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米克·凡寧並未真正遭受鯊魚攻擊
1
米克·凡寧並未真正遭受鯊魚攻擊
2
Mini Baseball五力全開!黃忠義 張志強明星棒球教室投打對決
3
宜蘭加羅湖登山路線:大珠小珠落人間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米克·凡寧並未真正遭受鯊魚攻擊

2016-05-16
話題 水上運動 戶外運動 新聞

職業衝浪選手米克·凡寧 (Mick Fanning) 2015年7月在南非J-Bay衝浪錦標賽遭遇大白鯊攻擊的片段(點此)像恐怖片的某個場景,佔據了各大新聞版面。在影片中觀眾看到,一陣波濤洶湧之後,一片超大背鰭出現在這位三次世界衝浪冠軍得主身後,他當時似乎嘗試要擊退這尾巨獸,然後一陣浪頭襲來擋住視線,讓觀眾驚恐等候了10秒鐘;後來,像是奇蹟般的,凡寧從混亂之中毫髮無損逃脫出來。

圖片翻攝YouTube

但我們要理解,這事件的關鍵因素是發生在鏡頭之外。鯊魚專家安迪·卡薩格蘭德 (Andy Casagrande) 說,「我不會說這是一個攻擊。」卡薩格蘭德是一位經驗老道、專注於大白鯊生態的水底攝影師,他曾為國家地理頻道、英國廣播公司等拍攝影片,作品包括探索頻道的鯊魚週。「結局可能只有一個,但他很幸運。」

凡寧在事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覺得在看到背鰭之前,這頭鯊魚似乎被他的腳繩纏到了。對於這點,卡薩格蘭德說,應該就是救了凡寧的關鍵因素。「在拍攝鯊魚時,我已經看到這類現象好多次,」他說,「當牠們碰觸到繩索——不管是拴在籠子上面的或是一條錨線——他們會立即做出本能反應。這就像有人在你的背部潑冷水,你會立即彈開。」

卡薩格蘭德認為凡寧的腳繩碰到了鯊魚的臉或鰓,導致牠反應激烈、粗暴地想逃脫,過程中很可能把凡寧撞下板子。「事實上,凡寧的腳繩可能救了他一命或他的四肢,」卡薩格蘭德說,「如果鯊魚已經盤旋了一兩圈,也許一口調查性的試咬就可以命中凡寧大腿的股動脈。」

大白鯊出現在凡寧身後。 圖片來源:每日郵報

坊間對於這頭鯊魚的品種有許多猜測。由背鰭來看,卡薩格蘭德說,這頭鯊魚很可能有八到十英尺長、不是完全成年的大白鯊,但也絕不是一頭小鯊。(年輕的大白鯊捕食一般小魚和魟魚,而成年大白鯊的目標一般則是更大的獵物。)卡薩格蘭德也提到,雖然看起來很像是凡寧的下肢被咬到,但鯊魚比較像在調查凡寧是否是一個可以食用的獵物,而不急著痛下殺手。

「如果這是一個狙殺的行動,牠們通常會由下方接近獵物並展開快速攻擊,目標通常是頭部或尾部,」卡薩格蘭德說,「牠們會先讓獵物失去行動力或判斷力。」

此外,這頭鯊魚在碰到凡寧的腳繩之後就馬上離開,證明卡薩格蘭德所言非虛,這很可能只是牠在對凡寧做一些好奇性的調查。「現實情況是,如果這頭鯊魚是在真正的捕食模式之下,牠是不會在意是否被腳繩糾纏到的,」卡薩格蘭德說。「當牠們從海底衝上來,牠們已經準備好要大開殺戒了。」

種種事跡顯示,這頭大白鯊並不想獵食人類。雖然,根據國際鯊魚攻擊檔案所記載,從1960年到2013年間,大白鯊在南非僅有59次攻擊人類的事件。換算下來平均每年僅有一次襲擊,在這麼一個聚集了成千上萬衝浪者,超過1700英里的綿長海岸線上。但,位於南非東南岸的Jeffreys Bay傑弗里斯灣,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它卻也代表了一個相對的鯊魚攻擊熱點,在過去20年中至少有八次鯊魚襲擊事件。在這次攻擊事件發生後,當地官員正在考慮使用空拍機或定點攝影機來定期檢查鯊魚的出沒情形。

