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跑鞋:凝聚畢生精華
1
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跑鞋:凝聚畢生精華
2
足弓構造解析
足底筋膜炎、扁平足是怎麼造成的﹖ 日本教授從足弓構造解析
3
王心恬的超實用超馬裝備清單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跑鞋:凝聚畢生精華

2016-09-29
配備館 跑步 鞋子 馬拉松 NIKE 路跑 生活流行

自從美國的跑步熱潮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後,運動員對跑鞋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樣化。結合這些需求以及對過度內旋(足部在著地時向內翻轉)的深入瞭解,Nike研發了一款穩定性更強的跑鞋 —— Nike穩定性最強的跑鞋家族Nike Air Structure於1991年因應而生。

自問世之後,Nike Structure跑鞋家族贏得了廣泛好評,從長跑冠軍Galen Rupp在過去16年裡一直穿著此系列跑鞋的菁英運動員,到一般的運動愛好者以及退役運動員們,都為此系列獨特的設計而吸引。在此系列邁入第二十次進化之際,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跑鞋取其前代之精華,帶來此系列至今為止最先進的設計。

全新周年特別配色的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跑鞋,令人眼睛一亮!

Nike Air Structure跑鞋(1991年推出)

Nike Air Structure Triax 9跑鞋(2006年推出)

Nike Air Structure Triax 13 (2009年推出)

Nike Zoom Structure 16跑鞋(2013年推出)

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2016年推出)

全新周年特別配色的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跑鞋將在10月1日起發售,更多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0男款與女款跑鞋將從10月4日起在指定店面陸續發售。臺灣地區門市查詢: gonike.me/store-locater 

資訊、圖片提供:Nike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足底筋膜炎、扁平足是怎麼造成的﹖ 日本教授從足弓構造解析

2021-03-10
知識庫運動傷害運動生理知識觀念健走跑步

足弓對我們的影響從日常站姿、走路到跑步等生活和運動,擴及範圍之廣,其衍伸的常見問題如足底筋膜炎、扁平足更成為不少跑者心中永遠的痛。足弓是人體的靜態支撐結構,面對負載時,會保護足部構造與內部組織,吸收因變形造成的衝擊或失衡,並具彈性地積存能量、提升踢地力等作用。本篇深入探討足弓是怎麼保護我們的,也為你解析足底傷害如何產生,更教你一招有效舒緩足底筋膜慢性發炎的拉伸動作。

足弓的骨骼排列像座石拱橋

足部的縱弓構造含括了內側縱弓(從第一至第三蹠骨→楔骨→足舟骨→距骨→跟骨)與外側縱弓(從第四至第五蹠骨→骰骨→跟骨)。

足弓中的骨骼排列本身就像是石拱橋般,是維持弓形構造的基礎,如下圖。以前曾經很熱切議論過肌肉活動是否涉及這種弓形構造的靜態維持。有無數研究者對此議論紛紛,但根據Basmajian(1985)的彙整,以正常足部來說,在靜態的維持上弓形構造本身以及其連結的韌帶會同時發揮主要的作用,不見得需要肌肉的作用。然而一般認為,在承受龐大負荷的狀態或需要微調平衡之類時,肌肉也會 參與其中從旁輔助。

人類足部骨骼的排列就像石拱橋般
足弓中的骨骼排列就像石拱橋(如圖下)般,是維持弓型構造的基礎。此構造又由韌帶與其他支撐結構加以補強

韌帶是與骨骼排列構造同等重要的靜態支撐結構,而於內側縱弓的頂點處支撐著足部的是蹠側跟舟韌帶(彈簧韌帶)。這條韌帶強韌地連接起跟骨的載距突與足舟骨的下面。這條彈簧韌帶位於搭在跟骨之上的距骨中,比載距突更往前方突出,從下方支撐著連接足舟骨與幾塊軟骨的距骨頭。載距突與足舟骨之間沒有骨性的連結,而距骨頭就搭載於這條韌帶上。

足底短韌帶(蹠側跟骰韌帶)和彈簧韌帶一樣,於外側縱弓的頂點處結合,連接跟骨與骰骨的下面,是一條極為強韌的韌帶。足底短韌帶的淺層處有條足底最長的韌帶「足底長韌帶」,於深層處連結跟骨與骰骨,於淺層處則是連接跟骨與蹠骨,在維持外側縱弓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足部縱弓的靜態支撐結構(韌帶)
足部縱弓的靜態支撐結構(韌帶)

