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再度回歸夏天型態,全台各地高溫炎熱,偶有午後雷陣雨。隨著氣溫持續攀升,在極端高溫下,人體若無法有效散熱,體溫會迅速升高,導致熱衰竭及熱中暑。尤其,,熱中暑是一種急性且危及生命的情況,會導致心臟、腦部及其他器官功能受損,若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胸悶痛或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
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吳柏青表示,高溫環境會對心血管造成威脅,面對高溫要記得隨時補充水分,盡量選擇透氣的衣物,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或心律異常患者,應特別注意防範極端高溫對健康的影響。
吳柏青指出,高溫環境下,人體容易大量出汗,如果未能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身體脫水,使血液濃縮,增加血液的濃稠度,加大心臟輸出的難度,不僅增加心臟負擔,還會提高血栓風險,進而增加心肌梗塞和中風的機率。
吳柏青指出,當人體流汗時不僅失去水分,還會流失鈉、鉀、鎂等重要電解質,這些電解質可維持心臟正常功能,嚴重失衡會引發心律不整問題。
吳柏青指出,在極端高溫下,心臟需更加努力工作以加速血液流向皮膚表面進行散熱,這將增加心臟負擔,讓血管擴張,導致血壓變動,對於老年人或本身低血壓的人群,可能會引發頭暈、昏厥甚至腎臟衰竭等症狀。
吳柏青提醒,預防高溫對心臟的傷害,需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定時補充水份以避免脫水;穿著輕便、透氣的衣物幫助身體散熱;儘量待在陰涼處或空調環境中,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經常監測體溫變化。
若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胸口悶痛或意識不清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第一步首先先讓身體降溫,可以透過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等設法降低體溫、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立即就醫。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當我們攝取糖類過多時,除了容易蛀牙外,還會誘發胰島素抗性、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機會等,並使血壓、血糖、血脂升高,導致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加速身體老化,並被懷疑可能也會增加癌症風險。但是,完全不吃糖又讓人覺得飢餓難耐、四肢無力,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醣」其實就是所謂的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我們所常聽到的澱粉(Starch)、糖(Sugar)和纖維(Fiber)等都屬於碳水化合物家族成員。舉凡我們三餐習慣吃的米飯、麵包、麵條、根莖類等主食,以及飯後水果,下午茶餅乾、蛋糕等,都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糖」通常是吃起來具有甜味,而「醣」是所有產糖食物的通稱。然而適量的醣類能提供身體細胞能量,醣類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身體所需的能量,每公克糖可提供約4大卡熱量,根據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日約有50~60%的熱量來源為醣類,適量的醣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機能維持正常的運作。
但隨著飲食西化及飲食精緻化,我們不再吃口感粗糙的糙米飯,取而代之的鬆軟的白米飯、白麵條、白土司,外食的燉飯、炒飯、炒麵內含的主食份量更是超過了一般人身體所需,加上餐後的手搖飲料及餐間的甜點小零食,使的現代人精緻糖攝取過量。 精緻化的主食沒有纖維能夠幫助降低消化速度,葡萄糖很快的被吸收進入血液,劇烈血糖波動容易引起的血糖飆升,也會使胰島素劇烈上升,不但使我們快速感到飢餓,餐後才過不久很快又會想要再吃點東西,還容易造成身體脂肪的形成。
1. 選擇未經加工的全穀根莖類:全穀根莖類每餐的份量控制在1/2~1碗為宜 糙米、穀麥、地瓜、芋頭等未經加工的全穀根莖類,比起精緻過的全穀類含有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不僅對健康較好,且讓血糖上升的速度也會較慢。
2. 以新鮮水果取代盒裝果汁:水果的份量每天攝取2~3碗為宜 盒裝果汁多半是濃縮還原汁,營養價值低,且往往加了很多不避要的添加物;現榨的果汁,因已拋棄纖維,且果汁榨出後部分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C)會隨著時間而被破壞,因此營養價值不如新鮮食用。
3. 食物中額外添加的糖:每日的攝取量不超過總熱量的5%,約為25g 冰糖、砂糖、砂糖、黑糖、蜂蜜等常運用於甜點、飲料,此類的糖多半為單糖或雙糖等小分子的糖。這類糖吃入體內後可快速轉變成熱量,所以容易轉變成脂肪而發胖。因此這類額外添加的糖最好是能不用就不用。
4. 其他:部分的料理像是酸辣湯、羹湯與玉米濃湯等,這些食物在製作過程中常加入太白粉或麵粉,若該餐食用此類湯品,那麼主食份量就要減半,不然很有可能吃進超量的澱粉。另外,像是許多中式菜餚,像是糖醋排骨、拔絲地瓜、冰糖滷味等,在烹調過程中也加了許多糖,建議吃個一兩口、淺嚐即止就好啦。
資料來源/孫語霙營養師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