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撐竿跳嗎?這個屬於競技的田徑項目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最終成為一名選手呢?相較於跑步、體操、跳遠等單一項目,撐竿跳所具備的能力是需要這些項目的綜合,其需要相當好的協調性,讓這項運動看起來很酷、很美、很刺激。
聽了以上的敘述便可以知道,想要成為一名好的撐竿跳選手可要比其他項目所付出的體力、時間要來的多。有台灣鳥人之稱的我國撐竿跳好手謝佳翰,長期在國內外皆表現優異的他,是如何的養成,讓自己跳到天空最美的地方呢?
從小就喜歡運動的佳翰,每天下課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與同學打籃球,沒有打到全身髒兮兮的回家,就感覺今日少做了一件事。雖然如此,但佳翰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一名選手,卻不知老天爺早已悄悄為他種下種子。
國中的時候原本選擇普通班的他,卻因為學校編班系統的紕漏,而意外地被編入了體育班,那時的他們是第一屆,學校為了要用心將此發展起來,而請了最棒的學科老師來教導他們,除了是讓他們得到最好的學習之外,也讓父母親們放心將孩子交給他們,讓他們知道即使是在體育班,依然能夠得到最棒的學習。
撐竿跳雖然是一項專業項目,但在養成的過程中,並非一開始就能選擇自己心儀的類別。任何的田徑項目都一樣,皆是從跑開始,屬於全方位的嘗試,待訓練身體的協調性、以及打穩所有的基礎後,教練再從中發掘你的專長,開始以這個專項去做訓練。
佳翰在這兩年的訓練之下,不僅跑步跑得不錯,在跳遠、體操這些項目中也有一定的優勢,再加上本身認為,唯有越過高空的瞬間,才更具有挑戰性及快感,並能不斷超越自己。於是自國三開始,他便開始專注於撐竿跳的項目。
在整個訓練的階段之中佳翰認為,無論你是哪一個項目的選手,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要保持興趣,並從訓練中帶出教育的理念,而並非總是辛苦的練到自己的極限。所以國高中時期的佳翰,無論在面對任何的比賽及訓練,他總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去面對,或與學校的老師們主動討論分享,使得他能夠一直不斷地延續此興趣,帶到大學的階段。
佳翰說:「很幸運地是在這一路的過程之中,我都遇到了最好的老師與學校,他們給予我開放與正確的教育環境,而這也是我認為最好的持續方式。」
大學時期是佳翰認為狀態最好的時候,那時候他的成績更是到達最接近全國紀錄的時期。但人有時候是這樣的,就是因為處在了最高峰階段,因著內心的著急以及種種的壓力,便更容易想要達到更高的紀錄。佳翰表示:「你很清楚自己可以達到,但越是如此,就是越無法發揮到最好。」
也因為這樣的心急,以及那種辦不到的情況下,那陣子佳翰的情緒陷入最低潮之時期…與他感情最要好的阿姨看到了這樣的狀況,只告訴了佳翰一句話:「要回歸享受比賽,而不是一直注視在成績。」
這句話相信是選手之間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實際上要吸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此話的重點並不是告訴你光靠享受去比賽,而是給自己一個底限。底限是很重要的,意思是你已經表現的很棒了,即便沒有破紀錄也沒關係。當你有了底限、給了底限,下一場比賽來臨之時,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辦到的。
這個觀念同時帶給佳翰在運動中的很多震撼,也一直讓他學習很多事,他說:「即便有一天不再運動了,但依然可以帶著這樣的信念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之上。」而這對他來說,就是運動所帶給他的價值,成就一點也不重要了。
談到養成之中的受傷問題,雖然沒有無傷的運動員,但佳翰卻認為,會不斷受傷,有很多時候,是台灣教育的問題。我們一直有種觀念是告訴大家要要堅持忍痛,才能勝利,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笨的方法。
以前他們的訓練模式是一個傷沒好,又接著另一個新傷的出現,然後一直持續練習著。但佳翰說:「人生為什麼非要不斷忍耐呢?」要運動的好絕對要很聰明,要練得好絕對不是練的最多。運動員的健康與一般人不同,他們所謂的健康是指要能承受運動強度的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過去很能忍耐的他,在加上學校的教育,真的是極限超過極限。但經過了這麼多的挫折與視野,現在的佳翰認為,即便有一天拿了奧運金牌,但心理不健康也是枉然。真正的健康是既會運動又會享受生活,並能隨時隨地回到初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享受比賽。
目前佳翰正全心全意的為18年的亞運會努力訓練著,他認為錢可以以後再賺,但是運動沒有辦法等待。想要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所以依然要給自己一個底限,將現階段的目標做好,因為運動是沒有辦法預期的東西,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所以不要想太多,專注訓練就對了。
關於新手的建議佳翰表示,如果是撐竿跳的項目進入門檻會較高,但不管任何運動,對於目標的設定是給還無法確定自己方向的人,大部分的人仍然應該要享受當下的訓練及比賽,認真的面對每一分每一秒的自己,在還能享受的年限之中好好珍惜,在一定的條件之下,盡量享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對佳翰而言,運動就是一個不斷尋找生命感動的點,感動自己才有機會感動別人,用自己的表現感動別人,幫助其他人一起努力向上。當回想起來,可以笑得很開心,這才是運動最根本的價值。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你能想像自己99歲時在做什麼嗎﹖坐在輪椅上被兒子女兒推著﹖在醫院﹖還是已經GG了﹖美國一位老先生George Etzweiler已接近人瑞的年齡,居然能參加山路路跑,還每年組隊參加50英里接力賽!
