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慢跑者的3大天敵
1
慢跑者的3大天敵
2
2019台北馬拉松開跑現場
台北馬拉松首屆銅標籤有感升級 蔣介文、朱盈穎奪國內冠軍
3
週跑量幾公里? 專家提出7條計算原則

慢跑者的3大天敵

2016-08-11
知識庫 跑步 書摘 路跑

慢跑者有三大天敵:駕駛、惡狗和醫生。前面兩者都還算好解決。汽車是邏輯科技的一部分,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與它相處。而沒有車也其實很難生存。在車陣中跑步,能讓跑者隨時警覺,謹慎敏捷的人應該可以存活下去。

惡狗更不是問題。畢竟,狗跟我們一樣,只不過是另一種動物。狗也會以和我們差不多一樣的方法,對侵略行動、佔領牠的地盤和其他侵犯做出反應。只是狗在表現牠的感受時,比較自然、不受拘束。當慢跑者變得更如同跑者、更靠身體行動、更像動物敏銳,就會發現,狗比較像是朋友,而非敵人。

然而,醫生就沒那麼容易了。醫生是人。既然是人,就不像機器那樣依循邏輯,也不像動物那麼好預測。但既然是人,就容易受騙,就會有「什麼才是真相」的主見。最糟糕的,是傾向「利他主義」。在大部分情況下,醫生都是利他主義者。他們之所以被那個職業接受,也是因為他們的利他主義,願意為和他們共同生活的人類無私地奉獻。但不幸的是,就像奧斯卡.王爾德 (Oscar Wilde) 說的,一個人做極其愚蠢的事,通常都是出於最崇高的動機。

慢跑者必須繼續應付這種崇高和愚蠢。他不斷閱讀關於運動危險的愚蠢文章,這些文章都是高貴、可敬的醫生寫的,而唯一的目的只是想幫助慢跑者。

最近,慢跑被說成是最浪費也最危險的運動形式。有人告訴慢跑愛好者,說他們可能會有很多種疾病,從疝氣到椎間盤破裂、從乳房下垂到靜脈曲張。

但什麼是真的?慢跑真的既危險又浪費時間嗎?還是,如同慢跑者所堅持的,是最經濟、最安全又最充實的健身計畫?慢跑者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疝氣、背痛、女性骨盆問題和腎下垂嗎?或者,這些狀況完全是由於易感個體、天生原生質缺乏等因素,與跑步和慢跑並無相關呢?每天花十五到六十分鐘慢跑,會危害健康嗎?還是,因為我們做的其他事情,妨礙了我們享受生活,導致疾病和早逝呢?

我們慢跑者有一整套和醫生不同的答案。中立而猶豫不決的人,可以好好思考,慢跑究竟是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們可能會試一試。

慢跑或跑步,是讓身體移動最有效而自然的方法。如果做得正確,慢跑者就可以用他最大也最有力的肌肉,在他的環境中流暢地穿梭來回。他平穩地推進,受到的衝擊最少。

臀部以上的身體用來平衡,而腹部肌肉則用來呼吸。

腳跟最早和地面接觸,足部在仍然彎曲的膝蓋下方,這樣可以避免身體上下震動,肩膀也因此與地面保持水平。整體效果是一種流暢的身體活動。慢跑者可以同時跟伙伴講話,是沒有壓力或負擔的運動。

大約三分之二的慢跑者都曾經有過運動傷害,這些傷害都是因為足部不強壯,還有肌肉群變得太緊且過度發達,同時拮抗肌群變得無力。結構性和姿勢性這兩種問題都很容易矯正。足部的問題可以用足弓墊,有時候需要個別訂製就是了;肌肉不平衡,則可靠每天的預防活動來解決。

在為跑者寫醫療建議專欄的七年之中,我從沒聽過任何受傷的跑者後悔慢跑。令慢跑者主要掛心的,是在他不能跑步時所經歷的「靈魂暗夜」。

那些說慢跑有危險性的文章,雖出於善意,但沒有太多作用,只能顯示,當人類想要做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時,傳統醫療是不足的。不過,對於這些「卓越疾病」,傳統醫療仍有提供適切的照顧。而所需要知道的,則是去哪裡才能找得到這樣的照顧。

在醫生找到答案之前,他們仍是慢跑者的天敵。就像對汽車和惡狗一樣,最好躲遠點。

©FREDRIK BRODEN/Runner's World

書籍資訊
◎文字摘自遠流出版,喬治‧席翰著作《我跑步,所以我存在:美國跑步教父關於運動的18種思索》,這是一本1978年問世以來,38年間深受讀者歡迎,歷久不衰的跑者聖經!

