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早晨好冷,別急著離開暖和的被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教你賴床做運動,只要抬手抬腳就能保護心血管健康。他提醒,若太快起床,身體從溫暖狀態一下子接觸到寒冷環境,可能對心血管健康帶來風險,建議不妨先在床上進行伸展運動,或按摩2大穴位,讓身體暖起來後再下床活動。
林舜穀表示,冬天早晨起床太快離開溫暖被窩,讓身體接觸寒冷環境,可能讓血管收縮、血壓瞬間升高,導致血壓急劇波動而增加心臟負擔;從躺姿一下子站起來,可能造成血液回流不足,導致大腦短暫缺氧,嚴重甚至會引發頭暈甚至昏厥。
「尤其對於本身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清晨低溫起床若太急太快,甚至會進一步引發心絞痛或其他心臟問題。」林舜穀提醒,為了穩定血壓、減少寒冷刺激,提升全身暖感,不妨透過簡單活動,幫助身體循序漸進適應環境溫度變化。
林舜穀建議,民眾可先在床上花3~5分鐘進行「由慢到快的左右交替抬手抬腳運動」,幫助身體暖起來後,再緩慢地坐起身來活動!
準備姿勢:仰躺於床上,雙手放身體兩側,雙腳伸直,全身放鬆
動作分解:
慢速開始:吸氣時,左手向頭頂舉起,同時右腿抬高至30~45度角,保持3秒,於呼氣時緩緩放下。換右手與左腿,左右交替,進行10組
加快速度:保持動作協調性,逐漸加快節奏,左右交替進行,每側各5次、持續10組
總次數:左右各10組慢速與各10組快速,共20組,總時間約3~4分鐘
動作過程中配合呼吸,不要憋氣 若有頭暈或不適感,立即停止並放慢動作 完成後,先坐起1分鐘再下床,以避免頭暈
此外,林舜穀建議,早晨起床時還可按摩少府穴和湧泉穴,有助於活血通絡,促進全身循環:
少府穴
位置:手掌面,小指與無名指根部之間的凹陷處
徒手按摩方法:雙手握拳,用拇指按壓對側少府穴,順時針揉按30~50次,力度適中有酸脹感即可
功效:通心絡,促進手部血液循環,舒緩心悸與胸悶,特別適合寒冷天氣保護心臟
湧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處,在第2、3趾根延長線交界的凹陷處
徒手按摩方法:用拇指按壓腳掌湧泉穴,順時針揉按,或用拳頭輕輕敲擊30~50次
功效:引火歸元、改善足部寒冷,促進血液回流,穩定心腎功能
林舜穀提醒,每天進行上述2處的穴位按摩,可以緩解寒冷帶來的血液阻滯,保護心臟、穩定血壓心率,有助提升能量,用溫暖身體開始一整天的良好狀態。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藍莓常被譽為超級水果,是因為藍莓有抗老化、預防膀胱感染等功能,尤其對女性來說更是一項必須攝取的食物。根據有研究指出,每天約吃150公克的藍莓,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對於有三高、肥胖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
藍苺的抗氧化程度的確是歐美地區40幾種蔬果當中的冠軍,在抗疲勞、抗衰老、養顏美容、防癌方面等,效果成效非常顯著。此外,藍莓還可以能幫助身體放鬆,還有維持視力穩定,尤其是對於預防白內障、夜盲症、視網膜病變等眼睛疾病。然而在過去的研究表明,經常吃藍莓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這可能是因為藍莓富含花青素。這項研究事由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的新研究指出,每天150公克的藍莓(約半碗的份量),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可以降低12~15%的罹病風險。
根據東安格里亞大學諾里奇醫學院的教授西迪(Aedin Cassidy)表示:「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的風險,往往比一般人高,醫生通常會開他汀類藥物和其他藥物來幫助控制這種風險。」因此,研究團隊才選擇一群超重的代謝症候群病人,來進行長達6個月的研究。研究的聯合負責人康纳斯(Peter Curtis)博士指出:「我們發現每天吃150公克藍莓,具有持續改善血管功能和動脈硬度功能的功效,讓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風險降低12%~15%。」
