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一名50歲男子罹患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韋尼克-高沙可夫症候群」,出現意識混亂、躁動不安、步態不穩等情況,被家人帶至急診就醫,由於家屬透露這名男子長期獨自喝悶酒,經醫師檢查,發現是因長期酗酒嚴重缺乏維生素B1造成,在安排住院並給予高劑量維生素B1後,症狀才逐漸改善。
衛福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耕兆表示,家屬說明該名個案長時間自己喝悶酒,喝酒時也不太吃東西,幾個月前開始卻突然會胡言亂語,有時時序混亂,且走路非常不穩,經檢查後發現他罹患「韋尼克-高沙可夫症候群」(Wernicke-Korsakoff Syndrome)。
鄭耕兆說明,韋尼克-高沙可夫症候群是由兩種病變所組成,包括急性的「韋尼克腦病變」與慢性的「高沙可夫症候群」。前者常見症狀為眼球震顫、步態不穩及意識混亂,後者則可能出現記憶障礙、虛構記憶、甚至類似失智的狀況。
鄭耕兆指出,罹患此症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步態不穩、意識障礙、記憶力下降、時間與空間定向障礙等症狀,而酗酒、營養不良等嚴重缺乏維生素B1者,正是此症的高危險群。他指出,治療的部分需及早發現並施予高單位維生素B1可讓病人症狀逐漸恢復。
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維生素B1(硫胺)是維持神經傳導與能量代謝的重要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只能從飲食中攝取。過量飲用酒精會影響維生素B1的攝取、代謝與增加排出流失率,加速耗損,這也是酗酒者成為高風險族群的主因。
黃淑敏說明,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男、女性每天的B1攝取建議量,分別為1.2與0.9毫克。民眾若想從飲食中補充維生素B1,以小麥胚芽與瘦肉為最豐富的來源;其他如全麥麵包、黃豆、芝麻等,皆為維生素B1的良好來源。
但黃淑敏提醒,一般人主食常吃的精輾過白米,因為維生素B1在加工中受到破壞,幾乎不 含維生素B1,建議民眾戒酒、均衡飲食,降低罹病風險。呼籲民眾避免過量飲酒,注重飲食均衡,尤其高風險族群更應留意神經異常症狀,及早就醫保護大腦健康。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34歲林小姐於產後3個月時,突然出現劇烈頭痛,疼痛程度甚至連止痛藥都無法緩解。她意識到情況不尋常,前往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RCVS)造成的腦血管痙攣。所幸在醫療團隊及時介入下,透過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症狀,並避免了腦中風等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旻陽表示,許多婦女在生產後都會出現身心不適的後遺症,雖然多數症狀會在幾個月內自行恢復,但若出現突發且劇烈的頭痛,尤其疼痛程度與以往明顯不同,不適感加劇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儘速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吳旻陽說明,上述個案本身職業為護理師,因此比起一般民眾更有病識感,當她產後出現頭痛,且悶脹感持續不斷,甚至痛到想吐、畏光、注意力不集中,痛感非同小可時,決定進一步就醫,找出引發產後頭痛的原因。
到院後醫師為她安排一系列檢查,在排除血管剝離、血管發炎或局部感染情形後,診斷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造成的腦血管痙攣。用藥治療下,患者爆炸性頭痛的症狀在1個月內好轉,連續追蹤數月,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血管痙攣的情形顯著改善。
目前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的原因不明,但有許多案例顯示,症狀發作與特定誘發因子有關。吳旻陽指出,常見的因素包括:
壓力
產後波動的身心狀態
使用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如抗憂鬱藥物、鼻塞藥物、減肥藥物等
吳旻陽強調,治療的主要目的除了控制症狀、避免接觸特定誘發因子,更重要的是預防可能的併發症發生。若血管痙攣收縮太嚴重,可能導致腦中風、腦出血或癲癇,造成永久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死亡。此外,腦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下腔出血或腦中風,都會出現爆炸性頭痛,因此一旦發生應該儘速就醫。
吳旻陽提醒,產後身體出現激素變化,身心調適格外重要。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劇烈的情緒波動(如大哭或大笑)、避免接觸劇烈溫度變化(如洗太熱或太冷的澡),也應減少咖啡因、酒精的攝取。透過均衡飲食、正向的社交生活與規律的運動作息,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正是遠離頭痛誘發因子的根本之道。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近年來,「工作讓我心好累」這句話變得越來越常聽見。這不代表這個世代的人比較脆弱,抗壓性比較糟,或是意志力不足。事實上,當「再苦也要拼命咬牙撐下去」這種狀態持續太久,真的會傷害大腦的健康,關於這點已經有腦科學的證據指出,這種狀態會導致憂鬱的問題。
大腦本身具備一種名為「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的傾向,會特別敏感於危險或對自身不利的事物,總是傾向往壞的方向思考。這本是人類在險惡環境中求生所需的本能機制。
當我們感知到威脅時,大腦會進入所謂的「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 簡稱FF)狀態,Fight 是戰鬥的意思,Flight 是飛翔的意思。也就是說,一旦察覺危險,就會做出「全力迎戰」或「拔腿逃跑」的反應。
而長期處於「再苦也要撐下去」的狀態,其實就是讓大腦不斷處於FF狀態。這種狀態雖然可以短暫地激發出強大的力量,但本質上卻極為痛苦。如果FF狀態變成常態,就會嚴重損害大腦健康,甚至造成腦細胞的破壞。
舉例來說,若職場上出現霸凌型的主管,可能光是看到對方的臉就讓人感到難受,甚至只要一回想起來就會產生創傷反應,像是身體顫抖、無法止住眼淚等。這些都是大腦被迫進入FF狀態的徵兆。 我再次強調,這並不是你的心理太脆弱,也不是你不夠堅強。
事實上,人類的本能是—當我們能夠與他人同心協力、彼此扶持,一起邁向更高的目標時,大腦會進入「心流狀態」,進而發揮驚人的表現力。
這種「群體進入心流」的狀態,就叫作「集體智慧」。當一個團隊能夠同時進入這樣的狀態,合作的能量將遠遠超過個人的極限。
我真心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具備這種引導力的領導者出現,打造出讓人「今天也想去上班」的職場環境。
讓我們能夠凝聚力量、貢獻社會、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擁有那樣的工作環境,應該成為我們努力邁向的理想方向。
從咬牙苦撐的FF狀態,走向放鬆而專注的心流狀態。
讓我們一同打造能夠發揮「集體智慧」的職場。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重塑幸福腦!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一書。
★日本腦科學權威的25年研究
★牛津大學、Google等皆證實有效
★每天只需花3分鐘就能重塑出幸福型大腦
「想要獲得對方的喜歡」、「想要在工作上創造出成績」、「想成為一個超幸運的人」、「想讓自己不再深陷負面情緒」,以上相信不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一定都曾有過的念頭!
但你知道嗎?大腦這個由 860 億個神經細胞所構成的奇妙結構,其潛力超乎想像。
然而,大多數人並真正瞭解並充分發揮它的全部潛力!
因為,大多數傳統的腦科學研究,皆集中於「如何消除負面狀態」,但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發現,想要通往幸福的人生,關鍵在於「先讓大腦進入幸福狀態」,也就是培養「幸福型大腦」(Well-being brain)。
書中以「很簡單就能改變的日常小習慣」只需透過每天3分鐘只需持續30天的練習方式,讓你有意識地進行這套腦部鍛鍊。增強溝通能力、改善工作效率及發揮意出想不到的大腦潛力。
特別附錄!只要透過18題測驗,就可知道自己大腦風格與優勢潛力!
• 更多《重塑幸福腦!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資訊 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