今年的比賽時機也不對,卡薩格蘭德補充說明。除了讓選手在大白鯊的狩獵場衝浪,比賽期間正逢沙丁魚大遷徙經過當地。每年夏季期間,數十億的小魚擠滿南非海岸線,吸引了上百隻鯊魚前來獵食,「這就像你抱著一顆橄欖球想要往前衝,但是卻碰巧對上塞倫蓋地國家公園的動物大遷移,密密麻麻的動物群向你衝過來,然後後面跟了一整群獅子的那種情境。」

凡寧:「我不好吃啦!」(設計對白) 圖片來源:每日電訊報
大白鯊:「我只是剛好在附近,然後被一條腳繩纏住,接著就被踢惹好幾下。(哭哭)」(設計對白) 圖片來源:metro.co.uk
大白鯊:「抱歉咬了你,我只是想把噁心的味道咬掉。」(設計對白) 圖片來源:PETER BROELMAN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Mini Baseball五力全開!黃忠義 張志強明星棒球教室投打對決

2018-03-19
新聞棒球戶外運動球類話題

MINI BASEBLL春季大會今於高雄巨蛋登場,一系列體驗活動讓小朋友們親身體驗棒球樂趣,其中最受矚目的非全台首座室內棒球場「迷你綠色怪物」莫屬,活動也請到中職退役球星「東哥」黃忠義、「班長」張志強擔任明星棒球教室講師,出席活動醫師則表示,孩子可以藉由在團隊競賽中的打擊、跑壘、傳接球等,提升肌力、敏捷力、反應力、協調力及抗壓力等五力,有益身心發展,接下來MINI BASEBLL將續辦夏季、冬季大會,全面扎根台灣棒球基層運動,從台灣出發胸懷世界。

Mini Baseball五力全開!黃忠義 張志強明星棒球教室投打對決

對棒球感到樂趣,才有熱情持續下去

中職退役球星黃忠義與張志強今現身Mini Baseball春季大會現場,分別針對投球與打擊指導小小球員們進行傳球、揮棒、 跑壘等實戰訓練,黃忠義也認為迷你棒球採用T座擊球跑壘的運作方式,有助於學童們扎實棒球基礎動作,進而加強棒球技巧。別於以往指導成棒球員,黃忠義今與小朋友們近距離接觸,深刻感受到孩子們的熱情及對棒球的熱愛,「棒球運動是需要專業的訓練,如果能從迷你棒球入門,了解相關規則與運作方式,有助於接下來更高層級的挑戰。」

不同一般棒球運動,迷你棒球未有投手進行投球,而是採用T座擊球跑壘方式,黃忠義認為若能藉此固定擊球姿勢,掌握打擊訣竅對接下來打擊訓練同樣有所助益,入門難度不高的迷你棒球同樣能讓棒球運動更加普及化。
「要進入專業的訓練前,先透過迷你棒球入門,產生對棒球的興趣及初步相關知識,接下來訓練會更好上手,若有更多孩子參與也會越來越多孩子開始接觸棒球運動。」

Mini Baseball春季大會貴賓大合照

跳脫場地限制 Mini Baseball推廣全年無休

WBSC(World Baseball Softball Confederation)世界棒壘球總會致力推廣國際棒球運動,繼去年宣布將啟動臺灣Mini Baseball啟蒙發展計劃後,年初也舉辦國際種子教練培育「師資研習會」邀請義大利講師傳授Mini Baseball相關知識,致力將棒球運動推廣至6至10歲學童。
有了完善的前期籌備,Mini Baseball春季大會特別設置全球首座室內棒球場「迷你綠色怪物」,達成全台首次室內棒球賽創舉,並邀請高雄地區國小學童進行賽事體驗,周邊更有一系列活動,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快樂玩棒球,並厚實接觸棒球的基礎,接下來Mini Baseball將續辦夏季、冬季大會,全台走透透。

Mini Baseball春季大會打造全台首座室內棒球場迷你版芬威球場

資料來源/寶悍運動平台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宜蘭加羅湖登山路線:大珠小珠落人間

2017-06-19
書摘戶外運動知識庫

不熟悉中級山的人,通常會很容易被松蘿湖和加羅湖混淆。這兩條路線確實有許多近似處:同樣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名稱相仿、皆以山谷雲霧著稱;另外,相對於松蘿湖被稱為「十七歲少女之湖」,加羅湖也有「仙女散落的珍珠」之美稱。

同是秀色可餐的湖景,混淆確實無可厚非,甚至有山友曾說:「兩條路線太像了,挑一條去就好。」但我倒覺得,沿途路徑不同、湖景各有細膩,松蘿湖隨季節轉換,湖水有增有減,加羅湖卻是終年有水,且湖畔草坪平整廣闊,親自走訪一回,就會發現少女的嬌羞,畢竟不同於仙女的靈氣,兩者各擁氣質。看完了體態輕盈的趙飛燕,難道就想錯過膚如凝脂的楊玉環?更何況,登山不是只為一幅景致而來,分分鐘的過程都是珍貴。因此,即便以造訪過松蘿湖三次,我依舊興致勃勃地對加羅湖充滿了憧憬。