足底筋膜緊繃與發炎

於最表層連結起跟骨與蹠骨頭的這片結實結締組織稱為足底筋膜(如上圖)。腳趾那側會隨著腳趾背屈而拉扯附著部位,以結果來說,這個動作會拉抬縱弓。此結構稱為絞盤機制(如下圖)。一般推測,在步行或跑步的push off狀態中,足弓因為這種機制而變強,足部的彈簧便會被有效活用在推進上。

當腳趾呈屈曲姿勢或是在放鬆的狀態下,足底筋膜會鬆弛,沒辦法清楚摸到它,不過張力會隨著腳趾的背屈而增加,因此從足底的腳跟部位前端(跟骨隆突的遠端邊緣)附近開始,便可明確摸到在足弓中央處逐漸緊繃的筋膜。

足部絞盤機制
足部絞盤機制

跑者的足底筋膜有時會發生慢性發炎,不過在這類足底筋膜炎的案例中,因其構造使然,每個案例主訴的症狀百百種,有的人是足弓感到疼痛,有的則是腳跟疼痛。這種疾患若疏於適切的治療,很容易演變成慢性病,目前已知使用毛巾等讓腳趾背屈進行拉伸,或是進行所謂的踏竹板,這類拉伸動作都能發揮不錯的效果。

足弓是這樣變平的

足弓變低時所引發的問題大多為內側的問題。如前所述,距骨頭位於內側縱弓的頂點處,來自其足底側的支撐只有彈簧韌帶,並無骨頭的支撐。筆者得知此事之初也深感驚訝。實際上,我曾遇過一個足部旋前而足弓明顯變低的案例,仔細觀察其足部發現,距骨頭跑出這條韌帶的支撐而變得搖搖欲墜。在這樣的案例中,有不少主訴症狀是彈簧韌帶有明顯的壓痛,總覺得就構造上來說,內側縱弓會發生問題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外側足弓本來就比內側還低,幾乎沒看過這裡塌陷的案例,這點以構造來說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雖然骰骨的疲勞骨折極其罕見,但外側蹠骨發生疲勞骨折的案例卻屢見不鮮。即便是為足弓塌陷所苦的人的腳,試圖拉伸縱弓構造施加外力時,要以肉眼確認足弓伸長的模樣應該不是件容易的事。請各位讀者務必測試看看。足弓的靜態支撐結構就是如此堅固。

限制前足部旋後的運動貼布
限制前足部旋後的運動貼布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旦對足部施加扭轉的負荷,就能輕易造成足弓變低。請固定後足部,試著讓前足部旋後。肉眼即可看出縱弓變平坦了。這樣的狀況實際上會發生在支撐中且後足部旋前的情況下。後足部若在旋前姿勢下承受負載,光是這樣就會讓距骨幾乎從跟骨往內側崩塌,而前足部也會呈旋後姿勢,導致足弓變得平坦。

根據Arangio等人(2000)運用三次元力學模型來進行計算的研究,在距下關節位於中立位的狀態下,施加約70㎏重的負載,並讓後足部旋前5°,前足部便 會呈旋後姿勢,對第一蹠骨的負荷則變大了。此時,拉伸內側足弓頂點處的距骨頭與足舟骨之間的關節的力矩增加了47%,而拉伸足舟骨與內側楔骨之間的關節的力矩則增加了58%。

像這樣讓跟骨往內側倒,或是距骨頭、足舟骨逐漸往內側塌陷,是後足部旋前最具代表性的狀態,以結果來說,此舉讓內側的縱弓伸展而變得平坦,對內側的支撐結構強加了莫大的負擔。

順帶一提,在同一項實驗中,讓後足部旋後5°的情況中,拉伸跟骨與骰骨之間的關節的力矩增加了55%。

也就是說,旋後反而會加大外側縱弓的負擔。仔細觀察彈簧韌帶的纖維走向,看得出來是從後方外側往前方內側、往能限制前足部旋後的方向延伸。假設靜態支撐結構之核心的韌帶是依目的性配置而成,那麼便可得知在內側縱弓的維持中,對前足部旋後的控制果然十分重要。