「我們每個人都很獨特,天生就具備與其他人不同的潛能。
成功來自於發現真正的自己,做自己,開發自己未開發的潛能。」

◎跑步,一種全面的體驗……

為什麼跑步?為什麼運動?不只是為了健康,更是為了「超越」。同時,這也是內心的催促。運動不是化驗,而是治療;不是磨練,而是獎賞;不是問題,而是答案。

美國跑步教父席翰醫生,作為慢跑風潮推手的他在本書中,剖析跑者的身心靈,並援引文學、哲學、心理學、醫學等與運動相關的觀點,從作息的調整、體態的訓練、心靈的整合,到跑步時的掙扎拉拔、賽後心境的舒坦與超脫,皆有動人且深刻的描述。

我們可以從這本書裡,看到一個平凡人為了所愛之事,奉獻出他最偉大的堅強、無法摧撓的意志與勇氣,他步伐不停地練習生活、尋找真實、體驗純粹,堅持活在自己的水準之上。

翻開這本書,我們不能保證,你會從此熱愛上跑步或任何一項運動,但你絕對會因此得到激勵,想要開始嘗試跑步或者運動,並且從中得到自然的快感、真實的超脫,甚至追求你真正渴望的人生!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台北馬拉松首屆銅標籤有感升級 蔣介文、朱盈穎奪國內冠軍

2019-12-17
賽事路跑馬拉松跑步話題

台灣馬拉松界「年度大拜拜」台北馬拉松,15日以台灣第一個獲得國際田徑總會(IAAF)銅標籤認證的市區馬拉松登場,吸引2萬8千名海內、外跑者共襄盛舉。馬拉松組由兩位肯亞選手肯尼斯.姆布魯(Kenneth Mburu Mungara)、安東尼娜(Antonina Kwambai)脫穎而出;「黑色閃電」蔣介文與素人跑者朱盈穎拿下國內冠軍頭銜。半馬男、女子組則分別由日本大橋真彌、台灣好手傅淑萍摘冠。

2019台北馬拉松開跑現場
台北馬拉松首屆銅標籤有感升級 蔣介文、朱盈穎奪國內冠軍(台北市政府提供)

今年台北馬不同於以往較常見的濕冷天氣,今年在晴朗高溫下開跑。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代表鳴槍,他表示,2019台北馬拉松經過前22屆的努力之後,期望朝終極目標「金標籤認證」邁進,鳴槍後,柯文哲也特地和熊讚一起在景福門前為跑者加油。

台北馬拉松通過銅標籤認證後,人氣更勝以往,今年共有62個國家(地區)的好手報名,賽道上更可見許多香港選手帶著時代革命的標語布條和氣球為香港加油。這屆「田徑雙帥」楊俊瀚、陳傑也特別出席擔任活動大使,與柯文哲一起揭開台北馬拉松序幕。兩位戰功輝煌的國手表示,很開心看見台北馬拉松每年越辦越好,通過銅標籤認證,賽事更 往前邁進一大步。

2019台北馬拉松柯文哲
賽前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圖中)率領跑者一同熱身(台北市政府提供)

在兩位活動大使加持下,「黑色閃電」蔣介文與素人名將朱盈穎分別以2小時28分35秒與3小時04分38秒奪下馬拉松組國內男、女子組冠軍。蔣介文賽後透露雖不滿意成績,但為了自己的女兒,能拿到國內冠軍已經是很棒的禮物,期待未來有天能在台北馬寫下新的全國紀錄;而曾在2017年獲得台北馬國內女子冠軍的朱盈穎,比起當年3小時05分33秒,今年成績再躍進,她表示覺得特別開心。

