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並不是一個專屬於老年人的疾病,根據 2018 年健保的門、急診人數統計,總共有 85 萬 7979 人因為膝關節炎而就醫。從 35 歲之後,膝關節炎的比例就開始大幅增加,一直到 80 歲以上都還可能因為膝蓋的問題而就醫。年紀較輕時發生膝關節的問題,不外乎「外傷」、「使用不正確」、「遺傳」與「肥胖」等原因造成的。隨著年紀漸長,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比例慢慢增加。
雖然膝蓋問題非常普遍,但大部分人對於膝蓋的「保養」知識並不足夠。豐榮醫院骨科教授級醫師陳天雄說,其實很多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是因為運動的姿勢不正確或者是關節過度使用所造成。
「運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難免會有些輕微或不自覺的小傷害,然而每次的傷害它是有累積作用的,所以長時間濫用膝關節,久而久之會導致膝關節軟骨的退化。」陳天雄醫師提到,如果要保持關節的健康,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自己使用關節的方式。
很多人會認為,膝蓋一旦受傷退化就必須要替換成人工關節。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是不得已的手段,以為一但換成人工關節之後就可以繼續「趴趴走」,卻不知道人工關節也是會損壞的,必須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才能讓人工關節的壽命長長久久。
陳天雄說,其實並不是每個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膝蓋受傷的人,都需要替換人工關節。對於 60 歲以下的患者,如果膝蓋的損傷尚可修復,他還是會建議先用手術矯正受損關節的角度(截骨術),再配合正確的使用方式、姿勢、復健,讓膝蓋的軟骨慢慢自我修復,畢竟原有的關節還是比人工關節來得好。
陳天雄說,比如 O 型腿會使膝蓋內側受力比較大,長期力量偏內側的方式使用,內側的軟骨就會消耗的比較快,最後就容易造成軟骨磨損,膝蓋內側疼痛,形成內側的退化性關節炎,這也是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類型。「有些人比較嚴重的,甚至膝關節已經有 5 度、7 度左右的內翻變形。」
當然有些 O 型腿、X 型腿(膝關節外翻),是因為基因或是家族遺傳的關係造成,如果常常發生疼痛的症狀,就會建議要及早矯正,不然之後軟骨磨損嚴重,置換人工關節的機率會增加很多。陳天雄也說,減重也是一個避免讓關節受力而變形的方式。
另外,如果患者兩個膝蓋中的一個是比較差的,其實也會導致另一個健康關節的退化。因為原本是兩個關節要平均分擔身體的重量,現在變成一個關節要負擔大部分的重量,等於讓其中一個健康的關節「過度使用」,久而久之也容易產生「退化」,所以盡早治療不健康的關節,以免導致健康關節的退化。
想要保護膝蓋,除了要注意姿勢之外,還要注意膝蓋提供的「警訊」。很多人會以為膝蓋發出「卡卡」聲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代表,但陳天雄說,只有單純的卡卡聲還好,如果除了卡卡聲之外,還出現了疼痛的狀況,可能代表膝蓋半月軟骨有撕裂傷的狀況。
陳天雄說,半月軟骨是負責重量「緩衝」的軟骨片,當膝蓋彎曲、伸直的時候,它是會前後滑動的。如果膝蓋在負重狀態下,它的前後滑動不順利,就會有「卡卡」聲出現,但不至於會影響到膝蓋的正常功能。 如果膝關節在活動中出現了嚴重傷害,半月軟骨會出現裂傷,這時候患者膝關節也會出現「卡卡」的聲音,或者在正常膝蓋活動中,會有卡住伸不直且疼痛的現象。如果症狀持續存在,這代表膝蓋的半月板有問題,「輕微的裂傷用膝關節鏡去檢查和修補。如果太嚴重,就要進行半月板切除,但之後沒有半月板緩衝機制的保護,形成關節炎的機率會增加。」陳天雄說。
陳天雄認為,趁年輕時身體的修復能力還不錯,盡可能維持正確、正常使用膝蓋的方式,避免濫用,才能讓膝蓋保持比較長久的健康。動手術或是換人工關節,都是不得已的最後一步。
延伸閱讀
腰痠、腳麻原來問題出在「脊椎」! 長期忽略脊椎退化恐造成大小便失禁
膝蓋痛就是退化性關節炎? 骨科醫師教你揪出疼痛元凶
膝蓋痛原因不只跑者膝! 這6種常見原因都可能是兇手
參考資料/豐榮醫院衛教資訊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 文章授權轉載自《Heho健康》網站
原文:膝蓋疼痛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豐榮醫院骨科權威:正確姿勢「養」膝蓋更重要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時常聽到大腿肌是我們的第二顆心臟,擁有強健的大腿可以活動更加自如外,還能保護膝蓋防止受傷,但是對於一位有規律健身的人來說,在進行各項訓練前都必須要做上暖身或是收操的動作,如果沒有適當的伸展身體,會容易讓身體出現疼痛、痠痛,並且造成運動傷害,進而降低運動表現。以下5種針對大腿訓練後的收操動作,除了能伸展緊繃的肌肉外,還可以增加身體穩定性。
快樂嬰兒式能伸展到雙腿肌群以及鼠蹊部,除了幫助血液暢通,還能減少發腿部浮腫。
步驟1:輕鬆躺在瑜伽墊上,雙腿彎曲做準備。
步驟2:提起膝蓋,讓膝蓋朝向身體,雙手抱住膝蓋。
步驟3:雙手抓住腳掌外緣,讓雙腿自然張開。背部保持貼住地面,可以嘗試左右搖晃身體,並維持5-8個呼吸
下犬式是許多瑜伽愛好者、運動員會喜歡做練習的姿勢,除了可以伸展腿部後面的肌肉、延展脊椎外,還能增強手臂肌力。
步驟1:呈跪姿做準備動作。
步驟2: 雙手與腳用力將身體撐起,頸部放鬆,讓頭部自然垂下。
步驟3:手腕根部與瑜伽墊保持平行,手掌須完全接觸瑜伽墊上,避免手腕承受太多壓力,維持3-5個呼吸時間。
束角式能有效伸展到髖關節、腿部肌群,能增加身體穩定度、平衡感,還能預防下肢受傷。
步驟1:坐在瑜伽墊上,雙腳盤開,腳掌對齊。
步驟2:背部打直,雙手抓住腳掌。
步驟3:停留5-8個呼吸後休息。
鴿式不僅可以用來舒緩運動後腿部的痠痛,還可以增加身體靈活性,以及提升下次運動表現。
步驟1:右腳小腿往前儘量靠近墊子的前緣,並與前緣平行;右腳膝蓋靠近右手手腕,右腳腳踝靠近左手手腕。
步驟2:後腿在背後伸直並以腳趾踩地,將髖部向下貼近地面。
步驟3:背部打直,停留5-8個呼吸後換腿。
站姿前彎式可以伸展到僅幫的大腿以及延展疲勞的脊椎。
步驟1:雙腳併攏站在瑜伽墊上,吸氣時,將上半身往前傾並彎曲。
步驟2:雙手放置在地面上,持續5-8呼吸時間(彎不下去者可將膝蓋彎曲)。
資料來源/Yoga Journal、Do you yoga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