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核心肌群
  • 初階訓練
  • 瑜伽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運動器材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SuperKid 養成班
1
SuperKid 養成班
2
久咳不癒有可能是感染黴漿菌!營養師列出5大營養能止咳抗發炎
3
各式各樣文明病 各招各式易筋操幫你解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SuperKid 養成班

2017-06-26
知識庫 保健 兒童 體適能

人的成長隨著年齡增長而累積,但是幼兒的動作能力,往往是奠定日後成年人的身體運作的基礎,不可不慎。人類社會過度都市化的發展,使得現今大多數的幼兒多半在一個鋼筋水泥的環境中成長,與早昔農業社會充滿泥土與大自然的環境大相徑庭,美國研究發現,青壯期的成年人與30年前的同齡人相比,體能已經大不如前。因此,如何挽救幼童越來越貧弱虛胖的體質,便成為今日父母的最大課題之一。

台灣社會過於功利主義,學生往往被賦予考試升學為唯一出路的使命,甚至學校的體育課都挪為複習和考試之用,長久以往,一個個都變成新一代的「東亞病夫」!體能發展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因此,從小孩會爬行開始,父母就應該為孩子打造一個可以儘量有利於小孩訓練基礎動作能力的環境,讓您的小孩成為一個身體強健的SuperKid!

打造你家的小孩成為SuperKid!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何謂體適能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定義,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營養攝取越來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和休閒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受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

而積極參與體適能活動,可為幼童帶來以下的正面影響:
◎透過相關活動去認識身體不同部分的特徵和功能
◎配合身體動作與感知能力,對環境有更高的敏感度。
◎鍛鍊出良好的體格、感官機能和身體活動能力。
◎培養意志力、信心和勇氣。
◎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

此外,外國研究亦發現,積極參與體適能活動的學童在學業成績、認知能力及課堂行為上都有改善;而比例過高的靜態活動,則與獲得較差的學業成績有統計學上的關聯。

積極參與體適能活動的學童在學業成績、認知能力及課堂行為上都有改善。

基礎動作能力養成 從2歲開始

良好的體適能,不但能讓幼兒身體強健,其心理發展與社交能力都可以得到明顯的助益,由此可見,體適能活動對於幼兒的全人發展極為重要!2-7歲是孩子基礎動作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學齡前的幼兒,大多數的學習都是來自家中,若父母能夠給予適當的環境與輔助,定能有效促進幼兒體能發展,讓孩童早早養成健壯的身體,快樂長大!

幼兒的基礎動作能力包括大肌肉(Gross Motor)和小肌肉(Fine Motor)技巧,以穩定、移動及操控身體:

(1) 大肌肉技巧
◎穩定性:伸展、卷縮、扭轉、彎曲、翻滾、躲避、平衡、翻轉、推拉等。
◎移動性:走、跑、跳、快走、滑步、踏跳、彈跳、跑步等。
◎操控性:投、接、打擊、踢球、踩球等。

(2) 小肌肉技巧
◎操控性:扣鈕扣、書寫、疊積木、剪紙等。

良好的體適能能夠讓幼兒身體強健,還能促進其心理發展與社交能力。拍攝提供 : 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幼兒體能活動金字塔

根據以上原則,父母可以在家設計一些體適能活動來幫助幼兒的肌肉發展。香港衛生署提供了一個「幼兒體能活動金字塔」,可作為家長安排幼兒體適能活動的參考:

金字塔的最底層是建立活性生活模式的基礎,應佔全日體能活動的最多時間,建議鼓勵幼兒於日常生活中盡量多做。家長應於日常生活中多提供機會來增加幼兒的體能活動量,以促進幼兒的體能及動作發展。

第二層則包括不同形式的體能活動,活動強度一般比最底層的較高,而當中一些項目更能促進幼兒的健康體適能、基礎運動技能和社交技巧的發展。家長應讓幼兒於課餘時間多參與此類型的活動,讓他們的身心有更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幼兒應盡量減少進行金字塔最頂層所列的靜態活動,避免對其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幼兒體能活動金字塔 (由香港中文大學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和衞生署共同修訂) ©香港衛生署

幼兒體適能活動的特性

 1  幼兒活動傾向間歇性與劇烈性

幼兒時期是人生活力充沛的階段,他們一般比較不懂得如何調節強度,運動節奏往往會比較快,而且比較劇烈。但由於年紀小,耐力較成年人低,故運動時多以間歇性的方式來進行。另一方面,幼兒體力恢復得快,只需短暫休息便能再投入活動,因此,家長設計活動可以分段進行,讓小朋友有充分的休息,並適當補充水分,幫助他們調整身體節奏。

