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初,肯亞選手 Hyvon Ngetich 在德州奧斯丁馬拉松終點前爬行完賽的畫面是否令您印象深刻?2014年,另一來自非洲納米比亞的選手貝雅塔·奈甘寶 (Beata Naigambo) 在英國格拉斯哥大英國協運動會的馬拉松賽上,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她在終點線幾公尺處身體不堪負荷倒下,隨即奮力從隔板上起身往終點線痛苦地掙扎前行,一過終點線她也立即體力用盡倒地不起,戲劇性的畫面令人動容。
據 namibian.com.na 網站報導,奈甘寶在2014年於格拉斯哥舉辦的這場馬拉松賽的終點前,以戲劇性地癱倒在隔板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當她跑進終點一百公尺處時,看起來胸口已經非常疼痛,她緊緊抓著別在胸前的號碼布,像是力氣快要用盡一樣地往前跑。等到了距離終點線僅數公尺處,她似乎體力已經到達極限,整個人無力地倒在路邊的隔板上。
奈甘寶第一次震驚全場觀眾是在2006年於澳洲墨爾本所舉辦大英國協運動會上,她參加馬拉松賽時,也曾在15公里處倒下。那次她被診斷出低血壓與缺鐵性貧血,這是常見於營養補充不足的女性運動員身上的症狀。
在2008年,奈甘寶差點錯失參加北京奧運的機會,她在賽前一個月曾因伴隨缺鐵的感冒中斷了練習。2013年,她也在莫斯科世錦賽的馬拉松上,才開跑16分鐘,跑了5公里的她又搖搖晃晃起來,接著立即倒地失去意識。在那場比賽,由於天氣異常地酷熱,她的同伴選手 Helalia Johannes 和 Leena Ekandjo 也未能完賽。
奈甘寶是納米比亞頂尖長跑選手之一,曾以2小時31分的佳績於2009年荷蘭 Eindhoven Marathon 封后。她於2008年北京奧運獲得馬拉松女子組第28名、2012年倫敦奧運38名的成績,不過,今年初北京世錦賽的馬拉松項目,她也以未完賽 (DNF) 作結,幸好於稍後的漢堡馬拉松奪得第三名的成績,並跑出個人最佳成績2小時27分28秒。
根據 namibian.com.na 網站說明,奈甘寶一系列的狀況並非偶然,許多女性運動員都可能遇到這樣的情形。
加拿大名將保拉·芬德利 (Paula Findlay) 也經歷過相似的命運,她在2012年倫敦奧運女子鐵人三項比賽中,從熱門的奪冠人選,竟落得以最後一名作收的結局。
「我不知道我在倫敦發生了什麼事,」芬德利後來對記者說道。「我的腿好像殘廢了一樣,我完全沒有力氣了。但我本來認為這是一天之中所累積的壓力和緊張與當天的種種不順所導致。」
缺乏鐵質在女性耐力運動員之中更為常見,因為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因為出血而流失大量的鐵。
跑步和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會導致身體裡的礦物質存量拉警報,如果運動員在他們的飲食沒有攝取足夠的鐵,這樣(加上各種其他因素)會導致鐵的缺乏。
在耐力運動的過程中,早發性疲勞是一種許多(特別是女性)運動員的一個常見抱怨。
過度訓練、壓力,或許多其他外部因素會引起疲勞,但很多疲勞的情況是由於血液中缺乏鐵,也就是所謂的貧血。
鐵這種微量元素,是人體的紅血球或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在人體有氧活動期間擔任輸送氧到各種肌肉和組織以供使用的工作。最近的研究表明,耐力訓練對於鐵質會有更多需求,而且許多運動員都無法滿足身體這樣一個額外的需求。事實上,有75%的18至44歲女性並沒有攝取足量富含鐵質的食物,這樣來說,對於鐵質的儲備枯竭是不可避免的。
建議所有耐力運動員,尤其是素食者,為了防止缺鐵性貧血,並保證自己有最佳的健康和運動表現,頻繁地監測身體的鐵質狀態,包括生物化學和營養分析是必要的。
奈甘寶自從在2006年於澳洲被醫生檢驗出此症狀之後,據說已經在接受治療,但這對於減弱她再次發生類似悲慘結局的恐懼並沒有太大幫助。
鑑於她的病史,和她最近的復發,社會大眾對於納米比亞隊的後勤工作人員是否採取了對運動員適當的福利與營養補給措施引發了一些爭議。
雖然奈甘寶的病情可能不是非常極端,不過這也引起了對她長期健康方面的擔憂,如果她繼續參加這種艱苦的、可能致人於死的長距離賽事的話,難保下一次不會有什麼意外。
在2014年4月的第34屆倫敦馬拉松上,一位42歲的男性跑者在賽後死亡,這是在三年內第二度發生,關於心血管突發狀況導致死亡的事件。
此外,在同年4月,於紐約首次舉辦的搖滾半程馬拉松上,有兩人在終點前與接近終點時不支倒地,後來被宣告死亡,死者分別是31歲和35歲。
還有三位跑者在2009年的底特律馬拉松接二連三因為心臟驟停,在幾分鐘之內死亡,這導致了許多對於耐力賽事主辦者應該重新評估參賽選手的醫療需求的提醒和建議。
大多數的耐力運動活動,如馬拉松和一些障礙路跑賽,只要求參賽者簽署跑步之前的免責同意書。但一些專家認為,賽前也應該針對所有參賽者做一些物理或壓力測試比較好。
MAF Method,是Maximum Aerobic Function最大有氧能力耐力訓練方法的簡稱,旨在依循每個人的年齡和體質而設定的有氧心率進行耐力訓練。此法由著名耐力運動教練菲爾馬佛東博士 (Dr. Phil Maffetone)推廣。
馬佛東博士是《The Big Book of Endurance Training and Racing》『耐力訓練競賽聖經』一書的作者。MAF訓練模式已有許多知名的馬拉松好手、三鐵選手所使用。
『耐力訓練競賽聖經』一書中,沒有訓練課表,也沒有飲食卡路里圖表,而只有很單純的訓練原則跟飲食原則。儘管每個人都想尋找一個獨一無二的飲食計畫,或是直追神人選手的訓練計畫,期待著一夜改變。
但是,這是不真實的,它只能是健康媒體樂於讓他們的讀者覺得一切皆有可能的幻相。要做到長期持久的改變一個人的健康和身材狀況,唯一的辦法是考慮個體的差異性,就是說,考慮你的個人因素。
Maffetone Method簡單而又涉及甚多,它是一個全面的方法,可以幫助個人找出什麼對他或她有效。通過走向這一旅程,你也明白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獎勵是,你可以前所未有地更健康,棒到足以達到你的運動目標,並過著高品質的生活。
但究竟什麼才是Maffetone Method?到底特點是甚麼?
