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最大攝氧量?
1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最大攝氧量?
2
慢速訓練
3
肱橈肌 Brachioradialis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最大攝氧量?

2017-07-17
知識庫 運動生理 觀念

你的最大攝氧量是在運動時身體能夠吸收的最大氧氣量,它的高低關係到氧氣的有效轉換高低,所以身體最大攝氧量越高,代表運動能力越好,如果不是為了比賽,是為健康,這是一個重要的數字。同時,這也是長壽的一個很好的預測因素:在某些方面,比你獲得多少鍛煉更好。美國心臟協會最近認為,最大攝氧量應該被認為是醫生定期測量的一個新的生命徵象。

是什麼決定了最大攝氧量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最大攝氧量呢?我們經常直覺地想到肺和心臟。心臟無疑是重要的:當你訓練的時候,你的心臟變得越來越強壯,每一次跳動都能將更多的含氧血液輸送到身體的最遠端。
 
可能遇到的瓶頸還不只這樣,流經你的動脈、靜脈的血流,還有氧氣透過微血管擴散到肌肉的效率也必須一併考慮,而擁有體內發電機之稱的粒腺體能夠多快利用氧氣產生能量再供應給肌肉細胞也是至關重要。

最大攝氧量與年齡的關係

上個月美國運動醫學會的一個會議演講深入探討了這個話題,試圖了解為什麼隨著年紀的增長,最大攝氧量也隨之下降?是因為心臟變弱了嗎?或者是氧氣在交遞和使用時也變得更糟了呢?
 
來自猶他大學的研究者Jayson Gifford帶領了一群平均年齡26歲和平均年齡75歲的年輕人與老年人志願者群。最後的結果是,這些未經訓練的受試者們的身體活動水平和體重指數相匹配,所以這樣的差異不僅僅只是不運動的結果。
 
他們做了兩個針對最大攝氧量的測試:一個是利用騎行室內自行車對全身各個系統的測試;另一個則是局部性的測試,單純一遍又一遍的伸直受試者的膝蓋,後者的實驗,由於只涉及少量的肌肉,對心臟的徵招不大,所以是一種檢視腿部肌肉是否存在瓶頸的方法。
 
正如預期的那樣,老年人的全身最大攝氧量比年輕人低38%。有趣的是,他們的單腳最大攝氧量也降低了27%,這也表示了血液循環和擴散等外在因素已經下降。沒有下降的一個特點是他們肌肉使用氧氣的能力。研究人員透過肌肉組織檢驗,計算了受試者腿部肌肉粒線體的最大攝氧量,兩組受試者基本相同。Gifford說:「這個結果表明,肌肉中的氧氣處理能力主要是由身體活動量決定而非年齡。」

保持訓練才能避免最大攝氧量下降?

這個研究與Gifford的其他同事去年發表的一項類似的實驗結果相吻合。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將訓練有素和未經培訓的志願者做比較,發現粒線體在未經培訓的組別中是一個限制因素,但並未出現在訓練有素的組別之中,所以,粒線體即使在大量訓練之外的部分被超出時,也具有大量的生產能力。
 
在理論上,過剩的粒線體的能力似乎是一種浪費,甚至違反生物系統理論的原則,Gifford認為,對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尺寸必須與整體功能需求相匹配。從這一觀點看來,沒有一個瓶頸決定了最大攝氧量。相反,所有連結心臟的零件,包含動脈,毛細血管,粒線體也只是選擇了適合的大小,並且和他們一起決定最大攝氧量。

那麼為什麼耐力運動員會產生過多的粒線體能力呢?作者懷疑這種儲備能力是沒有意義的。他們討論了幾個理論,如認為多餘的粒線體的能力可能有助於脂肪燃燒,這會提高實際的耐力性能而不改變最大攝氧量。也有一些證據表明,它可以緩衝氧化壓力並減少細胞傷害。
 
這是什麼意思?整體來說,你應該像耐力運動員一樣的訓練方式,至少(部分)可以避免與年齡有關的最大攝氧量下降,這樣你的全身系統才能保持最佳運轉,而不僅僅是你的心臟。

有趣的是,這些發現是否也提出了更具體的培訓見解。隨著你年齡的增長,如果毛細血管分佈的微小血管網絡遍布你的肌肉是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瓶頸,那麼,是否有針對特別的訓練目標類型呢?有一些證據表明,毛細血管的間歇訓練和耐力訓練引起的穩定模式是有所不同的,甚至具體到每一種鍛鍊形式的要求,這也許是另一種每天訓練多種計劃而不是每天做同樣事情的另一個論據。
 
儘管如此,但Gifford仍擔心會從這樣的研究中超越實際的培訓見解。他說:「必須了解更多有關年齡對於最大攝氧量下降的限制,最終有助於目標運動或藥物治療。」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慢速訓練