藍莓含有豐富的健康元素,包含維他命、纖維素、礦物質及花青素。除了藍莓含花青素之外,也可以從紅、藍、紫、粉色蔬果中攝取這些營養成份,例如:草莓、紅莓、蔓越莓等水果。而且,莓果類水果不像西瓜等糖分非常高的水果,也更適合過重、有代謝症候群的人食用。然而部分藍莓是以冷凍水果的方式進口,有些人會擔心冷凍後的營養成份會有差距。不過,其實大家不同過分計較冷凍前後的差別,美國的食品醫藥局報告指出,生鮮食品和冷凍食品營養價值相同,冷凍後能將營養保存更長時間,因此並不需要擔心冷凍會破壞營養成分。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SCIENCE DAILY
責任編輯/妞妞
疼痛可以用貼的貼掉!這句話聽起來是否充滿著吸引力呢?事實上卻沒那麼容易,近年來,貼紮愈來愈受到許多愛好運動人士的歡迎,而這些貼在肩膀、手臂、腿部或關節的彩色肌能系貼紮,擁有透氣性佳與極度有彈性之外,並能在不侷限身體活動性的前提下延展,輕輕地按摩皮膚刺激肌肉,因此,有彈性的肌能系貼紮現在已被視為其它傳統療法的優良輔助品,然而,肌能系貼紮為何能強化或放鬆肌肉?身為心理學家同時也是針灸和抗痛貼紮專家-弗德莉克.格內麥爾(Friederike Grönemeyer)指出下列這幾個常見的問題,告訴你為何能從神經減輕疼痛。
抗痛貼紮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和貼紮本身,都是源自於日本,在1973年,日本整脊醫師加瀨建造(Kenzo Kase)發明了肌能系貼紮。這些原本並非彩色的貼紮,是治療運動傷害的新技術,不再限制關節活動(例如傳統醫學貼布),而是重視肌肉與關節的活動性。雖然科學上對於貼紮療效的意見尚未一致,相關研究數量也仍不多,還是有許多關於肌能系貼紮成效的個人報告出現。肌能系貼紮雖然不能取代治療,但可以作為輔助(像是結合物理治療、指壓或手療)。最重要的是,要用正確的方法把貼紮貼到背上;這對新手來說不太容易,因為在貼之前,要先盡量使肌肉伸直,所以建議由專家來協助。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在對黏貼處做一個小型按摩,產生的刺激會透過神經傳導,可以減輕壓力、放鬆肌肉。另外,也可以減輕疼痛,因為刺激訊號也會影響大腦和神經的疼痛系統。
準備接受治療的身體部位,應該要先除毛或刮毛。這樣貼紮會黏得較牢,跟皮膚直接接觸能加強療效。
如果貼紮本來的四個角不是圓的,可以用剪刀將其修成圓形。貼紮貼上皮膚後,若可以再用手來回壓個幾次,會讓貼紮比較牢固,因為黏著劑接觸到體溫會產生反應。
如果肌肉開始發熱或緊繃不適,就應該立刻撕除貼紮。當患者沒感覺到貼紮的存在,那就是正確的。但患者之後要能感受到疼痛或僵硬感消失,如果短期內一點效果都沒有,應該去就醫比較好。
如果貼上後皮膚發癢或有刺激感,可能是對黏著劑的過敏反應,這時應撕除貼紮。開放性傷口、神經性皮膚炎及由心臟問題或靜脈曲張引起的水腫,都不適合使用貼紮。
整體的效果會隨著時間慢慢出現,而且只有患者處於活動狀態時才會。因為貼紮透氣也透水,所以可以貼個幾天沒問題,但5∼7天後就應該撕除。
貼紮濕的時候很容易被撕下,例如洗澡時或洗澡後,或者塗一點食用油也會有幫助。
在德國,健保並沒有給付貼紮的費用,必須自己負擔。物理治療1次大約10∼15歐元。貼紮本身的價錢依廠商各有不同。
書籍資訊
文章摘自健康你好出版, 狄特里‧格內麥爾著作《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
本書特色
◎全彩圖解深入淺出: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賞心悅目的彩圖,清楚說明背脊保健知識。
◎照護方法實用多元:圖文解說簡易鍛鍊運動,以及疼痛緊急緩解法,多管齊下,有效減輕症狀。
名人推薦
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理事長 周適偉
藍海學苑執行長 洪千婷
原力復健科醫師 侯鐘堡
美加脊骨神經醫師 黃如玉
脊椎力學專家 鄭雲龍
• 更多健康你好出版《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