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對健身訓練感到厭倦了嗎?這10招能有效找回運動的新鮮感!
1
對健身訓練感到厭倦了嗎?這10招能有效找回運動的新鮮感!
2
深蹲訓練可改善跑步狀態和預防運動傷害?USATF認證教練指出這樣做才正確
3
你應該每天都訓練核心肌群嗎?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對健身訓練感到厭倦了嗎?這10招能有效找回運動的新鮮感!

2018-12-06
話題 健身 健走 間歇訓練 觀念

相信進入健身房或運動一段時間的你,都會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運動訓練產生厭倦感,甚至於有萌生不想運動的想法,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的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度至強烈有氧運動(或每天約20分鐘)以及兩天肌肉強化活動,但CDC估計接近80%的民眾不符合這些建議。但幸運的是根據2011年衛生部臨床試驗研究中心和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416,175人(199,265位男性和216,910位女性)作出一項分析發現,每周採用中等強度運動平均92分鐘或每日運動15分鐘,就能降低死亡率4%預期壽命延長3年的好處。但還是建議大家盡可能找出時間,達到CDC的建議運動時間。然而,運動除了沒時間之外,還會因為運動模式變化太少而產生倦怠感,以下這10個方式就能讓你找回運動的動力與新鮮感。

對健身訓練感到厭煩了嗎?這10招能有效找回運動的新鮮感!

 方式  1 加入間歇性訓練
一般來說大家都會採用較固定的訓練步驟與模式,但久而久之身體就會開始適應,進而讓成效大幅的降低,這時後你就會覺得運動好像沒什麼成就感;現在,你不如在課程中就加入一些間歇式訓練,除了可以將燃燒卡路里的效率極大化之外,還能破壞肌肉的適應狀況,讓肌肉纖維重新成長。

 方式  2 換一下通勤方式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台灣人平均每天花2個小時以上在上下班通勤,試想我們是否能利用通勤的時間運動呢?例如早兩站下車用走的上下班,這樣就能每天產生30分鐘左右的運動時間,或是每週有1-2天騎單車上班,這樣的改變就能讓你的運動時間增加,並改善身體狀況。

偶爾騎單車上下班,除了健康還能更環保。

 方法  3 多運用散步開會
很多的公司都會採用坐著開會的習慣,但你知道蘋果之父賈伯斯(Steve Jobs)與FB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它們有個共通點,就是喜歡走路開會。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針對 176 位學生與成人進行多種測試,結果發現測試者不管在室內跑步機上行走,或是漫步在空氣清新的戶外,其創意發想成果都要比久坐者好上一倍以上。

 方法  4 找個朋友一起運動
一個人運動總會有想要偷懶的時後,這時,不如找個久而未見的朋友一起出來跑步或上健身房吧!而不是讓你在運動與社交這兩區塊內作選擇,甚至於加入一些健身或跑步社團,讓運動能夠更加豐富有趣吧!

 方法  5 利用社交媒體
現在人都很依賴網路與人際關係作連結,你是否也常常透過Facebook看到老朋友或同學在幹什麼?除了可以了解大家在幹什麼之外,你也可以運用社交軟體發佈你要晨跑的決定,甚至也可以用它來做為號召平台,招募朋友們一起加入運動挑戰賽。

 方法  6 記錄自己的進度
如果你是一個控制狂,那十分建議你去買個記步器或是智慧運動手錶,它將會每天記錄你的運動狀況與日常進度,有的還會有鼓勵運動的功能模式,讓你每天都能達到設定的運動目標。

 方法  7 嘗試新的運動
運動的項目盡可能不要侷限於你所熟悉的運動技巧,嘗試一些新的課程或運動項目,除了可以增加肢體的靈活性與認識新朋友之外,還能讓你的身體肌肉不會那麼快速的習慣一套訓練模式,這對於運動心理與生理都適有極大的幫助。

來點不同的運動項目與挑戰,可以讓你重拾運動樂趣。

 方法  8 看電視也能動
通常我們一回到家就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甚至於有時後還會抱著零食與飲料,不知不覺得就讓自己吃下多餘的熱量,這時後不如讓自己利用廣告時間作些運動,例如平板撐體、伏地挺身、徒手深蹲或仰臥起坐等自重訓練項目,適度的燃燒熱量控制體重。

 方法  9 多走樓梯較健康
無論是捷運站或是到辦公室你都是搭乘電梯與手扶梯嗎?一週內不如挑個幾天走樓梯看看,走樓梯可以讓你的下半身肌群獲得訓練並提高心率,這樣除了可以更以效率的燃燒卡路里與訓練肌力之外,還能讓心臟與血管獲得較健康的律動。

 方法  10 盡量少坐多走
我們大多數的人一天裡面有大約9-10個小時在辦公室,那要如何運用這些時間來做運動呢?你可以從發E-mail或Line給同事的習慣,改變為走路到他的位子面對面的聊天與溝通,另外,午餐時間也盡可能不要邊看電腦邊吃著便當,多運用午間休息時間出去散步會比較好。

資料來源/Fitness Magazine、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深蹲訓練可改善跑步狀態和預防運動傷害?USATF認證教練指出這樣做才正確

