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撐竿跳嗎?這個屬於競技的田徑項目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最終成為一名選手呢?相較於跑步、體操、跳遠等單一項目,撐竿跳所具備的能力是需要這些項目的綜合,其需要相當好的協調性,讓這項運動看起來很酷、很美、很刺激。
聽了以上的敘述便可以知道,想要成為一名好的撐竿跳選手可要比其他項目所付出的體力、時間要來的多。有台灣鳥人之稱的我國撐竿跳好手謝佳翰,長期在國內外皆表現優異的他,是如何的養成,讓自己跳到天空最美的地方呢?
從小就喜歡運動的佳翰,每天下課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與同學打籃球,沒有打到全身髒兮兮的回家,就感覺今日少做了一件事。雖然如此,但佳翰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一名選手,卻不知老天爺早已悄悄為他種下種子。
國中的時候原本選擇普通班的他,卻因為學校編班系統的紕漏,而意外地被編入了體育班,那時的他們是第一屆,學校為了要用心將此發展起來,而請了最棒的學科老師來教導他們,除了是讓他們得到最好的學習之外,也讓父母親們放心將孩子交給他們,讓他們知道即使是在體育班,依然能夠得到最棒的學習。
撐竿跳雖然是一項專業項目,但在養成的過程中,並非一開始就能選擇自己心儀的類別。任何的田徑項目都一樣,皆是從跑開始,屬於全方位的嘗試,待訓練身體的協調性、以及打穩所有的基礎後,教練再從中發掘你的專長,開始以這個專項去做訓練。
佳翰在這兩年的訓練之下,不僅跑步跑得不錯,在跳遠、體操這些項目中也有一定的優勢,再加上本身認為,唯有越過高空的瞬間,才更具有挑戰性及快感,並能不斷超越自己。於是自國三開始,他便開始專注於撐竿跳的項目。
在整個訓練的階段之中佳翰認為,無論你是哪一個項目的選手,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要保持興趣,並從訓練中帶出教育的理念,而並非總是辛苦的練到自己的極限。所以國高中時期的佳翰,無論在面對任何的比賽及訓練,他總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去面對,或與學校的老師們主動討論分享,使得他能夠一直不斷地延續此興趣,帶到大學的階段。
佳翰說:「很幸運地是在這一路的過程之中,我都遇到了最好的老師與學校,他們給予我開放與正確的教育環境,而這也是我認為最好的持續方式。」
大學時期是佳翰認為狀態最好的時候,那時候他的成績更是到達最接近全國紀錄的時期。但人有時候是這樣的,就是因為處在了最高峰階段,因著內心的著急以及種種的壓力,便更容易想要達到更高的紀錄。佳翰表示:「你很清楚自己可以達到,但越是如此,就是越無法發揮到最好。」
也因為這樣的心急,以及那種辦不到的情況下,那陣子佳翰的情緒陷入最低潮之時期…與他感情最要好的阿姨看到了這樣的狀況,只告訴了佳翰一句話:「要回歸享受比賽,而不是一直注視在成績。」
這句話相信是選手之間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實際上要吸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此話的重點並不是告訴你光靠享受去比賽,而是給自己一個底限。底限是很重要的,意思是你已經表現的很棒了,即便沒有破紀錄也沒關係。當你有了底限、給了底限,下一場比賽來臨之時,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辦到的。
這個觀念同時帶給佳翰在運動中的很多震撼,也一直讓他學習很多事,他說:「即便有一天不再運動了,但依然可以帶著這樣的信念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之上。」而這對他來說,就是運動所帶給他的價值,成就一點也不重要了。
談到養成之中的受傷問題,雖然沒有無傷的運動員,但佳翰卻認為,會不斷受傷,有很多時候,是台灣教育的問題。我們一直有種觀念是告訴大家要要堅持忍痛,才能勝利,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笨的方法。
以前他們的訓練模式是一個傷沒好,又接著另一個新傷的出現,然後一直持續練習著。但佳翰說:「人生為什麼非要不斷忍耐呢?」要運動的好絕對要很聰明,要練得好絕對不是練的最多。運動員的健康與一般人不同,他們所謂的健康是指要能承受運動強度的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過去很能忍耐的他,在加上學校的教育,真的是極限超過極限。但經過了這麼多的挫折與視野,現在的佳翰認為,即便有一天拿了奧運金牌,但心理不健康也是枉然。真正的健康是既會運動又會享受生活,並能隨時隨地回到初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享受比賽。