 2  給予明確直接的鼓勵 增加其成就感

建立幼兒的成就感是有效刺激其學習意願的方法。在幼兒嘗試期間,父母可以設定較簡單的目標,並不時多給予鼓勵,以增加其成功機率。

 3  動作技能從小培養

大部分的動作技能對於幼兒來說都十分重要,例如步行、跑及跳等等。良好及純熟的動作技能有助於幼兒學習自理的技巧,倘若孩童未能從小學習基礎體適能技巧,對於身體靈活度、反映、手眼協調和柔軟度都未能儘早訓練,他們將較難在成長後鍛鍊及掌握,也可能造成其他方面的學習障礙。

 4  幼兒的專注力較差

幼兒體力充沛,但專注力較成年人為差。因此,家長安排體能活動時要注意時間的調配,發現小孩已經轉移注意力時便可以靈活調整活動,重新引起幼兒的興趣。

幼兒專注力較差,需注意引起其參與的興趣。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幼兒體適能活動建議:分齡設計 讓孩子玩得更聰明

從零歲開始,隨著幼兒的成長,對於體能活動的需求與技能也會日漸提升,因此,爸媽最好根據不同的年齡層設計相應的體能活動,讓孩子在快樂遊戲中成長。

0~1歲 肢體發展+感覺刺激

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學會自己移動,從坐到爬,同時透過自己的眼睛與雙手來探索周遭世界。爸媽在設計遊戲時,可以利用一些會發出響聲或色彩鮮豔的器材或玩具來吸引其注意,讓他移動過來向父母取走該玩具,如此也是一種基本的人際互動遊戲。會有響聲的玩具,也可以刺激孩子的感覺器官,藉由敲擊或打鼓的遊戲,可以讓孩子立即得到聲音的回饋,讓他得到鼓勵,從而積極地去摸索出更多方法來製造更多聲響。

1~2歲 大肢體動作

這個時期可以多訓練孩子的大肢體動作及其協調性。1歲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學走路,父母可以準備一個小桌子,再將玩具置於其上,讓孩子學習用跪姿趴在桌前,同時伸手去拿取玩具,這樣的動作可以訓練孩子學習使用臀部的力量,同時增加髖關節的穩定度。在1歲半之後,孩子多半會喜歡彈跳動作,此時父母可以拿一兩個玩具舉在手上,讓孩子學習跳起來抓取,此動作可以訓練孩子腳筋的力量,日後才不容易跌倒。1歲之後的孩子大多可以走路,是其發展大肢體動作的階段,此時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球類玩具,例如輕盈的氣球或海灘球,讓孩子踢、追、打,或與父母玩拋接等等,不但可以充分運用到孩子的四肢,而且不慎打到孩子也不會痛,比較不會造成孩子排斥或害怕的負面影響。

2~3歲 精細動作+創意引導

在這個階段,主要要訓練孩子發展精細動作的靈巧度,可以讓孩子多多動手去操作,並以鼓勵引導的方式激勵其發展。父母可以準備一些彩色積木或拼圖等,訓練其小肌肉的發展。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平衡感較好,可以玩一腳站立,使用另一腳將球踢出的遊戲,也可以試著抱接彈地而起的皮球。

3~4歲 轉移孩子的好奇心

在這個階段中,孩子對於週遭許多事物都充滿好奇心,若爸媽告訴他不要碰,反而會更激發他的好奇,如此會更容易接觸到危險的事物。父母應該準備一些相應的玩具,轉移其注意力。這個時期的孩子有更多想像力,可以與玩伴一起玩扮家家酒的想像型遊戲,他們的肌力和肢體協調能力也更強,可以和爸媽一起玩拋接皮球的遊戲。

4~5歲 認知遊戲

4、5歲的孩子多半已進入幼兒園學習,其注意力更持久,也較能遵守遊戲規則。在這個時期,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完成一些策略性的遊戲,例如躲貓貓、黑白猜、紅綠燈等等,也可以進行一些需要道具的遊戲,例如躲避球、火車過山洞、折返跑木頭人等等,除了促進其手眼協調、提升專注力,還能訓練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或是預防不良的姿勢對身體造成影響。另外,也可以進行一些較為進階的遊戲,例如人體籃框、或是以網球大小的皮球玩拋接球遊戲。因此,需要準備的玩具有球類、玩具車、絨毛布偶等等,也需要注意其安全性,避免在操作時讓小朋友不慎受傷。

適當的體適能遊戲能夠激發孩子的潛力。拍攝提供 : 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責任編輯/Oliver Wu

