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場馬拉松即將來臨,想必此刻的心情是既緊張又興奮,準備了這麼久,也參考了各式各樣的建議;包含訓練計畫、目標設定、裝備甚至是心情,除了上述,那麼在比賽當天,還有什麼是我們需注意的呢?
其實這是不需要太擔心的,基本上只要保持冷靜的心情,便不那麼容易忘記事情。在比賽開始之前,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裝備的再一次檢查,所謂的裝備不只是衣服或鞋子,也包含了大會的物資包、號碼布以及補給等食品。
當我們收到物資之後,便會開始思考還需要準備哪些東西,除了要根據比賽的規定之外,以下有些裝備準備的建議可以參考:
在比賽開始前,我們通常會將自己的隨身物品或包包交由大會的寄物處,由他們來幫你保管直到你完賽為止。而很多的比賽也有設置所謂的安全系統,確保你的物品安全無虞,並協助你快速領取回東西。
首先,應當是放上一套乾淨舒適的衣服,以便於比賽之後身體的舒暢,這類型的衣服可以選擇是較寬鬆、保暖的上衣或外套,以及舒適的襪子和涼鞋。
為什麼需要保暖的衣服呢?雖然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但是我們並無法預測賽後可能會有的狀況,若過程中狀況不佳,賽後則容易有疲勞或脫水的情況發生,這時保暖的衣物便派上用場。
此外,你可能會想:「我比賽後立即回到飯店休息就好。」但若會場離飯店的地方很遠呢?甚至需要驅車才能到達,所以事先準備好保暖的衣物及鞋子是絕對必要的。
再者便是小毛巾以及壓縮襪了;有許多研究顯示,賽後穿上壓縮襪有助於血液循環的恢復,對於放鬆也有其一定的效果。
舒適的鞋子以及小餅乾也是不可少的。在42公里過後脫下鞋子的那一瞬間,一定會認為人生實在太美好了,為了維持這份美好,我們可以換上舒適的涼鞋或拖鞋,並舒舒服服地走路。
雖然大會都備有賽後補給的簡易食物,但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或許不合你胃口,抑或是根本吃不下。這時若身上帶有隨身的小零食,則可以隨時食用或是感受到肌餓後食用,都是相當方便的。
關於貴重物品;像鑰匙、錢、身份證、藥物等東西,建議隨身攜帶,因為這些東西體積較小,容易從袋子中滑出,神不知鬼不覺,有時連系統也難以辨出,所以自己帶在身上也較安心。
若有攜帶自己的背包,以及有親戚朋友前來幫你加油,在比賽之中,你便可以請他們協助保管物品,事後在人群之中,也可以依著包包的樣式,更佳容易辨別出親朋友好的方位,並能更快的與它們分享完賽的感動。
「後段加速(Negative Split)」跑法是常見的比賽策略和訓練方法。我們可將跑程分為前半段與後半段,顧名思義,後段加速意味著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後半段比前半段更快完成,因此初始配速會刻意設定較慢,保留體力;等後半段逐漸加快速度。這個策略與一般跑者常見的實際情況恰好相反,一般跑者通常在開始時衝很快,後段因疲憊而速度漸慢,可稱為「前段加速 (Positive Split)」。
在比賽開始後必須克制衝動,避免一開始就衝刺,以略低於自己期望「完跑前的配速」起跑,接著逐漸加快到正常速度並陸續超越其他跑者,到最後用全力加速衝進終點線。
《秒懂馬拉松入門》一書中以「後半型跑法」稱之。例如,全馬42公里SUB5(5小時內完賽)的跑者,前15K的配速以慢均速10秒的輕鬆跑為主,約每公里7分10秒;15-30K以平均速度進行,配速約7分整;30K到終點的配速則比均速快10秒,約6分50秒。全馬SUB4(4小時內完賽)的跑者,前15K配速約5分50秒;15-30K約5分40秒;30K到終點則約5分30秒。與前段加速、全程均速等跑法相比,後半型跑法最容易發揮實力。
平常用5K這種短距離就能練習。一開始慢慢跑,等到熱身完畢再漸漸加速,這樣結束前的配速就一定會快於開跑時的配速。 建議在已測好距離的場地練習,較方便精準計算速度;或可跑同一地折返的路線,分別計算去程和回程時間,目標是回程比去程快,當你的跑步經驗是「完成時比開始時快」,自然會有跑步的愉快和成就感。
後段加速的比賽策略與練習方法運用在許多運動項目,例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鐵人三項以及賽馬等;在跑步上,不僅可用於全程馬拉松,即便5公里比賽也可使用。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WEKIPEDIA,《秒懂馬拉松入門》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