Maffetone Method的一個具體目標是增加體內脂肪的燃燒,提高身體代謝能力和保持精神奕奕,並防止多餘的體內脂肪產生與體重堆積。
大部分用於日常生活的身體能量來源為糖類(葡萄糖)和脂肪的轉化(以ATP的形式)。除運動員之外,許多不太能充分燃燒脂肪的人必須依靠更多的糖分,從而每天燃脂量更低──糖分堆積過高、脂肪燃燒效率低靡,衰退健康就越明顯,其中包含精神不振,體重超重,日常生活中的耐力差和體能低下等。
Maffetone Method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解決嚴重疾病的關鍵化學條件。大多數疾病是從慢性炎症方式開始,沒有明顯症狀。觸發此問題的化學物質失衡很容易被飲食和生活習慣所控制。
具體來說,通過平衡人們的飲食與脂肪攝入量就可以避免慢性炎症,在這樣做時,很多出現在老化過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問題是可以避免的,包括癌症、心臟疾病、關節炎、糖尿病、老年癡呆症等等。
化學壓力增加、有氧能量無法提升和燃脂功能降低、身體慢性炎症,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糖和其它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從農業時代開始,這些食品就成為全數人們的主食,比起任何食物,它們直接影響一個人保持健康和身材的能力。事實上,富含糖品或精製碳水化合物的一餐或零食,不僅可以關閉脂肪燃燒和擾亂荷爾蒙,同時也啟動了那些引起疾病的基因(想想胰島素是怎麼分泌的)。
首先是確認自己的有氧心率,可遵循以下步驟。
用180減去年齡,再根據目前的健康和訓練狀態,進行調整。
A.如果你剛得過一場重大的疾病,或是目前需要持續服用某種藥物,減去10。
B.如果你受傷了或最近比賽或訓練的狀態不好,或曾經中斷過一段時間訓練,準備重新開始,那麼再減去5。
C.如果你堅持訓練兩年以上,沒有遇到上述任何問題,則不用調整。
D.如果你堅持訓練超過兩年,沒有遇到任何上述問題,並且在比賽中成績有提高,那麼加5。
舉例說明:假如你35歲,屬於上述(D)描述的情況,你的數字是 180-35=145,然後145+5=150,每分鐘心搏次數為150。在此例中,訓練時的最大有氧心率為150。此時有氧效率最高,令你高效提高有氧基礎。
高於這個心率的話,無氧的比例會顯著增加,身體會增加糖的消耗,降低脂肪消耗。以有氧心律每週做三到四次,維持在最大有氧心率的跑步,時間只需要45分鐘。包含熱身、課表及收操。
通常要提升有氧耐力的效果是需要時間的。有些人提升快些,有些慢些,因人而異。
除了常態訓練外,你也必須進行『最大有氧能力測試(The Maximum Aerobic Function Test)』通過訓練,在保持相同心率的情況下快速提高。
最大有氧能力測試需要選手在賽道上保持最大有氧心率。進行一個1-5英里(1.6公里到8公里)的測試,並記錄每英里所用時間。在測試以前應該進行12-15分鐘的輕鬆熱身,並且在一年之中每個月應該測試一次。以下是一個5英里的測試結果:
在MAF測試中,隨著里程增加耗時越來越長是正常的,第一圈應該最快,最後一圈應該最慢。
假定結果不是這樣,代表測試前熱身不足。而且測試結果在數周或數月以後應該提升,下面是從4月到7月的MAF測試,注意成績的提高:
如果你無法在3-6個月之後提升成績,說明訓練有問題了。可能是由於營養原因、過於疲勞、過度訓練(里程數過高)等等原因。
有時候,可能是設定的最大有氧心率過高。更重要的是,有氧運動能力的下降(例如:同心率下,跑步速度比之前還慢),可能預示著傷病的到來。總之定期進行MAF測試是非常必要的。
關於鄭匡寓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
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
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
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