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跑是由跑與休息交替進行而組成的訓練課,跑時的強度或速度通常比整都是連續跑時要大,要快。
間歇訓練時,在兩次練習之間的間歇要進行強度較低的練習,而不是完全休息。如在利用跑動進行訓練時,間歇時要進行慢跑或快走,而不是靜坐休息。 訓練對練習的距離,強度和每次練習的間歇時間有嚴格的規定,一般情況下,不會等身體完全恢復就開始下一次練習,因此,對身體機能要求較高,能引起身體結構,機能及生物化學等方面較深刻的變化,建議在一定的訓練基礎上進行練習。
1. 完成的總量和總強度大:
在間歇訓練中,採用一定的負荷,可以比持續訓練法能完成更大的工作量。並且用力少,而呼吸,循環系統和物質代謝等功能都可以得到較大的提高。如進行一萬公尺測驗,測驗成績最好為40分鐘,這樣每公里的速度為4分,可持續跑10公里。如果採用間歇訓練,用4分鐘跑1000公尺,間歇4分鐘,可以跑道12組甚至更多,如果採用一公里3分50秒的速度來跑間歇,間歇4分鐘,總速可以達到10000公尺,但速度也要超過比賽速度。一般來講,對於發展有氧耐力來說,總的工作量遠比強度更為重要,因此在馬拉松項目的間歇訓練中,要採用總距離或時間稍長(時間在6-12分或,距離在1600-3000公尺),強度超過比賽配速的速度來進行訓練為宜。
2. 對心肺機能的影響大:
間歇訓練法是對內臟器官尤其是心血管系統進行訓練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在間歇期內,運動器官得到休息,而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活動仍在較高水平。如果運動時間較短,練習期間肌肉運動引起的內臟機能的變化,都在間歇期達到較高水平。因此,無論在運動時還是在間歇休息期,可以使呼吸和循環系統承受較大的負荷。經常進行間歇訓練,能使心血管系統得到明顯的鍛煉,特別是心臟工作能力以及最大攝氧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1. 每週三次以上,最少六週。
2. 每週四~五次效果最佳。
3. 體能較差者宜以較低強度實施長期訓練。
4. 間歇訓練必需符合 1:2:1 或 1:1:1(即強弱強之比例)
5. 休息時間以心跳脈搏次數決定。 (一般恢復至 120 以下即可再進行下一趟的訓練)
6. 次數不得少於 6 次,最好 10 至 15 次為原則。
7. 三點間歇:利用短距離的定點間歇,反覆的快速往返,達到訓練效果。
參考資料
adidas Adizero 最強競速跑鞋系列自推出以來,不斷為世界頂尖運動員刷新紀錄。近日 adidas 集結尖端科技為此系列帶來全新突破—專為提升跑者表現而生,挑戰自我極限的 Adizero Adios Pro 3,採用全新輕量透氣鞋面,搭載雙層 Lightstrike Pro 中底,更有進化版一體成型的 ENERGYRODS 2.0 碳纖維推進系統,提供穩定支撐和能量回饋,增進爆發力,讓菁英跑者們跑出前所未有的極致表現!
時逢盛夏,Adizero Adios Pro 3 首發推出耀眼的「光速黃」及「太陽能綠」配色,而 Adizero Adios 家族系列也針對不同跑者及日常訓練需求,發佈改款的 Boston 11 及 Adios 7,激勵跑者用「Beyond Fast」超越速度極限的鬥志挑戰個人佳績。
adidas Adizero 系列是許多世界級頂尖跑者的「飆」配,2021 年 Peres Jepchirchir 穿著 Adizero Adios Pro 2 成為首位在同年贏得奧運金牌和紐約馬拉松的運動員,同年 2021 年紐約馬拉松男子冠軍 Albert Korir、柏林馬拉松的男子冠軍 Guye Adola 以及倫敦馬拉松女子冠軍Joyciline Jepkosgei 皆以 Pro 2 奪冠;緊接著 2022 年 Peres Jepchirchir 與 Evans Chebet 穿著 Pro 2 榮獲波士頓馬拉松男女冠軍,近期 Tamirat Tola 同樣選擇 Pro 2 為戰靴勇奪 2022 世界田徑錦標賽金牌,並打破大會自 2009 年以來的紀錄。世界級選手屢創佳績,奠定了 Adizero 系列的地位,而全新一代 Adizero Adios Pro 3,也在開發階段邀請到 2021 年打破瓦倫西亞馬拉松成績的德國長跑選手 Amanal Petros 參與開發測試,延續 adidas 不斷發展菁英性能的決心,採用 3 大革命性科技,為渴望破 PB 的跑者帶來再創巔峰之作!
1. ENERGYRODS 2.0 碳纖維推進系統:將 Pro 2 模擬人體腳掌骨骼結構的爪型獨立碳纖維條,改良成一體成型結構嵌入於雙中底間,平行於蹠骨,增進抗扭能力,不僅給予跑者推進力,更讓跑者在賽道過彎處更加協調穩定,成為賽道勝負的關鍵!
