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 坐得正才得人疼。您知道正確坐姿對孩童及成人保健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兒童一旦坐不正、坐不久,很有可能是因為上半身肌力不足所導致。現在的孩子由於運動量相對缺乏,很容易出現身體疲勞或是力不從心的體能狀況,以致影響日常生活的表現,是否就曾發現許多小朋友常常懶洋洋的躺在沙發上或是手撐在頭上寫作業,這些不良的姿勢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駝背或是脊椎側彎的狀況,甚至影響到他們上課的專注力和學習的穩定度。體適能運動及遊戲,便可以讓兒童的體能在成長中發展出適應生活、活動與環境的綜合能力。良好的體適能不但利於我們應付日常生活、增進免疫力,還是提升運動表現及適應環境能力的重要基礎。
根據國外研究也發現,父母親如果能每天花30分鐘的時間與孩子一起互動玩遊戲或是運動,不僅可以促進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學習能力與提升家庭和樂,還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展現自信。然而,學齡前後的兒童如何進行合適的體適能訓練,方法便顯得非常重要。
以下介紹四種專為預防駝背、預防脊椎側彎等不良姿勢的親子體適能遊戲,期待幫助孩子們擁有更好的肌力與增進親子關係,並且有助提高學習專注力,讓孩子有更活躍的表現!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孩子的腹肌以及髖屈肌的肌耐力。
步驟1:首先,我們要跟孩子分別躺在墊子上。
步驟2:躺好後,我們再將雙腳打直開始利用雙腳進行剪刀石頭布的動作。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孩子的腹肌以及髖屈肌的肌耐力以及方位空間的概念。
步驟1:首先,大人要先準備幾個布偶放在小孩的腳邊,再用口令指示小孩要移動雙腳。
步驟2:讓小孩的雙腳移到娃娃的位置,再請小孩用雙腳夾住布偶後向上舉高拿給大人。
這個動作訓練到孩子的腹肌和髖屈肌的肌耐力以及骨盆的分離控制、協調能力。
步驟1:首先,我們跟要小孩坐在地板上,將我們膝蓋彎曲
,並在終點前放置一個娃娃。
步驟2:用屁股的力量向前移動到終點,並且用雙腳夾起娃娃後再維持用屁股的力量回到起點,在整個過程中不能用手幫忙。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孩子的腹肌耐力。
步驟1:首先,我們要和孩子屈膝對坐,然後將我們跟孩子的雙手互相拉起。
步驟2:拉起後,開始與孩子輪流進行仰臥起坐,大人可以在過程中調整協助力道,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在過程中發揮自己腹部最大的力量!
你是否在早晨起床時,都會感到身體特別的不舒服或是僵硬呢?一般的人都會將身體這樣的現象歸咎於床鋪軟硬或躺太久所造成的問題,其實,根據英國的生物學家發現,我們身體會僵硬是因為「生物週期節律」使得我們在清晨會感覺到身體十分僵硬,這就意味著床鋪軟硬或躺太久都不是造成這個問題主要的因素,而是身體在夜間抑制炎症所導致的結果。如果你患有肌肉骨骼疾病,如關節炎這類的問題,就會影響早上起床時的僵硬感,接下來最新的研究報告將告訴你,為何關節炎通常在早晨起床時引發關節腫脹和炎症。
這項最新的報告,是2016年發表在FASEB雜誌上的新研究,描述了人體生物鐘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在夜晚積極地抑制炎症發生,而這種蛋白質稱為隱花色素(cryptochromes),已被證實有抗炎作用,並且希望能有效的用於炎症治療,例如大家常見的關節炎。這個研究是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為了調查身體在早晨特別僵硬的現象,是否與炎症疾病例如關節炎之間有關,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給小白鼠關節注射了膠原,誘導它們先罹患上關節炎的症狀,之後他們觀察小白鼠對於關節炎症情況。
研究團隊表示小白鼠關節內的炎症差異源自名為成纖維樣滑膜細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簡稱FLS)的特定細胞,它和我們的生物鐘一樣執行24小時周期制,這些細胞通過產生特定蛋白質來影響小白鼠關節中的疼痛和炎症,研究人員們特地控制光照的條件,當光照如夜間的時後,小白鼠炎症與炎症標的物數值降低到微乎其微,但等到光照變得像白天時,患關節炎的小白鼠關節處明顯更加腫脹,因此,他們就發現在一天之內的不同時間段中會有不同結果。
