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昨日的衝刺比拼,環阿曼第二站,預料會是各隊主將們小試身手的舞台。本日賽段全長145.5公里,共設有4座登山點,其中,壓軸的爬坡是最累人的部分。與去年的賽程安排不同,在通過最終的爬升路段後,距離終點僅1.2公里,這樣的調整,會讓戰局產生怎樣的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本站開賽出現一個大型的突圍集團,由15名成員組成,巴林美利達車隊的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也在其中,這位多年和尼巴利征戰環義的爬坡好手,順利摘下第一登山點的積分,但整個集團很快遭到吞併。緊接而來的是一個雙人組合,成功脫離主集團的掌控,此時大團的腳步趨緩,稍稍紓解第1個小時,均速51.8公里的高張力。
賽程進入中段,兩人兔群的領先一度來到8分鐘,但主集團的監管機制已經啟動,領先兩員持有的秒差也一點一滴地流失,即便兩人堅守陣地,手中的領先優勢還是遭到大團無情的吞食。終點前20公里,兔群遭瓦解的同時,大集團正攻上倒數第2座登山點,根據前線回傳的消息,此時巴林美利達的成員們鎮守在集團前緣的位置。
終點前10公里,再有兩名車手成功突圍,包含身著白衫新人王的拉塞·諾曼·漢森(Lasse Norman Hansen,Aqua Blue Sport車隊),而巴林美利達的阿尼奧利再次參與追擊;雖然領銜的漢森一度演出單飛,但最終在終點前2公里遭到瓦解,回到一個領先集團的態勢。進入最後的決勝階段,終點線上,由BMC車隊的本·赫爾曼斯(Ben Hermans)力壓群雄,率先進站。
本日表現積極的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 ,賽後回顧終點前10公里的那波攻擊:「我在前方有兩員突圍時試圖發動追擊,當時大集團強度放緩,所以我們選擇在那時發動進攻,但是在5公里處,被大集團追了回來。」雖然奪勝未果,不過環義常客勇往直前的態度,已經在季初的環阿曼展露無遺。
完賽後的台灣好手馮俊凱也分享了今天的心得:「今天有點累,我的工作就是一開始試看看突圍,沒有的話就是在集團裡面頂風,把好的位置給Visconti(喬瓦尼·維斯孔蒂)跟Sonny(索尼·科爾布雷利),然後到上坡就盡力。上坡的時候有點抽筋,不過還好撐得過去。」據了解,阿凱昨天受傷的手指並無大礙,本站排名第104位進站。
而另一位華人車手王美銀,本日同樣順利完賽,從他的分享,不難探出本站的艱辛:「今天前40公里速度非常快,平均速度都要60左右,很多支車隊隊員都想在山路賽段突圍,所以一直拉扯非常快的節奏,直到40多公里才有兩員突圍成功,自己也有嘗試突圍但是非常難成功,最後有盡全力幫助車隊主力隊友領騎,在倒數第二座山掉下了主集團,今天的每一座山距離雖然都是2、3公里,但是坡度非常的陡峭,對於我來說還是很吃力的。」
運動總監菲利普.莫迪(Philippe Mauduit)總結本站,他說:「今天車隊的狀態不如昨天,所有隊員們都賣力工作,但是在最後關頭亂了手腳,而那是需要沈著的時候。」職業自行車運動,不免發生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情形,全體隊員將於賽後會議時,就溝通、協調的環節加以調整,重整心情,巴林美利達的好手們,將迎來環阿曼第三站賽程!