加羅湖 曾尚澤/攝影

松蘿湖指的是一個湖面,但加羅湖其實是泛指一個湖群,除了加羅湖本身之外,還有撤退池、豪邁池、偉蛋池、墨池、日湖、月湖等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這些湖泊散落在見晴山到太平山之間的稜線上,目前岳界發現的共有十八個。大約三百公尺長、一百五十公尺寬的加羅湖,則是其中面積最廣闊的。

造訪加羅湖,可以安排單日往返,也可以規劃兩天一夜。如果是選擇前者,最好要具備一定的體能。我個人覺得加羅湖的難度更勝松蘿湖,如果爬過松蘿湖而覺得吃力,那麼單攻加羅湖,可能會更加狼狽。何況清晨宜蘭山谷雲煙起,正是加羅湖最變化有致的時刻,在湖畔紮營一晚,才能見識她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面貌。

曾尚澤/攝影

探訪加羅湖有兩種路線,一種是由太平山沿著中央山脈稜線縱走而來,稱為「太加縱走」,沿線都很硬斗;另一條則是由大同鄉四季村走林道而上,相對來說輕鬆許多。由四季林道的紅色鐵柵欄啟程,需先踏過四公里多的水泥路段及碎石泥地,才會抵達真正的加羅湖登山口。這段路兩旁皆是杉木林,沒有明顯的高低落差,僅是緩緩爬升,算是十分輕鬆。只是因為蘭陽地區多雨潮濕,多處都因為積水而濕滑,甚至有不少淹過腳踝的泥沼,拖滯了腳步,速度上便也快不起來。經過廢棄護管所後,很快就會抵達加納富溪,順著溪流旁的小徑向上,沒多久,看到一棵獨立高聳的巨木,便是登山口了。這一段路難度雖然不高,卻也要花費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遙想從前的從前,車子是可以直接開到巨木登山口後再起攀的,如今多行一段,就當作是額外體訓吧。

前段路線平緩。 曾尚澤/攝影

自巨木登山口開始,地形會轉為陡上,不僅陡上,還多有樹根和石塊橫亙,有時甚至必須以手輔佐攀爬,毫無喘息餘地。中級山的路線幾乎都行進在山腰樹林間,缺乏展望,連用來自我安慰的假山頭都看不到,實在很考驗耐力與耐心。不過同行的夥伴倒是精神奕奕,沿途不時高歌一曲,有了這項餘興節目。陡上也沒有那麼難熬了。

終於,攀過一個大陡坡之後,天空開展,抵稜達線,但這不表示步道就此好走,因為接踵而來的是又密又高的芒草路段。要閃避加次的草尖,又要注意路徑,以免迷失方向,還要提防腳下如流沙般吸人腳掌的泥沼,鑽行期間真是大不易。雖不好走,但其實換個角度想,也是饒富趣味,若前方道路一直平順好走,登山這件事,不就顯得有些枯燥了嗎?

巨木登山口。 曾尚澤/攝影

芒草叢之中,隱沒了許多可通往其他池畔的叉路小徑,若沒有要搜集湖群,那就順著路面上的防迷塑膠繩一路直行加羅湖即可。不過即使不刻意去尋找,途中也能居高望見豪邁池。豪邁池面積不大,只是最初台大登山社來此探勘時,周遭遍布巨大的倒木,得豪邁跨越才能到達,才以此定名。真要說豪邁,稜線上的整片白木林,更當得起這個形容詞。太平山林場在日治時代原就被大規模開發過,砍掉了不少紅檜,一九九四年,又發生山客野火不慎事件,在此燒掉了將近五十公頃的森林。浩劫過後,高聳參天的紅檜、扁柏便成了向天兀立的枯木,雖然景象看起來帶點浪漫美感,但形成的原因卻頗為淒涼。

白木林與芒草路段。 曾尚澤/攝影

順著白木林,很快地進入一處低谷,小巧的偉蛋池就嵌在旁邊的凹地上。這裡自成一個腹地,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已經抵達加羅湖。我們就被早一步抵達的領隊耍了一遭,他先是宣布終點已到,在我們卸下背包、歡呼奔跑到池畔之後,才壞心揭曉:「加羅湖還在前面啦!」還好,所謂的「前面」已相距不遠,不然恐怕是會引起群眾憤怒的。