這表明,隱花色素基因產物具有顯著抗炎作用。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類用來激活蛋白質的藥物來確認是否能夠對抗炎症,結果表明的確有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內分泌和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員Julie Gibbs博士說,「這項研究告訴我們,炎症通常被認為是慢性的,難以治癒的。可事實上,這個研究中在大腦控制生理節奏的視交叉上核神經的影響下,讓身體的炎症變得不那麼可怕,對於這個研究的臨床意義是深遠的。」因此,Julie Gibbs博士建議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睡眠週期,就能夠有效率的緩解身體的疼痛。
目前為止,該團隊僅在他們培育出來的人體成纖維樣滑膜細胞上做過實驗,沒有在活人身上做過實驗。如果未來人體試驗的結果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那麼研究人員們將給慢性關節炎等炎症性疾病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
了解Julie Gibbs博士的研究與建議之後,我們除了要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睡眠週期之外,還要注意防止寒冷與潮濕的環境,根據美國國家纖維肌痛症與慢性疼痛協會(NFMCPA)的建議,夜晚睡覺時如果房間通風較好,記得適時的關上窗戶別讓大量的風直接進到室內,另外,在氣溫或潮濕的環境則應該要採用電暖爐與除濕機,並蓋上保暖的被子入睡。起床時,可以運用較為舒緩的瑜伽動作來伸展肌肉與關節,例如:貓式或牛式都是十分適合在起床時進行的伸展動作,如果有沖澡習慣的人也可以採用40度左右的微熱水,讓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快回到預備的狀態,這些都是可以有效紓緩早晨起床身體僵硬的方式。
資料來源/draxe、avogel
責任編輯/David
疲勞性骨折是跑者或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常常發生的運動傷害之一,包括國內里約奧運馬拉松國手何盡平、「最速律師」邱靖貽等馬拉松跑者,甚至國際著名的NBA球星比爾‧華頓,都曾受疲勞性骨折之苦;輕則痛到影響表現,重則無法踩地承重。如果你的小腿或腳底前部走路或運動稍微激烈就疼痛,小心疲勞性骨折上腳!
別以為自己沒受外力撞擊,怎麼會有骨折?疲勞性骨折(Fatigue Fracture)又稱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通常肇因於過度使用,也就是經過反覆運動或過度訓練,因為重複性的外界應力或腿部、踝部持續負重,卻沒有適度休息,造成骨骼上細小的裂痕。這種裂痕並不會使骨頭折斷或移位,但只要每次運動稍微激烈,就可能痛到影響表現,嚴重甚至完全無法踩地承重,需要拄枴杖、坐輪椅代步。
疲勞性骨折通常發生部位在下肢骨骼和足底,以最易發生部位排序是:脛骨、跗骨、蹠骨、股骨、腓骨和種子骨,但不表示其他部位不會發生。常常運動的你如果發現小腿或腳底前部運動稍微激烈就會痛,嚴重甚至走路也在痛,除了懷疑是夾脛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得小心自己是不是有更難纏的疲勞性骨折。詳細運動型態對照易發生部位請見以下表格:
誰容易罹患疲勞性骨折?其實危險因子眾多,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營養狀態、骨密度、肌力和柔軟度、骨骼系統的生物力學不良等;外在因素則有訓練錯誤、訓練的地面種類、疲勞訓練、鞋子不適當等。
另一方面,近年路跑風氣上漲,而疲勞性骨折正是跑者常見的運動傷害。據研究追蹤1998年美國的1080萬跑者(跑者定義為1年跑步超過100天),結果發現,1年內有15-35%跑者出現運動傷害,而疲勞性骨折高占其中6-15%,年發生率約4.6%;此外,疲勞性骨折占所有過度使用類型的運動傷害的10%,而這10%中有七成發生在跑者身上。
疲勞性骨折發生率之高,那麼該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中標?診斷上,因為骨骼上的裂痕細小,要能確診疲勞性骨折並不容易,在X光檢查中通常無法看出,因此容易被漏診或誤診。一般透過CT掃描、核磁共振成像或骨掃描來確診,因此,如果高度懷疑有疲勞性骨折,應安排作放射性元素的骨骼掃描(bone scan),較容易偵測出來。
面對疲勞性骨折不容小覷!你得乖乖配合醫師的治療。短期最好至少6星期內完全不要運動;開始恢復運動後,要遵照醫囑循序漸進地增加份量,並有充分的休息,才能讓骨頭有完全恢復活力的機會。至於藥物,無論口服或局部都只症狀治療,為的是降低不適及減少發炎而已,並無法加快復原速度。
資料來源/成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林啟禎、侯鐘堡醫師、凃俐雯醫師、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