環阿曼第二站單站成績
茨加布·格爾邁(Tsgabu Grmay) 第13名
喬瓦尼·維斯孔蒂(Giovanni Visconti) 第24名
索尼·科爾布雷利(Sonny Colbrelli) 第41名
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 第86名
格雷加·博萊(Grega Bole) 第100名
王美銀 第101名
馮俊凱 第104名
博魯特·博日奇(Borut Božič) 第138名
環阿曼第二站總成績
茨加布·格爾邁(Tsgabu Grmay) 第13名
喬瓦尼·維斯孔蒂(Giovanni Visconti) 第24名
索尼·科爾布雷利(Sonny Colbrelli) 第36名
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 第85名
王美銀 第99名
格雷加·博萊(Grega Bole) 第129名
馮俊凱 第135名
博魯特·博日奇(Borut Božič) 第138名
資訊、圖片提供:巴林美利達車隊
第五年舉辦的 XTERRA TAIWAN,是台灣指標型綜合越野賽事,除了帶領世界各國選手領略墾丁的山海風情,五年來也不斷進化,今年更將場地集中於石牛溪農場舉行,寬闊的林間草地佈上亮眼的賽道、EXPO 帳篷、休憩區等等,起終點拱門更採用全 LED 動態螢幕,令選手與親友們在主辦單位高規格的軟硬體環境中,度過了一個極富挑戰性又充實愉快的假期。
2022 XTERRA TAIWAN 於 3/26-27 兩日舉行,首日上午進行全球越野三項巡迴賽、兩項賽;下午進行 XTERRA X VERTEX 小鐵人越野挑戰賽;3/27則進行越野跑競賽。
賽前一日在會場有大會 EXPO,除了報到帳篷,還有各式裝備品牌商家進駐,為選手提供最完善的運動裝備展售、試騎、維修諮詢等各項服務,讓選手可以為隔天的競賽做最好的準備。
參展的 SYB 昇陽自行車 Josh 表示,很高興 XTERRA TAIWAN 把接軌世界的越野活動帶進台灣,無論賽事規格、選手服務和保障都是世界級,很榮幸成為協力廠商之一,希望未來有更多民眾來參與這樣極富意義的戶外越野活動。他與太座都在品牌服務,原本常駐上海,疫情關係回台,也因此有了新成員的誕生,此次順道帶寶寶來提早看一下環境,成為會場中的焦點之一。
SEIKO 台灣精工為本次官方計時器供應品牌,為大會提供精確的計時服務。總經理藤田安城(Yasuki Fujita)表示,SEIKO 1964 年為東京奧運提供計時器,自此便經手許多世界各大賽事官方計時器的研發。而同樣致力於環境保護 SEIKO 非常認同 XTERRA 所倡導的 We Play & We Protect 理念,期望未來能以雙品牌的力量,共同推廣運動賽事與自然諧和共生。
五週年的 XTERRA TAIWAN 追本溯源,希望帶選手回到賽事的起源地夏威夷,本屆會場各項設施與餐飲服務,皆以夏威夷風格為主題。
活動兩日所安排的賽後餐飲,供應了 POKE 拌飯、漢堡、通心粉與漢堡排餐等等夏威夷常見料理,以現場烹烤方式作為選手即時又美味的補給;在 26 日的三項、兩項選手頒獎晚宴,更以盛大豪華的直火燒烤與原住民熱情演唱,撫慰選手賽後疲憊的身心靈。
負責場地佈置與餐飲服務的有趣餐飲行銷負責人謝維智表示,很榮幸再度與 XTERRA 合作,以大會今年夏威夷主題為發想,場地佈置同樣邀請廣受好評的璐露野生活負責,除於會場休息區佈置一個清爽舒適的空間,晚宴更切合夏威夷主題,以鮮豔色調的花草、火把,為選手鋪上一條充滿南國風情的迎賓大道。
餐飲服務則由旗下 PILI PALA 團隊負責,以直火燒烤為主題,除於晚宴以精湛手藝呈獻一整隻烤全豬,更邀請超人團隊(Yen 的廚房)供應晚宴中最為吸睛搶手的超大鐵盤海鮮西班牙燉飯與午餐通心粉;高雄 Celebrate 團隊則為選手提供夏威夷漢堡、戰斧牛排、煙燻牛胸、LOCO MOCO 漢堡排等等,其肉品均以特製爐具 18 小時慢火煙燻而成,留住軟嫩口感,並佐上卡羅萊納金醬和鳳梨以配適夏威夷主題。另有墾丁缽嗑本舖供應夏威夷拌飯,除了鮮美海鮮,還佐以特製醬汁,展現道地夏威夷風情。
冷飲除了大會提供的椰子水,還特別準備南非博士茶、啤酒等等,讓選手們可以精緻餐飲暢快補給。為確實執行 XTERRA 的環保理念,現場只提供可回收並需重複使用的餐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對於許多熱衷比賽的運動員來說,完成具有挑戰性的賽事,象徵著人生階段性的成就;然而,XTERRA 總是以不同的視角傳達著「運動即生活」的理念,正如成績與結果只是夢想的一部份,因為「轉變,早已默默地累積在選手努力完成每一回考驗之間」。
2023 年的 XTERRA Taiwan 已在官方粉絲專頁公告賽事日期於 4 月 15、16 日舉辦,無論您是經驗豐富的鐵人選手、或是想嚐試更多挑戰的市民跑者,現在就訂下全新目標-「以自然為師,與山野為伍!」跟著 XTERRA 探索更寬闊的未知領域!
