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痠痛、腰酸背痛甚至是近年流行的運動傷害,到底該找哪種專業的醫療院所尋求協助?是中醫、西醫、還是幽閉的診療密室?
上述的問題相信是一般民眾心中常見的問題,在了解答案之前,首先我們必須要導正的一個觀念是復健這兩字,不只是中風或是肢體障礙的患者的專屬,其實一般的小病痛也可以藉由復健治療以防小病變大病。
位於石牌捷運站旁邊的旭康復健科診所,其總院是在許多運動員心中首選的復健治療名單「桃園南崁旭康復健科診所」。隨著運動風氣增長,院長發現有需求的民眾供不應求,同時在北投地區也較缺乏此類型的復健科診所,因此今年七月,第二間診所於石牌開幕。從外觀看去,整體並不像傳統的診所;木質地板配上spotlight燈光,彷彿來到頂極spa會館,立即掃除一半的疼痛煩惱。
1樓的空間主要為看診間以及神經疾病治療室,針對神經方面患者包含中風、脊隨損傷等病患進行治療,治療室裡有專門設計的矮床,為需要做精細動作的患者設計,以及步態治療和器材輔助等。
2樓則以儀器治療為主,有基本常見的電療、牽引儀器治療,經醫生評估過後,除了儀器治療外,還有運動姿勢矯正、震波治療以及增生療法的選擇。
石牌的院長潘醫師表示:其實疼痛只是一個症狀,只是針對痛點做治療,但是造成疼痛的底層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姿勢或是肌力不足而造成,除了當下的治療,我們也會教導病人簡單的動作請他回家自己做,用運動強化不足的部分,減少復發。
由於診所附近就是河堤,許多民眾常在附近跑步,也因此旭康的跑者病患占了很大一部份。其中最常見的問題為跑者膝以及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針對跑者膝,除了做局部治療外,醫師還會衛教跑者一些肌力訓練運動或是髂脛束的強化運動回家自主練習以減少不適。
若是狀況較嚴重的個案,旭康則會藉由增生療法;施打高濃度的葡萄糖液,讓發炎的部位再度活化,並促進韌帶的癒合和增加關節穩定度,免除因關節不穩而受傷再受傷。
另外足底筋膜炎也是常見的運動傷害,最常發炎的地方位於跟骨,痛的地方看似一片,但治療首先得先找到根源。因為有些痛的地方常誤認為是足底筋膜炎,但也許是阿基里斯腱連到骨頭的地方,所以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受傷往往是因為小腿過度緊繃造成阿基里斯腱負擔過重造成,所以除了電療之外,更重要的應是藉由小腿放鬆的訓練做治療。
走上3樓共有三間教室,分別為團課教室、兒童治療和語言治療室。團課教室主要以Record、徒手治療或皮拉提斯等課程為主,教室的左右邊佈滿鏡子,目的是讓患者藉由鏡子看到自己的姿勢做調整。
在做任何治療前,皆須經由醫師的評估整段,然而運動治療也不例外;一般有需要運動治療的患者,醫生會建議從墊上核心開始,一段時間之後,基本動作都可以做好或是需要更深層的肌肉訓練,則會推薦挪威Redcord懸吊訓練;以不穩定的繩子來誘發軀幹深層肌肉進行收縮,訓練核心肌群,以達到核心穩定,進而提升軀幹及肢體肌肉之間的穩定、平衡與協調能力。
還有另一項特別的課程是皮拉提斯,一般健身愛好者都會較著重於大肌肉的訓練而忽略深層肌群的喚醒,藉由皮拉提斯可以讓民眾從日常生活中的坐姿、站姿甚至是呼吸中認識身體,再進行其他項目時效果更佳。
目前Redcord以及徒手治療皆以一對一的課程為主,皮拉提斯除了針對有需求的病患外,也接受外面的報名,進行團體課程。課程的師資皆是院所中的物理治療師授課,他們除了本身的物理治療專業之外,也有著運動治療的長項,在非門診期間,不斷努力進修只希望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民眾。
沈醫師也提醒大家:很多民眾喜歡前往中醫診所進行推拿,而這個治療對於放鬆來說效果很好,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你身上的痛到底是哪一種痛;神經痛還是肌肉痠痛?若是神經痛,則必須馬上就醫做鑑別診斷。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在治療的過程之中,有時並非一次就好,如果效果不佳,建議可以先與醫師討論,改變其他的治療方式;打針、吃藥固然好的快,但是如果不做運動訓練的話,復發機率反而容易增高。
健康是自己的責任,診所或醫院的角色是協助你在恢復過程中的加持,若當有問題就將責任全然丟給他們,那麼對自己或對診所來說,都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附錄】桃園南崁旭康復健科診所
石牌旭康復健科診所
撰文/瀅瀅
攝影/楊仁渤
全球權威的運動科學機構 ACSM(美國運動醫學會)官方期刊,於 5 月首週提出一篇重要報導,該研究來自台灣長庚大學,探討運動如何改變免疫細胞生物能量效率。報導中指出,規律而適度的運動,無論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或是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都能增進免疫細胞的有氧代謝效率、改善免疫功能,可降低大多數癌症的死亡率,對清除病毒亦有效。研究結果有助於確立抗病毒與防治癌症的有效運動方案:改善靜態生活者的心肺適能,同時提升自然殺手細胞的生物能量效率,進而增進對病毒與癌細胞毒殺功能。
如何調節血液中自然殺手細胞功能,在增進癌症的防治成效上,至關重要。自然殺手細胞能藉由先天免疫方式,執行清除惡性腫瘤的作用;它們能表達一系列刺激和抑制受體,無需經由免疫調適,即可識別並毒殺癌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抗腫瘤細胞毒殺作用,取決於它們識別癌細胞和產生細胞毒殺蛋白的能力;而其粒線體生物能量特性,在調控細胞毒殺能力和產生細胞激素效率扮演關鍵角色。