參考資料

1.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 www.fitness.org.tw​
2.《二至六歲體能活動指南》,香港衛生署 (2011)
3.《健康幼稚園獎勵計劃 促進幼兒運動能力實用指引》,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 (2007)
4.《幼兒身體動作教學PPT》,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駱明潔副教授著作
5. 台北市幼兒體適能網站 gist.utaipei.edu.tw/ezfiles/99/1099/img/1101/index.html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久咳不癒有可能是感染黴漿菌!營養師列出5大營養能止咳抗發炎

2024-02-07
營養補給新聞觀念保健話題

呼吸道疾病好發於秋冬季節,近期行走的肺炎「黴漿菌」正在中國大流行,台灣的感染病例也有增加的趨勢,若感染黴漿菌,到底該怎麼吃才能快快好?黴漿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久咳不癒,哪些食物能保護呼吸道、加速修復黏膜?營養師提醒,可多吃「5大營養」來加強免疫力,也能在家煮豆漿、沖泡綠茶、吃蜂蜜來提升身體自癒力,幫助盡速恢復健康。

久咳不癒有可能是感染黴漿菌!營養師提醒,可多吃「5大營養」來加強免疫力。

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抗藥性高又超容易傳染,且有極高重複感染機率,若不幸感染黴漿菌咳不停,該吃什麼才能治標又治本,讓症狀好得快?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頁發文表示,可透過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飲食加速痊癒,有助提升自我身體抵抗力,降低二次感染機會。

感染黴漿菌這樣吃補充營養

高敏敏建議,民眾在肺炎黴漿菌感染期間,可多攝取「以下營養」:

1.大量水份:如開水、雞湯等,充足的飲水不僅能代謝身體有害物,也能緩解肺部黏稠液體。

2.抗發炎食物:如鮭魚、鯖魚、藍莓、魚油等,Omega-3脂肪酸可促進吞噬細胞、白血球的活動力,加速吃掉細菌,花青素則有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兩者皆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

3.礦物質鋅:鋅在免疫系統、組織修復上,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幫助修復黏膜細胞、強化免疫系統,建議可從蝦子、蛤蜊、海鮮中攝取。

4.維生素C:可強化人體免疫功能、幫助細胞修復、減緩身體不適,幫助加速恢復體力,多吃芭樂、奇異果、柳丁。

5.維生素D:可從鮭魚、秋刀魚、黑木耳、曬太陽來攝取,有助活化免疫系統、減少發炎反應。

營養師也提醒,可適時吃一點純蜂蜜,幫助保護口腔黏膜、有潤肺效果,可減緩久咳喉嚨不適的問題。

久咳不適吃「4類食物」減緩

此外,高敏敏也推薦民眾自己在家煮豆漿,能補充大豆異黃酮,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功效,可降低發炎、咳痰的症狀;多吃薑黃、生薑也有幫助,薑黃中的薑黃素可抑制發炎,有助緩解咳嗽症狀,生薑能舒緩呼吸道肌肉、降低發炎及腫脹症狀。

感染黴漿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久咳不癒,她建議,此時可吃一點純蜂蜜,幫助保護口腔黏膜、有潤肺效果,可減緩久咳喉嚨不適;飲品選擇上也能多喝溫熱或常溫的綠茶,因綠茶中的兒茶素有抗菌功效,也有維持喉嚨濕潤、減緩咳嗽的效果。

高敏敏表示,秋冬本就是好發感冒、流感的季節,現在又出現黴漿菌威脅,高危險族群為孩童、青少年、年輕族群等,常常一人得病傳染給全家,除了儘早就醫治療,搭配勤洗手、消毒以外,更可以透過上述飲食方式,加速咳嗽症狀痊癒,強化身體抵抗力,才是根絕疾病、遠離感染風險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中國爆黴漿菌感染》感染醫示警:台灣已有6成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醫

孩子狂咳、氣喘恐是「1細菌」導致!黃瑽寧:須同時治療氣喘才有效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感染黴漿菌怎麼吃?營養師列必吃「5大營養」豆漿、蜂蜜止咳抗發炎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各式各樣文明病 各招各式易筋操幫你解

