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挺身對於許多成年男性來說,是在熟習不過的體能訓練動作,然而,這項訓練除了可以訓練我們的上半身肌肉之外,還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表示,當一個人可以正確完成伏地挺身的次數越多,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低,這些發現將可能會建立出一套新的簡單基礎風險評估模式,至於這樣的研究是否真的可行?我們將於這篇文章告訴你。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表明,每年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790萬,約佔全球死亡人數的31%。多數造成新血管疾病的因素主要都來自於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習慣、抽菸以及經常性的喝酒習慣所導致。因此,運動習慣與心血管疾病(CVD)之間有關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
然而,目前正確評估與心血管風險相關的身體適應性的方法,例如心臟運動壓力測試(Cardiac exercise stress testing)或次最大跑步機運動測試,不僅檢查的成本昂貴並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現在,來自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的發現,醫生可以依據一個人能完成幾次伏地挺身的能力,來進行最初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
在2019年2月發表於JAMA上的研究報告指出,能完成40下伏地挺身的人比完成10下以內的人,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相對降低許多。這項研究在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間,在印第安納州的1個門診診所中對18歲以上的男性消防員進行了這項研究,並在2000年2月2日至2007年11月12日之間進行了基線和定期的身體檢查,包括伏地挺身能力和運動耐量的測試。根據完成的伏地挺身次數將參與者分為5組,共有1562名參與者接受了基線檢查,最終分析中包括1104名具有可用伏地挺身數據的參與者,並開始長達10年的追蹤分析。
在隊列的平均值(SD)年齡為39.6(9.2)歲,BMI的平均(SD)為28.7(4.3)。在10年的隨訪期間,參與者獲得了37個與心血管疾病(CVD)相關的結果(8601人/年),並具有可用的伏地挺身數據;並發現增加伏地挺身次數的能力與心血管疾病(CVD)事件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與完成少於十個俯臥撑的參與者相比,能夠完成40個以上俯臥撑的參與者發生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風險降低了96%(IRR,0.04; 95%CI,0.01-0.36)。
帶領這項研究的醫學博士賈斯汀·楊(Justin Yang)表示,我們的發現提供了證據,證明伏地挺身的次數幾乎可在任何情況與環境下,進行簡易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這是一個最快速以及最方便的辦法。同時,令人驚訝的是伏地挺身的能力與跑步機測試的結果相比,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具有關連性。
但是,研究人員也特別警告說,由於他們的參與者是由特定群體的人所組成,都是介於30-40多歲擁有一定運動習慣的男性,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可能不適用於女性以及年齡較大或較小的人。雖然如此,但目前的發現仍然對於建立心血管健康與運動之間的相關性依然重要。最後,醫學博士賈斯汀·楊(Justin Yang)表示,這項研究將說明並強調身體的能力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臨床醫生應該在臨床期間如何快速評估身體是否健康。
你會想知道「伏地挺身是徒手訓練的最佳運動」
我猜你應該會有「修正這6個錯誤讓你做出完美的伏地挺身」這個疑問
可能還會有想挑戰「如何成功做出單臂伏地挺身」的念頭
資料參考/JAMA、medicalnewstoday
責任編輯/David
總是在電腦前埋頭苦幹的你,頸椎、手腕是不是常常痠痛到「不舉」﹖想把頸部抬到正中或是多點幾下滑鼠,都感到又痠又卡。低頭電腦族通常有頸椎、手部兩大問題,最適合立即能活動到頸椎的手部動作。據楊琦琳著作的《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一書,你可以運用以下多裂肌脊動招式,連「坐」著辦公都能運動,輕鬆擺脫低頭族的痠痛困擾。
動作 1 合掌轉腕
訓練效果 長時間使用滑鼠、握筆寫字、滑手機、按計算機、哺乳以及繪圖等工作, 手指和腕關節重複且過度運用,導致周圍神經受壓迫或神經傳導受阻,手掌的感覺與靈活度發生緊、脹、痛等情形。合掌轉腕可改善手臂及相關神經、肌肉因為過度疲勞造成的肌肉麻木情形。
訓練部位 訓練從指尖、腕、肘、肩、肩胛、胸椎等關節的肌肉、血管、神經扭轉舒展。
難 易 度 ★★★★★
訓練時間 3分鐘
使用器材 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 長期有腕、肘、肩和胸椎各方問題者,可漸進式地訓練到手腕對貼的位置。
小 提 醒 初期練習注意脊椎的正中線,運動過程盡量不要發生頸椎前傾或聳肩動作。
動作 2 提肘上舉
訓練效果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然而因為長期哺乳、文書工作,或是年長者少活動等日常習慣,人們很少將手臂上舉到超過肩膀的角度,使得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等4個緊密包覆著肩關節的肌內組織(又稱「肩旋轉袖」)活動範圍越來越萎縮。提肘上舉能改善五十肩、肩胛過緊、駝背、肩夾擠症,並透過標準脊椎中線穩定訓練,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和肌內彈性空間。
訓練部位 提手上舉可以訓練肩胛、肩關節、手肘的肌肉對抗地心引力。胸椎保持在正中線,先透過合掌轉腕慢慢拉提整個脊椎線條。
難 易 度 ★★☆☆☆
訓練時間 3分鐘
使用器材 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 初期訓練者,雙肩上提時以舒服的角度練習即可。
小 提 醒 雙肩上提和手肘上拉時,若肩膀痠或肩關節不適,代表長期維持工作姿勢過久,肌肉疲乏,這時依自己的力量做到舒適角度即可。
動作 3 枕頸環旋
訓練效果 適合久站、久坐、長時間會議、出差交通、常抱小孩等頭頸肩的姿勢過久者,舒緩肌肉疲乏及頸椎的不對稱肌肉張力。可藉由觀察雙手肘高度是否對稱,訓練雙肩的高低肌肉張力問題。
訓練部位 頸椎多裂肌肌群伸展和收縮。
△頸側屈:斜方肌(遠側支撐)、胸鎖乳突肌、斜角肌。
△頸向同側旋轉:頭夾肌、頸夾肌。
△頸向對側旋轉:斜方肌(遠側支撐)、胸鎖乳突肌、頸夾肌。
△屈肘關節的肌肉:肱肌、肱二頭肌、肱橈肌和旋前圓肌。
△外展肩關節的肌肉:三角肌和岡上肌。
難 易 度 ★★☆☆☆
訓練時間 3分鐘
使用器材 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 頸椎1年內有開刀或半年內有外傷,須先請醫事人員評估。五十肩或肩胛脊症患者,可視自身的舒適度調整雙手位置。
小 提 醒 1.此動作可採站姿或坐姿。
2.運動過程若出現頸、肩痠緊,頸椎的旋轉範圍可以縮小。
3.雙手五根手指交疊,做出護頸的動作,後仰時保持呼吸順暢,不要憋氣。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