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業擁有超優秀業務能力的張修維(張修修),先是毅然決然辭去高薪工作,踏上騎單車環遊世界的冒險之路;回國後,出版了一本以環遊世界為主題的書,並開設Podcast節目《不正常人類研究所》與YouTube頻道《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張修修不斷以實際行動,一關一關解鎖「不正常」人生的成就徽章,但他行為背後的出發點,其實都是來自審慎的判斷。
「我被太多人講:你的人生真是太不正常了,那些選擇是怎麼搞的?但是我覺得我的每一次重要抉擇都是很理性的。譬如說我辭掉聯發科的工作,背著吉他去環遊世界,其實經過了縝密的邏輯判斷,認為我必須要做這樣的事。但大家都覺得我就是個神經病,放著好幾百萬的年薪跟剛交往不久的女朋友,自己一個人跑去騎腳踏車環遊世界兩年。我覺得我很正常啊!雖然現在看到股價有點後悔,哈哈。」
資訊工程背景出身的張修修,從小就沉迷電玩遊戲,總喜歡把人生當作電玩遊戲挑戰關卡來操作。某天,他驚覺現實人生已經過了快三十年,竟然一直都待在臺灣這張地圖上,沒有到處去破關完成新任務,於是,趁著自己還算年輕,工作幾年有些積蓄,便決定離開職場走出家門,去外面的世界「開地圖」。
二〇一三年夏天,張修修開啟環遊世界之旅,而那年春天,臺灣學運轟轟烈烈的來到了最高潮。
「那陣子臺灣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我體內的憤青魂就爆發,跑去參加了一堆遊行。但到處衝來衝去,好像也改變不了什麼,我就想去外面廣大的世界看看。像魯夫那樣啊!就是要出海,能力足夠了就要去找『大秘寶』。什麼時候會找到也不知道,但勇敢地踏出去就有機會。」
「跟魁哥講的一樣:『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大家都覺得你一定準備得很充分、計畫很周詳,很懂腳踏車才出去。尤其我出發前完成了一場二二六鐵人賽,自信體力爆棚,騎腳踏車環遊世界哪會有什麼問題?沒想到我裝備沒帶對,去挑戰雲南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對當地的路況不瞭解,以為都跟臺灣一樣是柏油路,一上去才知道都是爛泥巴。那幾天下雨,四千公尺的山上溫度低到零度。更糟的是我還破胎,準備要換胎時,才發現我所有的內胎規格都帶錯。那時才剛出發一個禮拜,竟然就有這種錯誤。趕緊在路上攔了大貨車,載我到有人的地方去處理。」
「遇到事的時候,自己看影片換鍊條、換輪胎。出去之後,什麼都會了。」
這些經歷已經不是「厲不厲害」可以形容,應該把魁哥的名言換個方式說:「你不需要不正常才開始,你開始了就會變得不正常。」
長途旅行的人會把帳篷、睡袋全都背在身上,晚上找不到地方住的時候,就會找個地方躲起來過夜。但張修修一開始沒這個概念,以為搭帳篷要找人來人往的地方,感覺比較安全,曾在俄羅斯從莫斯科前往聖彼得堡主要幹道的巴士站底下,把睡袋拿出來睡覺。
「那天下雨,睡到兩點多,發現有台車開過去,然後緊急煞車開回來,車上走下兩個戰鬥民族,超級壯。我右手拿著防狼噴霧以防萬一,那兩個看了我幾眼,可能覺得我太窮酸吧?沒對我怎麼樣就走了。那天之後,我晚上搭帳篷睡覺,一定找個完全不會被發現,隔天起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的地方。」
世界太大,張修修走不到的地方太多。偶有危機四伏的時刻,遇到的熱血故事也不少。比方說瞭解了波羅的海三國的歷史文化,他們透過唱歌去爭取脫離蘇聯獨立,也透過唱歌來傳承歷史。張修修誤打誤撞地在愛沙尼亞遇上五年一度,舉世聞名的合唱慶典(Laulupidu),甚至在愛沙尼亞的全國新聞聯播中,高歌〈 向前走〉。
又比如說在立陶宛的酒吧尋覓夜宿地點時,遇上了喝醉酒的陌生人,竟熱情地邀請修修到他家去借宿。沒想到這麼一借宿,就停留了兩週,與這個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人們會因為沒去過許多地方,便容易被刻板印象左右。在蘇丹的小鎮,張修修遇上整趟旅程最熱情、最無私給予的人,才發現原來穆斯林族群對「客人」如此友善。此外,在蘇丹沙漠中的露營,更讓修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旅行中最令人解脫、最舒服的露營地點是在蘇丹。他們開了條公路穿越撒哈拉沙漠。晚上睡覺前,我把車子推離道路,進到沙漠裡面,在那裡可以煮東西,可以大聲唱歌,都不會有人理我。晚上看到整片沒有光害的星空,在沙漠裡面,感覺到無比自由,好像擁有了全世界。」
