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面來襲,天氣開始變得濕冷,對於許多跑者來說,要在這樣寒冷的天氣下跑步訓練,要怎麼怎麼穿才最合適呢?一般來說,最常見的錯誤是穿得太多,但是要在這麼冷的天氣下出門運動,前後若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容易感冒,那麼,要怎麼穿比較好呢?
當你開始運動,身體很快就開始熱起來,所以不需要很多層的衣服來讓你身體發熱,但是相反的當你停止跑步時,就必須要趕快將這些濕衣服給換下來,不然體溫會流失得很快,這時就必須要換上乾的衣服來保暖。
為了讓你可以穿著適當的衣服跑步,利用這些簡單的原則,以外面氣溫加上12度就是你跑步時體感溫度。但是,這樣的溫度也會依據你的體型、跑速還有跑步的距離長度有所不同。
對於身體體重較輕的瘦小型跑者,或者那些只是去輕鬆跑步的人來說,以室外氣溫增加6~9度便是你在跑步時的體感溫度。
另外,在刮風的天氣跑步時,因為是在風中跑步,所以在回程時風會從背後吹來,這時就切記不要在穿著流汗濕透的衣服,這樣會讓你的體溫快速流失,容易感到寒冷。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洋蔥式的穿搭法,多穿幾件輕薄透氣排汗的跑服,讓你在開始跑步時就能保持溫暖,當你跑步覺得熱時,也可以輕易地一層層脫去這些衣服,再把它們綁在腰上,這樣就可以讓你繼續跑步了,或者是利用繞圈的跑法,當你跑回起點時,就把身上多餘的衣服放在起點就可以了。
如果天氣真的相當寒冷時,上衣的部分,可以採取內短外長的方式或加上一件防風的外套,藉由運動的時間拉長,體溫也漸漸上升之後,覺得熱再脫掉外層的衣服或是外套,下半身則可以選擇短褲加上內搭褲,如果害怕雙手與耳朵會冷,可以再選擇加上手套或是耳罩、頭帶來做保暖。
以上這些小訣竅,希望能幫助你順利完成冬天的跑步訓練!
大家都知道運動能讓人心情更愉悅,那你有想過,不同強度的運動能為大腦和情緒帶來什麼影響嗎?國外新研究發現,低強度運動與認知和注意力明顯有關,高強度運動則能增加情緒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在長距離訓練中加入一些衝刺,能雙重幫助你鍛鍊大腦!
以往的許多研究中,運動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聯已相當明確;而新的研究發現,依照活動強度不同,獲益也有所不同。這項發表在《大腦可塑性》期刊上的研究,招募了25名男運動員,他們分別在跑步機上以低強度跑30分鐘,並在另一天以高強度跑30分鐘。在每次訓練前後,研究人員透過MRI核磁共振檢查,測量活動過程中大腦發生的血流變化,並檢視大腦區域與跑步活動的關聯。
雖然受試者在高強度和低強度兩個階段,正面情緒都明顯增加,但低強度訓練與認知和注意力相關的功能有更多連結;高強度訓練則與大腦和情緒處理較相關。該研究合著作者、德國波恩大學附設醫院功能性神經影像學小組醫學碩士Angelika Schmitt指出,這是了解運動過程中大腦結構和功能動態變化相當好的一步。
在運動強度對大腦活動的影響上,上述德國研究並不是唯一發現有趣結果的。南澳大學2019年一項研究發表於《運動科學與醫學》期刊,研究128名同時參與HIIT高強度間歇運動,以及低強度、長時間有氧運動參與者的大腦活動狀態。結果發現,兩種運動都對神經連結產生了正面影響,但是混和高與低強度運動,可能在調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上具有額外益處。
南澳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研究員 Ashleigh Smith 表示,高強度運動時皮質醇升高,但持續的高水平可阻斷神經反應,而間歇訓練可以使皮質醇水平恢復到正常水平。
皮質醇又譯成可體松,屬於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而皮質醇過高,會導致庫興氏症候群庫興氏症候群;皮質醇過低會導致愛迪生氏病。
高低強度混和策略還可能有增進恢復的潛力。2019年一項研究針對自行車手試驗,發現變動式的高強度騎行(即一系列的自行車衝刺穿插低強度騎行),比起相同時間的中等強度騎行,恢復效果明顯較好。
無論是在對大腦、情緒的影響,或是運動後恢復的效果,這些研究的結果都導向混和高與低強度。因此,下一次出門運動時,為了你的大腦和身體著想,試著把高、低強度混和在你的訓練中吧!
資料來源/Bicycling、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