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昨日的衝刺比拼,環阿曼第二站,預料會是各隊主將們小試身手的舞台。本日賽段全長145.5公里,共設有4座登山點,其中,壓軸的爬坡是最累人的部分。與去年的賽程安排不同,在通過最終的爬升路段後,距離終點僅1.2公里,這樣的調整,會讓戰局產生怎樣的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本站開賽出現一個大型的突圍集團,由15名成員組成,巴林美利達車隊的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也在其中,這位多年和尼巴利征戰環義的爬坡好手,順利摘下第一登山點的積分,但整個集團很快遭到吞併。緊接而來的是一個雙人組合,成功脫離主集團的掌控,此時大團的腳步趨緩,稍稍紓解第1個小時,均速51.8公里的高張力。
賽程進入中段,兩人兔群的領先一度來到8分鐘,但主集團的監管機制已經啟動,領先兩員持有的秒差也一點一滴地流失,即便兩人堅守陣地,手中的領先優勢還是遭到大團無情的吞食。終點前20公里,兔群遭瓦解的同時,大集團正攻上倒數第2座登山點,根據前線回傳的消息,此時巴林美利達的成員們鎮守在集團前緣的位置。
終點前10公里,再有兩名車手成功突圍,包含身著白衫新人王的拉塞·諾曼·漢森(Lasse Norman Hansen,Aqua Blue Sport車隊),而巴林美利達的阿尼奧利再次參與追擊;雖然領銜的漢森一度演出單飛,但最終在終點前2公里遭到瓦解,回到一個領先集團的態勢。進入最後的決勝階段,終點線上,由BMC車隊的本·赫爾曼斯(Ben Hermans)力壓群雄,率先進站。
本日表現積極的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 ,賽後回顧終點前10公里的那波攻擊:「我在前方有兩員突圍時試圖發動追擊,當時大集團強度放緩,所以我們選擇在那時發動進攻,但是在5公里處,被大集團追了回來。」雖然奪勝未果,不過環義常客勇往直前的態度,已經在季初的環阿曼展露無遺。
完賽後的台灣好手馮俊凱也分享了今天的心得:「今天有點累,我的工作就是一開始試看看突圍,沒有的話就是在集團裡面頂風,把好的位置給Visconti(喬瓦尼·維斯孔蒂)跟Sonny(索尼·科爾布雷利),然後到上坡就盡力。上坡的時候有點抽筋,不過還好撐得過去。」據了解,阿凱昨天受傷的手指並無大礙,本站排名第104位進站。
而另一位華人車手王美銀,本日同樣順利完賽,從他的分享,不難探出本站的艱辛:「今天前40公里速度非常快,平均速度都要60左右,很多支車隊隊員都想在山路賽段突圍,所以一直拉扯非常快的節奏,直到40多公里才有兩員突圍成功,自己也有嘗試突圍但是非常難成功,最後有盡全力幫助車隊主力隊友領騎,在倒數第二座山掉下了主集團,今天的每一座山距離雖然都是2、3公里,但是坡度非常的陡峭,對於我來說還是很吃力的。」
運動總監菲利普.莫迪(Philippe Mauduit)總結本站,他說:「今天車隊的狀態不如昨天,所有隊員們都賣力工作,但是在最後關頭亂了手腳,而那是需要沈著的時候。」職業自行車運動,不免發生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情形,全體隊員將於賽後會議時,就溝通、協調的環節加以調整,重整心情,巴林美利達的好手們,將迎來環阿曼第三站賽程!
環阿曼第二站單站成績
茨加布·格爾邁(Tsgabu Grmay) 第13名
喬瓦尼·維斯孔蒂(Giovanni Visconti) 第24名
索尼·科爾布雷利(Sonny Colbrelli) 第41名
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 第86名
格雷加·博萊(Grega Bole) 第100名
王美銀 第101名
馮俊凱 第104名
博魯特·博日奇(Borut Božič) 第138名
環阿曼第二站總成績
茨加布·格爾邁(Tsgabu Grmay) 第13名
喬瓦尼·維斯孔蒂(Giovanni Visconti) 第24名
索尼·科爾布雷利(Sonny Colbrelli) 第36名
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 第85名
王美銀 第99名
格雷加·博萊(Grega Bole) 第129名
馮俊凱 第135名
博魯特·博日奇(Borut Božič) 第138名
資訊、圖片提供:巴林美利達車隊
學會不對身體造成負擔的穩定步行方法後,獨攀就會更加輕鬆愉快。儘管如此,在本身就必須承受沉重負擔的登山過程中,就算知道「這樣走比較好」也很難修正。畢竟身體面臨嚴峻考驗時,特別難做出與日常不同的行動,因此必須從平常開始修正步行方法。事實上,在生活中使用正確步行方法的人相當少。首先就先找到身體的縱軸,學會用骨骼支撐身體開始吧。平常多加留意走路方法,使其成為一種習慣是很重要的。只要身體習慣這種走法,登山時自然就能夠走得輕鬆。