環遊世界回來,張修修出版了《1082 萬次轉動:帶著電玩哲學的熱血單車冒險》這本書,同時投入自媒體的創作。
張修修認為,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天生就有渴望去完成的事,當人們找到了那股熱情,眼神會閃閃發光。那些勇敢走自己的路、活出熱情,但看起來「不太正常」的人,正是張修修最想找尋的人,他希望說出這些人的故事,鼓勵更多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因此,透過《不正常人類研究所》的訪談,捕捉這些發光的人生。
跑步的人也常常被視為不正常,沒事為什麼跑那麼久?那麼遠?二十年前的張修修很討厭跑步,但在科技業上班,應酬喝酒把身體弄糟了,不得不開始跑步。跑著跑著就跑上癮了,現在早上不出門跑一下,就覺得渾身不對勁。許多生活中過不去的點,都在跑步中解開了。
除此之外,張修修也在跑步中實踐許多他「不正常」的生活理念:「我真的很不喜歡製造垃圾,出門不喜歡買瓶裝水,如果沒有飲水機,我就會去喝廁所的水。演講時會跟主辦單位說不要準備感謝狀或禮品;如果出門時間會跨過用餐時段,我就會自己帶便當。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地球都是好的。」
「去年本來想報名臺北馬,但每次參加賽事結束,都會帶一大堆物資回來。獎牌、衣服、毛巾,家裡一大堆。我就是不想再拿這些東西了,所以二〇二一年我就『自主』跑馬拉松。有沒有可能主辦單位在報名時給個選項,讓人可以選擇『什麼都不要』?我願意為了補給與交管繳全額報名費,如果有這個選項,減碳應該會更輕鬆吧?我只是想要去跟大家一起享受賽道而已。」
一心一意想要為臺灣做些什麼的張修修,除了環遊世界時努力做國民外交,在臺灣努力實踐減碳環保之外,同時也希望能帶全世界的人來臺灣騎車。
環遊世界回來之後,張修修花了很多時間與精力去推動臺灣的自行車旅行,包含與國外的車友聯繫,與旅行業者打好關係,就等著二〇二一年交通部「自行車旅遊年」的計畫推動。沒想到萬事皆備,只欠東風的情況下,卻等來了疫情。
「那時候資金都燒完了,還去借了一些應急的貸款,到現在都還在還。還遇到爸爸過世,我身心狀態變得很差,有一次出去買晚餐就出了車禍。在那當下,我發現這樣不行,我一定要好好救自己,我必須要陪女兒長大。我就在網路上搜尋,有什麼經過科學驗證的方法可以幫到我,整理起來之後用在自己身上。」
這些方法測試有效之後,張修修開心地跟身邊的朋友分享,但一個一個講實在太慢了,於是把方法整理起來,拍成影片,一次可以分享給更多人。
張修修第一次上《跑步不要聽》訪談是二〇二二年的一月初,當時的他正處於身心低潮期,一邊回到科技業工作,一邊思考如何精進自媒體的經營。時間快轉到二〇二四年九月,張修修再度來到《跑步不要聽》錄音室,此時《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YouTube頻道每支影片平均有十幾、二十餘萬觀看,其中講跑步「Zone 2 訓練」的觀看數更突破百萬,成為知識型網紅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不曉得原來運動科學這麼艱深的主題,會有這麼多人有興趣想看。」
在Zone 2主題影片爆紅之後,張修修著手準備兩張權威的專業證照。一是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一個最早推廣「運動處方」的組織,研究運動對身體的影響,如何使身體變得更健康。二是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NSCA,推動針對專業運動員的科學化訓練,提升運動表現。前一張針對一般大眾,讓人們透過運動活得更健康,後一張針對運動員,讓他們登峰造極。
