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奧運種種令人難忘的記憶,往往是與勝利者緊密相連,是奪金的那一刻、是成功的歡呼,以及喜極而泣的淚水。然而,奧運史上最感人的一句話,並非來自冠軍得主,而是一位墊底的選手。那是在1968年的墨西哥城夏季奧運會上,代表坦尚尼亞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選手阿赫瓦里所說的一句話。
根據百度百科的記載,馬拉松選手約翰·史帝芬·阿赫瓦里 (John Stephen Akhwari) 只代表祖國參加了一屆奧運會——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在全部75名參賽者的最終完賽者中墊底,在此之前、之後他也並未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成績被紀錄,這在長跑高手層出不窮的非洲可謂平凡無奇。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墊底者,卻獲得了比不少奧林匹克冠軍更響亮的名聲,和更廣泛、更深遠的影響力。如今時過境遷已近50年,人們仍忘不了他,他的名字被鐫刻在奧林匹克名人錄,成為08年北京奧運系列節目《英雄之歌》的一分子,在他的家鄉坦尚尼亞,一個「約翰·史帝芬·阿赫瓦里競技基金會」正開足馬力運作,為該國家境貧寒、但有運動潛力的田徑新苗提供資助,他也曾被法國《隊報》譽為「最美的墊底者」。
奧林匹克的宗旨不是更快、更高、更強嗎?這位墊底者究竟做了些什麼,竟獲得如此高的榮譽?
話說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是第一次在高原舉辦的夏季奧林匹克盛會,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讓那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好戲連臺,出現了許多空前的好成績。相形之下,該屆馬拉松比賽的成績實在是太過一般了,冠軍、衣索比亞人馬默·沃爾德的成績2小時20分26秒4,比他的同胞、兩屆奧運金牌得主「赤腳大仙」阿貝貝·比基拉4年前在東京奧運會上創造的2小時12分11秒2差了一大截,亞軍日本的君原健二和季軍紐西蘭的邁可·瑞安2小時23秒多的成績更是平淡無奇,記者們除了例行公事般看一眼頒獎典禮,最多關注一下因傷只跑了17公里便頹然倒地的比基拉,對其他選手並未太在意,觀眾們也沒對馬拉松投注過多熱情,等頒獎典禮結束,場地內其它項目都已比完,他們便三三兩兩地退場回家了。
過了一個多小時,大會開始通知馬拉松沿途的服務站開始撤離,結果得到一個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消息:有個選手還在跑!
原來這個還在跑的選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5公里後因碰撞而摔倒,膝蓋受傷,肩部脫臼,但他並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繼續向終點跑去。 漸漸的,所有選手都將他遠遠甩在身後;漸漸的,圍攏在街道兩側打氣助威的人群已散盡,天色也越來越黯淡,所有人都覺得馬拉松比賽已經結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還在堅定地跑著,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比賽遠未結束。
又過了半小時,天色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繼續著。由於劇痛,他的慢跑比尋常人散步還要慢,他的膝蓋不住流淌著鮮血,嘴角也痛苦地抽搐。
不知什麼時候,他的身邊出現了一名男子,《三角洲天空畫報》的記者,這位記者同情地看著他,不解地問,為什麼明知毫無勝算,還要拼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顯然毫無準備,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會兒,才突然堅定地答道:「我的國家派我飛5,000英里來墨西哥城,為的不只是讓我能夠起跑;他們從5,000英里之外送我過來,是要我完成這場比賽。」
被深深感動的記者不但向自己的雜誌社發了稿,還立刻把稿件發回奧林匹克新聞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會就通過廣播迴盪在墨西哥城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許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紛紛趕到路邊,為這位勇敢的選手助威、歡呼,在觀眾的鼓勵下,阿赫瓦里拖著傷腿,頂著滿天星星,走入了專門為他打開燈光的阿茲特克體育場,幾乎是一碼一碼蹭到了終點線。
他被當作英雄般簇擁著,受到了遠比冠軍更隆重的禮遇。由於過於激動,人們忘了統計他的確切成績,在奧運成績冊上只有他獲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後的18位選手,都是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場的。
阿赫瓦里1938年出生於英屬坦干尼卡 (Tanganyika) 的慕布魯 (Mbulu),參加墨西哥城奧運時已是30歲老將。雖然他此前並無顯赫成績,但作為坦尚尼亞歷史上首位參加奧運競技的選手,他沒有辜負國家的厚望,成為 「最美的墊底者」。奧運後不久他便退役,進入坦尚尼亞奧委會工作,如今他將主要精力投注於約翰·史帝芬·阿赫瓦里競技基金會,他希望能幫助更多年輕選手,讓他們在今後的奧運賽場上不再跑在他人身後。
資訊來源:百度百科
近年,越野跑(Trail running)活動越來越熱門,顧名思義為在山徑中進行跑步活動。山徑中路面類型十分多樣,一些公路跑者會擔心越野跑比較「傷腳」,但實際影響是如何?當我們在不同路面運動,對於人體的下肢有何影響呢?
2021 年美國的學者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招募了 15 位業餘跑者,其中有 12 位為女性,3 位男性,並讓受試者在戶外的泥土路、碎石路面及一般路面上進行跑步。
首先受試者先進行動態暖身,於 0m、10m、40m、50m 處放置三角錐,前後段各有 10 公尺讓受試者加速至自選速度,中間 30 公尺則會要求受試者盡量維持於相同速度,後段也會有 10 公尺進行減速緩衝,受試者會依序在三種不同路面進行跑步測試,各路面的坡度皆在小於 10 度的範圍,且會於右腳的脛骨遠端內側黏貼一個三軸加速規蒐集相關的資訊。
此為加速規所測得的訊號,紅色方塊處為腳跟觸地的瞬間(initial contact);藍色圓圈處則為脛骨合加速度峰值,灰色長框處為峰值前的 75 毫秒,用此來界定腳跟觸地的時機點。
在本次研究的分析參數中,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參數為脛骨合加速度峰值 (peak tibial resultant acceleration),此參數的大小可以反應著地力量及負荷 (loading force/rate),當跑步時,人體承受過大的力量時,也就是說此項參數過大,會使得運動傷害的發生率提高。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在實驗結果發現跑者在不同路面跑步下的步頻、脛骨加速度、減震能力等生物力學參數都沒有顯著性的差異,換句話說,以同樣的坡度但不同路面下進行跑步,其實不會增減傷害發生的機會。
根據以往研究文獻,學者們也發現水泥路面及人工跑道、草地、木棧道對於脛骨加速度的大小無顯著差異。然而,不同跑速、持續時間以及跑者的疲勞程度等因素是否會造成結果上的差異,仍然有待後續的研究多作探討。總而言之,儘管在山徑跑步的時候,可能會有更多的路面變化及坡度落差,不過依此研究,可以建議跑者們,若是日常在路面訓練感到乏味時,不妨可以到山林當中,除了擁有清新的空氣之外,也能享受多樣地面變化所帶來的新鮮感!
參考文獻: Garcia, M. C., Gust, G., & Bazett-Jones, D. M. (2021). Tibial acceleration and shock attenuation while running over different surfaces in a trai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4(11), 1161–1165.
撰文/楊珮瑜、相子元
*文章授權轉載自《運動科學》網站,原文:越野跑步,會增加下肢的負荷嗎?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