2017-06-12
書摘保健知識庫

隨著醫學研究、科技進步一日千里,很多在古代被視為絕症的疾病,到了現在,幾乎都有可治療的醫術及藥物。

舉個例子,在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年代,風寒是種不治之症,一個小小的傷風感冒,竟會奪走人的性命?在今日看來多麼不可思議。現代人感冒,吃個三、五天的藥、休息一下、多喝水就會痊癒,但古代可沒這麼容易。為此,醫聖編纂了流傳千古的《傷寒雜病論》,直到現在仍是中醫學術界的重要著作。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古人行醫的智慧也永遠失傳了。我們再也無法得知當年華佗開腦、剖腹治病等微妙細節;中醫獨門的麻醉藥「麻沸散」,究竟含有何種精巧的配方?只能透過《三國演義》中對「刮骨療毒法」的生動描述,遙想當時華佗與關公的風采。然而,若想探討當時刮骨為什麼不會出現細菌感染,卻毫無可以考據的文獻,實為憾事。

《傷寒雜病論》內頁。

健康要自己負責,而不是交給醫生

現代醫療技術發展迅速,就連二十世紀使人們聞之色變的愛滋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簡稱AIDS),都已有藥物可以控制;此外,大部分癌症都可在妥善的手術、化學療法、放射線治療之下得到緩解;至於伊波拉出血熱(Ebola virus disease,又稱伊波拉病毒病,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迄今仍無有效治療藥物),也在全球科學家的努力下,展開大規模的研究,據說測試疫苗目前已在製作當中。

古時候,世界各國往來交通不便,各種交流也受到阻礙。往往大家各自埋首研究,花了數十、數百年,研發出不同的理論假說,來處理相同的問題,實在事倍功半。然而,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眾人利用網際網路分享研究;透過跨國的研討會、集全人類之力處理共同問題,任何疾病的治療只會更快、更精準。既然人們早已不用煩惱如何治病,那麼,我們還可以為自己的健康再多做些什麼?

醫學可以延長全人類的壽命,但你要的是能走、能跑、能自我照顧的人生下半場?還是下半輩子攤在床上靠著「三管」(氣切管、鼻胃管、尿管)維生、被束縛在安養院裡?這些都是可以提早努力的健康投資,也是原本就該自己負責的人生規畫,而不是生病了才交給醫生處理。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 ©lifestyle.one

銀髮族練易筋操:改善原發性高血壓、眩暈、骨刺、骨質疏鬆

《黃帝內經》提到,年歲漸長,五臟也隨之衰弱。但古人沒有現代儀器,如何得知這種變化?這是因為臟腑的衰弱,會首先反應在與其對應的經絡、肢體、五官等。古代人藉由細微的觀察、記錄與統整,便得知臟腑衰退的順序。

《黃帝內經》的《靈樞.天年》曾說,人在四十歲的時候,身體的各種狀態已達顛峰(原文為「皆大盛以平定」)。之後,眼睛開始看不清楚、不耐久站,喜歡坐著(若能躺著更好);同時皮膚開始出現皺紋、老人斑,說話顛三倒四,前一秒鐘說過的話,轉頭後一句也想不起來。這其實就是按照五臟的演變,慢慢從「肝→心→脾→肺→腎」的順序,逐漸退化,最終死亡。

以我本身為例,我已是坐三望四的年紀,家裡的父母叔伯們,除了老人家常有的關節痠痛外,身體各部位也開始走下坡。在寒冷的冬夜,或是颱風暴雨天、季節交替時,這些來自於外界的風、寒、濕等邪氣(致病因素),都會讓老人家們痠痛難耐、無力,甚至影響生活作息。

有些人也許會很好奇,為何人體好好的,會突然被邪氣入侵呢?沒錯,一般來說,經絡健康、臟腑血氣平順的人(年輕人),邪氣完全無下手的機會,所以不會受到影響。然而老人家因為生理功能日漸退化,臟腑氣血經絡衰退,當經絡空虛時,邪氣就找到了入侵的突破口,由外進入經絡肢體中,產生痠疼、刺痛等症狀,如果不予理會,久而久之,邪氣就會由經絡深入至五臟六腑,造成更嚴重的病變。

該怎麼扭轉這個臟腑衰退、風濕入侵,身體狀況一面倒的局面? 勤練易筋操最適合不過了。易筋操的招式,可以通行十二經絡氣血,最初是保護經絡、筋骨,從外防止病邪入侵;練到後來,氣血由不足轉為豐盈,可由內滋潤五臟六腑,達到真正延緩老化的功能,對於改善原發性高血壓、眩暈、骨刺(身體在軟骨損傷後的自行增生、修補反應)、骨質疏鬆很有幫助。

紅圈處為足底骨刺,壓迫神經引起疼痛(足底筋膜炎)。

年輕人練易筋操:可治脊椎側彎、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

我從小在純樸的木柵長大,除了國中時老師偶爾有課後輔導外,其他時間還算自由自在,有個愉快充實的童年。反觀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每天都得晚自習,星期六、日還得上才藝班,一旦生病了,必須向學校請假,才有辦法來找我回診。