白木林

幾分鐘之遙,加羅湖蹤跡立現,這個南北向的長型湖泊,妥妥安在加羅山與見晴山之間的平坦谷地上,潭面無風鏡未磨,水波無痕,絲毫不起波瀾,感覺格外恬靜。仙女掉的這顆珍珠,真是價值連城。夜晚,在柔軟的草地上紮營,覺得台灣這塊土地比仙女還溫柔。

湖畔取水 謝孟君/攝影

次日晨起,更是驚喜。宜蘭的地形霧先由天空慢慢籠罩而下,在湖面上流動著打轉著,然後再以漩渦狀向上飄散,雲煙不厭其煩地旋轉再旋轉,既有風生水起的大氣,又有大家閨秀的優雅,而且每一秒都在變化著。光影也不時來錦上添花,折射出細微的漸層色。紮營一晚果然值得,這一幅明湖春草遍的潑墨畫,過目難忘。

偉蛋池 曾尚澤/攝影
露營夜晚 曾尚澤/攝影
湖畔晨霧 曾尚澤/攝影
曾尚澤/攝影

加羅湖登山路線INFO
◎難度  ★★
◎距離  約15.6km
◎高度  1100m ∼ 2242m
◎季節  四季皆宜。10 月∼ 4 月水量充沛,有較高機會欣賞到湖面飽滿的美景。
◎交通  國道5 宜蘭交流道下,接台7 線後往太平山方向行進,約87 公里處轉入台7 甲線,進入四季村,再往前行約4 公里即可抵達四季林道柵欄登山口。
◎行前申請  須在出發前30 天至前5 天至內政部警政署網站申請入山證。
◎旅程天數  2天2夜

◎推薦行程安排
Night 1
啟程地→宜蘭縣大同鄉民宿
Day 1
四季林道→鐵柵欄→加納富溪→巨木登山口→撤退池→偉蛋池→加羅湖
Day 2
加羅湖→偉蛋池→撤退池→巨木登山口→加納富溪→鐵柵欄→四季林道→返程

 

 TIPS 
◎上了稜線之後的路段,芒草十分刺人,最好穿著長袖或攜帶袖套,並以頭巾圍住面頰,以免被割傷。
◎加羅湖水質呈黃褐色,若要取用,一定要帶濾水器或濾水錠上山,並在過濾之後煮沸,才可飲用。若不放心使用加羅湖水,可攜帶水袋,從加納富溪盛水前往。
◎加羅湖步道多處泥濘難行,建議攜帶綁腿,以隔絕泥濘。最好也多帶一雙拖鞋,可於抵達湖畔後換穿,腳掌會舒服得多。亦可穿著雨鞋,但為避免扭傷,最好將雨鞋加以改造,可添加鞋墊或穿著護踝。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啟動文化出版,段慧琳著作《轉個彎就到了 給新手的20條台灣登山路線》一書。

民視《Go Go Taiwan》節目主持人、旅遊作者Windy段慧琳,是個十足的戶外派,慢跑、自行車、拳擊、攀岩都難不倒她;每年生日必定環島旅行,加上節目外景,跑遍台灣大鄉小鎮,飽覽各種美景及人文風情。此外,她還鍾情於登山,已在她生命中佔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Windy的登山歷程是從什麼都不懂的「拖油瓶」開始,因為自己的錯誤示範,讓她更認真鑽研路線、熟悉裝備、加強自我訓練,為的就是成為一個對自己也對隊友負責的登山者。遇上同樣喜愛登山的另一半,在高山上互許終生,先生更成為全職戶外運動工作者,登山,自此不只是興趣,而是理所當然的生活。

針對登山新手精心挑選的20條路線,從熱門人氣步道開始,循序增強難度進入百岳攀爬,Windy以優美生動的文字,搭配美不勝收的照片,讓讀者未出發就先盡攬台灣美麗的高山景致。平易近人的合歡群峰,是百岳入門最親切可達成的路線;而要登上台灣第一高峰玉山,最難的其實不是攻頂,而是抽到排雲山莊的床位;而美得屏息的嘉明湖,Windy在這挑戰了高山婚紗的拍攝。

在資訊爆炸、大腦轉速爆表的都市生活,誰不渴望暫時離開塵囂繁瑣?山永遠都張開懷抱歡迎著我們,隨著一步一步的爬攀,專注在當下的風景及自我挑戰的過程,是與自然最親密的接觸,與自己最真切的對話,與台灣這土地最浪漫的共舞。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