採訪攝影/運動星球
范永奕,台灣自由車界無人不知的「范老師」。曾在2012 - 2020年間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Taiwan KOM Challenge)分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以及敢鬥賞,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車手」封號,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自行車登山王。2010-2020 這 11 年間,他的生活幾乎圍繞著 Taiwan KOM,從 2010 年拿下冠軍後,生命也開始有了不同的面貌。在新書《狂飆的18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中,他親筆回顧十年有成的「職業自行車選手」生涯,以及針對 Taiwan KOM 東進武嶺路線的詳細備賽攻略。
運動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我的生命?其實很難回答出確切的時間。約從小學一年級,父親開始帶著我晨泳,我也跟著父親跑操場、爬山。記憶較深刻的是剛升小二那年,父親帶著我參加橫渡日月潭的活動,他用一條繩子,一端綁著充氣的泳圈,一端繫在我的腰上,並全程游在我身邊,陪我完成了橫渡壯舉。游完後,我成為當年年紀最小的完成者,還與赫赫有名的長泳健將王翰合影。現在回想起年幼時期,運動與挑戰的種子已經深埋在身體裡,慢慢地發芽、茁壯。
我初次接觸單車是為了要參加鐵人三項。1999 年,大學同學約我參加當年的統一盃國際鐵人三項賽,地點在金門。然而,當年賽程因為颱風, 大會取消自行車項目改成游跑鐵人兩項,後來卻因太湖湖面波滔洶湧,許多參賽者折返棄賽,甚至被救生人員或其他選手救起。因此,大會直接勸退第二梯次下水的選手不要游泳,直接路跑。我是第一梯次先下水的選手, 完成第一圈之後猶豫了幾分鐘,硬著頭皮再下水完成第二圈,才接著路跑, 就這樣,我完成了人生的初鐵。按當時的天候與環境狀況,雖然只有兩項, 能完成也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鐵人吧!
在那一年只有一或兩場鐵人三項比賽的年代,2000 年花蓮鯉魚潭統一盃是我第一場完整完賽的鐵人賽,也從這年開始積極參與鐵人賽與自行車賽,包括 2000 年自行車環台賽、第一屆環花東自行車賽。2003 年退伍後, 我開始專注於自行車訓練與競賽,此後有 14 年未再參與鐵人比賽,轉而做為一名真正的「職業自行車選手」(有職業的自行車選手)。
投入自行車競賽滿十個年頭,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比賽之後,在 2010 終於迎來了第一個正式盃賽冠軍,而且是國際賽「MAXXIS 太魯閣國際登山賽」冠軍,隔年又成功衛冕,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強素人」封號。下一個十年開始在國內外各大比賽展露頭角,尤其爬坡的賽事都能名列前茅,期間連續參加2012 年舉辦至今的「Taiwan KOM 台灣自行車登山王挑戰賽」, 只有 2018 年賽前因發生嚴重意外未復原,而被迫放棄出賽當年的 KOM。
2016 年,在闊別 14 年之後再度參加鐵人三項,就是想完成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事:成為一位真正的鐵人,完成 113 與 226 鐵人三項。於是,我分別於 2016、17 年各完成了一場 113 鐵人三項, 2017 年完成了自己生涯第一次的 226 鐵人賽,且出乎眾人意料地拿到了國內總一的成績。2018 年,我積極準備在鐵人三項競賽追求更高的表現,上天卻給了我最大的考驗,那一場三月舉辦的賽事,如前述,在我即將完成自行車項目之時, 遭到一位因失控由對向賽道迎面而來的選手衝撞。接下來的兩年,我進出手術房八次,走過了漫長的復健,2020 年 11 月底終於再次回到鐵人三項賽場,完成了台灣有史以來最高難度的「FXT 台灣極限鐵人三項賽事」。