2019台北馬拉松國內冠軍蔣介文
2019台北馬拉松活動大使楊俊瀚(圖左)、陳傑(圖右),親自為馬拉松男子組國內冠軍蔣介文(圖中)遞上毛巾與完賽獎牌(台北市政府提供)
2019台北馬拉松國內女子冠軍朱盈穎
素人跑者朱盈穎曾奪下2017年台北馬國內冠軍,今年成績再躍進,並再次奪下馬拉松女子組國內冠軍(台北市政府提供)

此次馬拉松男女子組冠軍皆由肯亞好手包辦,男子組肯尼斯.姆布魯以2小時14分54秒稱王;女子組安東尼娜2小時31分27秒順利封后。賽後兩人大讚台北馬拉松的周邊服務,即便是首次造訪寶島,都對台灣人情之美留下深刻印象。至於半程馬拉松組中,日本好手大橋真彌1小時07分53秒力壓群雄,女子組則由國內常勝軍傅淑萍以1小時18分08秒完成連霸。

2019台北馬拉松冠軍合影
馬拉松男子組總冠軍肯尼斯.姆布魯(左起)、馬拉松女子組總冠軍安東尼娜、馬拉松女子組國內冠軍朱盈穎、馬拉松男子組國內冠軍蔣介文賽後一同合影(台北市政府提供)

首屆銅標籤升級 精美完賽獎牌打破傳統

這屆參賽物資有別於以往送紀念衣,除了報名即送的賽事專屬紀念戰帽,成功完賽還可獲得特製「可轉動式」獎牌,跑者能依照完賽時間轉出專屬自己的獎牌;全馬組的完賽跑者還可得到限量版完賽風衣,以及專為賽後恢復設計的營養便當。大會也在終點處設置冷腳池等貼心設施,讓跑者舒緩疲勞、放鬆肌肉。

突破以往的還有,2019台北馬拉松首次推出賽事專屬APP,可追蹤選手、查詢成績,並將自拍照片與台北馬拉松意象結合。賽道中還有設置大型高科技LED動態加油看板,以及在市政府廣場前設立萬名選手姓名牆,象徵成就台北馬拉松銅標籤認證的背後,2萬8千名跑者缺一不可。延續去年的環保理念,今年台北馬拉松再次以「Gogoro」作為裁判前導車,並發給每位跑者Coway環保矽膠杯,提倡永續馬拉松的精神。

2019台北馬拉松完賽獎牌風衣
「可轉動式」完賽獎牌,以及提供全馬組完賽跑者的限量版完賽風衣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週跑量幾公里? 專家提出7條計算原則

2019-06-10
初鐵515觀念跑步訓練跑步知識庫

無論你計畫參加5K、10K、半馬或全馬,賽前準備階段都會遇到「週跑量要多少﹖」的問題。然而,如何計畫週跑量不只取決於目標,更有速度、肌力、跑步經驗和體能基礎等影響因素,同一目標的週跑量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如果硬練,輕則恢復不良、重則受傷。以下美國RRCA認證跑步教練提出的訓練規則,讓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週跑量、無傷訓練。

週跑量要幾公里﹖ 專家提出7條計算原則

以下是美國專業跑步教練Melanie Kann和Rich Velazquez針對週跑量的建議整理,Melanie Kann是美國本土規模最大的跑步組織-美國路跑者俱樂部(Road Runners Club of America,簡稱RRCA)認證的跑步教練,隸屬於NYRR組織;Rich Velazquez則是紐約Mile High Run Clu跑步教練。對於週跑量的計畫,雖然許多人以目標距離和時間規劃課表,但這只是一個初步原則,下文7項經驗法則幫助你綜合規劃出最適合自己的週跑量。

原則1﹕比賽距離越長,週跑量越高

承前段,如果你在接受全程馬拉松訓練,那你的週跑量顯然會比5K訓練高出許多;但無論比賽距離如何,一項跑步計畫由3大要素組成﹕長跑日、速度日、恢復日,而這三大要素的速度、練習時間或距離,則取決於你的比賽距離和預期完賽時間。

