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痠痛、腰酸背痛甚至是近年流行的運動傷害,到底該找哪種專業的醫療院所尋求協助?是中醫、西醫、還是幽閉的診療密室?
上述的問題相信是一般民眾心中常見的問題,在了解答案之前,首先我們必須要導正的一個觀念是復健這兩字,不只是中風或是肢體障礙的患者的專屬,其實一般的小病痛也可以藉由復健治療以防小病變大病。
位於石牌捷運站旁邊的旭康復健科診所,其總院是在許多運動員心中首選的復健治療名單「桃園南崁旭康復健科診所」。隨著運動風氣增長,院長發現有需求的民眾供不應求,同時在北投地區也較缺乏此類型的復健科診所,因此今年七月,第二間診所於石牌開幕。從外觀看去,整體並不像傳統的診所;木質地板配上spotlight燈光,彷彿來到頂極spa會館,立即掃除一半的疼痛煩惱。
1樓的空間主要為看診間以及神經疾病治療室,針對神經方面患者包含中風、脊隨損傷等病患進行治療,治療室裡有專門設計的矮床,為需要做精細動作的患者設計,以及步態治療和器材輔助等。
2樓則以儀器治療為主,有基本常見的電療、牽引儀器治療,經醫生評估過後,除了儀器治療外,還有運動姿勢矯正、震波治療以及增生療法的選擇。
石牌的院長潘醫師表示:其實疼痛只是一個症狀,只是針對痛點做治療,但是造成疼痛的底層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姿勢或是肌力不足而造成,除了當下的治療,我們也會教導病人簡單的動作請他回家自己做,用運動強化不足的部分,減少復發。
由於診所附近就是河堤,許多民眾常在附近跑步,也因此旭康的跑者病患占了很大一部份。其中最常見的問題為跑者膝以及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針對跑者膝,除了做局部治療外,醫師還會衛教跑者一些肌力訓練運動或是髂脛束的強化運動回家自主練習以減少不適。
若是狀況較嚴重的個案,旭康則會藉由增生療法;施打高濃度的葡萄糖液,讓發炎的部位再度活化,並促進韌帶的癒合和增加關節穩定度,免除因關節不穩而受傷再受傷。
另外足底筋膜炎也是常見的運動傷害,最常發炎的地方位於跟骨,痛的地方看似一片,但治療首先得先找到根源。因為有些痛的地方常誤認為是足底筋膜炎,但也許是阿基里斯腱連到骨頭的地方,所以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受傷往往是因為小腿過度緊繃造成阿基里斯腱負擔過重造成,所以除了電療之外,更重要的應是藉由小腿放鬆的訓練做治療。
走上3樓共有三間教室,分別為團課教室、兒童治療和語言治療室。團課教室主要以Record、徒手治療或皮拉提斯等課程為主,教室的左右邊佈滿鏡子,目的是讓患者藉由鏡子看到自己的姿勢做調整。
在做任何治療前,皆須經由醫師的評估整段,然而運動治療也不例外;一般有需要運動治療的患者,醫生會建議從墊上核心開始,一段時間之後,基本動作都可以做好或是需要更深層的肌肉訓練,則會推薦挪威Redcord懸吊訓練;以不穩定的繩子來誘發軀幹深層肌肉進行收縮,訓練核心肌群,以達到核心穩定,進而提升軀幹及肢體肌肉之間的穩定、平衡與協調能力。
還有另一項特別的課程是皮拉提斯,一般健身愛好者都會較著重於大肌肉的訓練而忽略深層肌群的喚醒,藉由皮拉提斯可以讓民眾從日常生活中的坐姿、站姿甚至是呼吸中認識身體,再進行其他項目時效果更佳。
目前Redcord以及徒手治療皆以一對一的課程為主,皮拉提斯除了針對有需求的病患外,也接受外面的報名,進行團體課程。課程的師資皆是院所中的物理治療師授課,他們除了本身的物理治療專業之外,也有著運動治療的長項,在非門診期間,不斷努力進修只希望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民眾。