2017-03-03
知識庫健身重量訓練運動生理

慢速訓練法,是指將肌肉放慢訓練速度的一種方式,肌肉受到負荷比實際重量更大,只使用較大負荷進行訓練的效果相同。一般的肌力訓練當重量較大時,有可能會使肌腱和韌帶受傷,但慢速訓練由於是以較輕的重量慢慢的近進行,所以受傷的風險相對之下也比較小。

在1986年,美國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提出「超慢速」訓練法,就是以4秒鐘蹲低、10秒鐘站起的速度進行,對於負重沒有特別的規定,但是,再次增加重量時,會覺得相當費力。一般來說,慢速訓練不需要非常重的負荷也能達到效果,因此這樣的訓練達到的安全性也較高,雖然不使用較大重量來訓練,但是降低速度變相對提高了強度,尤其適用在大肌群訓練的時候,可以幫助訓練者提高對於肌肉的感知能力。

在研究論文中,將慢速訓練法又延伸出一個叫做「張力維持慢速法」,與超慢速訓練稍微不同之處在於此訓練法並不以幾秒鐘為基礎,而是將重點放置在“動作過程保持肌肉用力不鬆懈”,全程以保持緊繃的狀態為主,就自然而然以3~4秒鐘的時間舉起,3~4秒鐘的時間放下的速度來進行此訓練,但是這個訓練也可以稱為慢速訓練。

張力維持慢速法是藉由持續地用力增加肌肉內壓,以抑制肌肉的血液循環,這樣的訓練法跟加壓訓練有點類似,即使負重、次數都是一樣,以這種方式來訓練,肌肉會更容易增長,通常只需要50%1RM左右的重量就能夠重量就能夠確實讓肌肉增大,等同於一般訓練中使用80%1RM才能達到效果,否則在一般訓練中,50%1RM是無法促進肌肥大的。

慢速訓練除了使用器材的肌力訓練外,還可以應用在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等各種自己重量的運動上,例如,以慢速訓練的方式練深蹲時,膝蓋的彎曲與伸展不要做到底,而是在動作期間持續保持肌肉出力的狀態,因為不會利用到反作用力,所以只會對肌肉施加負荷,而不會對肌腱與韌帶造成負擔,如果在訓練時對肌腱或是韌帶造成傷害,即便是很輕微的傷害,都有可能造成後續更大的傷害,因此對於運動選手而言,慢速訓練能減少受傷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優點之一。

總而言之,慢速訓練不需要非常重的負荷也能達到效果,因此訓練的安全性也相對能提高,但是儘管如此,慢速訓練的負重還是要以40%1RM為最底限,只要注意到這點,就算負荷比一邊訓練輕一點,也沒有什麼問題。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肱橈肌 Brachioradialis

2017-02-13
運動生理知識庫手部肌群上半身肌群

肱橈肌位於人體手臂前端的外側皮下,它的形狀為長條又呈現扁狀。肱橈肌的功用是可以使前手臂彎曲,並向上跟上臂靠攏,在日常生活中,像是在抱東西、搬物品、訓練手臂時都會運用到肱橈肌,雖然肱橈肌細小且扁長,但卻是個不可忽視的肌群。

肱橈肌 ©wisegeek.com

肱橈肌是由肱尺、肱橈和橈尺近側三組關節包於一個關節囊内所構成,又稱爲複關節。肱橈肌與肱肌是密不可分的肌群,不管在進行什麼活動以及訓練時,都會一起運用到它們,則伸指肌也是控制前臂的重要肌群,在手臂結構中,肱骨滑車與尺骨半月切蹟構成的肱尺關節,它的形狀屬於蝸狀關節,是人體肘關節的主體部分,則肱骨小頭與橈骨頭凹構成肱橈關節,屬於球窩關節,橈骨頭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骨切蹟構成橈尺近側關節,屬車軸關節,這些關節囊附着於各關節面附近的骨面上,而肱骨内、外的上髁均位於囊外。

對於健身者來說,除了要有結實的上半身以外,下手臂也是必需要鍛鍊的一部分,在鍛鍊肱橈肌的過程中,使用啞鈴、槓鈴以及其他輔助器材都是相當重要,肱橈肌的訓練方式非常多,像是有槌式彎舉、集中彎舉、上斜彎舉等,這些都可以紮實的訓練到肱橈肌。

肱橈肌位置圖 ©johnthebodyman.com

以下介紹三種基礎肱橈肌訓練,可以增加我們下手臂的肌肉力量。

 1  集中彎舉

步驟1:坐在健身板上,將雙手分別握住啞鈴。
步驟2:將右手啞鈴上舉維持在45度角,停頓一秒後再緩緩放下。

 2  槌式彎舉

步驟1:​採站姿,雙腳打比肩寬,雙手握住啞鈴。
步驟2:利用手臂力量,將啞鈴彎舉,再吐氣緩緩放下換邊。

 3  跨身垂身彎舉

步驟1:​​採站姿,雙手握住啞鈴。
步驟2:吸氣時,將右手彎舉啞鈴向胸口內側靠近,吐氣時再緩緩放下,放下後再換另一邊執行。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