*Zone 2:運動科學常用的心率區間可分為Zone 1 (最低強度)到Zone 5 (最高強度),各區間對應不同訓練效果。Zone 2 訓練是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至70%之間,程度為呼吸微喘,但仍可對話。此區隔有助燃燒脂肪,增強耐力和提高有氧閥值,更能有效強化人體細胞的粒線體。
「兩張證照我都考了,今年我還會回師大唸運動科學研究所。我想要更完整、更有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然後再分享給大家。」
進修同時,張修修整理了大量國外的研究文獻,說明這些運動訓練、心肺指標,對促進身心健康與延長壽命有正面效益。除此之外,包含費力運動的重要性、久坐的負面影響、酒精的危害等,修修都在YouTube影片中有淺顯易懂的介紹。對多數醫師而言,「有病治病」是行醫日常,鮮少特別留意運動這一領域,也未必會注意到預防醫學的重要性。若運動處方的概念能在臺灣推廣開來,便可以讓運動科學與預防醫學結合,相輔相成。
除了分享各種醫學及運動科學的研究,張修修也在影片中推薦好書,內容包括理財、生活等主題。一方面透過各種研究與親身實踐,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另一方面也將這些資訊分享出去,收穫到許多正面回饋。
「一些讀者或觀眾看了我的影片後,知道酒精是這麼可怕的東西,然後戒酒;也有人原本要去諮商甚至談離婚,後來身心狀況變好,跟老婆的關係就變好了。」
「我希望自己能一直處在『什麼都不懂』的狀態,這麼說好像有點奇怪,但我就是想多學一些。在網路上蒐集資料比不上去學校跟老師們學習,所以我回到學校唸書。我是真的想要把最正確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幫助到更多人,讓更多人一起來運動。」
為了鍛鍊體力,進入有氧耐力的運動世界,最後騎腳踏車環遊世界;為了開地圖破關,離開高薪工作,帶著一把吉他浪跡天涯;為了推廣臺灣,傾家蕩產地投入,結果被疫情推倒所有計畫;為了投入自媒體領域,給大眾更優質的資訊,回到學校進修運動科學;甚至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信任度,拒絕了大部分的業配,放棄可以輕鬆到手的收入。
每一個抉擇,看起來不太正常,或許才是最合乎邏輯,最正常的張修修。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一書。
臺灣運動類熱門排行第一名Podcast《跑步不要聽》精選跑者故事!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你是否也曾在晨曦或夜色下,綁起鞋帶,踏上跑道, 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跑步意義?
無論你是新手或資深跑者,都能在書中遇見感動自己的故事。
翻開書頁,穿上跑鞋,跑出你人生的彩蛋!
這是一本呈現臺灣跑者文化的書, 從《跑步不要聽》Podcast逾250集節目中,精心挑選26篇跑者故事, 透過魁哥和象總的引導,一步步精煉出故事, 並將原本由聲音訴說的勵志、有趣、不可思議的內容, 轉化為一頁頁觸動人心的文字。
【本書特色】
•從逾250集訪談節目中精選出26篇跑者故事
•人物網羅菁英選手、極限耐力賽選手、各行各業市民跑者、身障跑者;故事橫跨台灣與世界各地跑步旅程
•書中每一篇都藏有彩蛋,等待你細細品味挖掘
【必讀族群】
✓ 熱愛跑步的你
✓ 希望有一本書能陪伴自己持續跑下去的你
✓ 廣大的《跑步不要聽》粉絲
--------- 七星推薦 ---------
★南山人壽董事長 尹崇堯
★run your own run 邱文蕾
★地平線運動平台 李翰暄
★Jay的跑步筆記 許立杰
★森林跑站創辦人 蔡宜玫
★博威運動科技 don1don 總編輯 鄭匡寓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金河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 更多《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資訊 請點此