古人云「十年有成」。我在參與自行車運動第十年時拿到了第一個正式盃賽的冠軍,意外傷害卻讓我差點無法繼續運動生涯。當時我在想:「第二個十年,迎接我的會是什麼?」傷後兩年,第二十年到了,我從外科手術病房,走到合歡山主峰的終點,完成了高難度的極限鐵人競賽。
如此樂此不疲是愛上專注的過程,攻頂的喜悅是因為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運動過程中進入一個單純流暢的狀態,深深令我著迷。偶爾會想:「如果將自行車從生命中拿掉,那麼,我會是什麼樣子?」但始終不會有答案, 因為騎車運動、訓練對我而言是興趣、是修煉,更是生活的方式與生命的一部分。
過去我常利用假期在武嶺進行訓練,這段路無論是東進還是西進都不輕鬆,因此看過武嶺的各種面貌:陽光普照、狂風暴雨與低溫,各種天氣說變就變。很多朋友都聽我提過「騎 2000 公尺以上高山沒有輕鬆的」或「武嶺不管怎麼爬都很累」,這絕對不是一種恐嚇,而是我真心的感受與給大家的提醒。每每到此進行訓練或比賽,尤其是每年十月中下旬的 Taiwan KOM,我都是做足準備,以虔敬、謹慎的心態去面對。
◆ 備齊裝備:無論最後是否用上,有備無患
.防風背心或風衣。
.排汗內衣不只排汗,對體溫的保存也有一定的效果。
.單車專用雨衣選擇合適的剪裁與防水透氣功能,較不影響下雨騎乘時的操控,而且不會外面濕(下雨)、裡面也濕(流汗)。
◆ 注意事項
.出發前先查詢氣象預報,作為裝備整備的重要依據。
.評估自身狀況,適可而止,必要時分段完成。
.騎乘時注意天氣變化,遇到不好的天氣不要堅持騎上去。建議中午前下山,台灣高山中午過後通常會下雨或起霧、溫度驟降。
.事先安排好下山方式,如汽車接駁。
◆ 體能準備
高山空氣稀薄,再加上陡峭的爬坡,體能付出是平地的數倍。體能上若沒有相當的準備,在體力透支情況下,除了身體容易出狀況, 判斷力與注意力都會變差,導致發生意外的機率提高。訓練一定要包含 Zone 3-4 的長間歇,累計時間約 90-120 分鐘。另外就是穩定強度的踩踏練習,訓練並強化自己能輸出平穩,控制強度。以上若能在山路練習,效果會更好。
◆ 飲食與補給
常見迷思:
.飲食補給很容易被忽略,常常會有忘記吃、吃不下的情況發生。
.賽前吃了許多難以消化的食物。
.賽前不敢吃、比賽中狂吃運動果膠,或是等到餓或渴了才補充已來不及。身體的能量補充需要靠正餐,運動果膠只是維持血糖濃度,讓身體的能量供應系統不至於中斷。
.賽前和賽中才在嘗試平常沒有習慣的補給,只因車友或網路說該產品對比賽很有幫助。
通則:
.賽前一日晚餐:吃飽,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如糙米。
.賽前兩小時:吃飽,早餐 400-500 大卡,足量且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少許。
.賽中:每四十分鐘流質碳水化合物 120-150 大卡(果膠),每兩小時固體碳水化合物 200-250 大卡,時時補充水分。
.以上為建議的原則,必須依據個人情況調整。因此,平常練習時就要嘗試並提前適應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補給方式。
◆ 路線分析與攻略
太魯閣 → 天祥
22 公里;平均坡度 1.8%,總爬升 382 公尺。峽谷河谷地形,雖然整體爬升不多,平均坡度很小,但是實際路線起伏大,藏有許多急陡坡與高難度的急彎,且部分路面經常是溼滑的。
騎乘重點:維持速度,小心下坡急彎。
天祥 → 新白楊