沈醫師也提醒大家:很多民眾喜歡前往中醫診所進行推拿,而這個治療對於放鬆來說效果很好,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你身上的痛到底是哪一種痛;神經痛還是肌肉痠痛?若是神經痛,則必須馬上就醫做鑑別診斷。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在治療的過程之中,有時並非一次就好,如果效果不佳,建議可以先與醫師討論,改變其他的治療方式;打針、吃藥固然好的快,但是如果不做運動訓練的話,復發機率反而容易增高。
健康是自己的責任,診所或醫院的角色是協助你在恢復過程中的加持,若當有問題就將責任全然丟給他們,那麼對自己或對診所來說,都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附錄】桃園南崁旭康復健科診所
石牌旭康復健科診所
撰文/瀅瀅
攝影/楊仁渤
許多人每天工作都面臨久坐問題,長久下來不免感到身體僵硬、筋骨痠痛。對此復健科醫師建議,可運用「運動零食」(activity snacks)方法,利用零散時間做少量運動,即使只做 2-3 分鐘都有差,可保護肌肉不流失,對身體活動有所幫助。
恆新復健科診所醫師王思恒在臉書粉絲頁表示,已有研究證實「運動零食」的重要性不可小覷,這個方法也可稱為「間歇性運動」,是為了打斷長時間久坐,而非真的吃零食,因為久坐會影響肌肉健康,還會造成三餐飯後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以及肩頸、下背肌筋膜炎等問題。
王思恒建議,每坐 30 分鐘就要記得起身,做幾次深蹲、爬一層樓梯或走路等動作,即使只有 2-3 分鐘都好,而「少量多餐」的方式不僅對身體活動有所幫助,也能讓民眾對於運動的心理負擔上,保持更輕鬆的態度。 該研究讓受試者接受、進行以下 3 種情境,對照並測量他們的肌肉蛋白合成:
1. 久坐組:連續坐 7.5 小時。
2. 深蹲組:坐 7.5 小時,但每 30 分鐘起身做 15 個徒手深蹲。
3. 走動組:坐 7.5 小時,但每 30 分鐘起身走路 2 分鐘。
研究結果發現,深蹲與走動組的肌肉蛋白,合成速率皆高於久坐組,他們吃進去的蛋白質中,也有更高的比例被拿來合成肌肉。這篇研究的發現,讓民眾又有更多理由,願意經常起身動一動。
「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勿以運動時間少而不做。」王思恒表示,久坐不利葡萄糖、脂肪酸的代謝,還會危害心血管功能,加上研究佐證,故證實了常常起身活動一下的重要性。即使只有 2 分鐘,也都比一直坐著不動好得太多。
延伸閱讀:
冬天運動「這樣吃」更燃脂!營養師揭秘:運動後營養補充關鍵在這
多喝水會瘦是真的!納豆依依實測結果「瘦了」營養師3關鍵解密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原文:
研究證實久坐靠「運動零食」保護肌肉!醫:僅做2~3分鐘也有效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大部分時間裡,你可以控制自己向外人展現的個人特質,比如說話方式、服裝打扮和應對進退;也可以控管身體狀況,例如靠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不過,有件事可能超出你的控制範圍,卻能傳達出非常多跟你切膚相關的健康訊息,這就是你的睡眠姿勢。