足弓的靜態支撐結構相當堅固,但令人意外的是,一旦對足部施加扭轉的負荷,就能輕易造成足弓變低。

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實際上,沿著彈簧韌帶的走向貼上運動貼布(如上圖),強制前足部旋前,可以有效率地限制縱弓平坦化。考慮到關節的運動,並基於功能面的考量,筆者都會在競賽選手的腳上貼上限制前足部旋後的貼布,結果某天察覺到貼布的方向和彈簧韌帶的走向竟完全一致,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話說回來,若稍微換個角度,從確保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或是推進的作用端這樣的觀點來看,足弓在旋前姿勢中會變平坦的這種足部關節的特性,在「應對著地位置的少許錯位」、「在轉彎處、不平整的地面或是斜坡上移動時」、「快速剎車或有效率地變換方向或往側邊推進」等情況下,都是十分重要的功能。

各位不妨也試著從這樣的視角來觀察足部。

資訊

• 本文摘自台灣東販,大山 卞 圭悟著
《圖解 運動員必知的人體解剖學:理解人體結構,讓訓練效果最大化》一書。

本書特色

     結合最新運動科學知識與多年現場指導經驗,
     清楚全面地講解「運動時人體的狀態」。
 
本書作者為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系副教授,於1999年、2001年與2005年擔任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田徑日本選手團的培訓師,兼任JATI訓練指導者培訓講習會的講師,現場指導經驗豐富,最清楚運動員在訓練時最常見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訓練方式。
 
  要做出最有效率、最合理的動作,
  首先必須認識自己的身體。
 
本書主要針對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切入探討,希望藉由探討日常生活或運動中的身體結構,讓致力於訓練的人或競賽選手獲得助益,並另外費了些心思,透過一些圖片或身體相關的閒聊,讓一般人也能樂在其中。

更多《圖解 運動員必知的人體解剖學》資訊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王心恬的超實用超馬裝備清單

2018-11-22
配備館服裝運動配備越野跑超馬跑步

名模王心恬是出了名的熱愛運動,她曾在2016參加SUPERACE超級馬拉松吳哥窟站,又於今年9月挑戰同一系列賽事內蒙站,兩場3日賽都需要全程背負自己的所有行囊跑111公里,對一般人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內蒙站完賽後,身經兩戰的王心恬,細心以內蒙站沙漠超馬為例,列出超實用裝備清單與穿著技巧。

王心恬的超實用超馬裝備清單 ©SUPERACE

裝備清單

1. 專業越野背包(20-25L)
2. 睡袋(0-15℃)
3. 睡墊
4. 登山杖
5. 水袋╱水壺(≧2L)
6. 三餐食物(≧2800cal)
7. 其他副食品(3日份量)
8. 個人餐具
9. 反光急救毯
10. 頭燈&備用電池
11. 手機&行動電源
12. 個人急救包
13. 哨子
14. 選手號碼布
15. 羽絨服(0-10℃)
16. 個人更換衣物
17. 拖鞋
18. 手錶(GPS功能)
19. 手套&防沙鞋套
20. 太陽眼鏡
21. 帽子
22. 防曬用品
23. 防蚊液
24. 耳塞

王心恬講述自己的沙漠超馬裝備清單

服裝&背包Tips

上身內層-調節體溫
.挑選合身貼膚、吸排機能佳、質地柔軟的款式。
.建議穿短袖上衣加袖套防曬。 
上身中層&外層-防風及保暖機能
.可以彈性混搭,在溫度變化之間調整搭配。
.建議帶厚薄適中的刷毛外套(轉涼時快速套上)
.以輕量風衣+羽絨背心保暖。 
下身
.壓力褲搭配短褲
越野背包
.背起來背部貼合舒適的款式,長久時間不會磨蹭或不舒服。
.輕量
.物品掏放便利(大層大開口、外掛小包包,以便拿取能量膠等物品)
.可加掛登山杖等物件

王心恬今年9月在SUPERACE超級馬拉松內蒙站的全身裝備 ©SUPERACE

王心恬表示,兩年前第一次跑吳哥窟超馬,行李準備得匆促,而今年跑內蒙準備時間充裕,也較能精打細算,在做好重量管控下滿足個人需求。建議採買裝備的最大重點是「輕量化」,她自嘲﹕「別人採買出國用品時按計算機是在算錢,我按計算機是在算公斤數。」
 
王心恬因個人喜好攜帶建議幾個準備上的小細節,例如補給上,建議帶吸管式水壺,在賽事進行中較能方便喝水;另外雖然市售許多登山專用乾燥飯,但她因為吃不慣,改為全帶泡麵,她形容自己的背包打開簡直是「2018年泡麵大賞」。此外,身為模特兒的她為了「職業道德」還帶了兩片面膜,在沙漠中也要保持肌膚水嫩。

王心恬與自己參加SUPERACE超級馬拉松內蒙站的號碼布合影

採訪攝影/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