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馬拉松。作為一個參加過20場以上全馬,包含兩屆(2017, 2018) 波馬的跑者,提供一些經驗給大家。內容不一定完全正確,建議配合官方手冊與網站閱讀,並以官方公佈為主。
波馬賽道是從Hopkinton開始,往東北經過Ashland, Welleslley, Newton, 最終進入Boston市區。全程42.195公里,呈現起伏向下(Rolling Downhill)的地形。
也因為賽道屬於A點到B點,並且有下坡賽道的優勢,波馬的成績無法做為世界紀錄、也無法作為台灣長跑競技網認證成績使用。不過它還是IAAF & AIMS認證賽道,所以拿來報名菁英級別的賽事是可以的,例如東京馬拉松的次菁英組名額,以及福岡國際馬拉松等*。
*東京馬拉松次菁英組2019年報名標準是男性2:45:00、女性3:30:00,每年可能不同。福岡國際馬拉松報名資格是A組2:27:00、B組2:35:00,限男性。
四月的波士頓是早春,理想狀態應該是8-12度,合適跑馬的天氣。可若你看往年(2011-2018)官方氣象紀錄:
年份 起/終點溫度(攝氏) 天空
2011: 8/13 晴
2012: 18/31 晴
2013: 13/13 晴
2014: 16/16 晴
2015: 8/8 陰雨
2016: 21/16 晴
2017: 21/23 晴
2018: 5/7 大雨
每一年變化都非常大,要說近幾年最適合跑馬的只有 2013 年,可那年偏偏發生了波馬爆炸案。我參加的過去兩年,一年是溫暖大晴天 (攝氏 21~23), 一千多人中暑進醫療帳篷;一年是低溫豪大雨 (體感零度以下),還是一千多人失溫進醫療帳篷。
這122年來,有下過雪(5次)、有大豪雨(4次)、有異常炎熱(11次) 。說到這你大概可以知道,波士頓的春天,異常的天氣其實也就是正常發揮。我的建議是:
"Hope for the best; plan for the worst." /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炎熱氣候:電解質/鹽錠、防磨膏/凡士林、注意補水
寒冷氣候:多餘外衣(防風防水、可以扔棄)、輕便雨衣、手套暖暖包、多準備一雙鞋襪
其餘依照個人習慣增減,反正能帶著就帶著,不能帶的,落地趕快買。通常賽前三天預報就很清楚了,不要像去年一堆人在最後一刻還找不到地方買外套雨衣,臨時買的大概又很醜,這是實話。
波馬Expo從週五一直到週日,沒意外的話都在John B. Hynes Veterans Memorial Convention Center, 就在距離終點線500公尺的地方。取物時順道去終點看看,想像週一從拱門下通過的場景,會很有幫助的。
報到很容易,要攜帶證件跟出示取物證明 (紙本或電子檔皆可)志工非常多,沒有什麼排隊的問題。
官方購物是adidas, 每年的慶祝夾克是不會賣完的,其他東西看銷售量,賽後可能會打折。不過如果是風塵僕僕遠道而來的,看到喜歡就買,別考慮太多了。目前只聽過後悔沒買的,還沒聽說後悔買的,當然,也可能是嘴硬就是了 (笑)
吃的方面,市區內就有中國城、飯麵都有,口味就不要太苛求了,能吃飽最重要。另外除了Chinese之外、Korean、Japanese、Thai、Vietnamese都是可以嘗試的關鍵字,適合習慣亞洲口味的跑友肝醣超補。
波士頓龍蝦嘛,優質蛋白質,幾乎沒有脂肪跟碳水,這東西適合...賽後吃:)
賽前一天:仔細閱讀參賽者手冊,記住自己要搭巴士的時間、準備好隔天的早餐,早早回飯店歇著。流程是這樣的:在終點寄物 -> 搭官方巴士去起點 -> 跑回終點後原處取物。
注意:起點沒有寄物,另外寄物有專用的袋子,用自己的是行不通的。
依照波次不同,在合適的時間起床。以第一波Wave 1(紅色號碼布)跑者為例,要求在6:00-6:45分從終點Boston Common搭上Bus. 依照個人經驗,以官方建議的時段上車,時間絕對足夠,不用再早了。
巴士行駛到起點Hopkinton大約40分鐘,大約會在7:30-8:00間抵達選手村。這時距離起跑還有整整兩小時,所以我建議在巴士上頭小睡一下,也有很多人會太興奮而講一整路的話。老實說真的很吵。不過我第一年也是這樣 :P
選手村裡有吃有喝、覺得餓的還可以補個貝果、香蕉、咖啡。你大概會坐在草皮上,下雨的話會變成爛泥巴,如果有準備個紙板或塑膠墊,當場就變VIP.
