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跑者剛開始練跑時,可能穿休閒鞋或是綜合訓練鞋去練跑,沒跑兩次就感覺腳底有點痛、似乎哪裡怪怪的,這時請相信你的直覺,停下腳步先去買跑鞋!否則小心增加跑步受傷風險。然而,走進運動用品店,你知道該怎麼選適合自己的跑鞋嗎?全國運動會馬拉松紀錄保持人鄭子健教練特別為我們解答這個每位跑者都曾面臨的疑問,讓你買到最適合自己的第一雙跑鞋。
鄭子健教練指出,新手跑者要著重跑鞋的包覆性和避震功能。包覆性的重要在於,當我們跑柏油路面遇到小石頭、貓眼石等障礙物,不慎踩到可能造成腳踝「翻船」,也就是腳踝扭傷,如果選擇腳踝部位有加厚包覆的跑鞋,能避免腳踝大角度扭到。至於跑鞋中底的避震能力加上大底的止滑功能,讓新手跑者能夠安心舒適地跑。
另一方面,跑鞋雖然能從腳掌、腳尖、足弓到腳跟完整包覆,但鞋面建議選擇透氣性佳的網布材質,才不會有過熱或是壓迫感,跑步時對足底的壓力可以減輕很多。
每個人的腳型不同,而寬腳板的人需要鞋楦較寬的跑鞋,如果穿到窄楦跑鞋會不舒服甚至疼痛。新手跑者一開始練跑可能還不了解自己的狀況,鄭子健教練建議,選擇寬楦跑鞋能適合大部分的腳型,除非本身有拇趾外翻等特殊狀況。
部分跑者本身有高弓足、扁平足,或是假性的扁平足(功能性扁平足),會特別買足弓墊來加強與鞋子的適合度,但跑步過程中難以掌控足弓墊會不會移位。這時可選擇足弓部位有增高的跑鞋,例如 adidas Supernova 第二代的足弓部位有增高,減少了足弓與鞋面的空隙、支撐足弓,讓雙腳的向下抓地力有增強效果,跑起來較舒服,也免去額外在跑鞋裡加足弓墊的麻煩。不過,鄭子健教練提醒,每雙鞋的足弓支撐位置和設計不同,選鞋時要自己用手觸壓、用腳實際試穿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
鄭子健教練也提及常見新手跑者選鞋的有趣之處:男生挑鞋會先看功能、女生挑鞋先看外觀。男生會先用手捏看柔軟或彈性、測試跑鞋的輕重等等,女生則先看是不是自己喜歡的顏色,外觀對了再看功能。
身為 adidas 總教練的鄭子健,推薦為新手跑者量身打造的 adidas Supernova 2 跑鞋(詳情請點此介紹),結合品牌 BOOST 與 BOUNCE 兩大旗艦中底科技,兼具穩定與回彈性,同時比第一代增加使用 26% BOOST,為雙足提供更多能量回饋;鞋面透氣網布設計讓穿著更舒適,後腳踝處 360 度包覆與加厚鞋舌,增加對腳踝的包覆性;鞋底橫向刻紋的耐磨 TPU 橡膠大底使抓地力佳;加上第二代 Supernova 減輕重量後僅 245g,能讓你邁開的腳步更輕盈。
攝影、採訪撰稿/Dama
有在從事運動或健身的你,一定時常聽說訓練或運動前該吃什麼?訓練中或訓練後該吃什麼才能幫助身體恢復或增強能量?其實,這個就是所謂的Nutrient partitioning(營養分配)也稱為營養定時或進餐時間,這不光是運動或訓練的人需要知道這個問題,連同要進行增肌或減脂的人也要知道。
如果你是想要使用這種飲食計劃來達成目標的人,透過這些觀念就能更加的精確計劃何時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以便充分利用每種食物類型的獨特營養優勢,來進行營養的調配。另外,節食者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用餐時間計劃與策略,來幫助他們堅持這樣的飲食計劃;但並非所有營養學專家都同意減肥或體重增加的營養時間價值,因為這樣的研究結果不一。
如果你是一名健身愛好者,很多時候你會看到健身房有部分的人,在訓練完幾分鐘後就會立刻飲用高蛋白來做為補充身體能量,很多時候高蛋白粉包括一些營養分配補充劑或其它營養補給成份,都是用來促進常量營養素的分配(Partitioning)。然而,分配(Partitioning)一詞用於描述食物計時練習,因為,通過安排攝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時間,就可能能夠影響這些營養素在體內的使用或分配位置。
