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向來是現代人最為煩惱的問題,不僅影響外觀、也對健康造成影響。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點:肥胖不是體重的問題而已,脂肪的堆積才是關鍵。因此正確的體重控制應該是:「如何消除脂肪」。
運動與飲食控制是減重的基本原則,然而正確選擇可以幫助脂肪燃燒的食物,比較容易達到減重的效益。燃脂食材在攝食後可以有效促進脂肪代謝,俗稱脂肪的燃燒,以下為常見的燃脂食材:
臺灣人較少食用肉桂,但隨著飲食西化,越來越多人飲用咖啡,並且在咖啡的奶泡上面撒上肉桂粉,或在麵包裡加入肉桂以增添濃郁香氣。其實,若想讓身體脂肪分解加速分解代謝,只要在食物中添加四分之一至一茶匙的肉桂,不僅香濃可口,燃脂效果更是綠茶的二.五倍。
也就是「粗糧」,相對於稻米、小麥、白麵等「細糧」,粗糧主要包括玉米(不包含甜玉米)、高粱、小米、蕎麥、燕麥、薯類及豆類等。粗糧既可滿足人體對澱粉的需求,又因富含豐維生素B1 與B2,具有燃脂與體重控制的效果。
其中,又以玉米和番薯為最佳燃脂代表。玉米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比一般米、麵高出四至十倍,它還含有大量鎂,鎂可加強腸壁蠕動,促進機體廢物的排泄。我建議將玉米保留玉米鬚煮湯,冷卻後取代茶飲,且玉米食後容易有飽足感,所含熱量卻很低,是減肥的最佳代用品之一。
至於番薯,每一百公克的熱量為一百二十四大卡,熱量僅為饅頭的一半,它是生理鹼性食物,食後可抑制皮下脂肪的增長與堆積。而且利於排便,對於燃脂也相當有效。若是擔心吃完番薯後導致排氣或脹氣,可以在烹煮之前,將其切塊,用鹽水泡一、二個小時再煮或烤,就能減少食後的泛酸,以及腹部脹氣和排氣等不適感。
咖啡因是茶及咖啡苦味的來源,可以刺激腦部活動,振奮心情,同時還有利尿效果。咖啡因有促進脂肪分解的功效。綠茶、烏龍茶或咖啡等,都含有咖啡因,飲用時不加糖及奶精,燃脂功效才能充分發揮,但喝咖啡會心悸者並不建議嘗試。
大豆製品,如豆腐、豆皮、豆漿及味噌中,所含的大豆皂角含量都相當豐富,它能讓腸胃不易吸收多餘熱量,也具有抗氧化、調降血膽固醇及血脂肪的作用,能抑制血栓生成,防止動脈硬化。
納豆輔酶:納豆黏液中的酵素可清除血栓,還能促進燃燒脂肪,抑制過剩脂肪儲存。適當攝取納豆有助健康。
辣椒粉、辣椒油以及辣椒,都含有豐富的辣椒素,辣椒素被發現具有燃脂功用,它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加速能量代謝,但是腸胃道功能較差者要斟酌食用。
維生素B1及B2對於熱量的代謝相當重要,它們是酵素的輔酶,如果缺乏時,酵素就無法發揮作用。然而,由於維生素B1、B2是水溶性的維生素,無法儲存於體內,多餘的還會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相當容易隨著食品加工過程而流失,必須時常補充。
動物肝臟稱得上是維生素B群的寶庫,而全穀類、五穀雜糧、酵母、小麥胚芽、豆類、牛奶、肉類等,也都是重要來源之一。
酵素不但能避免中性脂肪(又稱三酸甘油酯)囤積在血液中,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達到燃燒脂肪的功效。適當補充酵素,可以達到節省體內酵素的目的,身體就能有效利用體內酵素來消耗多餘脂肪,自然能促進熱量的代謝。
鳳梨、香蕉、木瓜、奇異果等,都含有非常豐富的酵素,另外,香菇、白蘿蔔、洋蔥、山藥、豆芽菜等蔬菜,酵素含量也很豐富。
共軛亞麻油酸是亞麻油酸的同分異構物,已發現具有增加肌肉及減少體脂肪囤積的功效。此外,也具有清除自由基及抗癌等效果,建議由葵花油中攝取。
木質素可活化腸道功能,使排便通暢,刺激新陳代謝,脂肪不容易堆積。常見食材如芝麻、燕麥、穀類、可可亞、大豆、亞麻仁等,都含有很豐富的木質素。
Q10是身體燃燒熱量時所必備的物質,如果體內Q10足夠,則我們所攝取的脂肪就能充分被代謝分解。除了燃脂,Q10也具有抗氧化,並清除體內自由基,有助於維持健康。富含輔酶Q10的食物包括秋刀魚、沙丁魚、鮭魚、鮪魚等魚類。另外,牛肉或羊肉等紅肉、菠菜、花生、豆腐、豆漿、橄欖油、葵花油也有相當豐富的含量。
正確飲食有助脂肪燃燒,但過度大量食用燃脂食物也是不正確的。每天保持三十分鐘的活動或運動,可以活化身體的細胞,並持續有效燃燒脂肪。所以正確的食物選擇與適當的運動,才會對體重控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許多人因為工作時間長,幾乎三餐不正常加上有吃消夜的習慣,此外,還會發現都有睡不飽以及身體常常不明原因痠痛,也一直感到很疲倦。隨後看了醫生才發現自己因為身體累積很多毒素,開始透過斷食來排毒,事實上,許多排毒飲食文章都會告訴你,透過身體斷食的方式,能夠達到治病及排毒的功效,甚至能夠調整體質,但是真是如此嘛?而且你適合嗎?