2. 創新 Lightstrike Pro 雙中底:延續搭載上一代超輕量雙層 Lightstrike Pro 中底,第一層加厚 Lightstrike Pro 提供舒適度,第二層盤狀凹槽 Lightstrike Pro 完整包覆腳掌穩定落地,為跑步者提供緩衝和能量回饋,不論全程或半程馬拉松都能稱霸賽道。
3. 全新 Lightweight Mesh 輕量鞋面:專為馬拉松比賽設計,不僅鞋面採用超過 50% 的再生材質,為了避免跑者在馬拉松後半場時腳部腫脹,將楦頭加寬,讓前掌有更多空間舒展,足夠的支撐力讓跑動更穩定;鞋舌則增加雷射孔洞,具極佳透氣性。
不僅如此,Adizero Adios Pro 3 大底全掌採用耐磨的 Continental 馬牌輪胎大底,在各種溫度環境下仍保有良好抓地力;其中前掌外側及後腳跟內側特別以凹槽切割處理,不但能減輕重量,引導跑者向前,還能幫助前掌落地跑者的步態更趨自然。而 Adizero Adios Pro 3 也部分採用環保再生材質製造,落實 adidas 永續環保的精神。
Adizero Adios Pro 3 以沉穩的黑色為基底,在配色上選用充滿現代感的「光速黃」及「太陽能綠」,以黃綠漸層呈現經典三線標誌,而鞋舌的 ADIZERO 字樣、鞋後跟則以搶眼太陽能綠點綴,一上腳就如有光速般的飆速能量!
此外,adidas Adizero 家族系列運用 3 大品牌科技,針對不同跑者需求推出全新改款,包含適合平日訓練使用的 Adizero Boston 11 及Adizero adios 7,兩款升級後皆改採質絨皮革拼接,搭配 Lightweight Mesh 鞋面,使整體重量下降,更加輕盈透氣,而鞋後跟的下翻式設計讓穿脫更方便,陪伴跑者在訓練中持續成長!
.Adizero Boston 11:專為中長距離訓練打造,運用加厚的 Lightstrike PRO 與 Lightstrike 雙中底設計,讓腳感更加回彈,再配置爪型 ENERGYRODS,穩定推進力量至腳尖。整雙重量較前一代下降 25g,是跑者備戰的最佳訓練夥伴。
.Adizero Adios 7:不同於碳板工藝,Adizero Adios 7 採用 TORSION ROD 中足穩定推進系統,Y 型設計延伸到前足與 Lightstrike Pro 中底融合,其抗扭能力讓步伐轉換得更好,而全掌 Lightstrike 中底不只腳感超輕盈,還能提供雙足極佳穩定性,不論間歇跑、節奏跑等速度訓練都是優秀戰履。
榮獲國外網站ASIA TRI評選為「2018 亞洲最佳越野三項賽事」的「XTERRA Taiwan全球越野巡迴賽-台灣站」,於3月31日(日)進行越野跑項目,吸引近千名國際好手參加。
越野跑賽事分為26、10、5公里三組,於早上9點假六福山莊起跑,大會也貼心提供自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來回的接駁車服務。今年XTERRA Taiwan納入更多美麗秘境,提升為26公里的距離,其中設置了9處補給站提供水、運動飲料及補給食物等等,總爬升度為1,098公尺,沿途經過石牛溪、赤牛嶺、門馬羅山、良巒溪河床等等;10公里賽程約爬升海拔344公尺;5公里組約爬升海拔126公尺,不管是哪一個組別,都是充滿野溪、熱帶雨林、山坡、土徑等各種不同的地形、可跑性非常高的經典越野賽事。
越野跑26公里組仍由去年優勝者周青以2小時16分27秒再次奪下冠軍,從開賽兩三公里取得領先位置後,全程都保持領先狀態;第二名則由自英國的Douglas Hall拿下,昨天才跑完XTERRA越野三項亞洲錦標賽的他,表示台灣的路線非常值得回味,所以早在報名時就決定連續兩天都參賽。
女子組方面,今年吸引更多跑者參賽。去年優勝的雷理莎儘管開跑前狀態不佳,甚至在河床上失足跌倒,仍舊再度奪下26公里組女子冠軍;第二名為來自蘇志濱間歇團的楊喬筑,第三名為蔡孟珊。
今年天氣晴朗、氣候炎熱,大會特別提醒選手多補充水分;賽後也有許多選手紛紛表示賽道風景優美、路況條件有很多變化,有充滿粗糙石塊的溪底河床和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令人心情開闊,不過稍強的側風倒是讓選手感到有些吃力,特別是草原上有許多「牛黃金」,拔腿狂奔之餘還要隨時注意腳下,實在是充滿挑戰也充滿趣味的一條越野跑賽道。
今年的XTERRA TAIWAN越野跑除了賽事之外,會場也設置了多樣化的活動,包含象徵著XTERRA越野精神的熊鷹版畫,鼓勵跑者親自參與製作,以及結合丸鐵運動所舉辦的WONDERKiDS滑步車越野賽,吸引許多父母帶著年幼的孩子一同玩樂,傳遞XTERRA品牌活動所代表的歡樂氣氛,也讓國際越野賽事品牌能持續深耕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
為了讓選手完賽用餐能有多樣選擇,大會貼心安排了數輛行動餐車「胖卡」提供各式亞洲風味美食,例如炒麵、關東煮、炸雞、檸檬愛玉、黑糖珍珠奶茶、雞蛋糕等等,以餐券兌換即可享用,多樣選擇讓外國選手及陪伴家人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說讚!
回顧XTERRA在全球超過33國,每年舉辦超過300場的系列賽,融合了美好、歡樂氣氛,彷彿一場大型派對般的XTERRA,不只是世界規模最大、風行最久的越野賽事,更是讓選手及其家人感受暖心的闔家活動,其對自然環境的關切、對選手以及在地民眾的友善,深刻傳達『Live. More.』理念,期盼將台灣推向國際的舞台,讓世界透過越野賽事認識台灣。
採訪攝影/運動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