26.6 公里;平均坡度 3%,總爬升 1244 公尺。很重要的一段長緩坡, 因距離長,坡度平均,沒有急陡的路段。通常比賽時集團會在這段路有初步的篩選,大部分的選手會在此段路掉出集團。
騎乘重點:控制好節奏。
新白楊 → 碧綠
4.4 公里;平均坡度 6%,總爬升 887 公尺。坡度分佈平均,但坡度更陡。
騎乘重點:踩踏的節奏與輸出強度繼續保持穩定。
碧綠 → 大禹嶺
14.7 公里;平均坡度 2%,總爬升 358 公尺。海拔正式突破 2000 公尺,碧綠隧道前穩定的陡坡,金馬隧道後約 4 公里的下坡,下坡後到大禹嶺是 6 公里的爬坡。
騎乘重點:隧道需要燈具。下坡後接著的急上坡很難,下坡結束再上坡雙腳會突然僵硬,但還是要保持踩踏節奏,所以建議以較輕的齒比維持節奏,並讓雙腳恢復靈活。
大禹嶺 → 克難關(大風口)
10 公里;平均坡度 7%,總爬升 702 公尺。海拔突破 3000 公尺,許多 10% 以上的長爬坡是挑戰。合歡山管理站後路段平均坡度 8.4%, 有 13% 的陡坡近 1 公里,落鷹山莊處髮夾彎是最陡的地方,坡度達27%。 騎乘重點:善用你的飛輪,維持迴轉,提醒自己上身放鬆。
克難關(大風口)→ 武嶺
大風口前有急陡坡,接著是急下坡直達松雪樓,此時注意對向來車。松雪樓到武嶺的最後路段則是著名的陡坡「魔鬼坡」。
騎乘重點:精神與體能都已經達到極限,最後的爬坡一開始要刻意放慢節奏,竭盡所能地騎到終點。
以下都必須在挑戰前透過適當的練習達成。
.控制自己的踩踏節奏,切勿因為陡坡而用力過度。將強度保持在邊騎邊說話會有點困難的程度,覺得太累就再放慢速度,調整節奏。
.應該維持的是運動強度,而非速度。
.補給要及時,利用平緩路段調整體能及補給。
.白楊過後坡度越來越陡,大禹嶺是極致。此時配速很重要,陡坡不能硬踩,讓飛輪發揮功能,維持好節奏。踩很重不代表厲害,可以騎上山頂才是強者。齒比飛輪準備大一點的,讓自己可以一直騎在適合自己的迴轉速,以保持踩踏節奏。
.不要有留救命盤的錯誤概念!如果硬踩,累積的疲勞將讓自己在後段陡坡加上空氣稀薄,完全騎不動。
• 圖文章摘自莫克文化,陳彥良等19位作者合著《狂飆的18鐵人 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一書。
由18位知名鐵人,包含運動企業的總舵手、專業教練、選手,以及熱愛鐵人運動的知名藝人、主持人、模特兒、網紅等,親筆寫下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比賽經歷。栩栩如生的故事讓你彷彿親歷賽道現場,為衝向終點線的他們加油吶喊!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大規模集結18位鐵人親自撰述的著作
✓ 18個感人的比賽故事、16場台灣經典鐵人三項、自行車、游泳及馬拉松賽備賽攻略
✓ 以賽事主辦單位、教練、選手、初鐵素人等各種不同觀點深入了解賽事細節
✓ 18位鐵人針對親身參與過的耐力賽事提出私房備賽攻略
✓ 18位賽道明星獨門訓練心法大公開
✓ 大數據為全台耐力運動賽事總覽分析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市民鐵人、跑者、自行車騎士與泳者︰看鐵人們的故事,反觀自己運動的初衷…比賽繼續報下去吧!18位鐵人為你護航。
✓ 耐力賽教練︰彷彿跟自己的同業促膝長談教學心得,也深入了解初鐵學員的內心想法
✓ 運動員╱選手︰邊看邊感嘆「你的痛苦我完全懂!」
✓ 運動相關從業人員︰用多種視角看一場運動比賽,更能了解選手參與比賽的感受。
✓ 喜歡任何運動的你︰只接觸過其他項目運動沒關係,他們的心聲任何運動咖都懂。剛開始接觸耐力運動的新手更好,讀完本書,絕對有入坑報名人生初鐵的衝動,成為一名真正的鐵人!
讀完它,勇敢報名下一場比賽,為你夢想的終點線狂飆!
• 更多《狂飆的18鐵人》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