根據中醫師表示人在吃東西的時候,腸胃會花很多時間去消化這些食物,一旦不進食,人體的消化需求下降了,代謝毒素的能力就會跟著上升;簡而言之,就是當身體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消化食物時,反而能夠刺激腸胃及其他器官,把多餘的脂肪及毒素排掉,因而達到治病與排毒的效果。雖然斷食可以讓身體有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老廢的物質,來達到治病及排毒的功效,但仍然有一些族群不適合斷食療法。因輕斷食施行方式較為簡單,對身體的影響並不大,所以一般人皆適合,但半日斷食、一日斷食,甚至是5日斷食、7日斷食,或是更久的30天、40天的斷食,以下這幾種族群都不適合:
如果本身患有胃潰瘍、胃曾經開過刀的人,都不適合半日以上的斷食療法,以免造成胃酸分泌出現問題,引起病情的惡化。
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超過24小時沒有進食後,身體會開始分解蛋白質當成能量來源,這時會使得體內含氮量過高,造成腎臟的負擔。因此,有腎臟病的患者不太適合斷食法。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這是完全不可以實施的,尤其是血糖過低的人,在嚴格進食的情況下,會讓身體產生有毒物質「酮酸」,造成酸中毒,引起昏迷或生命危險。
對於孕婦來說,在懷孕時期需要許多營養來給寶寶攝取,如果斷食不僅會傷身,還會造成寶寶營養不良的狀況,然而對於小朋友來說,更是不行。在兒童時期,我們需要補充大量的營養來讓骨骼、肌肉以及身體器官獲得營養來茁壯,如果斷食只降低免疫力以及造成營養不良現象。
痛風病患者在斷食情況下,也會使得細胞核被分解,體內尿酸會跟著升高。
看完以上敘述,專家建議以上六種人千萬不要斷食,以免造成營養不良甚至是身體負擔。
資料來源/常春
責任編輯/妞妞
如果當你嘴饞想買條巧克力吃,包裝上提示要跑步多久才能燃燒掉這條巧克力的熱量,你會吃完趕快去運動、直接放棄吃它,還是不為所動?英國一項研究發現,食品標示上詳細說明需要多少運動能燃燒產品內容物所含的卡路里,有助於每天減200卡熱量、對抗肥胖。
以現有食品標示來說,包裝食品都必須顯示熱量等營養訊息,但少有證據顯示人們會因為這種方法改變購買或飲食方式。而一篇發表於《流行病學和社區衛生雜誌》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薈萃分析研究,以 「(暫譯)身體活動卡路里當量Physical activity calorie equivalent」(以下簡稱PACE)進行分析。PACE標籤例如:在一塊巧克力包裝標示上告知消費者,其所含230卡熱量需透過跑步23分鐘或步行46分鐘才能燃燒掉。而該研究發現,大規模應用PACE標籤,可讓每人每天平均減少200卡熱量。
該研究團隊分析了14項研究數據,檢查PACE標籤在減少卡路里方面的有效性。結果發現,與沒有標示的食物相比,使用PACE標籤時人們每餐選擇的熱量少了103卡。不過,研究也發現與其他類標籤相比(例如僅標示卡路里、英國特有的「食品紅綠燈標籤」),PACE標籤對減少熱量並沒有明顯效果。
研究第一作者英國羅浮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Amanda Daley接受《CNN》訪問時,認為這方法值得一試!她表示,現有的食品標示系統(熱量和營養成分標示),沒有對英國的肥胖症產生巨大影響,相比之下,PACE標籤呈現資訊的方式更加「親民」,可幫助人們避免暴飲暴食、促使人多運動消耗熱量,並可能會鼓勵食品製造商生產熱量更少的產品。即便該研究分析的數量少且未落實在實際環境中,但研究目的是將PACE標籤添加入現有資訊中,而非替換它們。
「方法簡單非常重要!」Daley指出:「我們在決定是否購買之前,大約只會花6秒鐘查看食物,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必須接受易於理解的資訊,而不需要獲得數學博士學位才能算出吃了四分之一比薩實際上意味著什麼?」如果包裝標示直接告訴消費者「要花60分鐘走路才能消耗掉這包零食的熱量」,大多數人應該都能理解,並能體會60分鐘要走很長的路。
她也認為,只要每天減少約100卡熱量,加上持續增加身體活動,可以降低肥胖率。況且PACE標籤是非常簡單且直接的策略,相當適合用於包裝食品和飲料、超市標示和餐廳菜單。
反面意見:對飲食失調潛在影響
英國營養學會的營養師兼發言人Nichola Ludlam-Raine對PACE標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她表示,此標籤可能對飲食失調者產生極大的問題,因為標籤建議食物必須被「燃燒掉」;而標籤也提倡了一個不盡正確的觀念:選擇食物主要考慮是熱量而非營養成分。Ludlam-Raine也提醒:「運動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靠巧克力或碳酸飲料為生!切忌過度節食。」
上述研究作者Daley承認了這項擔憂,但她也表示沒有證據能證實PACE標籤會引起進食障礙。
正面意見:小變化足以產生大影響
另一方面,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RSPH)是PACE標籤的擁護者。RSPH副執行長Duncan Stephenson認為,像這樣的「小變化」就可以對熱量消耗和最終體重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其他研究也顯示,減少熱量能為健康帶來好處,例如減少300卡熱量可使血壓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下降,以及三酸甘油脂濃度下降24%。
資料來源/CNN, The Guardian , BMJ Journals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