學會正確走路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像下方照片一樣擺出正確的姿勢,這時要特別留意的是軸與重心。此外也要改變步行的觀念,那就是走路時不是只動腳,重心與縱軸也要跟著移動。以身體後側肌肉將身體往前推出的感覺踏出前腳後,利用著地至重心移動這一瞬間的時間延遲,確認接到地面的狀態。若有溼滑、不穩等不安定因素,就要立即修正身體的均衡,或是把重心挪回後腳。未經過確認就一口氣將重量施加在前腳時,容易造成跌倒或扭傷,遭受的損傷也會特別大。正確的行走方式是靠重心移動,縱軸則要在前腳正上方,因此應確認身體縱軸維持筆直後再踏出下一步。
爬升時的姿勢與步行方法大致相同,但是因為是走在斜坡上,所以要特別注意別讓重心往後。學會正確步行方法後,能夠實際感受到「啊!不一樣!(步行感覺變了)」的時機通常是抬起前腳的瞬間。讓重心自然移動,並在抬腳的同時維持筆直縱軸的話,會發現登山時的省力程度令人訝異。「能夠用這種方式登山的話……」實際體驗後光是想像就覺得期待。然而放空腦袋走路時,很容易就恢復原本的姿勢,所以請養成定期確認的習慣。
基本步行:
1.抬起前腳
抬起要往前的這隻腳,後腳則要維持筆直的縱軸,重心也留 在原處。這裡要特別留意的,就是避免上半身往前傾。
2.前腳著地
移動重心的同時,前腳以平坦的方式往下踩。這時的縱軸在雙腿之間,並且要利用縱軸與重心移到前腳之間的短促時間,確認落腳處的狀態。
3.將重心移往前腳
將重心完全移至前腳後,縱軸就會豎直在前腳正上方,過程中應使用大腿後側與臀部的肌肉。接著踏出後腳時,請不要往前踢,以自然往前的方式即可。
上樓梯的動作近似於爬升,所以不妨把握日常走樓梯的機會多練習。若能夠藉此察覺原本的爬升方法與正確的步行方法有哪些差異,將有利於登山過程中的姿勢修正。
爬升方式:
1.抬起前腳
抬起前腳時縱軸與重心都要留在後腳,這時縱軸要維持垂直(垂直於水平面)。 骨盆若能隨著腿部動作抬起會更理想。
2.前腳著地
著地時的腳掌會成平坦狀態,縱軸會落在雙腿之間,並應利用這一瞬間確認落腳處的地面狀態。步行時應運用大腿後側與臀部的肌肉,使縱軸與重心往前移動。
3.重心移往前腳
為了避免身體往前傾,要採用與地面平行的方式,將重心移往前腳。後腳往前時不要用腳尖往前踢,只要自然離開地面即可。
4.用前腳立起
重心移動到前腳後,就立刻形成筆直的縱軸,使身體站在前腳的正上方。同時頭部要抬高,視線望向前方數步之遙,才能夠避免姿勢亂掉。
下降時的關鍵在於要伸直前腳著地,過程中要避免重心移動過慢。下降時會遇到斜坡陡峭或是沒有好踩腳的地方,所以比較容易小心翼翼,結果就造成身體縱軸彎曲、重心的移動延遲,對膝蓋與大腿前側造成沉重負擔。所以這裡要建議各位大膽地把身體(重量)往前挪動,移動時試著第一個往前的不是前腳腳尖而是骨盆。
試著將重心往前挪動的話,更容易看清楚適合落腳的位置,足部也較易維持平坦的狀態。而步伐縮小一點,則會讓步行更加順暢。另外著地時伸展前腳時,應讓前腳與頭部形成筆直的縱軸。用骨骼支撐身體的方式著地,就能夠避免過大的衝擊力道,膝蓋與大腿前側就不會過於緊繃。這裡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維持良好的視野,並視情況將注意力在腳尖或視線之間自由轉移。
下坡步行法:
1.伸出前腳
後腳形成筆直的縱軸後,重心留在原位並伸出前腳,這時要避免恐懼心讓動作變得過度小心,並留意縮小步伐。
2.前腳著地
移動重心的同時,前腳以平坦的方式著地。這時並非僅輕緩伸出腳尖,應用整個身體與斜面平行後移動的感覺進行。
3.用前腳站穩
重心移往前腳,並以筆直位在正上方的縱軸站穩。膝蓋維持伸展的狀態,用骨骼支撐起往下的力量,如此一來,衝擊力就不會被膝蓋的屈伸所吸收。
• 文章摘自采實文化 , 山與溪谷編輯部、 黃筱涵譯《一人登山完全攻略》一書。
【本書特色】
1.面向廣、專業性高:本書集結了資深登山者、山難搜索顧問、國際山岳醫師、登山嚮導等專家,以多面向撰寫,能給予適切且專業的建議。
2.滿足登山愛好者的需求:不只提供了登山的實用技能與解決方法,還分享許多實際案例,彷彿跟著書中的主角身歷其境。
3.一人登山的安心守則:將本書送給身邊喜歡獨自登山的朋友,照著書中的提點並指示製作計劃書,更為放心。
4.借鏡日本山林文化:本書雖然以日本山林為主,但登山方法與遇到的危機大多相似參考價值高,還可借鏡日本的搜救方法、安全網,作為台灣改進的參考。
• 更多《一人登山完全攻略》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林彥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