9:15 之後,選手村通往起點的路會開啟,到起點的路程大約還有1公里,感覺好的話可以小跑熱個身。最晚在9:30就會抵達起點旁,這時有最後一次上洗手間的機會。
下圖就是從選手村走向起點的路線,注意進Corral前還有最後一次上洗手間的機會。
09:32 女子組精英出發 (也就是除了 Wave 1 的人以外都看不到)
10:00 男子組精英出發
10:02 一般組 Wave 1 出發
總結一句話:上傷心坡不可怕、末十公里賣力踏(對,我是故意押韻的。)
美國國歌後、槍響前,頭頂上會有三架戰鬥機呼嘯而過,主持人開玩笑說:「他們是今天最快到終點的。」然後比賽開始。
還記得賽道的樣子嗎?不記得,我們再來一次:
0-5 miles (0-8K): 起伏路段,整體下坡
一開始覺得很輕鬆是正常的,特別是下坡的路段、旁邊還有無數群眾在賣力加油。不能比目標配速快,可以比目標配速慢。現在快的十秒鐘,後面要用一分鐘來還。
5-13 miles (8~21K) 大致上是平路,有點小幅度起伏
執行目標配速,不要快、不要快,專心跑步,注意體感心跳。過了半程,體感應該要很輕鬆,幾乎就跟沒跑一樣,好像剛暖完身。
Mile 14 (22K) 衛斯理學院,Free Kisses 大放送
索吻的靠右、追成績的靠左,各取所需,互不干擾。這是你在美國唯一可以合法跟女學生索吻的機會,我不會跟你太太說的。
(免責聲明:我兩次都沒親。太太你有看到吧?)
16-21 miles (26-33K) 牛頓四大坡、傷心坡
惡名昭彰的傷心坡,跑過的都知道,其實也沒有多可怕。真正可怕的是30K左右的撞牆期,在這時候會一起出現。
所以前面跑太快的人,哭泣吧!後悔吧!前面保守點的人,傷心坡不傷心,三步併兩步也就過了。可以接受速度合理下降,不要強攻上坡,記住全馬比賽在20 miles(32K)之後才開始。
21-26 miles (33-42K) 進市區,最後10公里
各位觀眾,整個賽道中最容易、最好跑的路段終於出現了:過了傷心坡之後,會是5公里的下坡,再接5公里的平路!
你所有累積、保留的體力,就是為了在這時候碾壓眾生。我還記得我在前年,咬住配速攻克傷心坡,最後卻在坡頂抽筋,眼睜睜看著下坡卻痛到跑不了的遺憾;更記得去年,上坡放鬆保持步頻、任由自然掉速,卻在最後10公里全開、超車近百人的痛快。
要我選一百次,我都選後面那個 ;)
26-26.2 miles (42-42.195K) 終點前衝刺
在消防局前最後的左轉後,你就可以看到遠方的深藍色拱門了。這是你在夢中期待無數次的場景,同時也意味著比賽即將結束了。
不要留下遺憾、盡情衝刺吧!賽道旁的觀眾,要嘛是大老遠來幫你加油的家屬朋友、要嘛是羨慕你能在賽道上奔馳的跑者。在他們面前展現出最好的自己,是對比賽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負責。
26.2 miles (42.195K)
過終點後,不要停留。跟每一位你見到的志工道謝、向每一位你見到的群眾 High five!
來到獎牌桌前,白髮斑斑的老奶奶笑臉盈盈。然後你彎下了腰,讓她在你的脖子上,掛上那面獨角獸的徽記,她輕輕地說:
「恭喜你,你現在是個波士頓馬拉松跑者了。」
以上個人經驗,不一定完全正確。不過如果你心理完全沒底,那姑且就信我一次。
參加過這麼多場比賽,波馬仍然是那個 one and only 讓人會一而再、再而三回味的地方。就如同賽前選手村的廣播:
「每個來到 Hopkinton 的跑者,都有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不過你們都靠著自己的努力,來到了這裡。」
願每個參賽者都有最好的體驗,也祝福每個以此為目標的跑者,總有一天美夢成真。
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 Jay的跑步筆記
在美國有一名少女,名叫凡妮基(Winter Vinecki) ,在她14歲時由母親的陪同下,足跡遍及世界7洲,並在每洲都完成每一項馬拉松競賽,成為年紀最輕的7大洲完賽馬拉松女選手,這一切促使她完成紀錄的是已逝世的父親,凡妮基希望能透過馬拉松的比賽向父親致敬。