目前佳翰正全心全意的為18年的亞運會努力訓練著,他認為錢可以以後再賺,但是運動沒有辦法等待。想要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所以依然要給自己一個底限,將現階段的目標做好,因為運動是沒有辦法預期的東西,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所以不要想太多,專注訓練就對了。
關於新手的建議佳翰表示,如果是撐竿跳的項目進入門檻會較高,但不管任何運動,對於目標的設定是給還無法確定自己方向的人,大部分的人仍然應該要享受當下的訓練及比賽,認真的面對每一分每一秒的自己,在還能享受的年限之中好好珍惜,在一定的條件之下,盡量享受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對佳翰而言,運動就是一個不斷尋找生命感動的點,感動自己才有機會感動別人,用自己的表現感動別人,幫助其他人一起努力向上。當回想起來,可以笑得很開心,這才是運動最根本的價值。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日本跑者弓削田真理子的第一個Sub 3,是一場35年的等待。
在Google搜尋她的名字,得出這些結果:58歲跑Sub 3、60歲以上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61歲女超人。 去年11月,當時61歲的她先在下關海響馬拉松跑出2小時59分15秒,成為首個跑進3小時大關的60歲以上女跑者;一個月後,她於埼玉馬拉松將自己保持的W60世界紀錄推前超過2分鐘,以2小時56分54秒排女子組第18。在日本新冠肺炎疫情下,弓削田仍跑出700公里驚人的月跑量,更目標直指65歲以上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
世界紀錄背後,更有一個勵志故事。話說弓削田第一次跑馬拉松是1982年的東京國際女子馬拉松,那時24歲的她才進社會工作第二年,就跑出3小時09分佳績。跟許多跑者一樣,她深信:Sub 3不是夢。
但26歲榮升人母後,弓削田的時間與心思都花在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身上;到了人生40,她再次工作,成為在職媽媽,時間根本不夠用。
「40歲之後,我十分忙碌,如何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令我很頭痛。不過,我沒有因為忙就放棄跑步,盡量爭取時間,例如在體育課與學生一起跑。」
故事發展至此,她在1982年發的那個Sub 3夢,還沒實現,人生卻已不知不覺來到下半場。「五十代」後半,弓削田加入一個以長者為主的跑團「アトミクラブ」(暫譯:艾多美俱樂部),竟然成為長跑路上的契機,「同伴們的眼神告訴我,50歲的女人,一樣可以朝着目標衝」。
2017年大阪國際馬拉松,每月訓練里數達600公里的弓削田,以2小時58分05秒衝線,當時她已58歲,那是她第80場馬拉松,原來Sub 3真的不是夢!但她沒想到的是,60歲後的人生,原來更精彩。
「我的丈夫笑說我是條鮪魚,在汪洋裏高速游到世界不同角落。我不喜歡沉悶孤獨,只要有隊友在旁,無論訓練多辛苦,我都可以承受。」
這條鮪魚大抵沒想過,自己對於馬拉松的熱愛與忠誠,足以戰勝孤獨。弓削田今年從原本任教的一所埼玉縣高校,轉到母校川越女子高中任職,更是田徑校隊教練一員,但受疫情影響,教務、校隊以至自己的比賽大都停擺,也無法與跑會隊友一起練習。但她沒因此偷懶,上班日會到奧武藏的樹林獨自訓練,平時要比賽的周日,則跑10至14趟1000公尺的間歇跑。
「眼見比賽逐一取消,但我的訓練里程數沒減少,每月大約700公里。如果我不控制自己的訓練,就不能再跑Sub 3了。」
能夠跑多久、跑多遠,天曉得,但對於我們還能控制的,至少也要做好。弓削田正朝下個目標邁進,就是65歲以上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
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香港01以網站、手機App、周報和01空間為本,構建跨媒體多維平台,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
香港01有2017年全港獲獎最多的新聞頻道,還有雅俗共賞的娛樂、生活等主力頻道,以及個性化頻道。2018年9月起與運動星球成為內容合作夥伴,於香港01網站也能看見運動星球的自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