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跑5K
  • 跑步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步訓練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不老傳奇!為癌兒7征奧運創造歷史
1
不老傳奇!為癌兒7征奧運創造歷史
2
台灣柔道選手連珍羚:勿忘初心,以柔克剛
3
一個關於永不放棄之力的故事:Matt麥特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不老傳奇!為癌兒7征奧運創造歷史

2016-08-12
話題 武術競技 里約奧運 奧運 故事 單車

觀看奧運歷史漫漫長河,三朝元老、四朝元老並不多,射擊、射箭、馬術這些“長壽”項目尚且,一些運動週期較短的運動能趕上兩屆奧運並保持競技狀態已非常不易。

尤其是體操項目,20歲以上已是“老將”,但烏茲別克名將丘索維金娜( Oksana Chusovitina)卻一戰就是7屆。在里約奧運賽場上,現年41歲的丘索維金娜將作為年齡最大的奧運體操選手被載入史冊。

丘索維金娜出生於1975年6月,當她在16歲時就代表獨聯體奪得體操世錦賽女團和自由體操金牌、跳馬銀牌。1992年巴塞隆那奧運會上,她與隊友一起奪得女團冠軍。當時她在里約賽場上的幾乎全部對手都還尚未出生。

©metro.co.uk

在近日結束的體操世界杯梅爾辛站比賽中,代表烏茲別克出戰的丘索維金娜成功完成了女子跳馬難度最高的動作——前手翻團身前空翻兩圈半,難度係數高達7.0。她順利進入周日的決賽。

©today.com

2008年北京奧運會跳馬銀牌

2002年的釜山亞運,丘索維金娜奪下跳馬和自由體操雙金,2008北京奧運,她再度奪下女子跳馬銀牌。

©espn.com
©Julie Jacobson/AP Photo

當丘索維金娜在1992年,第一次站上巴塞隆納奧運會,並拿到女子體操團體金牌時,她年僅17歲。

當年的她,據老記者回憶道,「身材嬌小但很有力,模樣可愛漂亮。」這樣一個女孩,在當時訓練條件低落的烏茲別克體操界中,獨撐大局,為國家拿下大小比賽獎牌。

參加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後,當年21歲的丘索維金娜和身為角力運動員的丈夫結婚,並生下一個兒子,原本應該能從體壇功成身退,好好享受家庭生活的她,命運卻出現了大轉折。

不料在3個月後,她在比賽中跟阿基里斯肌腱炎受傷,讓所有人感嘆,老將終究面臨到不得不退休的結局,但她則跌破大家眼鏡繼續在運動場上奮戰。

©Rob Carr/AP Photo

為了癌兒   重新奮戰 

兒子在3歲時,被診斷出罹患了白血病,丘索維金娜當時只覺晴天霹靂,腦中一片空白。雖然幾年的職業運動身涯,曾為她留下了一些積蓄,但治療兒子的白血病,勢必需要好幾十萬美元以上的費用,丘索維金娜苦思之下,決定要再次復出,因為她知道自己只能靠體操跟比賽得到獎金來賺錢。

26歲的她重返體壇,此時的她,不再專注在體操競賽,而是朝全能型發展,並在巡迴賽中報名全部的女子項目比賽,因為只要多贏一面獎牌,就多一分獎金。「我參加比賽就是為了錢!」,對於這一點,她從不迴避。從今以後她所有的努力訓練與比賽,都是為了兒子。

當兒子病情好轉,大部分人都認為她會就此退休陪伴家人時,她卻在賽​​後霸氣十足地說︰「我能比到40歲。」果然,她於2012年又出現在倫敦奧運賽場上,並拿到了跳馬第五名。這時的她,成績已經不重要,她是因為樂趣而參加體操比賽。

©espn.com

曾入籍德國出戰的她,現在再度代表祖國出賽;曾經為了兒子征戰多年的她,如今則是為了自己而戰。丘索維金娜表示:「我真的很想為我的母國比賽,為我的運動生涯畫下句點。因為那是我成長、開始訓練和我出生的地方。」。以母愛征戰寫下了最令人敬佩的傳奇。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灣柔道選手連珍羚:勿忘初心,以柔克剛

