疼痛會有所減緩,一般來說,休息時的疼痛會比活動時來得輕微。除了脊椎外,有時疼痛也會蔓延到腿部、膝蓋、髖關節或胸骨間,嚴重時包括眼睛、心臟或肺臟組織也會受到侵襲。

4 休格林氏症

臨床上亦稱「乾燥症」,以眼睛、嘴巴等黏膜部位乾燥為主要表現,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症狀與紅斑性狼瘡類似,且好發於女性,因此容易誤診。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過度活化免疫細胞所導致的疾病,因此,治療原則是抑制免疫功能,常見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等。根據醫師指出,這些藥物通常不分好壞,一律通殺,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副作用,為了改善這種結果,現在也有具有專一性的藥物,也就是標靶藥物可供選擇。

資料來源/常春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