這些進行營養進食時間的人認為,在特定時間消耗特定營養素會有助於促進胰島素調節、脂肪減少和建立肌肉組織;舉例來說,你可能會在運動前或運動後,立即食用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餐點或零食,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促使增加肌肉中的葡萄糖攝取更有效地建立或保留肌肉組織,並燃燒儲存的脂肪以獲取能量。然而,有一些研究也表明,攝入大量的營養素可以提供上述這些好處給身體,但也有部分的研究發現,用餐時間對於增進身體組織並沒有優勢。
在2013年發表於國際運動營養學會期刊的一篇研究文章發現,儘管有證據支持蛋白質攝入的時間,但支持碳水化合物攝入時間的證據要少得多,研究人員得出這項結論,就是在運動前後以0.4-0.5克/千克的體重,給予優質蛋白質是一個簡單且相對安全的基本指導原則;但他們另外補充說,當你選擇攝入碳水化合物的時候,不如採用簡單能滿足你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數值做為目標。
有曾經嘗試過紀錄自己每日飲食的人都知道,要記錄自己每天吃進什麼跟吃多少量是一件十分辛苦且困難的工作,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健身或運動人來說,單純飲食均衡是很困難的。那麼是否真的有必要學習營養時間呢?這個答案取決於你運動或健身的目標!有許多的專家學者都說:獲得適當的營養平衡比設定特定食物進食時間要來的重要。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營養時間已成為眾多研究和評論的主題。營養時間的基礎包括在鍛煉期間和周圍消耗營養素的組合;主要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這些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運動引起的肌肉適應能力,並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有些人聲稱這種計時策略可以顯著改善身體成分,特別是在增加無脂肪質量方面;甚至有人假設營養消費的時間可能比每日絕對攝入的營養素更重要。
運動後期通常被認為是營養時間最關鍵的部分。強烈的阻力訓練鍛煉會導致大量儲存的燃料(包括糖原和氨基酸)耗盡,並導致肌肉纖維受損。從理論上講,在此期間消耗適當比例的營養素不僅可以啟動受損組織的重建和能量儲備的恢復,而且還可以以超補償的方式進行,從而提高身體成分和運動表現。
有一些研究人員提到「合成代謝窗口」是運用訓練後有限的時間,來優化跟我們訓練項目相關的肌肉適應能力,然而,運動後合成代謝的重要性可能會因許多因素而異,營養時間研究不僅在適用性方面存在問題,而且最近的證據直接挑戰了運動後營養攝入與合成代謝相關性的經典觀點。
在傳統的運動訓練後,營養進食建議的主要目標是「補充糖原(glycogen)儲備」。糖原被認為是最佳訓練表現的必要條件,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糖酵解產生的ATP產量高達80%,研究表明,當運動後立即消耗碳水化合物時,糖原儲備會得到超級補償,而延遲消耗僅2小時就會使肌糖原重新合成的速度減少多達50%;運動後,運動增強胰島素刺激的葡萄糖攝取,攝取量與糖原利用量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這部分是由於糖原耗竭由此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此外,運動誘導的糖原合酶活性增加 - 這是促進糖原儲存的主要酶,這些因素的組合有助於在運動後快速攝取葡萄糖,從而允許以加速的速率補充糖原。
運用特定的營養進食時間,是一種可以為減肥和提升運動表現的好方法,但重要的是要記住,如果你的目標是減肥在某些時候吃某些食物,不會補償不平衡或熱量過高的飲食方式;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提高運動表現,那營養分配策略不能取代持續且專屬的訓練計劃。簡而言之,採用嚴格的進食時間,有可能可幫助你微調良好的飲食攝取,但它不能有效取代平衡飲食的訓練與減肥目標。
資料參考/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