2016-09-12
專訪故事武術競技人物誌

台灣首位職業柔道選手連珍羚,也是台灣柔道史上的第一面柔道大獎賽金牌得主,在此次2016里約奧運的57公斤級的競賽上打進第5名的好成績,創下台灣柔壇在奧運最佳成績。

台灣柔道國手連珍羚

一個決定,造就一輩子的緣分

身為警察的女兒,遺傳到爸爸的好基因,從小就非常喜歡運動。小學的時候為了逃避學校的早自習課,必須選擇一項運動作為理由,或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在多種選項之中,珍羚覺得柔道這個項目看起來特別順眼,於是便選擇它作為訓練運動。幸運的是她所就讀的國、高中,皆有柔道隊的訓練,於是就這樣一路從國小打到高中畢業,在國內成績亮眼的她,加上從小到大的磨練與專注,也讓她對於柔道的感情不只是喜歡,更多的是一輩子的責任。珍羚說:「如果國中和高中沒有柔道隊,我想我也不會再繼續打柔道了。」

對柔道的感情不只是喜歡,更是一輩子的責任

專業的培養關乎長遠的未來

認真的人終將被看見,國體大二代表台灣在日本比賽時,雖然沒有耀眼的成績,但努力的樣子卻受到山梨大學柔道教練的注意,比完後教練跑過來找她,問珍羚要不要去他們學校念書,這樣難得的機會,當然二話不說直接答應,於是她毅然決然地放棄台灣的學業,到日本念大學、練柔道。
 
與台灣環境不同的是在日本,他們對於選手的培養相當重視,從青年到成年循規蹈矩的培養,不論哪一項目,身為選手,就只需專心練習,其他關於吃、住、費用等,都不是該擔心的問題。相較於台灣對於體育的觀念卻是不知練體育有何出路?!所以在這樣的環境,即便學校不要求成績,但珍羚認為,這就是一份責任,不論有無要求,每一個練習或比賽,都該做到最好。

認真的後果就是得到甜美的果實

台灣柔壇第一位旅日職業選手

日本除了學校訓練以外,他們針對體育的不同項目,設有所謂的職業隊,即是將體育專長變成一份工作,只要專心練習,便有收入。但就如同職缺一樣,要能符合資格,才有機會進入職業隊。然而在日本打柔道的人口超過萬人,真正能進入的僅有菁英選手。
珍羚也不例外,對於進入職業隊是她夢寐以求的事。其中的小松柔道隊是她一直崇拜的目標。或許是被珍羚的堅定而感動,當教練知道了珍羚的理想後,二話不說地將她推薦給小松隊,幸運地她也因此進入了僅有12位柔道女選手的小松職業隊,成為台灣柔壇第一位旅日職業選手。

珍羚在小松柔道隊訓練實況 連珍羚提供

光環背後的辛酸史

歷經了10幾年的柔道生涯,好不容易在今年以世界排名第13名的好成績躍上奧運的舞台。是珍羚的願望,更是她的最高夢想。其實在4年前,她差一點就有機會登上殿堂,卻因為心急想讓積分快速累積,在帶著傷的情況之下,硬著頭皮上場比賽,卻讓膝蓋中原有的傷更為加重,使得她必須開刀休養半年,也因此與敦奧門票擦身而過。明知道有傷,還不懂得保護自己,經過那次的教訓,珍羚才意識到自己忘了柔道的初衷,同時也認真反省為何造成這樣的結果?當下次同樣的狀況發生時,就知道不硬撐才能摔的更美更久。

曾因膝蓋的重傷而與奧運門票擦身而過

除了受傷,身為一位柔道選手最辛苦的地方還有體重的控制。報名幾公斤,體重就必須是那個數字。每當要比賽前,為了將體重降下,他們都得逼自己以節食及大量運動流汗的方式來控制體重。長期下來,對於身體本身的平衡有一定的破壞,若要調整回來,又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