2019-08-06
路跑健身話題增肌補帖下半身肌群徒手訓練跑步訓練

當你開始嘗試跑步之後,就會發現擁有一雙健壯的腿才能在跑道上創造紀錄,因此,加強下肢肌群的訓練就成為了許多跑者必做的功課之一。USATF認證教練兼strengthrunning創辦人的Jason Fitzgerald指出,深蹲就是維持雙腿與加強下肢肌力最好的訓練動作;因為,深蹲是屬於一種多關節及全身性的訓練運動,主要能加強大腿後肌(膕旁肌)、股四頭肌和臀肌等肌肉群,這對於跑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部位肌肉,當這些肌肉強壯有力時你受傷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同時,健康強壯的雙腿通常在跑速的成績也會比較理想。

當你開始嘗試跑步之後,就會發現擁有一雙健壯的腿才能在跑道上創造紀錄!

當然,除了加強跑步過程中使用的主要肌肉群,並為下肢提供更有彈性的關節之外,深蹲這個動作也具有許多其它的好處,Jason Fitzgerald特別說明,做出正確姿勢的深蹲需要想當的靈活性與穩定性,而這樣充滿靈活性與穩定性的訓練將能為跑步提供更有效率的前進步伐。

雖然深蹲看起來似乎只訓練到主要的臀部和腿部肌肉部位,但其實這個動作還充滿著令人難以想像的核心穩定性訓練,一般來說大家都會認為核心訓練就是捲腹或是平板撐體,但其實深蹲遠比這些動作需要更多的核心支撐,這樣的核心穩定性對於跑者的跑姿勢、步伐與穩定性都至關重要。另外,正因為深蹲是屬於全身性與多關節的訓練動作,所以,也會大量的刺激身體激素的釋放例如:生長激素和睾酮素的分泌,這些激素對於身體的恢復與避免運動傷害有著十分重要的佔比。

跑者最好的深蹲

如果你是屬於力量型的初學者,最好從徒手深蹲訓練開始進行,當你完全掌握深蹲的技巧與提升下肢肌力之後,就可以開始進行所謂的負重式深蹲漸漸增加重量。如果你是一位跑者該怎麼進行深蹲呢?Jason Fitzgerald說:身為跑者你不應該在這裡進行單純的耐力訓練,因為你已經在日常的跑步訓練中獲得,但你也不需要像健美或力量型運動員一般追求肌肥大的訓練,你要的是提升肌力與肌耐力的目標,所以,必須透過中等或較少次數的重量來進行訓練,比如初學者可以採用徒手深蹲10下3組的訓練;進階跑者可以運用負重進行10下4組不同重量的深蹲訓練,這時後金字塔訓練法就可以派上用場。

另外,Jason Fitzgerald表示深蹲是一項複雜且穩定性要求很高的動作,如果你是初學者因為只使用體重進行深蹲訓練,因此可以將這項訓練放在跑步之後進行,而不是在跑步前或是飛跑步的日子裡完成。但如果是負重型深蹲最好可以另外安排1週2天非跑步日時後進行的訓練。

Jason Fitzgerald表示深蹲是一項複雜且穩定性要求很高的動作,要特別注意訓練姿勢。

徒手深蹲5個祕訣

1. 膝蓋正確位置:

有多人都認為深蹲時臀部要一直往後推出去,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就是要把身體重心往後擺的意思。這種說法雖然不算錯,但也不是完全正確。因為,每個人的腿骨長短都不一樣,如果要一個很高或腿長的人膝蓋不超過腳尖,那他身體的重量就會完全落於腳尖,這樣就會造成髖骨或膝蓋的傷害,因此,最正確的方式就是把身體重心放在腳掌中央;由於重心不是全部集中在腳尖或腳跟,所以深蹲時要記得讓重心所在位置和肩膀在同一條垂直線上。

2.腰部與膝蓋方向:

深蹲時最常出錯的就是腰部姿勢,腰和背都要打直,才能避免腰部受傷。如果因為姿勢維持不易而彎腰駝背,反而會為腰帶來更多負擔,也會因為身體重心向後傾而跌倒。另外,留意膝蓋的方向雙腳要打開與肩同寬,腳尖要盡量向著正面,呈現「11」的樣子,在蹲下去時感覺像要把膝蓋往外轉一樣,膝蓋和大腿出力就可以了;這樣大腿正面的股四頭肌自然就會緊繃,臀部也跟著收緊,維持這感覺做深蹲的話,姿勢就不會晃動也可穩定的做完這個動作。

3.膝蓋彎曲角度:

深蹲時膝蓋到底要彎到什麼程度?答案很簡單,就是彎曲到從側面看是90度再起立就可;膝蓋彎曲到90度時,表示臀部和地板成平行狀態,如果膝蓋再繼續往下彎臀部繼續往下坐的話,身體重心自然會往後移,這會使得脊椎變得不穩定更有受傷的危險。

4.腳尖正確方向:

除了上述所說的膝蓋與腰部位置之外,腳尖的方向也很重要,切記一定要和膝蓋朝著同個方向進行,因為深蹲動作可分為雙腳寬度比肩膀窄的窄距深蹲、雙腳寬度跟肩膀同寬的一般深蹲、雙腳寬 度比肩膀寬的寬步深蹲三種,但無論哪種方式的深蹲腳尖一定要與膝蓋朝同一個方向。

5.15度的視線:

大家在進行深蹲訓練時,都很少會注意到視線的問題,很多人都會低頭進行深蹲訓練,這時後就很容讓腰部彎曲並使得全身無法維持緊繃,同時,也會讓身體的重心改變導致膝蓋與脊椎受傷,因此,深蹲時視線最好向上15度看著前方,並且一定要抬頭挺胸、腰背打直,保持全身緊繃的狀態。

資料參考/menshealth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應該每天都訓練核心肌群嗎?

2018-11-26
核心肌群核心訓練健身知識庫觀念

核心肌群訓練是每個健身或是運動愛好者們,為了能更穩定身體、提高下蹲與運動表現所重視的訓練肌群,但你有想過我們需要每天不間斷且高頻率,專注於特別訓練核心肌群嗎?首先,我們就必須先了解何謂核心肌群?核心肌群(core muscles)是指從橫隔膜以下到骨盆底之間的一段肌群構造,它貫穿並環繞著我們的腰、腹、軀幹中心;並由深層與淺層不同部位的肌肉組成,例如腹肌、背肌、臀肌、大腿肌等等,它主要是負責保護我們人體脊椎的重要肌群。而核心肌群的肌纖維是由比例較高的I型俗稱的紅肌纖維所組成,因此,它就必較適合耐力型的工作,所以,才會有人建議核心肌群可以每天或頻率較高的訓練次數,但真的如此嗎?

你應該每天都訓練核心肌群嗎?

你不應該每天訓練核心?

核心訓練對於提高幾乎所有運動表現佔有極大的重要性,尤其對於穩定脊椎置關重要,再加上之前敘述有說核心主要由I型肌纖維組成,使其具有高度抗疲勞能力能夠經受住長時間且固定訓練的要求,這意味著我們經常可以更頻繁地訓練它,但是作為一個健身或運動的人,我們必須意識到過於頻繁地訓練核心肌群所會造成的潛在負面影響。

1979年的一項研究分析腹部的四種主要肌肉的纖維類型(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與橫腹肌),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受試者的纖維成分只有輕微變化,纖維與纖維分解的相關屬性相似。例如,他們注意到受試者的核心由大約55-58%的I型纖維與15-23%的IIA型及21-28%的IIB型(現在稱為IIX型)所組成,不同的腹肌似乎具有相似的功能能力。關於這個研究年代是有點老,但由於遺傳和外部影響每個人的肌肉纖維成分會略有不同,此外,自該研究報告發表以來已有更多研究表明,我們能夠輕微影響肌纖維的成分和組成比例(根據遺傳和訓練特異性) ,使核心訓練成為一種特定運動的方式。

核心訓練成為一種特定運動的方式?

在許多健身與固定訓練的運動員的情況之下,核心肌群不僅僅要能承受來自日常訓練動作所帶來的持續壓力外,他們還必須經由核心肌群的穩定性來提供身體肌肉收縮,以支持最大程度的力量輸出,例如深蹲與硬舉及其它高強度高負荷的運動能力,接下來這三個原因就是你要每天訓練核心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1  可能限制力量發展:
雖然強大的核心對於最大力量發展是有其必要性,但是有時候由於你過於頻繁的訓練核心肌肉;以至於肌肉恢復休息時間是不充分;而高度核心的運動中(例如深蹲或硬拉等)會導致輕微的肌肉疲勞。所以,如果你在更高強度的訓練日之前就密集的訓練核心肌群,就有可能會導致或限制他們保持穩定及控制身體力量的能力,因為核心肌群可能會有稍微疲勞的狀況,並且在需要穩定發力時產生不夠理想的情形。

有三個原因是你要每天訓練核心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2  會讓肌肉恢復不足:
身體所有的肌肉群都會需要恢復的時間,無論肌肉群它們對疲勞有多麼大的彈性能力,只要缺乏肌肉恢復就往往會導致力量的輸出;上面有討論過核心肌群因為肌纖維的類型,對疲勞具有很強的抵抗力,但仍然需要從專門的核心強化、肥大和穩定性訓練中獲得適當的恢復時間,而肌肉的恢復量可能會因個人而異。

 3  複合動作建構核心力量:
有許多人不了解何謂複合動作(COMPOUND EXERCISES)又稱為多關節動作,最常見的有硬拉、深蹲、臥推、站姿肩上推舉等等,你從這些訓練動作中就可以發現,多數都許要使用大量的核心穩定性和力量,正因為這些動作能讓你用上較大的重量,並藉此能建立一定的力量基礎,因此,也提供大量的核心肌群的強化與刺激,因此,有許多的教練會以輔助訓練或是熱身動作,來加強核心肌群的練習,而不特別拉出一個訓練區塊來專注訓練它。

資料來源/bodybuilding、muscleandfitness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10K
  • 跑步
  • 跑5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