由6名老人組成的「山中老人」(The Old Men of the Mountains)跑團,他們常聚在美國賓州州學院附近的山區練跑。你所想到對老人的印象,如滿頭灰髮、彎腰駝背、膝蓋跑起來吱吱作響、聽力不佳…等,都能在他們身上看到;但他們跟其他老人不同的是,他們是跑者!而且是當地聞名的50英里(約80公里)接力隊其中一員!其中最年輕的67歲,而最年長的George Etzweiler(以下稱喬治)今年已99歲,他出生的同年,卓別林的經典無聲電影《孤兒流浪記》才首度亮相呢!
喬治身材矮小,跑起來呼吸聲大得像貨車開過,但是彎彎曲曲的山路和碎石路,都難不倒這位99歲的老伙子。從2007年起,喬治被其他老參賽者半哄半騙地加入了接力隊,往後每年都會參加Tussey Mountainback 50-miler和5公里路跑2場在地賽事。他不只在住家附近跑,更遠赴美國東北部的新罕布什爾州參加華盛頓山路跑,至今已完跑了13次該比賽,今年6月更準備參加第14次。
喬治不只跑步,更是有計畫性地跑步。他的跑步日誌可追溯到1969年,那時他還在賓州大學擔任電子工程教授,他就選擇顯眼的方格紙來記錄練跑數據;直到退休後,他仍持續記錄幾乎每一次的練習。而今年截至目前(2019年5月前),他最快的紀錄是每英里(約1.6公里)11分49秒。
「我知道,我是個怪胎。」喬治說﹕「有人稱我是大自然的怪物,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現在沒有太多人活到99歲,我猜更少人到99歲還能跑1英里。」
事實上,喬治會堅持跑步的主因是愛妻瑪莉,在他49歲還在當教授時,瑪莉為了支持他跑步,特別送了一件軍綠色跑步短褲給他,之後,瑪莉陪他跑了好幾年,後來喬治經營Tussey 50-Miler跑團,也跟他一起到山上訓練,直到因病住進病房,瑪莉生前不斷支持著喬治繼續跑下去。
2007年,當時喬治87歲,已退休的他是早班交通志工,總穿著橘色背心幫汽車指揮交通,一天一位賽事總監經過順便對他說「夥伴,難道沒有人能把一群老人聚在一起跑50英里接力賽嗎﹖」喬治聽到後,就開始從電話簿中找尋65歲以上的跑者。
找尋老跑友是最難的,但因為喬治幽默、跟人相處輕鬆愉快,並說服這些人「你能做到!」他始終完成了這項任務。自2007年成立Tussey 50-Miler小組以來,喬治就將每位他欣賞的跑者召入他的跑團,並每年驗收比賽結果、諮詢現任成員,甚至特別拜訪潛在成員,目前有33名選手在成員名單中。
當喬治在98歲時以4小時04分48秒完成2018華盛頓山路跑,成績比前一年快了1分鐘,他被邀請上大會舞台,全場的人為他起立鼓掌長達1分鐘。主持人問「請承諾我們,你會繼續跑下去,對嗎﹖」喬治點頭笑答「我會試試。」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