長跑日﹕可簡稱為LSD(Long Slow Distance),必須以低於比賽、緩慢的速度進行,持續的時間要與你預計比賽的時間一樣長(以時間為主而非距離)。
速度日﹕跑得比你比賽預期的速度快、時間較短。
恢復日﹕速度上輕鬆、緩慢,距離較比賽里程低。

以參賽目標初步估計週跑量

以下週跑量以參賽目標為基礎,但這只是初步估計,必須將其他6項原則考量在內。

5K:16-40公里
10K:40-48公里
半程馬拉松:48-64公里
全程馬拉松:48-96公里

原則2﹕跑量隨著目標提高而增加

如果你的全馬目標是在比賽時限6小時內完賽,你的週跑量可以比目標SUB4的人少些,但隨著目標改變,週跑量也必須增加,以支持你達到這個目標的需求,這包括長時間的有氧代謝能力、能量利用、續航力,以及跑步經濟性(指在非最大強度的跑步過程中,人體消耗的能量高低情形)等。花越多時間練跑,你的肌肉骨骼系統會越來越強,有氧代謝能力也越大,這能支持你跑得更好、更長。

原則3﹕每天里程數不同

任何跑者都不該每天跑同樣的配速,承原則1,任何跑步訓練計劃應該包括長跑、速度訓練、間歇跑與節奏跑,讓各種練習提供不同好處。

速度訓練可增進跑步經濟性,進而提高能量消耗和氧氣利用的整體效率;間歇跑以特定的速度與特定的休息時間交錯練習,能完成較高強度且較大的訓練量,增進心肺能力;節奏跑是為了在更長的時間保持一致速度;長距離慢跑則是讓身體習慣延長運動表現。而將不同訓練納入常規訓練中,可讓你成為一個能力更全面的跑者。

長跑、速度訓練、間歇跑與節奏跑...,各種練習提供不同好處

原則4﹕漸進式增加里程數

為了避免增加里程數時造成傷害,必須緩慢漸進,讓身體有時間去適應這樣的工作量。許多跑者遵循10%原則,也就是如果這週的週跑量是50公里,下一週跑量不超過55公里。

建議在增加訓練前,先考慮這週的訓練質量和數量,並隨時感受自己的身體恢復了沒﹖例如這週已增加了額外的速度訓練,那周末的LSD就放過自己吧!

規則5﹕傾聽自己的身體

當你在吃課表,總有執念想跑到指定的里程數,但要記住,課表不是法律,它絕非不能更改,也不會因為沒100%做到而丟失成績。相反地,只為了湊里程數而跑步,可能會適得其反,因過度訓練而導致表現下降甚至傷害。

訓練期間,建議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安靜心率比平常快、睡眠不足、缺乏動力和煩躁等過度訓練的跡象。身體在適應訓練時雖然會帶來肌肉痠痛不適,但如果身體單側或某一部位疼痛,或是持續疼痛,那就代表這是不平衡的痠痛,這時請降速或休息一天,千萬別以為跑步能治癒疼痛或受傷。

規則6﹕「無傷」最重要

無論任何距離的跑者,每天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無傷訓練、無傷完賽,並盡快恢復。如果你想讓自己退出比賽、或是花3個星期恢復,那麼就在練習時把自己逼到超過極限吧!不過,這應該是每位跑者都不樂見的,所以當你感到不想跑步、缺乏動力,那首先要做的是休息和重新安排課表;如果這種感覺持續存在,以較長距離(如全馬)為目標的跑者,可優先考慮改變速度訓練。

規則7﹕傷後回歸請調整基礎

如果你發生運動傷害,周跑量必須調整,並在恢復跑步之前,先確保你能在沒有疼痛的情況下步行至少45分鐘。運動生理學家Susan Paul指出,走路有助於修復肌肉、肌腱和韌帶,為將來的跑步需求做準備。

接著,必須考慮你離開跑步多久?如果休息時間在1周內,你可以接續之前的周跑量;但如果長達10天,請以70%里程開始練跑;15-30天降至60%里程數;如果長達30天到3個月,從以前的一半里程數開始。如果你已超過3個月沒跑,那麼請打掉重練,從頭開始集周跑量。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運動生理學網站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