凡妮基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現在居住在猶他州,從5歲起,她就開始參加鐵人三項活動,先後兩次獲得美國小鐵人比賽(Ironkids)的冠軍,後來還成為了小鐵人形象大使,年紀輕輕的她就創下許多不凡紀錄。
但是,在2008年時,她的父親才40歲就被診斷出前列腺癌,當時9歲的凡妮基便希望籌組非營利組織,希望透過運動募款資金,喚醒大眾對前列腺癌的認識以及研究,但是遺憾的是,過了10個月後她的父親就不幸過世了,這樣的傷痛讓她更堅定她要以運動籌措經費,並協助組織運作的決心。
父親的過世讓凡妮基更有了堅定的目標,經過一連串的訓練以及充份的準備後,在她13歲時,就正式開啟了她的七大洲馬拉松征戰之旅,首先第一站就是尤金馬拉松(北美洲,美國),這場競賽被跑步雜誌《Run for life》譽為最完美賽道的比賽,不僅有舒適的氣候,還有平坦的賽道,在這優美的環境下比賽,是再完美不過了,凡妮基在這個著名的田徑之城跑出了3小時45分的個人最佳成績。
隨後,在同年的9月,凡基妮就開啟她的第二站——神奇馬賽馬拉松(非洲,肯亞),這是一場為了支持以及解決當地女孩教育問題的小型賽事,凡基妮花了4小時4分成功完賽,她在女子組排名第3,凡基妮知道當地許多人都需要幫忙,就把她把贏得的獎金送給了第4名的參賽者,因為這一名肯亞參賽者已生育了一個小孩,這樣溫馨的舉動,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凡基妮:「我覺得在這世界上,比我還困苦的人實在太多,我希望能幫上他們許多忙,讓他們生活過得更好一點。」
在2013年3月時,凡妮基奔跑在第三站——南極洲馬拉松(喬治王島,南極洲),在零下22度的天氣下,凡妮基以4小時49分的成績完成了全程馬拉松,在女子組排名第3,總排名第11,在這裡,她創下了一個當時的世界紀錄,就是在南極洲完成了馬拉松的最年輕的女孩。
在2013年的6月,凡妮基開啟了她的第四站——印加古道馬拉松(南美洲,秘魯),這場號稱世界上最難的馬拉松賽事,凡妮基以9小時18分完成了比賽,並獲得第一次獲得馬拉松冠軍女子組,同時還創造了這場賽事當時的女子紀錄,同時在2013年8月,凡妮基出現在追日超級馬拉松(亞洲,蒙古國)純粹的原生態環境賽道上,這是她的第五站,從海拔1650公尺的庫蘇古爾湖沿岸始發,經過42公里複雜的地形與美麗的山地美景,凡妮基以5小時55分的成績完賽,並排名在女子組的第2名。
在2013年10月,凡妮基選擇了一場紀念自己偉大父親的賽事作為第六站——大屏障島碼頭馬拉松(大洋洲,紐西蘭),這個比賽由當地僅有的三所小學之一所主辦,所有賽事獎金以及報名費都是用於支持當地兒童教育,最後,凡妮基以4小時31分成功完賽,在女子組排名第3名。
在2013年11月10日,凡妮基在雅典奧林匹克運動場上,以4小時3分的成績衝過終點線時,於是,她完成了第七站——雅典馬拉松(歐洲,希臘),至此,她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也成為了當時完成七大洲七場馬拉松最年輕的女孩,並也實踐了她為了過世的父親而跑的夢想。
凡妮基:「每當我在跑步時,我都感覺父親在我身邊,跑完這最後一站時,我感覺身體充滿了許多感動的力量,過往的悲傷地慢慢的煙硝於散。」
這一路下來,凡妮基的母親一直在她身邊,不管是當時還是小小一隻參加鐵人三項時以及征戰七大洲馬拉松時,他的母親都陪在她身邊,媽媽不僅見證了凡妮基創造世界紀錄,而且與女兒一起,建立了一個新的紀錄,第一對一起跑完七大洲七場馬拉松的母女。
凡妮基母親:「我和她一起體會訓練的艱苦,一起面對比賽中的困難,一起分享完賽的喜悅,我想讓她知道,只要妳想去做,就能夠做到,以我45歲的年紀,跟隨在女兒身邊長達18個月,並陪她完成了七場馬拉松,我想用我實際行動去表達我對女兒的支持。」
現在的凡妮基現在把目標放在2018年冬季奧運會,這段期間她沒有鬆懈,扔然持續每周4天至5天、每天2至3小時的訓練。
凡妮基:「完成7大洲馬拉松,只是完成我十分之一的目標,每一段比賽都有不同體驗,在肯亞的比賽幫助非洲孩童受教育,才了解不斷的學習與探索的真正意義,既然我現在就有能力完成這些事情,我就要持之以恆,也希望跟我正在一樣努力的人,不要放棄任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