每每降體重,對珍羚的身體總造成很大的負荷

何謂柔道

所謂柔道的初衷即是「以柔克剛」。它是一種兩人的競技項目,最驚悚的是在比賽中,你不知道對方何時會發動攻擊?!但練習則是循序漸進的,剛開始並非馬上互摔,而是練習防身。與其他運動一樣,一般人訓練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身體健康或是強健的體魄,柔道的終極目標則是保護自己。除了強健的體魄,當生活遇上危險時,它的防身功用足以讓你減低傷害。例如:發生車禍摔出去的那刻,若會柔道最基本的前迴轉(前滾翻),那麼首先著地的便不是頭,反而能讓你在危急的時刻站起來…等。

柔道的初衷是保護自己,而非摔人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柔道段式也不如以前複雜,僅分白帶或黑帶,黑帶在分初階、二段、三段、四段的分別。柔道的技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立技(摔擲使對手跌倒的技巧)、寢技(對手跌倒後,限制對手行動,壓制對手超過20秒即勝)及當身技,依照不同的攻擊技巧以及摔下的方位來決定半勝或全勝。在比賽過程中只能抓好領子或袖子摔,禁止踢人或是抓其他地方,一旦被裁判警告四次,便直接淘汰。

不只練體,還練心

而柔道本身就是一項全身的運動項目,不僅練技,其他的輔助訓練包含跑步或重訓,一樣也不能少。珍羚說;如果想要有六塊肌或者是馬甲線,光靠柔道就可以做到。除了身體的強壯外,珍羚也認為,訓練柔道,能比一般人更知道如何面對挫折。不管有多少經驗,在每場的賽場上,內心永遠是緊張的,雖然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但卻像過了幾年,你必須全神貫注,因為每一刻都是一場決鬥。或許這也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感覺,但對珍羚來說,卻能看得比一般人更遠更廣。

雖然台灣柔道練習的場地較少,但是它並不是一個可怕的項目,反而是一項既能保護自己又能練心的運動。勿忘初心正是珍羚對於柔道的見解,許多道理,不光是表面看到的印象,更多要靠心去感受領悟,有天就會知道什麼叫做以柔克剛。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一個關於永不放棄之力的故事:Matt麥特

2016-05-23
故事武術競技話題

馬修.塔皮亞 (Matthew Tapia) 是個6個月的早產兒,出生時只有1.5磅(680克)重。當時醫生宣布他只有5%的生存機率,如果他能夠戰勝自己的先天條件,他也僅僅勉強能說話,狀況好一點也許能夠走路。

18年過去,麥特已經是一個聖塔莫尼卡高中高三的學生。做為一個合群但帶點桀驁不馴的學生,麥特已經用他對於生命的執著和堅毅來證明,他不僅能夠生存下來,明年還能夠像其他學生一樣上大學。麥特是一個狂熱的運動迷,並且常常做著成為賽事播報員這樣的夢想。進入高三這年,一個勇敢的教練和一群開明的孩子給了麥特機會,讓他加入了橄欖球隊。麥特一整年沒有錯過一次練習。憑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積極的態度,麥特反而激勵了一個團隊去尋求認同、去追尋更高的目標。他們簇擁著麥特,使他成為團隊的一份子,並在放學後還與他一同玩樂。

©Diesel Films

做為一個身懷精神疾病、有可能成為被霸凌對象的弱勢孩子,他現在已經找到了可以稱為家人、推心置腹的兄弟。在他加入後,球隊完成了一個成功的賽季,並步入了第二輪季後賽,但本賽季的核心價值已經遠遠超過輸贏之上,而是關於克服障礙。麥特總共連打了兩場比賽,並在橄欖球賽季結束後加入了籃球隊,也一樣以精彩的表現博得滿堂采。麥特的故事說明,只要堅持信念,任何事都有可能實現。

圖片截自影片
麥特(右二)與隊友們。 ©Diesel Films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跑5K
  • 跑步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核心肌群
  • 跑步訓練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