許多研究發現,人們喜歡的睡眠方式可以直接關係到整體健康狀況,例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慢性病患者,可以從側睡中獲得益處,而背部有問題的人往往在仰睡時感覺較好。沒錯﹗你睡覺時身體最舒適的姿勢,可能顯現出你的健康情況,而且對於睡姿與整體健康關聯的論述,已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以下是各種睡姿代表或適合的健康狀況。
優點:研究發現側睡通常對人體較好,能促進更好的消化、緩解打鼾,因為能改善母體和胎兒健康,對孕婦懷孕期間也相當有益。其他潛在的健康益處還包括:支撐脊椎、促進大腦健康、緩解下背痛、緩解胃灼熱。
缺點:側睡可能帶給肩膀壓力,並導致頭部和面部緊繃或疼痛。研究也顯示,如果患有腕隧道症候群,壓著手睡覺或彎曲手腕會使症狀惡化。
注意:專家們通常建議向左側睡比較好,因為向右側雖然會減輕你器官的壓力,但可能使胃酸倒流等消化道問題惡化,如果向左側能使胃保持在食道的下方,這樣胃酸就不會逆流到食道。
優點:仰臥睡覺可以帶來的好處包括包持脊椎排列、減少緊張性頭痛、緩解壓力點和背痛、減少皮膚敏感者的痘痘或皺紋、降低嬰兒猝死症的風險。背痛的人對於仰臥睡覺應該很有感,有些人發現這姿勢可以減輕疼痛,而另一些人卻發現會加劇疼痛,這完全取決於個人。
缺點: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應避免仰睡,因為這個姿勢更容易阻塞呼吸道。
優點:研究發現趴睡可能對打鼾和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狀況的人有益。
缺點:趴睡的弊大於利﹗這個姿勢會增加背部和頸部壓力,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慢性背痛。
睡眠品質當然不只取決於睡姿,不過能睡個好覺的人通常可以保持自己的睡眠方式,當你醒來後感到疼痛或疲倦,那就值得嘗試一個新的姿勢或是改變現有姿勢。
對側睡者的建議
側睡是最多人習慣的姿勢,不過承上,側睡會帶給肩膀、頭部、面部緊繃或疼痛,因此習慣側睡的人建議:
1. 選一個偏硬堅固的枕頭來支撐脊椎曲線,以及較能緩解壓力的床墊。
2. 在雙腿之間放一個枕頭,以支撐臀部和下背部。
3. 透過抱枕頭來支撐你的手臂。
4. 不要壓著手或彎曲手腕睡覺,以避免腕隧道症候群。
5. 喜歡側睡中「胎兒睡姿」的人,保持下巴和四肢放鬆,以防止麻木和不適。
6. 胎兒睡姿的人如果不想在緊繃和疼痛中醒來,嘗試稍微修改成「渴望睡姿」。
對仰睡者的建議
仰睡可以幫助平均分布你的體重,減輕壓力和疼痛,也幫助脊椎排列對齊。如果想更充分利用這些好處,可以做以下調整:
1. 在膝蓋下放一個小枕頭,幫助脊椎保持自然曲線。
2. 頸部下方放一個小的圓形枕頭用來支撐,可緩解頸部疼痛。
3. 使用楔形枕頭來抬高你的頭部,可緩解打鼾、過敏和胃灼熱等症狀。
對趴睡者的建議
通常不建議用趴睡睡姿,因為會導致頸部或背部疼痛。但是,如果你發現這個睡姿能讓你在最放鬆和舒服的狀態,可以做一些調整來保持脊椎排列、避免肌肉僵硬。
1. 規律地轉動頭部方向,以減少頸部疼痛僵硬的機會。
2. 選擇偏硬的床墊,以幫助調整脊椎病預防疼痛。
3. 使用薄而平的枕頭或是根本不用枕頭,以避免頸部疼痛。
4. 在骨盆下放一個枕頭,以避免背部疼痛或僵硬。
5. 調整為自由落體姿勢,減輕臀部和肩部的壓力。
6. 自由落體睡姿透過手臂伸向兩側來避免手部僵硬,不要將手壓在枕頭下。
1. 如果你醒來後感到疼痛或不適,那就代表該嘗試改變睡眠方式,或是直接諮詢睡眠專科醫師。如果你每晚都睡得好,醒來後神清氣爽,那就別擔心你的睡姿問題了。
2. 網路上可見一些研究顯示,不同睡姿與你的行為方式、年齡、甚至教育水平都有直接關聯,但對於這些發現應該持保留態度,因為這些研究都屬於小規模並且是自陳報告,研究結果可能有偏差。
資料來源/GREATIST
責任編輯/Dama