他們小小身板上背負著過重的書包(光是目測就知道,絕對比我裝筆電的背包還要重兩倍以上),都快被壓得長不高了,手裡還另外提著一大包參考書或回家作業,實在很難不造成輕度脊椎側彎。

此外,他們的考試壓力更不是一般的大,而是亞歷山大(「壓力山大」的諧音)。從學校或補習班回家,已經晚上九點多快十點了,洗澡後還要繼續念書、準備隔天早自習的小考,導致作息不正常。此外,三餐有兩餐外食、吃得多(或少)、吃得趕、營養不均衡,更會導致進食不正常,最後若加上遺傳體質,就很容易出現失眠、生理時鐘大亂、消化困難等症狀。長久下來,將造成發育不良、身高較矮等不可逆的問題。

我記得小學時,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做課間體操。坐著聽課一個早上之後,很需要起身活動一下筋骨、通暢氣血。下午的掃除時間,除了教導學生們如何保持環境整潔衛生之外,也有活動筋骨的意義。

現代學生常因背過重的書包上 學,造成輕度脊椎側彎。

復健者練易筋操:配合復健或針灸,可縮短療程、加速緩解症狀

壯年是血氣方剛的代名詞,從字面上解釋為:血氣才剛剛成長到強壯的時候。孔子說:「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就是這個道理。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二○○九及二○一○年,曾委託萬芳醫院辦理「青少年運動傷害防治保健門診」的統計,發現青少年因運動傷害就診的比例,以急性占最多數。急性運動傷害比率占運動傷害特別門診的六一%,其中以扭傷、拉傷及骨折最多。

而另一項更早之前的問卷研究則指出,臺北市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有高達四○%的青少年,自述在學期間曾發生運動傷害,最常見的受傷類型依序為扭傷、拉傷、瘀青、挫傷與抽筋;最常見的受傷部位包括手部、膝部與踝關節。

儘管如此,以我自己的門診經驗來看,很少有病患會因急性關節受傷的問題來就醫,大多都是因為先前的舊傷。我很常遇到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因關節痠痛前來看診。每次我問他們最近有沒有撞到、扭到、拉到,他們的回答都是:「寶醫師,我最近都好好的啊,沒有搬重物,也沒有跌倒,它就自己痛起來。」

講到這裡,對方通常會先停頓一下,然後靈光乍現的說:「啊,醫師,我小時候有摔倒(或撞到、扭到)過,是不是舊傷復發?」我都會在心裡暗暗驚呼:「你的直覺還真是準呀!」

舊傷復發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項:

一、反覆進行同樣的動作。舊傷處的肌肉、韌帶組織有如老弱殘兵,日常活動尚可勉強承受,但當你劇烈運動(如跑步、搬重物等)時,必定兵敗如山倒。

二、氣溫驟降。舊傷的局部血液循環系統,如同斷垣殘壁、肝腸寸斷的道路,儘管平時不會出什麼差錯,一旦入夜或氣溫降低時,血管收縮、肌肉緊繃,如同產業道路碰上堵車,受傷的組織等不到補給,肯定每下愈況。

除了復健、針灸吃藥治療之外,避免劇烈運動,採用適當的關節活動,如易筋操裡面許多輕柔卻廣幅的伸展招式,便能改善受損、鈍化、沾黏的關節,縮短患處恢復所需的時間。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陳寶蓮(寶中醫)著作《寶中醫的易筋操:每天只要15分鐘,改善過敏、強化代謝,連西醫老看不好的文明病,也有解!中醫師都在練,一般人更要練》一書。

什麼是易筋操?效果居然這麼神奇?
和流傳已久的道家經典《易筋經》有啥關聯?
本書作者陳麗蓮(人稱寶中醫),現任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雖然自己當中醫師多年,卻一直被過敏性鼻炎困擾。
連爸爸都笑她,自己當醫生,身體還這麼差。
直到有一回,陳麗蓮和學姊到廣州中醫藥大學見習,初識《易筋經》。
返臺行醫後,她繼續研究、練習,並在醫院開辦易筋操減重班。

‧易筋操12式很難?別擔心,寶中醫針對現代人不同年紀、體力,
將易筋操分為簡易版及完整版。如果你生活忙碌(或單純懶得動),
單練簡易版(一招即成),也能迅速改善頭痛、肩頸痠痛、注意力渙散等症狀。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啞鈴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跑步
  • 重量訓練
  • 核心肌群
  • 初階訓練
  • 瑜伽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運動器材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