規律而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大多數癌症的死亡率。急性運動能動員自然殺手細胞從周邊組織進入血液之中。並且,執行運動的強度與其影響自然殺手細胞毒殺蛋白表現,有其密切的相關性,並藉此調節抗腫瘤細胞毒殺效應。然而,惡性腫瘤患者會因肌肉和心肺適能逐漸下降,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導致他們處於更靜態的生活方式。
長庚大學復健科學研究所教授 王鐘賢 博士發表於五月份《美國運動醫學會》官方期刊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的研究指出,研究將 60 名久坐不動的男性隨機分配成 3 組,包括參加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中強度的持續性運動,以及未接受運動干預的對照組。結果顯示,HIIT 能藉由提高心肺適能來增進運動表現,其效益更優於傳統的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訓練。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類型的運動訓練皆能改善自然殺手細胞之免疫功能,包括增加毒殺蛋白生成和細胞增殖能力。此外,這兩種運動訓練皆能有效提升自然殺手細胞粒線體的膜電位,改善其基質耐受氧化負載的能力,進而增進此免疫細胞的有氧代謝效率。
另一方面,自然殺手細胞也是重要的抗病毒免疫細胞,能在適應性免疫反應發生之前,迅速對病原體作出反應。在針對 COVID-19 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自然殺手細胞數量和功能減少,是導致降低清除感染細胞能力和增加組織發炎程度的重要因素。王鐘賢研究團隊指出,適度的運動訓練能有效降解自然殺手細胞的衰老和抑制性受體,增進其增殖效益程度,提高自然殺手細胞識別病毒或癌細胞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其細胞清除效率。
該實驗結果將有助於確立抗病毒與防治癌症的有效運動方案,除能改善靜態生活者的心肺適能外,同時亦能提升自然殺手細胞的生物能量效率,進而增進對病毒與癌細胞毒殺功能。
已有許多研究支持運動對於免疫、心血管功能等等生理健康的影響,而這項長庚大學的研究驗證出不同類型運動如何影響免疫功能。正在學習與病毒共存的我們,坐而言不如起而「動」,用中、高強度的運動殺死病毒與癌細胞,是應對新疫情時代更積極的方法。
資料來源/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責任編輯/Dama
身體運動對於免疫系統的影響,其實是起源於壓力生理學。那壓力又是什麼?我們用簡單的方式來說明,壓力就是在你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之前,影響身體、心理與情緒之間的改變,例如突然間要你上台報告的時候,你的身體與心理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這也就是生理上與心理上所產生的相對反應,就稱為壓力反應。
然而,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我們的壓力都是先由大腦(神經系統)所產生,透過交感神經末梢與腎上腺素來分泌兒茶酚胺,並刺激下視丘-垂體-腎上腺軸(HPA或HTPA軸)的反應,促使腎上腺皮質軸釋放皮質醇(cortisol)協助人體對抗壓力。
上面所敘述的這些壓力激素,都會引起免疫細胞的反應以及腎上腺素接受器與皮質醇接受器的表現,腎上腺在運動對免疫系統的作用,可以透過一般適應症候群(GAS)中觀察出來,也就是說根據不同的壓力源,都會產生非常類似的反應。
像是我們參加馬拉松或是超出個人極限的運動,這樣巨大的訓練壓力時,就會導致體內的皮質醇的濃度大量上升,因此,有許多的運動性刺激會透過活化腎上腺皮質分泌出皮質醇,進而影響我們的淋巴球在數量、遷移與功能性的改變。早在上個世紀的研究中就指出,運動員在跑完馬拉松之後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會大幅增加,但如果是參加充滿競爭性的馬拉松比賽後,反而會降低白血球的嗜中性球對細菌的吞噬能力。
有許多的人都會發現,為何越運動反而越容易生病?這是因為免疫力在開窗期會大量的下降,這時後就很容易感染一些病毒,進而增加身體受到感染的機會。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運用溫和運動與激烈運動來做為比較。
基本上溫和運動與激烈運動都會促使淋巴細胞移動到血液裡,但若是我們動態運動(Vo2max 70%)的時間持續超過一個小時,這時後反而會導致血液中的淋巴細胞數量的減少。簡單來說,在劇烈運動後的身體恢復期,會使得淋巴球從循環系統中消失,關於這點有許多的研究與動物實驗中,可以發現劇烈運動後,會使得淋巴球與自然殺手細胞產生功能上的缺陷,這樣的現象就是當我們長時間劇烈運動之後,導致免疫功能暫時性的缺損約3-72小時,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開窗期(OPEN WINDOW)。
正因為開窗期的現象,讓運動員與一般人在免疫系統上來說,會因為身體的免疫能力下降,進而更容易受到細菌與病毒的入侵,而導致身體更容易生病。
資料參考/verywellfit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